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薅秧歌?大傩舞?汉文化

20100802 11:52:35 来源: 本站原创 编辑: 璧山网站管理员

                                     记者 谢捷/                              

                               ( 本版图片由缪培坚 廖学东 摄 )

         薅秧歌传人现场表演

 

                                     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中讲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其中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及与之相关的空间等。

  历史的血脉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身之中,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在我们的周围,她是我们汇聚和包容56个民族的魂之所在,是我们生活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中的精神财富。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迫在眉睫!为此,璧山文化干部从1978至今,展开了一次次对本土“非遗”的探寻、挖掘和保护……

  璧山薅秧歌走进北京,多次问鼎国家级、省市级文艺大奖;璧山大傩舞在争议中面临沉寂……面对新时代、新形势,面对“骄傲”与“争议”,璧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该何去何从……

                                    溯 源

 

   以汉文化为主   璧山现有“非遗”项目5大类32

  璧山历来是汉民族聚居之地,民间艺术形式也以汉文化为主。据县文化馆馆长缪培坚介绍,由于汉民族“与时俱进”的速度较快,因而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相对少数民族地区偏少,同时,因为地区差异,璧山的非物质文化也与合川、永川等周边区县存在差异。

  据介绍,璧山大规模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追溯到70年代末期。缪培坚说,30年前,在中国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确定义,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还多是以民间文艺普查形式为主,唯有1978年,在全国开展民间文艺普查的大背景下,当时的县教育局联合县文化馆干部、社会文化积极分子开展过一次声势较大的民间文艺普查活动。当时,文化干部们深入全县各乡镇,住农家、听故事、看表演、与民间艺人交流,通过笔记、录音、手绘等传统手法对我县部分民间文艺形式进行了收集,并通过提炼、整理制作了全县最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璧山民间文艺普查集》。

  这本用传统手刻、油印工艺制作而成的民间文艺普查集中,对我县历代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民间民俗活动等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记载。

  2005年,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活动一经铺开便得到了全国各省、市、县的积极响应,各地纷纷展开了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报送。璧山县文化馆干部更是全军出动,深入全县各乡镇展开大范围普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科技和设备也为普查工作带来了便捷,照相机、录像机等设备相继派上用场,通过这次普查,我县对属地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可谓相当成功,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制作奠定了基础。

  据我县最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载,我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大类32个项目。其中包括,2007年和2009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大傩舞、薅秧歌及璧南吹打等。

2008年,薅秧歌在北京“迎奥运城市广场文化活动”中亮相

 

                                        骄 傲

 

    雅俗共赏    璧山秧歌“薅”进奥运舞台

  “下田啥,薅秧哦呵呵……行哦对哟喂”,“行哦,哟哟哦呵……”,2008年,在北京天安门举行的“迎奥运城市广场文化活动”中,作为重庆代表团精品节目之一,璧山薅秧歌以其清新、质朴、极具生活化的表演受到了中外观众的欢迎,在为期10天的演出中,不少中外观众还学会了朗朗上口的薅秧调,演出现场不时可听到他们用生硬的重庆话随着旋律哼唱。不仅如此,璧山薅秧歌还多次参加市级、国家级比赛,获得市级大奖4次、国家级大奖1次。薅秧歌在为重庆、为璧山赢得荣誉的同时,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典范。璧山薅秧歌为何能屡获殊荣,有关专家认为,是其雅俗共赏的特质打动了观众。

首次亮相惊艳全场

  2007年,在解放碑广场举行的庆祝重庆直辖十周年——美丽家乡专题演出中,薅秧歌作为璧山品牌文化节目首次亮相,流畅优美的唱腔、风趣含蓄而生活化的唱词赢得了在场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璧山薅秧歌首次亮相便惊艳全场,这背后凝聚了璧山文化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孜孜不倦的探寻,体现了非物质文化的博大精深。

  薅秧,是人们在插秧后不久进行的一种田间除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给秧苗松土,一般情况下,一季水稻会进行三次薅秧,薅秧的动作也极为简单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可以想象,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谝闲话,或者打情骂俏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了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薅秧歌”。

  据介绍,薅秧歌一般由两句、四句的七言歌词组成一个完整的曲调。歌唱过程中有一人领唱,多人合唱,也有两人对唱的形式,内容多以反映田间劳作或男女之间的感情为主。

深度挖掘问鼎世界舞台

  在首次演出便获得巨大成功,这坚定了璧山文化人深度打造璧山薅秧歌的信心。2007年,县文化馆干部邀请市级知名作曲家、作词家、舞蹈家一道,深入广普、大兴、三合、丁家等地先后走访30余次,通过与薅秧歌传人交流,观摩他们现场表演等形式对我县的薅秧歌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

  2008年,通过收集并邀请市级专家全新打造的璧山薅秧歌在“迎奥运城市广场文化活动”中一经亮相,便赢得了中外观众的一致认同,璧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宣告走向世界舞台。

大傩舞在丁家镇表演

                                      

                                    争 议

 

    在认同与争议中徘徊   璧山大傩舞何去何从

  舞者配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这便是大傩舞的传统表演形式。

  大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是人们在春节和端午节期间为迎接丰收,驱赶妖魔的民间舞蹈,始于远古、盛行于汉唐,其表演森严神秘、威武雄健,有“千人唱、万人和,山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的神韵。

  璧山文化干部曾在30多年前对璧山大傩舞进行过收集整理,但因为种种原因一度沉寂。直至2005年,尘封20多年的璧山傩舞才得以“重见天日”。

  2006年至2007年间,璧山大傩舞曾多次在市县演出中露面,在震惊观众的同时,也因其“雅俗不能共赏”的特点引来不少人的争议。如今,面对“认同”与“争议”,如何让璧山大傩舞赢得主流人群的青睐,成为了璧山文化人彻夜思考的难题。

  

    少女祈福裸儿游行  璧山大傩舞独树一帜

  现存大傩舞主要分布在贵州、重庆、江西、安徽、广西等地,贵州天龙屯更是有“傩舞之乡”的美誉,而璧山大傩舞主要流传于以丁家镇为主的璧南片区。

  璧山大傩舞与其余省市的傩舞形式比较可谓独树一帜。据缪培坚介绍,传统大傩舞,主要是以“方相氏”带领人群随咒语节奏跳跃舞打,“装神驱魔”为主要表现形式。而璧山大傩舞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舞龙、贞洁少女向天祈福,裸儿扮演“泥巴鬼”(34岁男童裸身摸上泥巴)游行等环节。

  “裸儿”在随队伍游行后,会在终点将身上的泥土洗净,以喻消灾除害,因而璧山大傩舞在民间也称“泥巴鬼”。

  

    成功“申遗”  璧山傩舞却喧嚣一时

  2005年璧山大傩舞迎来了“春天”。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为璧山傩舞成功“申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为此,20055月,县文化馆联合丁家镇政府,在丁家镇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大傩舞表演,并邀请市级专家进行了现场评审观摩。据缪培坚回忆,当天的表演引来了丁家镇和周边市县的数万老老少少前来观看,不少观众还参与其中,表演可谓盛况空前。

  这次成功演出,让璧山傩舞名声大振,在市级专家和璧山文化界的积极努力下,2007年璧山大傩舞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成功“申遗”后,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更多普通观众,县文化馆舞蹈干部发挥编制儿童舞蹈的特长,将整场表演中的“泥巴鬼”表演进行了提炼,并通过重新编排和制作将其搬上了舞台。

  2007年,在璧山庆祝重庆直辖十周年晚会上,大傩舞首次以舞台表演形式与观众见面,原生态的表演,在让观众震惊的同时也引来不少观众和专家的质疑:让三、四岁大的小孩在众目睽睽之下,裸身群舞实属不雅!

  虽然饱受质疑,但大傩舞还是在2006年至2007年间代表璧山多次出征市级比赛,而观众和评委的态度仍旧褒贬不一。在2007年的一次演出中,傩舞表演更是被主办方直接叫停,璧山傩舞从此进入寒冬。

  

    赢取观众  璧山傩舞谋求嬗变

  大傩舞作为璧山仅有的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果不能让大多数观众所接受,实属一大遗憾。在谈到璧山大傩舞何去何从时,缪培坚认为一种文化形式必定有其打动人的独到之处,只要能成功抓住她和观众的契合点,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璧山大傩舞也一定能像薅秧歌一样走进观众,走向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
关于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冠县民俗文化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二十三)
聊城700多项绝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每日一图(98):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辂传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