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分钟带你了解中国烟花史


关于烟花的起源,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无奈地说:“至今没有人写出关于中国烟火的准确历史。”作为一种民间技艺,在轻“术”而重“道”的古代,是很难找到周密详尽的记载的,越往早期越只能追溯到一些模糊难辩的传言。


在有花炮之乡美誉的江西万载、上栗,湖南浏阳、醴陵等地,都供奉着一位“花炮之祖”,名唤李畋。据说李畋是唐代江南西道袁州府(即今宜春市)人士,是花炮的发明人,并创作了一本《该闻录》,在书中他记载了一个生动详实的“爆竹除妖”的故事。


查证史料,却发现这位李畋并非是唐人,也并非袁州府人士,而是宋代的一名虞部员外郎(虞部是工部的属司,李畋是一位技术性官僚)。但民间的传说,往往更能反映百姓们最淳朴的感情。古宜春、浏阳一带,自古就是花炮的重要产出地,风气绵延,一至于今。李畋具体是哪朝那代人,在靠技术吃饭的当地百姓看来并不重要,他已成为民间信仰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了古代先民聪明才智的象征。


万载县龙湖公园李畋塑像


与李畋生活的时代相似,各色笔记、史书中关于烟花的记载,也大量形成于宋代。众所周知,宋代是一个文化上十分平民化的时代,伴随着市民阶层的最终壮大,满足广大市民日常娱乐生活的民间艺术形式日渐振兴,瓦肆、勾栏中的艺术演出,相蓝(北宋汴京本地人对大相国寺的称呼)、茶楼里的说书桥段,共同勾勒起那个时代精神的轮廓。


最令我们神往的,大概就是每年的上元节了。我常常惆怅地在宋人的笔记中找寻关于上元节的蛛丝马迹。据说在那一夜,贵为天子的宣和皇帝会莅临现场,与民同乐。宣德门外的大广场上,搭建起一个临时的大剧场——棘盆,全国各地的艺人们,无论是飞丸、走索、缘竿、掷剑,都会赶在上元之前来到汴京,在各处献艺,群众呼声最高的节目,就有资格登上这至高无上的舞台。《金瓯缺》中言——


“今日江湖卖艺,人山人海;当年棘盆献技,倾国倾城。”




在这人山人海、倾国倾城中,我们可以想见那时的盛况。如此热闹的节日里,烟火从来也都不曾缺席。北宋遗民孟元老著名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皇帝御驾宝津楼时的一场诸军百戏,从“扑旗子”“爆杖”“抱锣”“硬鬼”“舞判”“哑杂剧”“七圣刀”“歇怅”等一路演出下来,场景变幻多姿,都是依靠对火药的灵活使用。


如果说北宋对烟火的使用还只是表演转场时辅助使用的“新技术”,到了南宋,烟火终于可以被称作烟花了。南宋詹无咎有一首《鹊桥仙》,专道这烟花的妙处——


“龟儿吐火,鹤儿衔火。药线上、轮儿走火。十胜一斗七星毯,一架上、有(衬字)许多包裹。◎梨花数朵,杏花数朵。又开放、牡丹数朵。便当场好手路歧人,也须教、点头咽唾。”


您看,这各种“花朵”竞相开放的胜景,多么类似我们而今的烟花表演啊。


到了元代,烟花的形式越来越发达,在节日上的应用也越来越精彩。大书法家赵孟頫曾有一首《赠放烟火者》,生动描绘了当时的盛况——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虺似火攻。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这一时期,烟花不仅在本土的应用越发广泛,甚至还伴随着蒙古帝国的征服史远传海外。我国著名科学技术史大师潘吉星先生曾经考证过,在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尔汗国,有一本《马术的战争策略大全》(约公元1280年著),记载了很多烟花的名目,除了“茉莉花”“白睡莲”一类平常的名字,还有名叫“中国花”的烟花。


明清两朝是我国市民文化进一步繁荣的重要时期,烟花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事物,走向了极盛。明清时期关于烟花的记载表明,当时的烟花不仅种类更加繁多,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如明代后期的《金瓶梅》中记载的水上烟花,工艺水平就极为高超。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烟花表演的形式也极大丰富了起来,当时的技师们已经可以靠形形色色的烟花,连缀场景,组成剧情,形成令人叹为观止的“烟火戏”。明代诗人瞿佑有一首《烟火戏》,记录了表演的场景——


“天花无数月中开,五色祥云绕绛台。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频作雨声来。怒撞玉斗翻晴雪,勇踏金轮起迅雷。更漏已深人渐散,闹干挑得采灯回。”


这样精彩的表演,在我们现如今都无缘看到了,只能通过文献中的只言片语想象那美不胜收的场面。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路过南京,曾目睹了南京人为庆祝元月而举办的烟火大会。这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曾在书中记载:


“中国人非常喜欢这类表演,并把它当作他们一种庆祝活动的主要节目。他们制作焰火的技术实在出色,几乎没有一样东西他们不能用焰火巧妙地加以摹仿。他们尤其擅长再现战争场面以及制作转动的火球、火树、水果等等,在焰火上面他们似乎花多少金钱也在所不惜……在这一场合我估计他们消耗的火药,足够维持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达数年之久。”


利玛窦


但这样大型的表演,百姓的财力根本难以支撑,毕竟以官方组织为主。直到清代中后期,伴随着宫廷的烟花表演逐渐式微,民间燃放烟花的活动,才终于逐渐兴盛起来。为了消防问题,清政府甚至还颁布过一些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这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民间百姓对烟花的热情。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烟花更成为地方经济命脉。以万载县为例,清道光年间,万载花炮已有“通行南北,商贾络绎”之美誉,光绪年间更是“男妇大小均籍此以资工作”。自此至今,当地人都依靠这门手艺发家致富。建国后,烟花产业更远销海外,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可以说,一部烟花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市民文化的发展史,集中代表了唐宋以来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高超的技术水平。在烟花之上,除了纯粹的审美价值外,还代表着只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趣味与生活方式。


从万载到浏阳,人们对李畋的祭祀至今不绝。古代号称是“花炮之乡”的江西、湖南一带,人们依旧为这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形式饱含热爱。烟花不仅养育了一方水土,也在诗情画意间赋予这一方水土以不朽的文脉。


万载县人民政府举办的“烟花雨,青春诗”——暨万载县2018烟花诗词网络创作大赛,已经开始征稿十几天了。在这段日子里,每次打开征稿邮箱,都会被大家的热情感动,如同烟花能跨越漫长的时光,诗词这种艺术形式也必将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最后,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报  · 名


参赛须知


链接:



本活动所有信息

以公众号【还好有空】公布的通稿为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烟花是怎么占领国际市场的?01
烟花爆竹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这下终于讲明白了!
花炮,中国年的烟火气
今晚,浏阳烟花在北京绘制“3D立体动感烟花画卷”,全球首创
中国民协:冬至夜浏阳的满城鞭炮烟花,将中国传统节气的氛围感拉满
1元换100万的效果!这座十八线开外的小县城是国内浪漫天花板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