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瓷鉴定(有具体方法)
釉面斑块和结晶
   它是一件青瓷而非陶器,是西周早期的产品,器型是方形,名称为“罍”,用途是祭祀时盛酒的器具。因此,我为它取名为“西周青瓷方罍”。
那么,这件瓷器是真的古瓷器么?凭什么依据来确定它的属性和名称呢?下面,就详细来解析这件瓷器的真伪属性、名称和它的重要历史地位。(本文篇幅较长,需要连载,只要有你耐心读完此文,一定会在鉴定真伪古瓷方面获得很大益处——我的古瓷鉴定知识,几乎有一半来自于这件瓷器)。
我们现在接触到一件古瓷器时,首先要弄清它的真伪性质,其次再逐步弄清楚它的形态、年龄、它的出生地、它的用途、它在陶瓷历史上的“贵贱”地位、它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文物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首先, 从以下几方面来确认它的真伪性质:
一、釉面老化程度十分明显:
1.先看釉面光泽(如上图),光芒内敛,有如薄雾覆盖其上,这是非常老化的釉面才具有的“雾状膜皮”,若是一般状态的老化釉面,只是光芒柔和、不刺眼。
2.釉面老化形成塑膜状局部斑块、结晶(如下图)。首先要绝对确认这种斑块和结晶是天然的、是人力不可制造的,那么,才能肯定它绝对是真古瓷。就这件瓷器的“塑模状老化斑”和“结晶斑”,是现代最高科技手段也仿造不出来的。一般古瓷要达到这件瓷器的老化程度,是不可能的。因此,凡是生长有类似的“天然雾膜”的瓷器,绝对是真古瓷。
     3. 塑膜状结晶斑、雪花状结晶斑和釉层内外层次分明的结晶斑点共生,完全是天然状态。这种多形态、多样化的老化特征同时出现在一件瓷器上,更是现代科技无能为力的(如下图)
    二、釉层内部老化产生出很有规律的结晶,形成花朵状,而且在釉层的上中下层次非常清楚。这是显微拍摄的效果,肉眼裸视根本看不到。这是人力无法仿制的(当然也可能有人说能够复制。谁能复制呢?肯定不是说话者自己)。(如下图)
     釉泡破孔周围形成老化“晕圈”,有逐步过渡的层次,破孔口周围的钙化状较严重,而晕圈的最边缘却与正常釉层融为一体无明显的界限分别,这就是自然老化的破损釉泡状态——这种老化的破损釉泡对鉴定所有的古瓷器都是通用的(下一张是肉眼可见的釉泡破孔状态)。
注意观察下图釉泡破孔的“晕圈”发色和形态。凡是具有这种釉泡破孔带自然“晕圈”的瓷器,无疑都是真品。此特征可以通用于一切具有破损釉泡的瓷器。
     下一张除了釉泡和釉面的灰白色结晶外,再注意观察釉层内部还有多处不完整的花朵状结晶体,它们是正在向花朵状发展的结晶体。说明花朵状结晶体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逐步地、自然“长成”的。这种多形态、逐步向花朵状方向发展的自然结晶体,却是人力无法“仿造”的;人工用化学元素“勾兑”制造的结晶,形态基本一致,没有“多态”变化。
     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促成了无序状态的物质形成有序的形体状态——比如:天然水晶体、溶洞中多姿多彩的钟乳石、菊花石……
世界上的一切有形体都是自然神力造就的,目前的科技技能是无法仿造的(比如有生命的任何动植物、哪怕是植物的一片叶子或者是人体的任何“零件”)。
可能有的人对于釉层内自然形成的花朵状结晶不理解,以为是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做成的。我们知道现代陶艺生产的结晶釉不少,但多为一次性烧成的、形态单一的大花朵。若是针尖大的结晶点,就难以形成清晰的花朵状结晶体。因此可以说,凡是用40倍以上的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到的、而且是多种样式的有序结晶体,都是人力做不出来的。
下面这块陶片内部的结晶体形成了完整美妙的菊花状和仙人球针状。我们先看放大1倍的陶片原始外观
再用4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上图像是“窑变”的蓝色釉层,其釉层内部形成的有序结晶体就像仙人球针(如下图)
     再用4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陶片内口的青黄釉层内形成的有序结晶体就像菊花(如下图)
    注意,还有那些没有形成完整花朵的“花瓣状”有序结晶体,它们是形成花朵的“构件”。
并不能说凡是釉体上有结晶的都是真古瓷,真正的古瓷器一定要有更多的“自然古迹”为其佐证。因为现代通过配釉技术的不断探索,人力是可以烧制出较小结晶花的,但这种结晶花形态单一,没有其它“自然陈迹”互为印证。而且整体釉面很“嫩”或者“很脏”,或者釉面有“人工腐蚀痕迹”。目前我所见,只有青黄色茶末釉和类似的青黄釉可以通过配料实现釉层内部产生结晶花,其它釉色可能是化学元素不同,拟制了某些产生“有序结晶”的元素,因而仿制不出釉层内部那种“自然结晶”。
在宋代吉州窑茶末釉盏托、茶末釉双柄双流执壶和元代茶末釉连座花口瓶上,我发现它们的结晶花形态几乎是一样的,没有多形态变化;而且釉色和釉质极其一致,惟一只有外观的古旧程度差别可以为其佐证真假性质。同时,釉泡上的钙化结晶是更有力的佐证。
    三、从青瓷方罍 足胫部水土浸蚀的状态来辨别真伪(如下图),看这种老化状态是不是现代人工可以做出来的。
四、从胎土表面“附生物”的坚固程度和古旧程度鉴定真伪。附生物必须“古旧”,必须坚固。比如:土碱,水锈,其它非自身的“外来杂物”。“古旧”和“坚固”必须同时存在。
现在的仿品千方百计想做出“自然古旧”的样子来骗人。但是,老天不允许他们造的与“自然的”一样,所以他们“仿造”不出来自然状态的“古迹”。下面这类东西的状态,就是典型的仿品具有的特征:不干净、不以真实的“本色”示人,总要弄一些“色彩”来掩盖新瓷器的本来面目。
                              前一张是景德镇的 仿品,第二张是黄云鹏的仿元青花人物故事梅瓶底部做旧图
下一张是仿元末青花釉里红梅瓶的底部。凡是这几种样子的,无疑都是仿品。
    五、若有缺损可见胎骨的,看断口的胎骨有没有钙化现象。钙化程度有轻重不同,老化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断口口面有干涩感;或有一层很薄的胶膜感觉,缺乏光泽,但无论如何也洗不掉(用开水和刷子);有的断口口面生长有干涩、灰白的钙化物——但极薄、刷洗不掉。凡是露胎处或是缺口面的胎骨上“生长有薄雾状钙化物,或相当古旧而又洗不掉的土碱”、或者生长有“圆点状”的古旧钙化物(土碱),都是不需要请专家鉴定的真古瓷。
六、若是釉面产生出“银星”、“汗星”斑点,或者是“银色”釉膜,那是极老的古瓷。这件瓷器的“银膜”形成了“块斑”(如图)。注意,银膜、银星、汗星是长在釉面上的,是洗不掉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关于出土瓷器的鉴别
古瓷易鉴,人心难测
古瓷鉴定
瓷器微观鉴定之我见 | 鉴藏讲座 | 中华博物
教你一招:北宋钧瓷的鉴定方法
古瓷器鉴定资料之三——北朝白瓷莲瓣形四系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