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以岭药业全扫描(存档转)
姜广策闲谈以岭药业:吴以岭院士根据自己的研究初步建立了“络病证治”的理论体系,并根据自己的理论体系开发出来一系列药物,独创理论结合独家产品的优势在目前的中国药企中是罕有对手的,要知道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的中药企业都不过是睡在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上讨饭吃,以至于全国数千家中药厂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几乎家家都能做六味地黄丸,惨烈竞争之下盈利微薄。。。
以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自创理论带来的内生性成长的基础,根据自己的理论可以源源不断开发出独家产品,按照吴以岭院士的规划未来的药品创新将集中在心脑血管、糖尿病和肿瘤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正是未来中国最大的药品消费领域,每一个领域里面都有潜力诞生单品过10个亿的重磅炸弹。。。。。
吴以岭院士通过牵头组织两次国家973项目以及成立了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络病分会将国内有关方面的专家组织集合在一起掌握学术制高点,这又构建了将其内生出来的独家新药推向市场的最重要的学术推广人脉网络,因此这正是我最看好以岭的两点原因,遍观其他中药企业具备这两点的实在不多,随着以后市场集中度的提升这两个要素的竞争力会更加凸显。。。
2012-07-22 16:14
医药股投资闲谈
 (2012-07-1607:58:15)姜广策
新药的产生历来是基于病理学突破和药物作用靶点和筛选模型的创新,因此医学理论的进步是药物发明的第一推动力,正如没有当年那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就不会有无线电技术和产品的出现,更不可能有现在全球过亿粉丝翘首企盼的iPhone5了。
创新中药产品的出现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中医发展史。中国历史有确切文献和实物可考的朝代从夏商周开始,商汤年间有位大臣叫伊尹,这位伊尹本是汤的夫人陪嫁队伍中的一个奴隶,善于烹调,但此人善于从烹调中能开创新理念,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载,商汤问政于伊尹,伊尹答复:“用其新,弃其陈,奏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伊尹有理论善烹调,于是中医史上将伊尹定义为发明了药汤的第一人。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我认为这就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城镇化建设高潮,各诸侯国都出现了一批大城市,人群聚居,思想活跃,是真正的百花齐放又不秋后算账的自由年代,这个时期各国已经出现了完整的卫生管理制度,各国的卫生部长负责制定卫生政策,派遣和考察医生,名医纷纷涌现,例如秦国有位名医叫医和,受秦伯的委托前往晋国给晋国看病,诊过之后认为晋侯是因过于贪恋女色导致,医和进而提出:“天有六气,降生无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这就是医和首倡的六气病因学说,这也是中医病因学说的奠基之论。这一时期更著名的名医则是扁鹊,这位神医的故事百度一下即可看到我就不再啰嗦,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的五百年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育期,很快就迎来了中医理论的集成之大作《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专论中医基本理论,为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中医的整体观,以阴阳五行学说建立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此后的中医理论发展都是围绕着天与人的调和、阴与阳的平衡关系而逐步深化。伴随着《内经》的中医理论的建立,相应的药物学也结出硕果,大约成书于东汉早期的《神农本草经》收载了药物三百多种,采用了上中下品药物分类法,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分类法,在药物理论方面提出了药物配伍的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阴阳平衡,将医学理论和治疗实践完美对接。
东汉年间最值得一提的名医有两位,一是华佗,这位精通外科的神医治好了曹操的头痛病却因不肯做曹操的御医而被杀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曹操后来也很后悔,因为其最喜欢的小儿子曹冲病重,遍寻良医而不得,曹操后悔说:“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僵死也。”,在这里我也把曹操这话送给如今新医改轰轰烈烈砍医大潮中的猛士们,在你们挥刀砍向医生时请三思,真正该砍的不是华佗,而是把华佗变成药贩子的制度。
东汉末年的第二位名医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其撰写的《伤寒杂病论》首次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中医的整体观指导下的个性化治疗,即辨证施治正是中医最具价值的灵魂所在,我相信未来中西医的相互结合点也正在于此,美国牵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如今已经确定巨大成果,每年技术都在进步,如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测自己的基因组,花费是5千美元,到今年底价格还会再降,以后个人基因组的检测将会是个常规的普通项目,现在的西方医学和生物技术的挑战在于如何解读这巨大的基因信息,一旦突破那么西医也将迈入按基因组辨证施治的新时代。医圣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理论著作,书中所收录的方剂269种迄今仍有很多在使用,并且日本人还在继续研究这些药方。
两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是三百年的乱世,几乎总是处于战乱和纷争状态,尽管如此,中医药理论仍在顽强发展,如名道士抱朴子葛洪炼丹不成倒是发现了很多矿物类药物的用途,编纂的《肘后备急方》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急救手册。稍晚于张仲景的王叔和整理了在乱世中散佚的《伤寒杂病论》,没有他的工作今天我们将看不到这部中医巨著,而他自己撰写的《脉经》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其脉学理论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但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能把脉的还有多少呢?魏晋时还有一位皇甫谧,少时游荡不肯读书,20岁后才开始发奋,可见男人就是成熟的晚些,不过只要醒过来就好,皇甫谧42岁时患病没有遇到良医,迁延百日才得康复,于是自己立志学医,四十二才开始哦,我今年40出头要想学点中医看来还有希望。其意识到身体是根本,医学有大用,用他的话说是“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纵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可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点医学常识,惠几及人善莫大焉。医学有大用,由此延伸,投资就投医药股也大有可为。皇甫谧发奋学医之后的代表作是《针灸甲乙经》,这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分久必合,中国历史迎来了被西方尊为“圣人可汗”雄才大略的隋文帝杨坚,文帝灭掉北周、西梁、南陈,瓦解了始终威胁中原的突厥,重新实现了大一统,重现汉武帝之后的盛世,杨坚开创了选官制度,兴科举,让底层人士能够通过个人奋斗走入上升通道,保持开放态度让政体能够容纳新鲜血液,其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反观如今,清华北大多官商子弟,农村平民子弟能够进入的比例越来越低,我们现在基层所干的一些事儿似乎都在培养未来的太平天国)。强盛的隋唐迎来了中医药的大发展阶段,唐朝设立太医署专司医学教育,除了以政府之力推动医学教育外还提倡地方和民间私办学校,一时间人才济济兴旺发达,我认为唐朝的盛世与其充满自信的开放态度不无关系,而阿芙乐尔舰一声炮响送来的那些理论在如今的俄罗斯都已扫进垃圾桶了,我们却还名义上要坚持,坚守这种意识形态究竟价值何在?
伟大的唐朝诞生了中国医学史上一位伟人,被唐太宗李世民称赞为“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的药王孙思邈。其代表作是《备急千金方》与《千金翼方》,这两部巨著就是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药王孙思邈在医方、本草、针灸、妇儿科、疾病诊疗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其自己因幼时体弱多病对养生保健也多有注意,提倡食养食治动静结合,自己也是过百岁而终。
晚唐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又乱了将近百年,进入两宋后,虽然没有再产生如孙思邈这样集大成的药王,但宋朝开国的赵匡胤重文轻武,是中国文化大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巅峰的时代。宋朝造纸和印刷术进一步提高,以及皇帝的重视下修订了前朝散乱的诸多医学著作,编撰了官修《太平圣惠方》,收载药方16834首,是一部具备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方大全。宋仁宗年间专门成立了校正医书局,集合当时的一流医家完成了《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十部宋朝以前的医学巨著的重新校订和发行,这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意义重大。宋仁宗时期还铸造了针灸铜人,对于规范针灸教育和传承也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情。除了这些成就外两宋时期在诸多医学细分科目上都有进展就不一一概述。
宋朝大儒辈出也开启了儒学的门户之见,而医学的学派争鸣则出现在金元时期,最有名的就是金元四大家,分别是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刘完素治疗伤寒病善用寒凉方剂;张子和则强调汗、吐、下三法,被称为“攻下派”;朱丹溪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重视滋阴降火,如今的六味地黄丸的热卖正合丹溪学派的理论;李东垣则重视后天之本的脾胃调理,首创了补中益气汤,又被后世称为“补土派”。金元四大家的理论争鸣和实践创新促进了中医药的深化发展,为明清时代的医学革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明代的中医药成就最突出的就要数药物学方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医方巨著《普济方》,两者都是各自领域集大成者。前者有52卷之巨,李时珍耗时三十年编撰成书,收录药物1892种,并且还将自己毕生收集到一万多个药方一一收录在各药物之下论述,这部巨著是中国医学史上有世界性影响的成果。
清代在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温病学派,尤其是到清中叶的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这四位被称为“温病四大家”,叶天士首先提出了传染病病因温邪入侵人体后,由浅入深,以卫、气、营、血为序的传遍过程,创立了温病治疗的新理论以及根据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辨证施治的治疗指导纲领。有清一代,中医在内科学、正骨技术、妇儿科、五官科等多方面也颇多精彩之处,同时对前朝的医学文献整理也有诸多贡献。
进入新时代后在中医理论的创新上我个人认为不及前朝,尤其是经过荒谬的文革之后,传统文化被当做垃圾一样扫除,名老中医日渐凋零,没有中医理论的创新就不可能有中药的创新,把汤剂改成丸剂、丸剂改成注射剂在我看来不过是以药养医政策的附产品,一切仅仅是为了钱。新中国中医学理论上的进步乏善可陈,只有吴以岭院士的“络病理论”是个亮点。
《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了经络学说,并给与高度重视,内经认为:“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因此脉络不通可致百病丛生(如今西医也提倡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和卒中,也正是利用其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特性,我认为在这一点上中西医观点又达成一致)。此后叶天士也提出过“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观点,但因为络脉没有明确的起止位置和循行路线以及结构上的细微,络病理论始终未能发展起来,而吴以岭院士根据自己的研究初步建立了“络病证治”的理论体系,并根据自己的理论体系开发出来一系列药物,独创理论结合独家产品的优势在目前的中国药企中是罕有对手的,要知道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的中药企业都不过是睡在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上讨饭吃,以至于全国数千家中药厂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几乎家家都能做六味地黄丸,惨烈竞争之下盈利微薄。而以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自创理论带来的内生性成长的基础,根据自己的理论可以源源不断开发出独家产品,按照吴以岭院士的规划未来的药品创新将集中在心脑血管、糖尿病和肿瘤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正是未来中国最大的药品消费领域,每一个领域里面都有潜力诞生单品过10个亿的重磅炸弹,如今以岭在心脑血管领域里有主治冠心病心绞痛的通心络(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医保甲类)、治疗连西医都没什么好办法的心衰的芪苈强心(国家医保乙类)、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国家医保甲类);糖尿病领域有改善2型糖尿病症状的津力达(国家医保乙类);肿瘤领域有用于康复和姑息治疗的养正消积(国家医保乙类)。详细的产品线可见下表:
吴以岭院士通过牵头组织两次国家973项目以及成立了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络病分会将国内有关方面的专家组织集合在一起掌握学术制高点,这又构建了将其内生出来的独家新药推向市场的最重要的学术推广人脉网络,因此这正是我最看好以岭的两点原因,遍观其他中药企业具备这两点的实在不多,随着以后市场集中度的提升这两个要素的竞争力会更加凸显。
至于具体的买卖时机则见仁见智,对于一般散户来说要取得正收益的话,我认为应该将自己的持股周期与机构投资者错开,在A股这个零和游戏场上,散户要赚钱是比较难的,以目前中报公布时节来说,机构投资者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研究判断公司的预增预减情况,可以提早买入预增股,而因为机构投资者们要比较相对收益,所以对预减股则是避之不及唯恐自己抛得不够坚决,因此预减之后砸出来的坑其实并不是坏事,人弃我取正是机会。散户如果也想像机构一样盯着季报做股票那是很难有优势的。散户最合适的投资方法就是逢低买入优质医药股,较为长期的持有,跟随企业一起成长,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实在太多,过去有涨幅65倍的云南白药,如今有片仔癀,未来呢?我认为现在A股医药板块将近200个股票中机会会更多,只需要眼光放长远,收益将是比较确定的。
暑时苦夏闲来无事随便写点闲谈,如有不当各位朋友尽可各抒胸臆批评指正,投资当以天下为师,让时代来为我赚钱。再回到开头伊尹的故事,那个时代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调理身体,烹制美味与治理国家道理一样,身体需要通络,国家也一样,如今的经济结构中小微企业生存艰难,这些细微的络不通,国家能强盛吗?谁能给这个国家开出一剂“通心络”呢?
我国抗肿瘤中药可切断肿瘤转移通路
发布:2012/09/09来自:生物探索阅读数:743
导读
学术期刊《抗癌研究》(AnticancerResearch)刊发了有关中药抑制肿瘤转移的研究报告,研究证实,中国抗肿瘤创新药养正消积胶囊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而言,最可怕的莫过于肿瘤出现转移扩散,因为这意味着肿瘤病变已经发展到晚期,也是肿瘤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9月7日在第七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上披露,学术杂志《抗癌研究》(AnticancerResearch)刊发了有关中药抑制肿瘤转移的研究报告。
研究证实,我国抗肿瘤创新中药养正消积胶囊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研究人员指出,在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过程中,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 B(PI3K/AKT) 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起到了关键作用,养正消积胶囊可以显著干预PI3K/AKT通路,从而对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肺癌、胃癌和骨肉瘤等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起到明显抑制作用,有效控制肿瘤的病变发展。
有关专家介绍,恶性肿瘤细胞非常容易从原发病灶上脱落,每克肿瘤组织每天可向血液中释放300—400万个肿瘤细胞,脱落的肿瘤细胞随血液或淋巴流布全身,一旦条件成熟就会迅速生长,形成转移性病灶。控制肿瘤细胞的侵袭扩散是避免肿瘤恶化、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延长患者寿命的有效措施。
专家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对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对于尚未出现转移病灶的早中期肿瘤患者,使用养正消积胶囊可以控制肿瘤转移扩散,从而增加手术、介入等治疗手段的成功几率。此外,对于已经发展为全身性病变的晚期肿瘤患者,养正消积胶囊还具有增效减毒作用,可增加化疗疗效,减轻化疗中出现的消化道反应及免疫、造血系统损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是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安全、可靠、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Impactof Yangzheng Xiaoji on the Adhesion and Migration of Human CancerCells: the Role of the AKT Signalling Pathway
LIN YE, KE JI, NATASHA FREWER, JIAFU JI and WEN G JIANG
Background: YangzhengXiaoji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tion that has beenshown to have anticancer actions in patients with various solidtumours. The mechanisms of the potential anticancer action ofYangzheng Xiaoji are unknow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the direct effects of Yangzheng Xiaoji on a range of human cancercell lines and investigate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itsaction.
Materials andMethods: Extract of YangzhengXiaoji (DME25) was prepared using dimethyl sulfoxide. The influenceof DME25 on in vitro growth, adhesion and migration was examinedusing in vitro function assays. The effects on signalling proteinkinases were assessed using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DME25 suppressedadhesion and migration of various cancer cell, including those ofbreast, prostate, lung, osteosarcoma and colorectal cancer. Furtherinvestigation showed an involvement of the 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s/protein kinase B (PI3K/AKT) pathway in the inhibitoryeffect on the adhesion of cancer cells by DME25.
Conclusion: YangzhengXiaoji exerts its anticancer effects not only via synergisticallyworking together with chemotherapy, but also by directly inhibitingadhesion and migration of cancer cells. The PI3K/AKT pathway is apotential signalling pathway targeted by Yangzheng Xiaoji.
文献链接:Impact ofYangzheng Xiaoji on the Adhesion and Migration of Human CancerCells: the Role of the AKT Signalling Pathway
《循环医学》
医药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来自于临床医学的诊治需求,因此对于有远见的医药生产企业如何让自己的市场和营销工作更深入的满足临床需要就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这方面投入的越早,在未来的竞争中就越有优势。而对于医药股投资者来说及早开始跟踪在这方面有动作的药企就能更早发现投资机会。
一、循证医学定义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是国际临床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任何临床的诊治决策,必须建立在当前最好的研究证据与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相结合的基础上。这是DavidSackett教授对于循证医学的定义。这句话定义了临床医学的新模式,强调最佳证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患者需求三者的结合,并且指出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循证思维的主体。医学的循证化要求临床医生从更多方面来把握疾病,把握医患关系。其结果是医生和患者形成诊治联盟,使患者获得最好的临床结果和生命质量。
二、循证医学基本思想
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最佳证据,即无论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和专家确定治疗指南,都应依据现有的最佳证据进行;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基石,其主要来源是医学期刊的研究报告,特别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成果,以及对这些研究的Meta分析;运用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临床实践,最关键的内容是根据临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价以获得最佳证据。
三、循证医学的起源
希波克拉底著述中将观察性研究首次引入医学领域;中国宋代的《本草图经》提出通过人体试验验证人参效果;中国清朝《考证》中第一次提出循证思维;1747年苏格兰航海外科医生Lind进行首次治疗坏血病的对照试验,试验橘子、柠檬及其他干预的疗效,与其同时,其他研究人员将观察性试验和定量试验研究,创造性的陆续引入内科学和外科学;1816年AlexanderHamilton首次报道爱丁堡的一项大型对照试验,评价放血疗法的效果,这是采用交替法产生对照组的最早记载之一;1898年丹麦医生Fibiger通过半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血清治疗白喉的效果;1904年Pearson接种肠热病疫苗与生存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开创了将多个研究资料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的先例;1907年GoldBerger鉴定伤寒菌尿症的文献中,制定特定标准选择、提取分析的资料以及统计学分析,成为Meta-分析的雏形;1948年英国领导开展了世界上第一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肯定了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疗效;1982年ThomasCChalmers提出累计性Meta-分析概念,即将每一项新的随机试验结果,累加到已知的针对某病某干预措施的随机临床试验Meta-分析结果中;1987年Cochrane根据妊娠与分娩的RCT结果撰写的系统评价,成为RCT和系统评价真正的里程碑,同时指出其他专业也应遵循这种方法;1992年底,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中心成立英国Cochrane中心,旨在促进和协调医疗保健方面RCT系统评价的生产和保存,以便依据最好的科学进展和研究结果服务于临床医疗、卫生管理和高层决策;1996年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正式成立,出版了由王家良教授主编的中国第一部循证医学专著。
四、循证医学产生的背景
(1)疾病谱的改变。20世纪中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下降,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疾病显著增加,健康问题已从传染病和营养缺乏等,转变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多因素疾病。由于病因的多样化,使得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表现、临床预后等各不相同,需要获取最新的临床证据,针对具体病例做出切合实际的临床决策。由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从单因性疾病向多因性疾病改变,为此相应的治疗也就变成了综合性治疗。
(2)随机对照试验(RCT)。在综合性治疗中,每一种干预措施可能都只产生很小的疗效,因此对其评价就必须要借助特定方法,即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1948年,英国人进行了人类第一项链霉素治疗结核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证实链霉素疗效非常好。如此确切的疗效,再加上严格的研究方法,使其结果很快得到公认。从此,RCT被确立为评价临床疗效的最有效方法。但是,尽管使用的都是RCT,不同研究者针对同一个问题得出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而每项RCT都号称是最高级别的证据,都是权威专家做出来的。面对各不相同的结果,临床医师应该相信谁?类似的问题越积越多,因此方法学也应运而生,其可以保证把应用相同干预措施治疗相同疾病的所有高质量临床研究都集中起来,最终拿出一个结论,从而解决临床医师无所适从的问题。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的迅速发展,并作为一种临床科研方法和标准被广泛接受。
(3)Meta分析。Meta分析是1976年由心理学家Glass首次提出的统计学方法,并首次将其运用于教育学研究领域中对多个研究结果的综合定量。后来,这一研究方法被应用于医学领域,并日益受到重视。Meta分析的基础是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对文献研究质量评价上,因此,学术界也把对于医学文献全面系统的评价称之为“系统分析”,当应用特定的统计方法定量地进行系统分析时称之为Meta分析。20世纪80年代之后,Meta分析逐步被引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取得一大批成果并作为可靠的证据,使循证医学有证可循。
(4)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20世纪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国际Cochrane协作网和世界各国Cochrane中心网的建立与发展,为临床医生快速地从光盘数据库及网络中获取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现代化技术手段。
(5)临床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迅速进展与日益成熟,不仅为预防医学提供了开展人群研究的技术,也被临床各学科开展研究所青睐。临床流行病学成为循证医学的基础,也为开展循证医学保证了高质量证据的来源。
五、循证医学发展三阶段
十几年来,循证医学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起始于1992年由加拿大人首先提出循证医学概念,当时是完全针对“如何评价临床多因性疾病及其综合性治疗的疗效”而提出。循证医学提出之初,非常强调对RCT的系统评价。但时至今日人们发现,大样本多中心RCT数量很少,而且有些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做RCT。此外,临床研究中存在着大量设有对照组的临床试验(CCT)。基于这样的现实,循证医学专家们正在研究怎样把CCT中的有效成分拿出来的方法学并予以权重。循证医学原来仅着眼于临床治疗,现在已逐渐扩展到诊断、中医药、外科和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
第二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6年-1998年) 英国人运用循证医学理念、方法和证据进行政府决策,解决公共卫生、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体系中的问题,提出了循证卫生保健的概念,将高级别证据用于社区人群和大众。
第三个阶段2000年~中国Cochrane中心主任李幼平教授,根据循证医学的哲学理念,将其外延到各个需要证据决策的领域中,提出广义循证观,并定义广义的循证观三要素为:①凡事都要循证决策;②要与时俱进,根据新出现的高级别证据不断补充和完善现有评价;③后效评价,止于至善。2003年该概念首次在Cochrane年会上提出,即被全世界循证医学同行认可。
六、中国循证医学的发展
中国的循证医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连续派出数批临床医师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学习临床流行病学,有多名医师跟随Dr.Sackett查房,学习如何用流行病观点解决临床问题(循证医学的雏形),并在上海医科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分别建立了临床流行病培训中心,开展这方面的工作。1996年,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王吉耀教授在《临床》杂志上,发表了我国第一篇关于循证医学文章“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1997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刘鸣教授,在Cochrane图书馆发表第一篇Cochrane系统评价“循证医学最好的证据”;1996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引进循证医学和Cochrane系统评价,创建了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网址http://www.chinacochrane.org),1997年7月获卫生部正式批准;1999年3月正式注册成为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第14个成员国之一,也是中国和亚洲的第一个中心。作为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成员之一和中国与国际协作网的唯一接口,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中国循证医学临床试验资料库,为中国和世界各国提供中国的临床研究信息;开展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卫生技术评估,以及循证医学有关的方法学研究,为临床实践和政府的卫生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提供循证医学方法与技术培训,传播循证医学学术思想,推动循证医学在中国的发展。2000年11月,在广州成立广东省循证医学科技中心。目前国内己有60余种医学杂志发表循证医学文章。循证医学专著、循证医学普及读物、循证医学杂志、循证医学信息、循证医学网页等传播载体相继出台,为中国的循证医学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七、循证医学的开创性研究
循证医学的开创性研究是与英国著名流行病学家、内科医生阿尔希·考科蓝(ArchieCochrane1909—1988)的名字相联系的。1972年,他出版了《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专著,明确提出“由于资源终将有限,因此应该使用已被恰当证明有明显效果的医疗保健措施”,并强调“应用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比其他任何证据来源更为可靠”。医疗保健有关人员应收集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当前最好的证据。考科蓝的创新性研究,对健康服务领域存在的如何达到既有疗效、又有效益的争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79年,Cochrane又提出“应根据特定病种/疗法将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联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并随着新临床试验的出现不断更新,从而得到更为可靠的结论。”l987年,Cochrane根据长达20年以上对妊娠和分娩后随访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的试验结果,进行系统评价研究,获得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向世人揭示了循证医学的实质。他认为这些研究“成为临床研究和医疗保健评估方面的一个真正的里程碑”,并指出其它专业也应该遵循这种方法。Cochrane也被公认为循证医学的先驱,他的姓氏Cochrane成为循证医学的同义词。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临床流行学发源地的McMasterUniversi-ty,以DavidL.Sackett为首的一批临床流行病学家,在该医学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系和内科系,率先对年轻的住院医师进行循证医学培训,取得很好效果。1992年起在JAMA等杂志上发表一系列循证医学文献,受到广泛关注。并由BrianHaynes和DavidL.Sackett发起,在美国内科医师学院组织了一个杂志俱乐部(ACPJC),开始对国际上30余种著名杂志发表的论著进行系统评价,并以专家述评的形式在Annals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1992年,DavidSackett教授及其同事正式提出了“循证医学”概念,他普及了医学文献严格评价的原理,并教授和指导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循证医学运动的领导人。BrianHaynes开创性地建立结构式文摘二次文献数据库及Cochrane协作网,成为循证医学早期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循证医学原理和思想则直接源自他们的工作。
1993年国际上正式成立CochraneCollaboration,广泛地收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结果。在严格的质量评价基础上,进行系统评价(RS)以及荟萃分析(meta-analysis),将有价值的研究结果推荐给临床医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实践者,以帮助实践循证医学。1996年Sackett教授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专论,将循证医学明确定义为“明确、明智、审慎地应用最佳证据做出临床决策的方法”。2000年DavidSackett教授在新版《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中,再次定义循证医学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
1992年成立“英国Cochrane中心”以来,全世界的循证医学中心包括中国Cochrane(考科蓝)中心在内,至今已发展到15个。“循证医学协作网”和“Cochrane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研究成果的扩大和应用,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学从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转变,促进了循证医学的发展。1995年,美国医学会和英国医学杂志联合创办《循证医学》杂志。
八、传统医学与循证医学的区别
循证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固然是由它优于传统医学模式的特点而决定,但它的出现决不意味着取代传统医学模式,而是两种模式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循证医学不是、也不能否定和取代所有的经验医学,经验医学能解决的问题将不需要循证医学的研究;经验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循证医学若能解决,则必定提供高质量证据予以证实,若解决不了,则还需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研究并行探索。因此,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主要体现在:
(1)临床证据的来源不同传统模式用以动物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的病理生理学成果,解释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生化指标等,并用这些指标评价临床疗效。循证医学模式认为,掌握疾病发病机制和观察各种临床指标的变化是必要的,但更强调来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及Meta分析的最佳证据。经验医学的证据来源于教科书和零散的临床研究,而循证医学的证据则完全来源于临床研究,且多为前瞻性研究。
(2)评价结果的指标不同即终点指标的不同。循证医学强调终点指标,即病人的生存能力、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而非中间指标,因而更接近病人的需求。
(3)对临床医生的要求不同传统模式主要是以医生的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积累为临床实践基础。循证医学除此以外,还强调掌握临床科研方法,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学习和掌握医学证据,利用科学方法正确评价和使用证据。传统医学很难做到系统与全面,而循证医学则一定要求系统与全面,并有一套方法和一系列的伺服系统保证其系统与全面。
(4)临床决策依据不同传统模式重视专业知识和个人临床经验,循证医学模式既重视临床经验,又特别强调利用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认为“有权威的医学”是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最佳证据的结合。传统医学并无要求评价证据,而循证医学则要求对证据进行严格评价,而且有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
(5)治疗方案的选择不同传统模式以疾病和医生为中心,病人不参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循证医学模式强调以病人为中心,考虑病人自己的愿望和选择。
(6)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同 传统模式很少考虑成本—效益问题,循证医学则将“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临床决策的一个重要证据。
九、循证医学“两核心”
循证医学两大核心:“证据要分级,推荐有级别”;循证医学的证据要不断地“与时俱进(updating)”。临床研究证据分级别是循证医学所提出的要求,按质量和可靠程度可分为五级(可靠性依此降低):即大样本多中心RCT或者收集这些RCT所作的系统评价和/或荟萃分析;单个的大样本RCT;设有对照组的临床试验;无对照组的系列研究;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和病案报告。
十、循证医学“三要素”
①参考当前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②参照医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在检查病人过程中所得到的第一手临床资料。临床医学是一个高度实践的科学,医师的经验和技能在任何时候都必不可少;③尊重病人的选择,将病人的意愿提到很高的程度上。
十一、循证医学“四原则”
循证医学“四原则”,即基于问题(临床关注的问题或重大的科学问题)的研究;参考当前最好的证据决策;关注实践的效果;后效评价、止于至善。
以上内容从网络下下载,作者佚名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及优化策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b99cd80102e83i.html
糖尿病中药研发现状
 (2010-01-2810:13:00)
中医药具有整体调节、多靶点作用的特点。其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与口服降糖西药完全不同的作用特点,它是通过综合作用取得疗效。对于一份中药复方甚至一味中药来说,往往既有减轻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又有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更有一定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和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有的还常常兼有调节血脂、抗凝、改善微循环和保护肝、肾功能的作用。寻求体现中国特色,发掘古方,采集验方,研制开发中药,以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目前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
2.1 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情况
针对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消渴症,如口渴多饮、五心烦热、乏力多汗等,多运用清热泻火、益气生津之法,改善临床症状。代表药物如玉泉丸、参芪消渴颗粒等。
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药物: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降糖模型的建立,中医药工作者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降糖效果,又开发了一系列以降糖为主、改善症状为辅的中成药方剂,适用于轻、中型糖尿病,如降糖甲片等。与此同时,经过药理筛选,一些有明确降糖效果的科研方也相继出现,如以番石榴叶提取物制成的消渴降糖胶囊,以黄连、黄芪、金银花组成的金芪降糖片等。后者不仅能改善机体糖代谢和脂质代谢,同时恢复了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乳酸和促进肝糖元的合成。银杏叶提取物(GBE)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GBE治疗可以显著增加糖负荷刺激的胰岛素分泌,C-肽水平同时升高。说明GBE在胰岛功能显著降低时可以恢复部分的分泌功能。GBE可延缓糖尿病所致脑部损害的发生,提高细胞存活率,对糖尿病脑部损害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实现的。GBE可以抑制肾组织中NF-κB的活化并进而控制过强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肾脏的病理损害。GBE在改善视网膜血循环功能的同时,对缺血所致的神经节细胞损伤也有保护作用。
2.2 研究进展
针对化学合成药的不良反应及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并发症问题,中医药工作者从单味药和复方2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2.2.1 单味药及其活性成分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具有胰岛素样作用的药物 心叶青牛胆叶的水、乙醇、氯仿提取物对正常和四氧嘧啶糖尿病家兔,均有显著降血糖作用,其降糖机制可能与胰岛素类似。大籽五层龙根醇提物的甲醇部位显示较强的降糖活性,且呈胰岛素样作用。苦瓜皂苷被称为植物胰岛素。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从苏木甲醇提取物分得的苏木查耳酮,1×10-5mol/L即可抑制83.9%醛糖还原酶,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从半夏块茎分得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黄酮C-苷,100μmol/L可抑制64.7%醛糖还原酶。日本柳杉树皮中分得的二萜醌为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活性成分,其100μg可抑制67%的醛糖还原酶。黄芩苷对醛糖还原酶(AR)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疗效。治疗组每天服黄芩苷3g,患者红细胞AR活性显著降低,并能改变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变症状,尤其是麻木和感觉迟钝,总有效率达58.3%。黄芩苷和黄连素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常数分别为5.0μg/ml和2.7μg/ml。动物研究发现,知母皂苷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能够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显著提高小鼠糖耐量,作用机理可能是其能促进已损伤β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增强胰岛的分泌功能;此外,还可能与其能增强组织靶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有关。黄连及其生物碱(黄连素)能够降低体内胰岛血糖素水平,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与功能恢复,抑制肝脏糖原异生,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酵解以及抑制醛糖还原酶,且其降脂、降压、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也有一定的意义。
蛋白质糖基化抑制剂 葛根、柴胡、地黄、人参的醇提物对人血清白蛋白(HSA)非酶糖基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0%,43%,26%,30%;动物研究发现,葛根素(Pue)可显著降低STZ诱导
的2型糖尿病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其机制可能部分与Pue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能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化反应的发生有关。Pue还可通过降低血糖、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和肾皮质胞膜
PKC活性,下调TGF-β1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ECM)的沉积,延缓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肾损害的发生对晶状体蛋白的非酶糖基化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6%,30%,33%,31%,显示了葛根良好的应用前景。植物单体成分槲皮素和水飞蓟宾等也有较强的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作用。
可改善血液流变性的降糖药 这类中药很多,疗效较肯定者如月见草油乳静脉滴注,空腹血糖下降显著,有效率78%,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总有效率分别为71%和86%,HDL-C上升总有效率62%,对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有极显著下降,有望用于治疗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小檗碱不仅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而且对糖尿病患者伴有的合并症高血压、高血脂、血栓形成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以优降糖为阳性对照药,考察绞股蓝降糖效果,结果治疗两周后绞股蓝组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与优降糖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表明绞股蓝是一种有效的降血糖药物;另外,通过研究绞股蓝皂甙(GP)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发现绞股蓝皂甙(GP)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的氧化应激,对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害具有延缓作用。观察红景天制剂(诺迪康)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患者血糖、尿蛋白、HbAlc和β2-MG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表明诺迪康对糖尿病肾病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虎杖、丹参、黄精、玉竹等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作用。中药在这方面的效果远远好于西药。
提高胰岛素受体敏感性的药物 玉竹甲醇提取物和番石榴叶中的黄酮苷主要是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而达到降血糖作用的,其中后者已用于临床。动物研究发现,黄连素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清FFA水平,降低体重,提高胞膜胰岛素受体密度,改善内脏肥胖胰岛素受体相对不足的情况,从而改善高脂膳食诱导的IR大鼠的IR状态。黄连素可以明显改善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的肾脏损害,
延缓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其作用可能与其能降糖、降脂和抗自由基损伤有关。临床治疗方面,应用黄连素治疗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黄连素有与二甲双胍相似的降糖作用,能起到使患者周围组织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增强的作用,从而降低血糖。
有望用于临床的几种植物成分 景天科银白青锁龙鲜叶的提取物用于治疗糖尿病有极好的降血糖活性。从该提取物分得的两个有效成分葡萄庚糖酸低烷基酯和银白青锁龙苷对小鼠显示强烈的抗糖尿病活性。日本当药全草醇提物的降糖强度可与甲苯磺丁脲相比,其中一个活性成分bellidifolin有非常显著的降糖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在1型糖尿病早期或伴发上感者,可予清热药物,消除局部炎症,以减轻免疫损伤,保护胰腺,药如生石膏、知母、麦冬、生地、玄参、双花、连翘、蒲公英等;中期以阴虚为主,重在养阴,佐以清热,药如太子参、麦冬、生地、玉竹、花粉等;后期出现气血阴阳俱虚,当气血兼补,阴阳同调,药用黄芪、党参、当归、麦冬、山药、五味子、鹿角胶、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熟地、山萸肉、女贞子、龟版胶等。
对2型糖尿病患者可予以具有改善β细胞分泌功能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等;在改善胰岛微循环障碍方面可予以活血化瘀药,如当归、丹参、赤芍、三七、桃仁;对胰腺纤维化或淀粉样变,应予以软坚散结中药,如贝母、丹皮、皂刺、生牡蛎、夏枯草等;而在
改善胰岛素抵抗,以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方面可选用黄连。
2.2.2 复方制剂的抗糖尿病研究进展
复方制剂治疗糖尿病的探索很多,作用机制多种多样,效果也参差不齐,多集中在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变或高脂血症方面,其他方面的报道较少。
防治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药物 这类报道很多,较有代表性的如糖复康(主要由首乌、黄芪、黄连等组成),它对TG,TC,LDL-C,VLDL-C,AI水平下降及HDL-C水平升高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达美康(P<0.01),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可用于防治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
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 糖络宁(由黄芪、丹参、全蝎、牛膝等组成)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济生肾气丸(P<0.05),观察指标包括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山梨醇、右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左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等,在肢体麻木和疼痛、肌力减退等主要症状方面也优于对照组。活络止消方(狗脊、续断、川芎、鬼箭羽各10g,丹参、牛膝、木瓜各15g,土鳖虫5g,水蛭2g,蜈蚣2条,生甘草3g)加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照组口服呋喃硫胺。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神经症状、体征及肌电图改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有极显著的差异(P<0. 001)。
具有新型降糖机制的药物 糖尿宁(由生大黄、肉桂、黄连素组成)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抵抗,且具有调节血脂和抗氧化作用。三消治(由人参、黄芪、生地等组成)可使ALL糖尿病鼠胰腺β细胞的形态和数目有所改善,降低其血糖和病死率。具有对抗胰岛素抵抗、促进β细胞的修复、增强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作用。糖渴清(由生地、知母、黄精等组成)可通过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而降低血糖。总之,中药复方的降糖机制正在向多机制、全方位地深入研究方向发展。
2.2.3 组药的抗糖尿病研究进展
中药之组药,在药物的七情配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组药与对药相似,既不同于《中药学》所研究的单味药,也不同于《方剂学》所研究的固定方剂。对药是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组药是三味药物的配伍形式,组药又可以称为三联对药或多联对药。组药可表里脏腑同治,或标本寒热并用,不仅扩大了用药范围,而且架起了药物与方剂之间的桥梁,是向复方过渡的一种处方模式,它基本上遵循了复方的组方原则,但这种组方原则是最严谨、最精妙的配伍理论的反映。组药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生地黄黄连 石膏
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糖尿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基本病机。临床上发现,糖尿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除具有燥热的临床表现外,湿热、郁热、热毒、热结等也十分常见。糖尿病患者常见口干、口苦、口臭、大便秘结等症状,且血糖越高内热表现越突出。可见,内热贯穿于糖尿病发病的始终。在养阴清热的组药中,生地黄味甘微苦,凉血清热,滋阴补肾;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石膏辛甘性寒,清热泻火,止渴除烦。生地黄清血分之热,黄连清湿中之热,石膏清气分之热。清瘟败毒饮即汇此三者清热、凉血和解毒于一体,主治热毒充斥内外。消渴病系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则阴损及阳而见气阴两虚,脾肾亏乏。脾虚运化失常,肾虚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停而为湿。气虚无力运血,血行不畅凝而为瘀。湿浊、瘀血相博结而化热,毒溢三焦,三药联合应用,除烦止渴、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热得清、毒得化、燥得润、阴得复、气得回,自然热除、阴回、津生、气充。
人参 黄芪山药
糖尿病病人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或情志失调,五气过用;或先天不足,禀赋薄弱;或房事不节,劳伤过度所致。饮食不节则脾气受损或肠胃积热,化燥伤阴;情志失调,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灼胃津,下耗肾液,郁火伤阴;房劳体虚,肾精不足,劳倦过度则耗伤脾气。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肺脾气虚存在于以肾为主的五脏,所以需肺脾肾共治之。脾虚失运是糖尿病的关键所在,从而提出运脾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方中人参味甘性温,补脾益肺,益气生津,止渴;黄芪补中益气,健脾生津;山药味甘性平,补脾肺肾,益气养阴。人参、山药、黄芪三药相伍,其中,人参补脾气而滋阴生津;山药补肾气而固涩填精;黄芪补肺气而止汗利尿,运脾而达到肺脾肾三脏共治的目的。
玄参 麦冬生地黄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之象,无非秘、燥、烦;阴虚之源,无非肾枯、肺燥、肝郁。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既清热解毒,又滋阴降火,实热虚火均可应用。张山雷谓:“寒而不峻,润而不腻,性情与知柏、生地近似,而较为和缓”。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生地黄味甘微苦,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李宁等采用此方制成养阴注射液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模型多饮多食的症状,降低血浆MDA的升高和全血GSH-Px活性的代偿性升高,减轻红细胞内外液离子的失衡。玄参、麦冬、生地黄三药联合,药少力专,热者清之、燥者润之、瘀者和之,从而达到补虚泻实、气血同治之目的。
三七 水蛭血竭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在糖尿病的漫长病程中,瘀血既是病机变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众多并发症的致病因素,亦即继发病机,对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起着重要的影响,故有“久病成瘀”之说。叶天士曾明确指出:“初病在经,久病入血。”因此,能否有效地活血化瘀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活血通络的组药中,三七活血化瘀,兼理气止痛,药力通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血竭活血破血,辛香走窜,善入络脉逐瘀,通络止痛;水蛭为虫蚁之品,破瘀通络,更是升降灵动,凡沉疴顽疾,变瘀着络者,用之可以松透病根。三药配合,具有“化”(三七)“通”(血竭)“破”(水蛭)的特点,是散瘀催坚之上品。
枸杞子女贞子 决明子
糖尿病并发症中视网膜病变出现的时间比其他并发症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病久耗气伤阴,阴虚精亏肝肾虚损,阴损及阳,目失所养所致的变证,可挟热、郁、瘀等。肝开窍于目,瞳仁属肾,因此及早应用滋养肝肾、清热明目的药物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极为重要。组药中枸杞子性平味甘,归肝、肾经。有补肝肾,益精血,明目,止渴之效;女贞子性凉,味甘苦,归肝、肾经,补养肝肾之阴,明目;决明子苦寒泄热,甘咸益阴,既能清泄肝火,又兼益肾阴。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三者均具有明目功效,其中女贞子还具有降低眼压的作用,枸杞子和女贞子皆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
麦冬 红参红花
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燥热之邪初则耗阴,久则伤气,迁延日久,可阴损及阳;气主运化,可化生水谷精微,维持物质的正常代谢,气虚则导致包括糖代谢在内的各种代谢的紊乱;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都有赖气的激发和推动,气虚推动乏力,阴虚无水行舟皆可导致血流迟缓,瘀血内生,最终出现气虚血瘀,同时可见肢体疼痛或麻木。以红参为主药,大补元气,助运化,输精微,使气旺津生,纠正机体代谢紊乱,气为血帅,气旺推动有力,气行则血行。红花为行血要药,是血中气药,能行能补,既能改善微循环,又可改善机体的代谢紊乱。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三药并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病变。
2.2.4 中西复方制剂
崔氏对小檗碱加小剂量达美康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进行观察,结果小檗碱组(18例)总有效率72.3%;小檗碱(剂量同对照组)加达美康(80mg/次,tid)总有效率95.0%;达美康组(80~160mg/次,tid)总有效率70%。说明小檗碱加小剂量达美康疗效较好,单用小檗碱的疗效与达美康相似。
四 中药新药开发前景展望
糖尿病的最大特点是病程长且复杂、难根治。其病理生理改变是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维生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表现为血糖、尿糖升高,患者出现多食、多饮、多尿、口干及全身无力等症状,中医称之为消渴。由于病因尚未阐明,目前仍无根治药物。
据统计,我国已申报注册的抗糖尿病中成药有近40种,其中,疗效确切、市场销售良好、生产范围尚未扩大的18个品种已申报了国家中药品种保护。
1.发挥中药优势,筛选具有多种降糖机制的中药新药
从目前临床所用或即将应用的降糖药物来看,各种西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甚至是很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导致低血糖、乳酸性酸中毒等;而中药制剂又缺乏疗效肯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都乐于接受的降糖药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药物能治愈糖尿病,西药也只是能控制血糖而已。中药正好有自己的优势,并且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许多单味药或复方制剂都显示了多种降糖机制,如同时具有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升糖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抑制葡萄糖的肠吸收、改善脂肪酸代谢等。有学者认为中药的降糖机制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相关,并增强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这可能为中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来治疗糖尿病开辟一条新途径,玉竹多糖在这方面显示了极强的药理作用。国外也有人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如由欧活血丹、鱼腥草和薯蓣或薯蓣和薏苡仁按一定比例组成,经加热提取、浓缩制得的抗糖尿病制剂经长期服用,几乎可使糖尿病痊愈,且无不良反应。
由此可见,可以治愈糖尿病的药物很可能首先从中药中获得。目前,中医药工作者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药学界认可的不同机制的降糖模型和选择好相应的对照药物,以便广泛从单味药、验方、小复方、活性部位及单体成分中筛选,为开发新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筛选具有良好降糖效果同时又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新药是中医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约占80%,并使其预期寿命减少1/3。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升高者在80%以上,血粘度升高者达90%。中药复方制剂在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血管并发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糖尿病并发症重在预防,即寻找既能降血糖,又能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故药学工作者都在极力筛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和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剂。由于糖尿病并发症的病变多呈慢性过程,两种抑制剂的作用是长期的,使用价格便宜且几乎无不良反应的中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况且,西药对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剂的研究也不多,中药完全有可能在这方面首先取得突破,并占领这部分市场份额。活血化瘀中药在这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大都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如丹参、川芎、姜黄、虎杖、灯盏细辛、垂盆草等;其中的化学成分既有降血糖活性,又对醛糖还原酶和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有抑制作用。有人用活血化瘀中药组成的参葛化瘀丸进行动物实验表明:其降血糖作用与胰岛素相当,而且降低过氧化脂质优于胰岛素;若对该制剂再进行醛糖还原酶和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两方面的系统研究,这将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抗糖尿病制剂。另外,大力开发中、西复方制剂也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充分发挥西药降血糖稳、准的优势,也发挥中药防治并发症、双相调节血糖的优势。由于两种抑制剂的筛选方法较简单,可以广泛从单方、验方及相关化学成分中进行筛选,选取效果较好者,进行深入研究;再根据降血糖的效果来确定开发成纯中药制剂或中西复方制剂。
3.重点筛选可以提高胰岛素受体敏感性的药物
Ⅱ型糖尿病只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从目前研究报道来看,胰岛素不能与受体很好地结合(亦称胰岛素抵抗)是最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近年研究还指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共同基础,即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所以降低胰岛素抵抗可能是治愈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途径。结合植物化学成分和药效学研究,筛选出活性成分或活性部位,为进一步探讨治病机制提供化学物质基础。优先筛选活血化瘀、清热泄火(或滋阴、解毒)、补肾益气等中药,同时对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筛选,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随着化学合成药物在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玉竹多糖在这方面显示了极强的药理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此看来,只要选择好恰当的模型和对照药物,下大力气对中药进行系统筛选,加强中西结合研究,开发出市场前景广阔的新中药制剂是完全有可能的。
从产品产量看,化学药品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药品,2006年化学原料药产量为170.52万吨,2007年1~11月产量为183.84万吨,而中成药的产量分别为91.52和93.84万吨,中成药是化学原料药的一半多点。从增速看,化学原料药远高于中成药,2005年和2006年化学原料药的增速达23.50%和28.77%,而中成药只有14.95%和15.27%,可见,中成药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化学药,化学药品在我国的医药行业中占有着绝对位置。
进入2007年,两种药品的速度都有所回落,1~11月化学原料药增速为22.94%,中成药为12.46%,前者的回落幅度远大于后者。主要是由于最近两年,世界各国都开始对中药重视起来,使得中药行业的发展加速。
2006年7月,中医药管理局为提高中药在全球地位,联合卫生部、科技部投资1亿元,与海外企业和研究机构联合推进50个中医药科技合作项目的研发。三部门还将设立专项基金,吸引外国研究资金、跨国企业资金投入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表示将以推动中医药进入各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为主要任务;新加坡、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省已经承认中医合法化并将其纳入医保;美国50多个州中,已经有42 个州承认中医合法化,超过三分之二的美国医疗保险公司开始支付针灸治疗的部分费用。美国 FDA近期发布了《补充和替代医学产品及FDA管理指南(初稿)》,将包括传统中医药在内的整体医学从“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分离出来,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与西方主流医学一样,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科学体系,而不仅仅是对西方主流医学的补充;世界上已经有170多个国家都设有中医诊所、研究所、院校等;世界各地开展中医药相关活动的国家和地区的从业人员达30 万以上。
从下表中看出,化学药品原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制剂三个子行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下降,而中药饮片、兽用药品、生物制品、卫生材料等子行业不同幅度上涨。可见,化学药品行业在整个医药行业中趋于下降趋势,而中药和生物药品为上升趋势,在中药中,饮片加工为上升趋势比较明显,而中成药稍有下降。
从增速来看,中药饮片、兽用药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他子行业2006年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增速降低,2007年从政策的影响中走出来,又呈现出回升态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随着世界各国对中药的重新认识和重视,中药行业发展速度加快,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增加;生物制药作为新型的药品,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行业地位也是增加增强。
作者广州市医工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
循证医学与糖尿病治疗
循证医学
曾经的“权威”和“经典”死了——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
江湖中的权健骗局,与殿堂里的循证医学丨Dr.Why
循证医学的概念与合理用药-读根文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