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功利阅读时代,为什么我建议你要多读文学经典?



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文学是中国人最时尚的话题。上世纪80年代,如果你没看过“先锋派”、马尔克斯,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那时候报摊上卖得最快的杂志,是《人民文学》、《收获》、《小说月报》……


但是现在,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文学早已成为了小众话题。大众热衷阅读的,是希望“看完就能用”的实用图书,是满篇“男人”“女人”的情感鸡汤。



今天,书单君为什么还要不合时宜地建议大家多读文学经典呢?



文学到底讲了些什么


在谈文学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一聊美国导演马丁·西科塞斯拍过的一部知名商业电影:《华尔街之狼》



这部电影,讲述了美国华尔街风云人物乔丹·贝尔福特的传奇故事。


贝尔福特是个巧舌如簧的股票经纪人,他靠电话销售,刻意夸大低价股的潜力和前景,引诱投资者购买,使得自己的股票公司越做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随他的销售信条。


在给这些年轻人开会的时候,贝尔福特介绍了公司的一个女高管:瞧见了吗,她以前就是个穷困潦倒的单亲妈妈,整天在为孩子的学费发愁,是我慷慨地向她提供了帮助,并且邀请她加入了公司。如今她已经是身价百倍,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如果你看过《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按照它的分析方法,你会看出来,这是一个浮士德与魔鬼做交易的故事。



在西方文学中,每一版浮士德与魔鬼做交易的故事里,主人公都有难以满足的欲望——财富、权力、智慧等等,而魔鬼则能满足主人公的欲求,但条件,是要主人公放弃自己的灵魂。


电影里的单亲妈妈,就是一个渴望得到财富的浮士德,而贝尔福特,就是那个魔鬼,他给了单亲妈妈一条致富之路,但上路的条件是放弃自己的灵魂,和他一起用不洁的手段推销低价的垃圾股。


其实,每个追随乔丹的员工,都是放弃自己灵魂的浮士德,所以才有了这个堕落癫狂的股票公司。



再分析下去,福斯特的书还会告诉你,这是一个吸血鬼的故事。


在吸血鬼故事里,吸血鬼伯爵总是诱惑年轻女子,一旦得手,就吸食她们的血液,重新获得生命力。


仔细想想,贝尔福特和他的员工利用谎言营销,不就是一个个在诱惑“年轻女子”的吸血鬼伯爵吗?最终,他们也是靠吸食对方的膏血养肥自己——将自己的欲望,尤其是丑恶的欲望置于别人的需求之上。



不要以为这些“资本主义腐朽堕落的故事”跟我们没有关系。


想一想,我们身边难道没有类似的故事吗?


去年,令全社会震惊的少女裸贷事件被曝光。事件里,那些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而找高利贷公司,靠拍裸照贷款的少女,就是跟魔鬼做交易的浮士德;而那些敲诈少女的放贷人,就是靠吸食他人膏血存活的吸血鬼。



类似的故事也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比如你饱受经济窘迫之苦,而你的朋友却向你推荐了一份不符合你道德观念的工作;

或者你心爱的女孩准备接受你,但前提却是你要放弃自己的原则与理想。


这些时候,我们都是受到“魔鬼”诱惑的“浮士德”。



文学讲的就是这些永远在世间循环的故事。它们总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但实质从未变过。


托马斯·福斯特认为,这些永恒的故事其实是有限的——“人生和书籍都不外乎几种类似的模式”。


比如,“每一次旅程都是追寻” ——从一个小男孩出门买面包,到屠龙勇士出发拯救公主,本质上都是同一种模式,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也是相似的;


再比如,讲述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故事,就是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故事的变形,它们都反映了人生不可避免且无法回头的童真失落。


再以中国人所熟悉的古典文学为例,《三国演义》的桃园三兄弟对抗曹魏、《水浒传》的一百单八将对抗官兵、《西游记》师徒四人对抗各路妖魔,都是相同的“组团打怪”模式......


为什么文学界的交通那么混乱,到处都有“撞车”的情形呢?


在福斯特看来,那是因为,“世间只有一个故事”:


从第一个男原始人阿哥回到山洞向第一个女原始人阿妹讲述乳齿象逃走的故事以来,所有人讲的所有故事——挪威人的英雄传说、萨摩亚人的创世故事、《万有引力之虹》《源氏物语》《哈姆雷特》、去年的毕业演讲、上周的戴夫·巴里专栏、《在路上》《里约之路》《未选择的路》——都来源于同一个故事,又反过来丰富着这个故事。 


说白了,太阳底下无新事。关于人类的各种爱恨情仇、恩怨纠葛、善恶黑白,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永恒的故事在,后世所有的写作,都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再演绎。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


读懂文学,到底有什么用呢?


首先,文学在帮我们解释我们的人生。


托马斯·福斯特说,那个唯一的故事讲的就是“我们自己”,所有诗人和讲故事的人都在向我们“解释人生这个故事”。


学会读懂文学,就是在学会读懂人生,去拨开那些纷繁复杂的人生表象,去窥见那个亘古不变的故事,去看看自己到底是在故事的哪一部分,扮演什么角色。



其次,文学让我们走得更从容。


梁文道在接受访谈时说过,见识过人性极恶之处的悲剧,明白了人的命运的卑微与渺小,让他感到释然。


“因为知道世界可以如此让人痛苦,当它给你一些你不能承受的重量的时候,你会觉得我已经早就做好准备了。”


单君曾经跟小伙伴们分享过一个叫“缄默知识”的概念——一个人经历过的一切都沉淀在他的生命里,参与塑造了他。


而文学就是关于人生的缄默知识,它给予那些认真的读者更丰富的人生体验,这些体验终将内化在人们心里,让人们能更从容地面对人生:无论前方是悲剧还是喜剧,你都“已经早就做好准备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通过阅读不同的人生,文学让我们互相理解。


举个例子。


列夫·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宁娜》前,曾宣称自己写这本书,是要批判一个“荡妇”,但最后出来的作品里,安娜却变成一个勇敢追求自由与爱情的独立女性。


成品与初衷背道而驰,那是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托翁通过对安娜的研究与探索,慢慢理解了她的处境,也理解了她的无奈,同时发现了她的美好。



文学是对人生的探索,对作者来说如此,对读者来说当然也是。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说过:“人们原先就倾向于自顾自,专制制度现在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冷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


而文学则让我们去领略不同的人生,去探索不同的命运,它不仅仅在对抗政治的专制,更让我们免于情感与道德上的专制,让我们互相理解,不再“自顾自”,不再“彼此冷若秋霜”。


就如同赫尔曼·黑塞说的那样: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在这个功利阅读盛行的年代,多读文学经典也许不能直接给你带来什么好运,但一定可以让你与众不同,悄悄地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与诸位“书米”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试分析《浮士德》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及浮士德这一形象的内涵
人生,是不断的选择与交易
浮士德的魔鬼交易即浮士德式交易
西欧文艺复兴文学之八:德国文学4
依然响在耳边的浮士德追问
浮士德精神丨上帝在左,魔鬼在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