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圆满法要16,二元见、证悟、本自圆满、无限潜能、三身

二元见

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直接与外界客体相接触的。当我们的感觉跟客体发生了接触时,我们就会堕入二元见之中,丧失了观察自己的能力。因此,大圆满中我们不会象使用眼镜那样运用教法和体悟,因为即使眼镜清楚而结实,却总是向外看的。我们要象镜子一般运用教法和知识经验。如果我们看镜子,就会发现我们的脸是什么样子的。同样,如果我们将觉知专注于我们内在,就能够发现并获得体验、体悟:这就是日巴(Rigpa)和玛日巴(Marigpa)的要点一是否具有了悟。无论是谁具有了这个经验并处于他们的真实状态之中,就会象普贤王如来和金刚萨坪一样。如果我们向外寻求一判断、思考并增长我们的二元见一那么就会最终落入无尽的二元见和轮回之中。

在大圆满教法之中有茹洛(rulog)这样一个词,是“逆转”的意思。没有直接落入轮回之中,我们要逆转这个过程,进入到真正的经验或者领悟之中去。

证悟

通过这个祈愿文我们可以获得这种体验并重新进入我们的真实潜能之中。这就被称作证悟,或者开悟。证悟或者开悟并非是我们建造或者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认为证悟是我们建立起来东西,这并(与事实)不相符;这就变成了由情绪或者某些不永恒的东西构成的某样东西。如果我们通过行动在时间层面创造了某个东西,就绝对不会超越时间。在我们的真实状态中,基是超越时间、思维、解释的一是超越一切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释迦牟尼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以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智慧)教法解释了万物(诸法)皆空性。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教导无智、无道亦无证悟。为什么他会否定所有这些事情呢?我们总是会落入概念之中。如果我们说“智慧”那么就存在着一个概念,如果我们停留在这种概念中就会有问题。证悟必须是超越所有这些的。即使是在显宗教法中,佛陀也是这样解释的。

本自圆满

在大圆满中,我们自本初就具有本自圆满的品质。并不是说某物成建构起来之后合格了,而是我们真实状态之本质,例如,夏天想花园里生长着很多种类的花和树,没有人创造出它们。一句不的圆满就是我们的(实相之)品质。这是真实意义上的基。

为什么我们说基或者本体是空性?因为当我们寻找的时候知无物可寻。我们总是会到达空性:我们真正的状态就是空性。如果我打晚上到一间屋子里,里面完全是黑的,无论走向哪个方向,都会碰到墙。屋子是由墙建成的:我们无法超越,只能接受。与之相似。我们总是处于空性之真实本性之中。当我们去寻找的时候,总是会发现空性;而达到这个空性便会发现我们的状态。

尽管我们找到的只会是空性,但我们的真实状态是具有无限潜能的空性。这并非好像是说兔子或者马头上有角一样,只是关于空性的一个概念而已。这些动物并没有角,但你们会想象出它们有,尽管事实上并不存在。尽管这也是空性,却没有任何功用。

具有无限潜能之空性

没有功能作用的空性与我们真实本性之大空性(totalemptiness)一或法性、法身一并不一样。这是具有无限显现之空性。我们可以观察天空之空性以及虚空之无限显现。当我们凝视天空时,也许那里什么都没有;然而,当有云升起时,那些显现却不能被从虚空中分离开;它们同样是在虚空中显现。空性同样具有无限潜能,出于这个原因我们说我们的自性是光明。即使它是空性的,通过其自性之光明它让万物皆显现为无中断之能量。通过这个对本体、自性和能量的体验,我们可以了解法身、报身和化身这三个层面。在净相层面我们会说法身、报身和化身。当我们具有这个本体、自性和能量的体验时就具有了对这三个层面的了解。

三身

教法中有关于这三个层面的解释,三身即为基、道、果。如果你们读了很多书,尤其是大乘的经典,就会了解到三身解释的是证悟众生的品质。真实意义上讲,不仅仅是对证悟众生的解释,也是对我们自己状态的解释。从开始就了解这点十分重要。本体是空,即法身。本性是明性,即为显现,报身。而没有中断的能量则是化身。当我们处于禅观状态中,就是处于这三种状态之中。当我们通过直指获得了体验,就会发现我们真实的基。我们如何具体让它显现则取决于如何修法以及如何证悟。

发现我们的真实本性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显现自己(本性中)的功德。大圆满教法中打了一个关于修行者体验的比方,就象是鹰的蛋一样。鹰的蛋跟其他小鸟的蛋不同;当蛋破壳的时候,小鹰已经完全长成并可以飞翔了,它从出生之始就是本自完美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圆满行者有如此比喻的原因。即使我们有肉身的局限,我们的能力、知识和了悟都能够得以完善。当我们由这个肉身解脱时,就会获得三身之证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圆满精髓
老子
正法、像法、末法
五种决定,报身刹土
冈波巴大师全集 |《珍珠之鬘》第五则 心的真相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原文对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