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天原创]北隅小巷幽之十一 世科里访古 周屋街探幽
  2014年3月16日下午我和网友雨涵从光明路走向新光明市场那里展开新的行走。很久没有组织行走团队了,一来行走的艰辛让参加的人数日渐减少,二来安哥自己有了自己的目标,所以现在一般都是自己行走。由于这次行走目标是世科里,那里有较多的老屋,所以重组行走团队,料不到只有雨涵一人到。


  闲话少说,且说我们走到新光明市场前面,并不进去,转入右面那条马路。那条马路本来直通出光明路的,但现在出口处还没有打通,算是条断头路吧。现这段路成了停车场。沿着马路往旨亭街方向走,很快右面就到了世科里。世科里之名可能采世代中科举之意吧,远离大路,我是前年才无意中发现的。
  世科里有一块被拆到好大的一块空地,以前路过时看见是被居民用来种菜,发展都市农业。现在整个场地都被铲平,搭起棚架,前面进空地处竖起一牌,上写着世科里花卉市场。看来这里准备发展成一个花卉市场。这块空地原来是莞城米制粉厂和部分民房。


  在空地的旁边有一间老屋,屋顶上的船形屋脊保存完整。以前每次行走经过这里时,都为这间老屋的命运担心。现在这间老屋变成了一个花档,瓦面有所修整,心中十分高兴。这些老屋只有活化才能保存,才能保持活力。2014年1月25日就是在这花店前面遇见尹煜的侄子。当时店主见我在拍这老屋,问我是不是屋主的亲戚。我说:“不是,我是搞文化的,不知这屋主以前是不是商人。”这时一位老伯在旁边答道:“我认识这家人,他们不过是在皮鞋厂工作而已。”阿叔,我是说解放前的那一代。我当然不会说破,只是接着问:“世科里不知有没有姓卢的?”我这样问是因为许多资料都说民未诗人卢颐年住在世科里。


  那位老伯白发苍苍,他在努力寻思:“世科里好象没有姓卢的。”我接着说:“我在很多资料上看到卢颐年住在世科里,他有一个儿子叫卢佳。解放后做过莞城镇长,解放时是卢佳将第一面红旗插上西城楼的。”当时莞城是叫莞城市的,为了好沟通,把市长改说成镇长。老伯说:“卢佳我认识,是住在千祥街的。现在还在生啊,你可以去找他。我怎样认识卢佳的呢?因为我是光明路那个尹煜的侄子。”说老实,尹煜不算出名,如果不是我刚好是研究东莞文化还不知道呢。
  这老屋旁边的是世科里四巷。走进这条窄窄的小巷,左面第二间屋即为青砖老屋。这老屋虽然简朴,但雨檐上留有精美的灰塑花纹。这青砖老屋的下一间屋改建成现代的房子。这房子门前站着一位男子警惕地望着我们。现在社会复杂,提高警惕是必要的。2013年3月10日安哥、小崔、雨涵初次行走这里时,有一个九十几岁的阿婆说这条巷有一个102岁的老人住在这里,当时她就是带我们来到这间屋前。我问那男子这里是否有一个102岁的老人住在这里。那男子说是,那老人是他的阿公。我问他知不知道这里的陈氏是从那里迁来的,他说不知道。这附近原很多姓陈的,如在新光明市场那一带在民 国时叫新陈。应该还不止一支陈氏。可惜现在无法探寻。看以后有没有机会收到陈氏族谱提到迁到这一带。


  过了这间屋是一间两进的青砖屋,门口就开在中间的天井位置,应是三间两廊中的左廊吧。屋顶上同样有船形屋脊,可见其家境殷实。那男子说这间老屋也是他的。我问他家以前是不是经商的,他好大方地说:“以前是地主。”不象农村那么忌讳。本想进去这老屋参观一下的,但那男子不同意,当然不能强来,只好作罢。这老屋保留有两块门牌,一是老门牌写着世科里三巷4号,另一是新门牌世科里四巷8号。看来世科里后来多开了条巷。


  右面有部分房子已被全拆掉了,在这老屋门口所对的地方有一口公井。井台是外方内圆,花岗岩做的,应为清未所挖。以前人们在空地上种菜时就在这口井里打水浇菜。


  过了这间老屋,又有一间青砖老屋。看结构,应是先进一院门,然后再进一间三间两廊的独立房子。可能以前分成数栋独立的三间两廊房子。屋顶上同样有船形屋脊,屋脊两端的尖角做成两层,有的象鱼尾。船形屋脊两端的尖角本来就是鸱吻,也就是鳌鱼的形象简化,这样更能显示本意。这老屋的门牌是世科里四巷10号。
  世科里四巷10号对面的房屋没有被拆,还保留着。再行不远便到巷尾了。巷尾左面有路通往灯头一甲五巷。我们不从这里进灯头一甲五巷,退出马路那里,准备行走世科里三巷。
  世科里三巷巷口附近原有一小块空地,2013年3月10日行走到这里时,这小块空地上种满香茅蔬菜。那位九十多岁的阿婆正在浇菜,她告诉我们世科里是一个出长寿老人的地方。现在这小块空地已经硬化处理,搭起棚架,准备作为摊位。


  走进世科里三巷,这条巷比刚才那条巷要宽一些。左面前面部分为建国后建的房子,右面则多为青砖老房,但已经显得有点残破了。由于巷内陆面的升高,以至屋内的地面低于巷面。我怀疑这些老屋可能是和四巷的老屋连在一起的,但看门上有三巷的门牌号,心里有点犯糊涂了。


  左面的后面也是间青砖老屋。这老屋的门楼上长满杂草,显得十分苍桑。2013年3月10日那天刚好门是开的,于是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拥而入。里面的天井已经铺上水泥了,北侧两间并排的堂屋。从一间堂屋的屋檐垂下一段破烂的红白蓝编织布,让人感到破旧寒酸。南侧是厨房,还有一间屋,住着一家人,不敢深入。里面还有一个小院子,里面有一口古井,是内圆外方的花岗岩井台。这间老屋同样有两个门牌。老门牌是世科里二巷8号,新门牌是世科里三巷14号。 


  巷尾是个大院,里面有青砖老屋,屋顶同样有船形屋脊。看门口的门牌有两个,一为世科里16号、世科里17号。看来里面可能不止一间老屋。在东莞能在这么小的范围内保存有这么多老屋,真的是难得。
  出了世科里三巷再往前走来到世科里二巷,二巷巷口有一档由住房改成的蛋卷铺。走进二巷,左面第一间房屋已经拆掉了。里面都是现代的房子。出了二巷,新开的马路在这里转弯,转向运河小学那里。再往前行,到了残余的世科里一巷。一巷只剩下几间房子,后面与平乐坊三巷相通。从一间老屋的旧门牌可知道,平乐坊三巷原来是作为平乐坊一巷的。平乐坊三巷的一边巷道已经被拆掉了,废房基外就是亲修的马路。望过马路的对面,那拆出的一大片空地被平整了,那是原来的莞城日化厂和一些民居,相信很快就展视它的新用途了。


  顺着马路走向运河小学方向走。运河小学在马路那部分现在已经变成马路了。新开的马路终止于一栋属于振华路的青砖老房前。也算是烂尾路了。运河小学原来是周氏祠堂,曾作为周屋学堂。梁启超和康有为另一大**韩铭基在光绪十九年来到这祠堂讲冬学。当年在这里听课的陈高第、陈官桃叔侄、张伯桢、叶觉迈、叶衍华后来都任教于东莞学堂,成为东莞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周屋祠堂在1903年8月成立县立第四初等小学堂,是东莞首批小学之一。解放后,这里作过灯头街小学。几经拼校,1986年拆去旧二中的校舍,建成新的教学楼,运河小学迁到这里。


  运河小学还残存一部分校舍,我趁开着门走了进去。在第一座教学楼前面有几个小孩在玩耍,见到我拿着相机准备拍照,忙对我说这里不可以拍照。我那肯就此罢休,继续往里走。小孩见状,大声喊:“婆婆,有人拍照。”不一会,一位操普通话的50多岁婆婆走了出来。她对我说:“校长说这里是不能拍照的,你不要拍吧。”我不是这么容易放弃的人,一边对她说:“我只是看看,不会拍照的。”一边暗中拍了几张。第一座教学楼是凹字形的。这座教学楼后面还有两排教学楼,在教学楼与教学楼之间都有一个蓝球场。后面那座教学楼后面旨亭街,原来应是西北隅社学,关于西北隅社学留待写旨亭街时再写。
  球场上满是落叶,看来很久没有人打扫了。在中间的球场一隅,一丛樱花正怒放着,为这空荡荡的校园带来一丝丝生气。教学楼上的壁画、标语保存完好,正盼望着学生重新归来,期待再响起那朗朗的读书声。
  运河小学门口到葵衣街那段在民 国地图上标示是墩头街,现称为灯头一甲。灯头一甲还有一个街名叫周屋街,是周氏族人的聚居地。住在这里的周氏族人是宋代大儒周濂溪的后人。周濂溪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是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据广东周氏总族谱《道国南宗》记周濂溪的曾孙周直卿在宋代绍兴年间由道州迁到番禺荷塘里为入粤始祖。当金人内侵到采石玑,想携家归九江。在路上受阻;暂住南雄珠玑巷。不久当广州的正千户才从回番禺荷塘里定居。周直卿生了九个儿子,其中第九子周宣猷,聘广州府丞冼景芝女为妻。后迁东莞大沥荔枝园,生一子周宋惟,迁居板石。宋高宗时知县郑自芳荐他为秀才,推荐他做东莞教授。他推辞不去。他也生有九个儿子,次子周雍迁居敦头乡,即这里。  


  名叫敦头者,可能灯头一甲北面原有一山头。这山头的西界应到旨亭街,那后部分以前也叫敦头街的,民 国时称敦头三甲、四甲。中国建房最重座北向面,周氏应是这里较早的居民。周屋街前面看修马路时翻起的土,原来应是一条大河来的。
  敦头周氏秉承家学,周雍的儿子周士高是咸淳元年特奏题名进士(旧县志失载)。周士高与县中名望李春叟、梁一元、何志大、赵秋晓等人日夜吟咏,谈论道德。墓志为赵秋晓所撰。明代周梦日为增贡生,吏部考功司鸿胪寺署丞;周珩为弘治岁贡,云南沅江府教授;周郁为正德岁贡,福建漳州府训导;周一佳为天启岁贡,琼州文昌县训导;周一士两中副车,大司空董应魁特荐举粤东奇士第一;周道安在洪武年间辟举人,授湘湖广宝庆仓大使;周子显荐举内阁中书兵部武选司主事;周一士、周子显父子亦为著名的书法家。清代周于德为乾隆岁贡,潮州澄海县训导;周日灿在康熙随抚蛮将军传恢复广西,题授知县。在武举方面,明万年间有周调元、周贤、周维扬,清康熙年间有周运魁中举。
  走进灯头一甲,两边商铺林立,也是一条商业街。运河小学旁即为灯头一甲一巷。在这巷的中段有一青砖老屋,估计是民 国产物。灯头一甲二巷就在一巷的对面,巷内都是解放建的普通建筑。中间的一间屋门前绑着一条白狗,见我们进来便站起来狂吠不止,只好不深入。 


  继续前行进入左面的灯头一甲三巷。巷口那个巷牌被旁边那间制旗店插上支小国旗遮去了一角。在三巷的后面的右面有间青砖平房老屋,门上还贴着对联,应该还有人居住。这平房后一间屋的墙上嵌着八个老通花,可能是从一个通花大窗里拆下来的。巷尾那两层楼房虽是建国后所建为,但十分古朴。


  继续来到灯头一甲四巷。四巷巷口的一间老屋正在装修,估计是换租客。走进四巷,在左面中部有一部民 国的两层青砖小楼。过了这小楼是一间青砖平房。平房旁边有一个老门楼,那红粉石的门框隐约还看出民革时的标语。


  走出四巷,我见有一群人站在那里,于是我问她们现在这里还多不多姓周的住在这里。她们答:“我们就是姓周的,以前这里叫周屋街。”再谈下去,得知她们是正在装修的老屋屋主。说起周屋街的周氏源流,她们都说不清楚,并说前段时间曾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来找族谱,但这里的族谱早就没有了。于是我顺便作个文化传播员,把周屋街周氏的源流简单和她们说了一下。
  在四巷的斜对面有一条浅巷为灯头一甲五巷。五巷不深,本以为这只是条很普通的小巷,、不料后来有其它的发现。
  再前行不远,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直行是芹菜塘,左转是葵衣街,右转则一边是芹菜塘一边是灯头一甲。我转到右边来。这段巷道左边有几间普通青砖平房,应是平常老百姓的房子。右面有一条巷,进入去一看门牌,居然是灯头一甲五巷。在巷子的后段左面围墙里有间两层的民 国青砖楼房,有所改建,但那那彩色的玻璃窗让人感到惊艳。这围墙边有条横巷通出世科里四巷。往前走行到巷尾,有青砖破屋两间。右面有一条横巷,进去却不能通出灯头一甲那边的五巷巷道。奇怪,估计原来是相通的吧。巷尾那里有一间将塌的青砖老屋,它的地面已经低于巷面很多,如果跳下去再爬上来恐怕要花不少力气。这间老屋屋檐下的樨头还看到是砖雕来的,可能是作波浪状。


  出了灯头一甲五巷,继续前行,很快一条横巷拐向左边。在转变处有一青砖院门,门牌号是世科里四巷19号。那刚才在灯头一甲五巷看到的青砖小楼也应属于这院子的。
  过了这条小横巷,又是属于世科里。往北走,是一条长长的断头巷。往南走,左面是上次行走光明路时,在光明路四巷与世科里交界处,曾以为是老厂房的一个大院。这次得在粮食系统工作的网友YJJ证实为市副食公司莞城分公司宿舍,曾借北隅派出所使用,现闲置。


  过了光明路四巷通世科里巷口几步路,右面有一横巷为世科里五巷。五巷的一边是现作为世科里花卉市场的空地,这条横巷不长,巷尾有两间青砖屋。


  出了世科里五巷再往前行,右面是准备作为世科里市场的空地。很快就出到新开的马路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麒麟合创]】燕窝,红粉石上的人家——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寻访红石文化系列(二)
【建筑文化】神秘的九十九间屋
莞城记忆--仁和二甲
惠城丨日军用大火烧了三次的裘屋
【三湘文艺】方盾 老 屋
老 ? ? ? ? ? ?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