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家该如何融会贯通

想想自己走过的路,与大多数人的书法道路一样,习书从唐楷入手,然后主攻汉隶,再后来就是重点研习《曹全》、《礼器》、《孔宙》等碑刻。我写隶书,喜欢有机地揉合于秦汉,尤其深得秦隶之精髓,熔汉碑、秦隶于一炉,重点把握隶书其特征,让线条既有汉隶的严谨整饬,又有秦隶的灵动飘逸;既表现出轻灵雅致,又让人耳目一新,把古、雅、趣三者自然融和,使人感到一种大气清新、典雅蕴藉的审美境界。所以这些年来,我对汉碑的迷恋肯定受到了书法传统力量的感召,并以一颗虔诚之心致力于汉碑的深入学习,使热爱隶书的天性总是让我无法被抑制,狂放的激情又总是在内心奔突,去寻找着一条宣泄的突破口,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重心转向最能表达心性的隶书的研习创作上来,就是想把自己的隶书表现的更加纵横捭阖,缭绕酣畅。当然,更多的还是要从传统书法中不断汲取有益的营养,最真切地感受书法传统的魅力并在自己的创作中一以贯之。可谓一艺有成,苦心孤诣,学书在法,其妙在人。古今书道,必先生后熟,先熟后生。始之生,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后生,不落蹊径,不随书俗,新意时出,笔底生面别开也。故由生入熟易,由熟入生难,野菊簪于村姑,大雅出于质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直以来,我把书法看作是一种“传统”的艺术。我认为,传统应该是由经典构成的,经典的作品可以永恒,可以流传,可以生发,直至生生不息。但传统的东西要经过历史的检验,要让大多数人认可,有些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比如,今天大家同样谈书法的传统,而往往把历史上并非优秀的东西当作传统来推广,甚至鼓励后来人去学习,这会把初学者带入歧途,作为有一定的笔墨功力与艺术理解的书家可以从古人非经典作品中吸取营养,但不能把这些非经典作品按照传统去推行,更不能按照自己的需求与好恶来进行取舍与定位。总之,经典的传统的书法艺术,是要建立在公正与学术的基础之上,更要从书法文化个体扩展到大文化的范围,因为书法是整个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不能仅仅围绕书法去理解书法,视野应该放得更宽一些,另外我们毕竟远离过去的时代,文化背景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要下很大的功夫,才可能真正深入到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去。毕竟我们生活在当代,即使一个人拒绝或抵挡当代文化的影响,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几乎从出生开始,它已经潜移默化影响到你的心理结构。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书法创作贵在思考和创造,可以说它是书法学习和创作的最高阶段,也就是说,学习书法要精思熟虑,用心悟书,认真体会古今书法精品中的三昧,这样才能从中寻找自我,建立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

在我初学的时候,就是临摹和学习像《史晨碑》、《曹全碑》等规矩汉碑,待有了一定的隶书基础之后,就会自然去追求一些线条的变化、取法和学习奇险峭拔的隶书作品,如以方笔取胜的《张迁碑》、自由率意的《开通褒斜道刻石》、处于隶楷之间的《广武将军碑》、平直简古的《好大王碑》等等,从中融会贯通,达到追求个性,抒发性灵的目的。经过比较,我发现当代隶书创作的异变现象,并没有背离传统,而是学习和借鉴了传统,是书法家通过对传统书法的挖掘和研究之后,取法传统书法中一向不被人们所重视和熟知的一部分作品和资料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了新的创作倾向。

大家都知道,隶书的产生和演变是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一是秦汉时期,即古隶和今隶时期,这一时期的东汉是隶书发展最鼎盛和最辉煌的时期;二是唐代,即隶书发展的守成时期,或称楷书化时期;三是清代,是隶书中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集大成和总结期。秦汉隶书是隶书发展的辉煌时期,博大雄浑,古朴厚拙,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唐人以楷法入隶书,规矩多于变化,程式化严重,是隶书发展的过渡时期;清代隶书继承和发展了秦汉隶书的传统,吸取了唐人的教训,以篆书的笔法写隶书,如邓石如以篆书入隶,赵之谦以魏碑入隶,伊秉绶以颜楷入隶,何绍基以行草入隶等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使隶书出了新意。那么,又该如何深入传统,我觉得书法就是表现性灵、情志的艺术,过去古人创造的形式,为表现古人的性灵、情志服务,为后来者立下了辉煌的榜样,而后来者当然要下大功夫向古人学习,但是如果今人不能以自己的性灵、情志驱动自己的笔,而让古人的法度、面目所拘,就没有艺术创造可言。可见技能再好、功夫再深,也只是书工、抄手。然而书法确实又是一种需要高度技能和综合修养,才能得心应手,表现心志意蕴的艺术。在我看来,一方面对传统下功夫,一方面是对自身下功夫,只有了解我们自身目前的状况以及各种可能性,才不可避免的要去关注、理解、把握当代的某些东西。其实,中国书法史延续了几千年,它能不能继续下去?当然我说的继续,不是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些名字和作品,而是不断地为其中增添新的重要的东西。人们普遍认为今人写不过古人,未必,在林散之出现之前,我们对这个时代能够在书法史上占据什么地位,并没有多少信心,但是他的成就给了我们一种信念。看来,即使在已经充分发展过的传统艺术中,还是有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可能,此外,如果在书写中不离开汉字,也保证连续的一次性的书写,但是在结构上加以想象、变化,它还是属于书法的范畴,不过已经与传统风格有了较大的区别。我们可以把这一类作品称作“现代风格书法”。其中的优秀之作既是书法史的延续,又可以加入到现代艺术的行列中。因为书法作为中国特殊的艺术形式,它有形式上的变化,又有观念上丰富的积存,它可以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一种重要的资源,不管是研究古代或当代,都可能做出伟大的贡献,关键是研究的水平、思想新颖的程度,以及它的重要性。我感觉写碑重气势,帖讲韵味;碑显庄重,帖贵流便;碑求界格方严,帖追意态挥洒;碑以雄健为美,帖以温雅取胜;碑讲刀法,帖重笔意;碑有二次创造之美,帖贵一次挥洒成功;学碑取其结字体势,临帖求得笔情墨趣。然而古今学书者,有的师碑,有的临帖,倾其心力,皆有所得。所贵者在于碑帖结合,融会贯通。“师碑”还是“师帖”?“师笔”还是“师刀”?这是学书者遇到的首要问题,关系到学书者个人的审美取向,也是历来书法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所以说书法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技术训练和艺术感悟都是不可缺少的,是分不开的,书法的技术训练必不可少,艺术感悟尤为重要。说到底,继承与创新是书法艺术永恒的主题,也是书法界谈论最多、争论不休的话题。

然而从古至今,许多书法家和书论家都谈到继承与创新,有的为此著书立说,有的为此撰文立论;有的在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探讨,有的在实践方面进行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不管怎样,书法创新应该以继承为前提和基础,而且创新不能脱离传统的轨道,且不能违背传统的规律。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新应建立在转益多师,厚积薄发,用宏取精的基础上,力求取诸家之长,不断丰富、滋养自己,在前人浩如烟海的墨迹大观中探幽发微,去寻觅、陶冶、积淀自己的风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炳森隶书百家姓
祝遂之与诸学生谈书法
从中国书法史看当代中国书法界急需解决的问题(2020.1.11)
摆脱书法俗不可耐--创新不失传统
景宏强:多体书法入国家级展览的画廊老板
UC头条:隶书成书法国展最弱书体,入展率仅有1.35%,该如何破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