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树菩萨的八部偈颂:“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怎么理解?

我记得多年前

一位深山独居的老和尚,曾经回答过我的这个问题。他的答案让我摸不着头脑,直到多年之后,才豁然明白老和尚的用意。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我也是在学佛,很喜欢看这些佛学知识,当我看到这八部偈颂,就看不懂,但是内心又很想知道。于是我就去如梦寺,找了梦法师问问。

了梦法师当时正在晒太阳,我问他:师父,龙树菩萨的八部偈颂:“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怎么理解?

他没有说话,眯着眼睛。

我又继续问,他还是不说话。

我急了,过去挠他的腿,我说:师父,你慈悲慈悲,给我解答一下嘛!

他这才睁开眼,慢慢地说:你再问我。

我又问了一句。

他说:就是这个意思啊。

就继续睡觉了。

我也搞不清这是啥意思。只好不问了,后来这句话在我心里慢慢没有了,忘记了。

很多年后,我忽然看到这句话,想起了了梦法师的回答,会心笑了,哦,老和尚没有骗我。

龙树菩萨是个大菩萨,他写的这八部偈颂,确实是很高明。可是老和尚没有用佛法语言来阐释给我听,只是用一个哑谜告诉我。

后来老和尚给我说:不必去探究这些东西的意思,你懂就懂不懂就无法懂,从字面上懂了不是真正的懂。

如果非要解释一大通,实在落在窠臼,和禅义离得很远。

所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这些话,无非是说的我们苦思冥想很想要找的那个东西的性质,这性质,也就勉强可以用语言形容一下。你再在上面解释,不是多此一举吗?

修行人,要减少一点好奇心、也减少一点学究气、更要减少一点企图心。穷追辞章知解、总觉得自己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些东西,那大部分是自欺欺人。

不到龙树菩萨那一步,如何真懂这句话。但是你看了,可以放在心里,遇到很多的事境,可以偶尔拿出来回光返照对照感悟,到底是不是这样?

也许有一天,你正在路上,或者正在坐着,正在吃着,正在和人说话,等等,都有可能,忽然觉得,啊,这不是那谁谁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吗?

这时候,机缘灵感会给你答案,这叫做感悟。

感悟是用心的,用直觉,用那个厚积薄发巧妙方便的灵性机制,而不是用后天知识见解剖析定义。

古代的禅师们,有的人睹桃花而悟道、有的人看到鸭子飞了豁然大悟,这一切的世界世界的一切,都可以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感悟。感悟是功夫和知见相辅相成磨合到机缘成熟,而产生的刹那变化。

即使我们不学佛不修行,也一样具有这样敏锐的感悟能力,这是我们人本有的。其实,龙树菩萨的那句话,我们也能感悟得到,因为它就在我们这里、在我们身边,眼皮子底下,呼吸之间,举手投足之际。

有一种修行的障碍叫做文字障,这种障碍,大部分是有点学问有知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容易有,他们看到文字,好像当兵的看到枪、赌徒看到麻将扑克、老鼠看到大米一样,立刻被文字抓走做俘虏。

却不知道文字只不过是一种介质,藉由来表达一个意思而已。可是,文字障者,以文字为饭食,狼吞虎咽,岂不谬哉。

譬如桌子上有一桌子真正的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还有一堆文字幻相,饿者坐下,丢开真正饭菜不顾,拿起文字幻相一顿海吃,以为这是珍馐,可以疗饥可以解馋。

因此修行人中,有勇猛魄力者,即使自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依然统统放下绝不以为权柄优势、彻底返璞归真,一心轻松从零开始。这样的人,不自在都对不起观众啊。

说到这里,其实说的是一个心能不能安的问题,禅宗二祖慧可,是一位大学者,见达摩前,名声极高,学富五车学问极其的高,修行也很好,可是,心难安。

可见,心安与否,与文字学识毫无关系。慧人明白,便能自断其执,反过来,一切文字知识,原来并未远离他也并没有障碍他,而是恰恰相反,被他全然掌控运用甚妙。这种惊喜,也只有他才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出门前被叮嘱“一人不进庙,两人不观井,三人不抬树”,啥意思?
安得花开火里莲
俗语:“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冬剪枝旺,夏剪伤树”这句话的意思吗?
“弱水”到底是什么意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有什么深意?
寺庙是服务生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