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又见清明,又见清明
 此前连续多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回故乡给故去的长辈亲人扫墓,当地的叫“添坟“。

    以前是土葬,田野里布满坟茔,而今清一色的改为火葬,田野里的坟茔全部迁往当地政府规划的公墓。

    清明节扫墓,其意在缅怀逝去的亲人,寄托哀思。按照孔子的说法叫“慎终追远”,其实就是通过这个仪式提醒后辈,勿忘先人恩德。

    现在国家把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日,这个举动在我看来意义深远,意在保留、弘扬传统文化,否则在多年以后,也许中国的传统节日将被洋节淹没。

    传统文化可是一个民族的DNA和元气所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一旦消失,这个国家在精神上就亡了。

    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以祭祖为中心,传说它于寒食节纪念晋文公大臣介子推相关。

    寒食节的日期在冬至后105天,一般在清明节前的一或两日。到唐代逐渐合为一个节日,于是清明节包容了原寒食的风俗,成为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特殊日子。

    随着清明、寒食两节合一,祭祖扫墓成了清明的主要节俗。

    清明节的主要内容除了家人一起扫墓,还有插柳的习俗。

    插柳相传源自“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普遍认为柳有解毒辟邪的功能。因此每到清明这一天,人们普遍把柳枝插于门上,以驱鬼邪。

    宋人赵元镇的《寒食》诗里有:“寂寂柴门村落里,也叫插柳记年华”之句。

    清明节不但有折柳、插门、插坟的习俗,还有戴柳帽、穿柳鞋、头簪柳叶的等做法。柳在清明节中成为最富文化内涵与情感色彩的符号。

    柳不仅是报春的应时之物,柳树的易生易活、早生早发的特点,成为大地回春,生命复苏、超越死亡、转世复活的象征,并被赋予了哲学的、宗教的和美学的意义。

    古时送别故人多有折柳相赠的习惯,最早《诗经》上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句子。从此不难看到柳枝在风俗中的应用。不论是为死者还是生者,所共同的含义都是“依依惜别”之情。

    民间也流传着“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带个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诸多说法。可见插柳是清明重要节俗之一。

    清明节俗的另一内容就是荡秋千,据传秋千为春秋时北方戌族所创,齐桓公北征时始将此游戏带入中原,开始时作为宫廷游戏,到唐代开始走向民间。唐代诗人韦庄在《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中写道: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送乱秋千。

    清明节以青绿色为主基调,各地风俗内容略有差异,基本内容相差不大,除上述折柳插柳、荡秋千之外,还有踏青、挑野菜、吃青团、吃青螺等民俗。

    连续多年回故乡上坟,每次都难免思考和生死相关的问题,追忆先辈生活的艰难和他们抚育后辈的艰辛,心情总是很沉重。期待我的后辈也每年去上坟祭祖,“慎终追远,不忘根本”。理解生死这个大课题,人只有知生死之道,才能悟透人生真谛。

    此前几年回故乡上坟,年逾古稀的叔叔总是陪着我去,扛着铁锹跟在我身后亦步亦趋,连续几年都是如此,只是每年的区别是,他走路越来越吃力,一年不如一年。

    去年二叔去世,家族的墓地也统一迁往公墓地,今年去扫墓,家族的墓地之中,又添了一座二叔的新墓,人生总是这样的步履匆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为什么还要扫墓祭祖?后辈的我们应该知晓
唐朝人的生活(节日与风俗 上)
唐代的寒食节和清明节
暮春,有个浪漫节日(五):上巳节怎么就消失了(完结篇)
唐朝清明风俗怎样影响深远
故乡风情(9)由故乡“三月三“的回忆说开去(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