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图浅析

太极图浅析

 

什么是太极图?太极图是一个圆内,由两条黑白鱼互抱在一起,白鱼有一个黑眼,黑鱼有一个白眼组成的图形。

太极图从哪来?难以考证。孔子为《易》所作的十篇解读文章(后人称十翼)之一,《易传·系辞上》有这样的记载:

 

原文: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译文:正是这样,一切的“易”都是从太极中产生出来的。从太极中产生出两仪,两仪产生出四象,四象产生出八卦。

 

由此可知,太极图是远古时代人们总结出来的,宇宙天地万物“易”的源头,即万物产生的本源。

那么,为什么太极图是一个圆形呢?圆形有两个含义:一是表示包含,二是代表运动。说明一切物质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并且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圆里的黑白鱼是什么呢?黑白鱼表示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一种叫阳物质(可见的、显性的);一种叫阴物质(不可见的、隐性的)。

 

在一千年前,北宋有一位“易”学家,叫周敦颐,写了一篇《太极图说》的文章,对太极图有这样的描述:

 

原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译文:太极从无极(一个圆)中而来,太极是运动的,运动的结果产生阳(可见的动态变化)。阳的动态变化(量变)达到极限,就安静(质变)了,因而产生阴(不可见的静态变化)。阴的静态变化(量变)达到极限,又转为动态(质变),阳又出现。这种动态的和静态的变化,是相互作用的,互为根本。因此,太极的阴(静态)和阳(动态)分开,就是两仪。

 

简单地讲,无极是一个运动的圆,圆内由阴(静态)和阳(动态)两部分组成,就是太极,太极在运动中阴阳分开,就叫两仪。

按照这样的推演,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就是阴(静态变化)在运动中再分开,成为两个阴(老阴少阴),阳(动态变化)再分开成为两个阳(老阳少阳)。八卦就是两阴再分,变成四个阴,两阳再分,变成四个阳。

如果哪位朋友看过当代人所编写的解读《易经》的书,大体上都是这样理解周敦颐的意思的。这几乎成了人们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

 

我们来看看孔子说的“两仪”,与周敦颐说的“两仪”有什么不同。

孔子说,从太极中产生出两仪,两仪产生出四象,四象产生出八卦。孔子说的是“生”,周敦颐说的是“分”。

“生”和“分”是一样的吗?不一样的吧。

那么,两者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两仪”是从太极中“生”出来的,那么,两仪之中的每一个“仪”,都应该含有母体,即太极的阴阳成分呀!是不是!

因此,按照孔子所说,太极生两仪,两仪应该有两个阴和两个阳。这和周敦颐说的太极分阴分阳,两仪立,即两仪只有一阴一阳,差别就大了。

 

谁对谁错呢?宋朝初时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有人争论过这个问题,但后来大多数人都接受周敦颐的说法,放弃孔子的说法。有人说这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很明显,在宋朝以后,特别是在明清两朝,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得到人们真正的尊重和崇拜。孔子思想的原意被抛弃了,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孔子,只是一个被皇权树立起来的政治符号。

暂且放下政治因素,我们从学术上继续探讨。因为这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推广下去的话,就是天壤之别!这可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道德观、科学观的重大问题哦!

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就不能再含糊了,有必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有人说,少数服从多数。这句话没有错,但是有前提的,即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立、自由、平等、开放的,否则不能成立。宋朝以后的中国社会有这样的文化环境吗?没有。那么,大多数人接受周敦颐的观点,是不是正确,就值得怀疑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老子的说法。老子《道德经》有如下记载: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译文:无限大的道在运动中产生一(即德,但德不是独立的,而是和道结合在一起的);道德合一的运动,产生了天和地,就是二;天地相交(相互运动),产生和气,天地加上和气,就是三;天地之间,日与夜的交替是阴阳。日夜阴阳交替,通过大气的调和,产生了万物,就是三生万物。

 

现在我们分别用孔子和周敦颐的观点,对老子这段话做一个分析。

如果按孔子的观点,老子所说的“一”就是太极,包含道和德(即阴阳)。“二”是两仪,即天和地,天也包含道德(阴阳),地也包含道德(阴阳)。三是多数的量词,也包含道德(阴阳),万物也一样,都包含道德(阴阳)。

如果按周敦颐的观点,老子所说的“道”就是无极,“一”是太极,包含道德(阴阳),二是两仪,即天地,天是阳,地是阴,天地分离,就是阴阳(道德)分开了。如此推演下去,万物也就有了阴阳之分,有道德之分,有些属于阴(有道的),有些属于阳(有德的)。

 

从以上分析可见,孔子和周敦颐的观点差别更显著了。但谁对谁错呢?似乎各有各的道理,还是难以分出对错。

我们再摘录一段现代中学教材生物课本的内容做个分析。高中生物课本有如下记载:

 

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以细胞作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由细胞至组织,由组织至器官,由器官(或系统)至个体,由个体组成种群,不同种群组成群落,由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学过生物的朋友都知道,各种细胞虽然不同,但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即由细胞膜,细胞质,和与遗传有关的核物质组成。生物之所以能繁殖生长,就是因为细胞不断分裂。

那么,细胞是如何分裂的?简单的说,先是细胞核里面的遗传物质,即染色体进行复制,把原来细胞的遗传物质全部完整复制,然后细胞质繁殖分离,细胞膜包裹,产生出一个新的细胞。

 

以现代生物学的原理来看孔子和周敦颐的观点,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了。所谓细胞分裂,“分”是表面的,“生”才是本质,因为在细胞内部,细胞核进行了遗传物质的复制,然后分裂。

有人还有疑问,除了细胞分裂,还有什么可以证明“生”和“分”不同的吗?有。还有一个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叫全息系统。科学家告诉我们,生物的细胞是全息的。即一个细胞包含了整个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所以无论动物、植物,还是其他生物,都可以进行单性复制,无性繁殖。

我想,这已经是现代生物学的常识,我们对上述问题无须再争论了吧。

 

为了加深大家对“生”和“分”属于不同概念的认识,我们再回顾一下远古华夏文化的重要经典《黄帝内经》。在《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中有一段关于阴阳问题的论述,是这样说的: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我听闻天属于阳,地属于阴,日属于阳,月属于阴,大月和小月加起来共有360天,就是一周岁(远古时代每一岁另有五个祭祀日,一年365天),人体生命变化的规律是与之相应的。

岐伯回答,说:人体的阴阳,可以数出十多种,在十多种阴阳之中,可以再分细,推出百对阴阳;把百对阴阳细分,可以推出千对阴阳;把千对阴阳细分,可推出万对阴阳,再细分,就不可胜数了。然而,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现在有黄帝和岐伯的说法,有现代生物科学理论,有孔子、老子,以及周敦颐的观点摆在一起,您认为哪些是一致的?哪些不同呢?

看来都是无棱两可,是吗?是的。当然了,如果一看就明白,人们怎么会迷惑了一千年呢?一千年来,智者、聪明人,绝顶聪明的人无数啊!

我以为,现代生物学的结论与黄帝、岐伯的说法和孔子、老子的观点是一致的。为什么?下面给大家做个分析。

 

黄帝说,天属于阳,地属于阴。单看这两句,好像周敦颐是对的,太极分阴分阳,产生了天地。

但是,我们再看?黄帝继续说,日属于阳,月属于阴。日和月是什么?它们都属于天呀!天是圆的,天包含阴阳,白天看见太阳,夜晚看见月亮。一个显性,一个隐性。

那么,地呢?地有阴阳吗?大地上有陆地,有海洋,是不是阴阳?大地的一半是白天,另一半处于黑夜,是不是阴阳?当然是了,也是一个显性,一个隐性。

 

可能有人问,为什么大地会有阴阳?因为大地(地球)也是圆的呀!远古的人怎么知道大地也是圆的呢?古人不是说“天圆地方”吗?

其实,所谓天圆地方,古人并不是说天是圆形的,地是方形的,而是说天体是运动的,大地是有方位的。大地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山海经》有记载)。五方对应五色、五味等。这就是五行的来历。

人体(包括其他高等生物)如何对应天地的阴阳呢?人体的躯干是阳,内脏是阴。躯干的背部是阳,腹部是阴。内脏的六府是阳,五藏是阴。五藏和六府再分阴阳,组织器官属于阳,器官里运行的“气”属于阴。如此类推,可以无限细分下去,直至细胞。

 

最重要的是岐伯这句话:所有阴阳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换言之,每一个细胞都包含了生物体里最基本的遗传物质。细胞是全息的。

现在大家算是明白了吧!所谓“生”,就像细胞一样,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当今重要的哲学观点),而是先有细胞核的复制,然后细胞质分离,然后是细胞分裂。因此,新的个体包含原来母体的一切遗传物质,而不是分出一半。

 

根据太极的原理,我还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现代科学里暂时没有被发现的重大秘密。其实,细胞也是一个太极,也有阴阳。

可能吗?很荒谬吧!显微镜里看不到呀!是的,暂时看不到,但这是肯定的,千真万确的。一个细胞,我们所看到的只是阳物质(显性的,可见的)部分,还有另一部分属于阴性(隐性的,不可见的)部分。

我相信,在细胞的阳物质进行复制,分裂的同时,阴物质也在进行着相同的工作。由于现代科学暂时看不到阴物质部分,可能就是很多自然现象,科学无法解析的原因。

 

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错的。这不是因为我聪明,只是我的思想不受束缚,没有被事物的表象迷惑了。

孔子的仁德思想和老子的道德思想,本质是相同的,与《黄帝内经》的生命原理是相通的。它们都源于远古华夏文明的成就。

远古华夏文明的自然道德观与当今最尖端的生物科技理论基本一致。是不是巧合?不是的。这说明一个事实,在远古时候,华夏文明取得的科技成就,不亚于现代科技水平,甚至可能比现代科技水平更高。因为当年留下的各种自然道德理论,都是非常成熟而有系统的,现代科技还在探索之中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太极图
太极与无极的关系
《老子》说道:道生一
无极之体,太极之动
儒家, 到底是个什么玩艺?(之三) ​朱子理学的由来
《问道武当,感悟生命》太极图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