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楹联学概论》续
    第四章 对联的修辞艺术

  

  为了阐述修辞学在对联学科中的运用,现根据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首先对一般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方法进行分析。陈望道先生将修辞形式分成四种“辞格”,即:材料上的“辞格”;意境上的“辞格”;章句上的“辞格”;词语上的“辞格”。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1.材料上的修辞格可分为:譬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

  

  一般说来,“材料上的修辞格”是指就客观事象而行的一种修辞分类,把材料合理地按修辞规则进行分析,为遣词达意提供条件。

  

   2.意境上的辞格可分为:比拟、讽喻、示现、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感叹。

  

  意境上的辞格分类,是指就主观而行的修辞方法(主体),它与“材料上的辞格”(客体)形成有机的两部分,这种划分方法,只是原则上存在着一条界限,即两者之间存在着有形(形式表象)和无形(内在的逻辑关系——内涵)的内在联系,文学上称之为“中介之物”,并以此为手段,将两者溶汇在一体,这种从“客观”向“主观”演化的辩证程序,《修辞学发凡》将其分成三个“自然段落”:

  

  ①从“譬语”开始,挨次有“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这些辞格大体上侧重客观事象的描写,亦即是主观的意向,客观的反映。

  

  ②由“拈连”、“移就”过渡到“比拟”、“讽喻”、“示现”,这些“程序”具体地表现了主、客观统一的意向,是为从主观到客观的递进创造条件。

  

  ③从“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直至“感叹”。这些辞格,则侧重于主观心境的抒发,是以主体为核心的,一般称之为主观意向。

  

  陈望道先生不把“夸张”放在描写客观事物一类,而把它看成是主观心境,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夸张”本身是一种“可能性”,而实际上是“没有的东西”,是人从主观这个可能性的出发点演义而成的,其作用在于渲染这种可能发生的“事”,目的是将文章的内容向更为深广的境界发展,以使文章达到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

  

   3.章句上的辞格计有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针、倒装、跳脱、警策等。

  

  这类辞格,是专指文章结构而言。运用这些修辞手法,除了能表达内容而外,还能表现出语言形式的美。文学辞汇上所称颂的“文采”和语调魅力,就是通过这些表现手法而完成的。

  

   4.词语上的辞格共分九个部分: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折挠、转类、回文等等。

  

  我国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同,外国文学中的单字是由两个以上的字母组成的,很少以一个字母当“字”使用的。中国方块字,一字多音(有时根据用途的不同,读音也各异)多义,这就是诸种词语上的修辞格所得以产生的语言条件。这些修辞手法运用得当,就可增加文章的情趣,增强表现力。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也存其多种修辞手法。本书将对联修辞手法分成十六类:正对;反对;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双关;衬托;反复;设问;反诘;流水;叠韵;顶针;数字。下面将根据对联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结构,按其类别进行讲述。

  

  一、正 对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副联是用来勉励人们刻苦治学的。宝剑之锋芒是因磨砺而出;梅花经过严冬的考验,才放出了沁人的芬芳。正对是上下联的内容一致,并起到相辅相成的衬托作用。

  

  五讲四美如春风浩荡;

  精神文明似鲜花盛开。

  

  正对上下两联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方法以及实际内容,都要做到高度的一致,以一主一辅一呼一应,达到一个目的,说明一个问题——“五讲四美”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若要建设精神文明,就必须提倡五讲四美,这就是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二、反 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上联宾语是对恶势力的仇恨,下联表明自已的世界观,上下联意义相反但又有机地互为因果,这种对联称为反对。

  

  反对联中的两句(上下联)往往是一句否定一句肯定,这两句之间有一个“比较级”,通过比较,达到理想的目的,这样的论证关系,由否定到肯定,再用肯定(正面)去否定(反面),通过主观的交换转移去说服(感化)读者支持和拥护自己的观点。反对,往往还以告诫的口吻立论,如:

  

  弄虚作假,害人害已;

  实事求是,利国利民。

  

  这副联从形式上是对立的,但意义是一致的,是教导人民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人对己。

  

  三、比 喻

  两崖如剑立;

  一江似布悬。

  

  用“剑”来比喻两崖的峭壁,用“布”来比喻一江之水。在撰写比喻联时,要注意三个概念,一是要表达事物本身的概念;二是嫂寻与其相似的事物,可以与主体对比,再构思比喻的辞汇,但须特别强调神似。这与夸张手法有些相似,对联用这种方法,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这种联一般用来描写自然景观,有时也作为书画作品上的题联。

  

  比喻联亦属形象的夸张。读来有一种意境美,是通过联文的比喻,而达到此种目的的。如:

  

  池中荷叶鱼儿伞;

  梁上蛛丝燕子帘。

  

  这副联是通过想象,形象地把荷叶比喻为鱼儿的伞,把蛛网比喻为燕窝的帷帘,读来使人产生遐想,达到启发思维,开扩视野的目的。

  

  四、拟 人

  水如碧玉山如黛;

  云想衣裳花想容。

  

  上联引用的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下联引用的是李白的诗句。“想”,是人类才有的思维能力,“云”与“花”是不能想的。将人所能的“想”赋予“云”与“花”,这种手法就叫拟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对联,能增强对联的艺术感染力。

  

  五、夸 张

  万里烟云朝雪界;

  九天龙象护径窗。

  

  这是四川蛾眉山金顶上的一副楹联,用“万里烟云”和“九天龙象”来形容古建筑群的远大高耸和神奇庄重,夸张而即见气势。昆明大观楼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中的“千”“万”也是夸张。夸张联大部分要借助于数词,有些数词,是作为一种“虚”词运用在联中,起到渲染的作用,并非实指。因为这种联创作起来较为方便,在对联资料中随处可见。

  

  六、排 比

  世虑顿消除,到绝胜地,心旷神怡,说什么名,说什么利,说什么文章声价?放开眼界,赏不尽溪边明月,栏外清风,院里疏钟,堤前斜阳;

  湖山凭管领,当极乐时,狂歌烂醉,这便是福,这便是慧,这便是山水因缘,涤净胸襟,赢得些萧寺鸣钟,遥天返棹,平沙落雁,远浦惊鸿。

  

  所谓排比句,长联才有构成条件,因为它要求三,四句字数相等,辞意相通的句子,排列在一起,方能成立,上面所引联中“说什么……说什么……这便是……这便是”等句就是排比的句式。清代大书法家、文学家何绍基撰写湖南岳阳搂联,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排比联的特点是铺陈有序,起伏迭岩,一而再,再而三地抒发内心对客观事物(包括对大自然景事)的感觉和反应,有一股异乎寻常的说理性,读来朗朗上口,清新明达。

  

  七、对 比

  昔日茅棚随流水;

  今朝瓦屋伴高山。

  

  对比联比较易懂,从字面上就可以直接知道对联的潜在意思,它是从上联下联的比较级当中,产生出答案,这里除了比较级而外,还有一个时间差“昔日”和“今朝”,用“今朝瓦屋”和“昔日茅棚”相比较,说明今天比过去好。

  

  对比联不但撰写容易,而且也便于理解,因为它是“直书其意”的,对比和排比的区别是:排比平铺直叙,通篇联文的内容都能保持一致性,情节没有起伏性。而对比联,上下联文意思对比,这种联在现存的联文资料中很多,一般都是用来抒发情怀,表明对“今胜昔”或“今不如昔”的感慨。

  

  八、双 关

  扬子江头渡杨子;

  焦山洞里住椒山。

  

  所谓双关修辞,就是联文中的名词有两重意思,联文字面音同而字不同,如“扬子”和“杨子”,前面一个扬子指的是扬子江即长江,后面的杨子是明代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下联的焦山是镇江名胜,在长江中,而“椒山”则是指杨继盛的字。这副联是杨继盛所题。

  

  再如:“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须梅(媒)”一联,也是一副有趣的双关联。

  

  撰写双关联时,要寻思同音异字的辞汇,使一组词连系到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以达到含蓄、曲折、幽默、风趣的目的。这种修辞手法在对联中时常可见,楹联爱好者,必须全面掌握这些修辞技能,撰联时,才能运用自如。

  

  九、衬 托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这是内容一致的两句话,上下联一衬一托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这副联是描写春天里的小鸟(瓦雀),在书房前飞来又飞去,漫天飘荡的柳絮(杨花),随风飘进书房里书桌上的砚池里,这是多么生动地把“春”通过“柳絮”送到了书生的面前,使你产生一种春来了的遐想,这样一经描写,联文意境更为完美。撰写衬托对联时,不能将两句不相干的话凑合在一起。

  

  撰写这种对联特别要强调联文内部的逻辑性,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联:

  

  万顷湖平常似镜;

  四时月好最宜秋。

  

  也是采用一主一辅,一衬一托的修辞手法。

  

  十、反 复

  黄花田中黄花女,女弄黄花,黄花弄女;

  青草塘内青草鱼,鱼戏青草,青草戏鱼。

  

  撰写这样的对联,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合理的逻辑思维,撰写时不但要求全篇语句连贯,而且还要求具有一定的谈谐趣味。

  

  再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这副联和上例一样,主要是讲究文字技巧,通过联文合理地反复,加强它所表达的意思,也属趣联的范畴。

  

  十一、设 问

  在对联中有三种设问修辞形式,一是有问有答,二是上下联都设问不解答,三是上下联分二段落,都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分别加以说明。如:

  

  第一种形式是有问有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据说“泉自几时冷起”是俞樾提的问题,他的女儿答说:峰从项处飞来。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暗有关联,因为冷泉亭和飞来峰相邻,用项羽“力拔山兮”的故事来讲与冷泉亭相邻而又齐名的飞来峰,以不答为答,实为妙对。

  

  第二种形式是上下联都设问。如:

  

  仰长天,佛法无边,缘何六祖之后再无七祖?

  俯广地,大限临头,为甚千岁之前更有万岁?

  

  池中莲苞握红拳,打谁?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这些都是不需回答,也不用回答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第三种是上下联自行设问,又同时自行解答,如:

  

  好消息几时来?二月杏花八月桂;

  实功夫何处下?三更灯火五更鸡。

  

  设问联的目的在于增强联文的可读性,上下联中重复出现问答更是增加了联文的趣昧性,这种联的特点是,宛转而含蓄,耐人寻思,让读者搜求合理的答案,可以活跃人们的想象力,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十二、反 诘

  反诘即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是,上联肯定,下联否定。否定论证的基础,必须是上联的内容延伸,下联的反诘(否定)才能成立。例如:

  

  已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天下已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诸葛军师也承认这是“天定”,只能是“三足鼎立”,以蜀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不可能统一全国。这里的主语是“我”,省略,并用已知来证实反诘的理由,即,既然我知道天定,我为什么还要两次向刘禅上出师表,并劳民伤财地六出祁山呢?反诘加突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基本观点是在充分的论据条件下,进行否定的,这种形式在对联中突出主题,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

  

  十三、流 水

  流水对的特点是:强调上下联的内在联系,联文的语句结构要求通畅,读起来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趣味。如:

  

  积累譬为山,得寸则寸,得尺则尺;

  功绩无幸获,种豆是豆,种瓜是瓜。

  

  这是苏州积功堂联,上下联内容一致,也不分“主”“宾”。这类对联,内容是以白描的手法,读起来通俗易懂,撰写时也较容易,故而在楹联中运用得非常普遍。

  

  十四、叠 韵

  叠韵不是叠字,叠韵是联中词组的音韵相同,如:

  

  宛转通幽处;

  玲珑得旷观。

  

  “宛转”一词中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旷观”两字韵母亦同,这样对联读起来便有一种韵味。叠韵联属于音韵修辞范围,实用对联中不多见。

  

  十五、顶 针

  构成顶针对联的条件是:至少要有三个词组或短句,每一词组最后一个字和下一句的第一个字相同,这种对偶方法从形式上看是环环相扣,读起来象绕口令一样,如: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妆谁象谁,谁妆谁,谁即象谁。

  

  作为艺术对联的顶针对,专供茶余饭后娱乐之用,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这种联撰写起来相当不易,实用对联中也很少见。

  

  十六、数字联

  数字联的修辞和选句都比较简单。在实用对联中,随处可见,如:

  

  绩奠九州垂万世;

  统承二帝首三王。

  

  联中的“九”字“万”字和下联中“二”字和“三”字,都是数词,撰写数词对联一定要把上下联数字的位置和平仄调整好,亦即是,上下联数词的位置一定要相同。再如:

  

  千朵莲花三尺水;

  一弯明月半亭风。

  

  数字联撰写起来比较容易,又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在所有的对联资料中,数字对联的数量较多。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字联,如明朝袁文荣贺嘉靖皇帝寿联:“洛水元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数字对联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故而成为实用对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联中,不但个、十、百、千、万、亿、兆经常出现在联文中,还有满、半、枝、枚、余、重、复等量词,在联中也时有出现。

  

  还有王紫仙题南京妙相庵(石达开府第)联,读来也非常有趣,联曰:“燹前楼阁未成灾,犹剩得半折磐,一卷经,五更钟,六月凉风,三冬积雪;雨后园林无限好,最爱是百本蕉,千条柳,万竿竹,数声鸡鸣,几寸游鱼。”

  第五章 集联

  

  

  一、集碑帖字联

  

  集联有二:一是集碑帖中的字以成联;二是集古人诗文句以成联。

  

  本书所收入的集字(碑帖)联,是从古代书法家的碑文中集字而成,有的已成为“警言”、座右铭。如:“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这是告诫人们不要持功自傲,要见利思义。上列这副联是集秦《绎山碑》(小篆)碑文而成的。再如集汉《曹全碑》联:

  

  儒者承家先孝悌;

  学人报国在文章。

  

  《曹全碑》是记载曹全爵里行谊及为西域戊部司马时与疏勒交战事。联中的儒者,指儒家、即信奉孔孟学说的人,旧时所称的儒者,也泛指读书人,孝悌是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联文之意,即是指学人,齐家以孝悌为本,报国以文章为己任,短短联文,铬志说理鲜明简捷,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联文措辞朴实无华,言简而意赅。

  

  不以荣华曜乡里;

  常将道德养祥和。

  

  这是集汉《樊敏碑》文成联的,联文中的道理很简单,是说一个人在外发迹了,不要在乡亲们面前炫耀自己的华贵,并以道德文章为安身立命之本。读来是颇有教益的。

  

  集王羲之《兰亭序》成联的,更是美不胜收,这些集联保存和发挥了原文的意境,读来使人赏心悦目,它的特点是着重于对自然景现的描写,如“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山静兰初放,亭幽竹与清”,“风和春日永,水映暮山清”,“寄兴在山亭水曲,怀人于日暮春初”,这些集句联基本上保持了原作的风格,尽情地对山水兰竹的描绘,读来仿佛使人置身于画图之中。

  

  其他如集褚遂良《怀仁圣教序碑》成联的有“有雨云生石,无风叶满山”,“使我开怀惟夜月,令人深省是晨钟”,“黄昏花影多新月,细雨春林一半烟”等。这些集字联—与王羲之《兰亭序》有同样风格,早已成为书法家们常用的联句。所有的集字联都是从著名碑帖中选字撰联,或直接用其字体放大成联,已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

  

  二、集古代名篇联

  集古典文学名篇联,在对联资料中,亦随处可见。如集《北山移文》篇中“春萝摆月,秋桂遣风”句,就是一副非常自然的描写风光联,联句中的“摆”、“遣”都是动词,在语文中称为“同义”和“互文”。这副集联用于风景游览胜地,很是贴切。唐魏征是著名的贤相,他以“敢谏”著称于世,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人君必须“戒奢以俭,居安思危”,要“宏兹九德,总此十思”,所谓“九德”即九种德行,据《书经·皋陶谟》载:“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十思”即遇事要经过深思熟虑,魏征谏劝太宗要谨慎从事。再如“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即作人君者,千万不要与民结怨。王勃的奇文《滕王阁序》,几乎全篇都是排比句式,四四、四六、七七骈文体裁,其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久已成为名句,再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四、六骈文句式,在名胜楹联中比比皆是。“朱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都是较好的胜景联,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古代文化典章,是对联学科的资料宝库,在集取前人文章语句时,不必考虑原文的含义,集联作者将选用的句子,当作“材料”,而不是“成品”,如扬州平山堂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这副集联,分别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苏轼的《放鹤亭记》篇章中,选取了合乎平仄、对仗规则,协调通篇内容的句子,组合了这副集联,确到好处地,描绘了扬州平山堂的自然景观。其他如集《四书》句“是闻也,非达也;既来之,则安之”,“非要誉,非内交,此谓民父母;无伐善,无施劳。以保我子孙”,“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平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集《水经注》庾信句“山水有灵,亦惊知己;性情所得,未能忘言”,这些集联,都是先哲们的至理名言,一经集录成联,就成为修养,铭志的佳作。上述仅举了几例,作为楹联资料来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集诗联

  对联这个名词,无疑是渊源于盛唐时期的律诗;律诗应是八句以上,每两句为“一联”;一二两句叫首联;三四两句称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是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严格对仗,习称为对偶句,对偶句单独摘录出来,就可以成为对联,即四句以上是“诗”,两句则称“联”,因此可以将诗与联,说成是“一体两用”。如集南唐后主李煜《渡中江望石城泣下》诗句“吴苑官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李煜,善属文,工书画,妙于音律,尤精词学,理疏政务,贬国江南,仍迷恋声色,残遭杀身灭朝之祸。李煜这首诗全文为“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李后主嗣位之初,宋已先后灭后蜀和南汉;南唐形势岌岌可危,李煜贬至江南后,改称国主,后亡于宋,被俘入汴梁后遭毒死,这首诗与他的《虞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词写在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想到往日宫廷靡迷生涯“往事不堪回首”和“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同出一辙,诗中充满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凄凉、愁肠寸断,从这副集联的字里行间,即可知南唐必将亡于李煜之手,而败于宋朝之实。集唐诗句成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用,如描写自然风光的有集李白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湾的“沏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等名句,经书法家的生花妙笔,写成对联,装饰在名山大川、亭台楼阁之上。有的诗篇中的句子,被集录成对联,使原诗的意境更加升华了,有些句子因此而成为名句。因为诗是“封闭性”的,而对联则是“开放性”的。诗是以书本作为传播方法,而对联则是依赖于书法为表现方式,除了短小精悍外,又可收到“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可以广泛地与读者共鸣。

  

  四、集词联

  集词联在对联科目中,不曾多见,应用得也较少,因为“词”的上下阕字数不仅不等,韵律也差异甚大,对仗更是无从相比,因此集联作者,想从整阕词中,选出合乎对联规则的句子很少,词的上下阕字数不等、断句亦不一致,因此说集词联的难度是较大的。但也有一些很好的词句被集录成对联,由于词有长短句,具有“委婉细腻,辞藻隽美,文采漪丽,音韵柔和”的特点,故而集词联,也就独具其特色了,如“烟雨半藏杨柳,风光初著桃花”(宋·毛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细雨轻烟笼草树,斜桥曲水绕楼台”(宋·欧阳修),“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宋·秦观)。这些集词联初读起来,和集诗联大致相同,但仔细评赏,韵味就另有一番情调了,因为词章中也有类似诗文中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的句子,再如“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游子何之,只是北燕南楚,落拓江湖,忍负了芳辰,万事不如归也;阿侬备矣,最怜酒酝花秾,逍遥文史,问谁是豪杰,几回搔首茫然。”另据潘贞邦辑的《吴门逸乘》所录苏州怡园联,有很大一部分是集词联,如:“竹枝敲苔,倚窗小梅索句;帘波浸笋,闭门明月关心”,“高会惜分阴,为我弄梅,细写茶经煮香雪;长歌自深酌,请君置酒,醉扶怪石看飞泉。”这些集词联,虽然没有铿锵的气魄,豪爽情素,但却充满了诗情画意,颇有吟风弄月,即景抒怀的意味,用于名胜景点,特别江南园林尤为贴切,因为南国水乡,婀娜多姿,名胜景区的楹联,实质是山水文学,旅游文章的题纲,集词联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得到了妙用。虽然集词联在楹联大家族中微不足道,但作为整个楹联学的一个组合部分,也应提供大家参考。

  

  五、集格言联

  格言,言简而意赅,见诸于古代哲人的著述中,虽属于“一家之言”,但它具有丰富的哲理,语言通俗,含义深邃。学人将其作为“道德规范”置诸于案头、壁间,成为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如“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勤能补拙,俭可养廉”,“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世道每逢谦处好,人情常在忍中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则不匮,敏则有功”,“大器晚成,少安毋躁;急流勇退,小住为佳”,“人寿几何,白驹过隙;世态万变,苍狗浮云”,集格言联在现存的楹联资料中并不多见,应用范围为治学、修养、劝勉等等。格言联的特点除可励志外,亦可警策自己,仁人乐于接受和传扬这些朴素精炼的学术思想。

  第六章 结论

  

  《中国楹联大辞典·理论篇·楹联学概论》是我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外国语学校,举办楹联学讲座,和在无锡书法艺专、南京艺术学院无锡书法大专部楹联学课的讲稿,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得到了教育界的好评,将楹联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经过整理以《中国楹联学》为书名,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公开发行。并作为大学文科、艺术院校的选修教材。后又被列入《书法学习丛书》,给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本新教材。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著名文艺理论家吴调公教授,在我编著的《中国楹联学》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对联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它标志着历史上中国民族审美趣味的特色,是民族文化艺术瑰宝。”中国楹联作为东方文化艺苑中的一枝奇葩,从唐代盛行律诗到产生楹联学,至今已逾一千三百余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发生、发展、建立、健全、单一复合的发展进程,充分发挥了我国一字单音的方块字在楹联学科中的妙用。我国特有的音韵学给楹联的对仗、押韵从形式到内容提供了条件。正因为它具有如此强烈的民族民俗特色,故而楹联文体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而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时它又借助于书法这种表现手法,又可收到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因此我们探索和研究楹联发展史,一定要立足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学的优秀气质,增强民族光采,发扬民族精神。要系统地从文学理论上解析每一副楹联的创作意图,必须借助于我国经籍训诂手段,来理解、阐述联文中的特定含义。《中国楹联学》共分六章,第一章全面阐述楹联产生前的我国文化概况,以及古代文学名篇,对楹联学形成的历史渊源,和从内容到形式所提供的条件。第二至五章主要介绍对联创作方法、逻辑思维,以及各种“格’的规则,使读者对楹联学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编者将“概论”冠于《中国楹联大辞典》卷首,实有开宗明义之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楹联创作知识】对联写作基础(第四章、对联修辞)
成联自对“谭概”上下集
【索微探赜】“自对”谭概(下)(文后有彩蛋)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100问(下)
重磅推出:徐玉基谈怎样写好同题楹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