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脉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二)

伤寒论》脉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作者/姜建国李树沛沈玉宝

审定/曲夷⊙编辑/吴琰校对/文英



导读中医脉诊,发展到汉代,虽然内容已颇为丰富,但就脉象概念来说,尚处于“效象形容”的初级阶段。尤其在脉象主病及脉象运用方面,就更为灵活、繁杂、多端,不但让人颇为费解,有的简直不知所云。正由于此,《伤寒论》脉法被认为是伤寒学研究中的疑难部分。只有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方可揭示出其本来的面目及其意义所在。


文章来源:姜建国, 李树沛沈玉宝《<伤寒论>脉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5月。



《伤寒论》脉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二)


3 脉阴阳

100条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所谓阳脉、阴脉,乃指部位。以关部为界,关前寸部属阳,关后尺部为阴。如第3条“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就是指脉寸关尺三部俱紧。注家及近代伤寒学者对此条的“脉阴阳”指寸尺部大都均无异义,但对本条的“阳脉”和“阴脉”,有的却主张“阳脉”指浮取,“阴脉”指沉取,竟以浮沉取脉方法分类阴阳脉。甚至有的教科书,注解第3条“脉阴阳”时,言寸尺部位,而注解第12条的“阳浮而阴弱”及本条时,又改称浮沉取脉法。前后注释不一,令人无所适从。

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当历史地看。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讲,自《内经》以降,关于脉诊的分类阴阳,有以脉象分类者,如浮脉为阳,沉脉为阴,数脉为阳,迟脉为阴;有以脉部分类者,如寸部为阳,尺部为阴。根本没有以取脉手法分类阴阳的理论。追源溯流,证明这种说法缺乏理论根据。用历史上本来虚无的东西,去解释有近两千年学术发展史的《伤寒论》,何以取信呢?

何况仲师第6条论述温病尚有“脉阴阳俱浮”,若用浮沉取脉法限定脉阴阳,那么,脉阳浮,讲成浮取为浮尚可勉强,而脉阴浮,则势必讲成沉取为浮,试问:沉取何以得浮?

本条的“阳脉”与“阴脉”是仲师善用脉法阐示病机的又一例证。就象论述脾约证的“趺阳脉浮而涩”一样,把脉部与脉象结合起来,揭示中焦虚寒的病机。阳脉(寸脉)主阳气,涩又示不足,故是阳气虚衰;阴脉(尺部)主阴气,弦又示有余,故是阴气亢盛。阳衰阴盛,则法当腹中急痛,因“痛者寒气多也”,故先与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止痛。

4 脉浮弱

学习及运用《伤寒论》,都要注意运用唯物史观去分析认识问题,亦即注意古今涵义有别,不可生搬硬套。对脉法的理解运用尤应如此。例如,第42条云:“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此条详脉略症,以脉浮示表证,以脉弱示正虚,既病表虚证,自然宜桂枝汤。但读近代经方医案发现,现在有的医家竟亦称“脉浮弱”,这就有问题了。问题在于,弱脉概念,古今有别。现代中医脉法,弱脉的概念是沉而细软乏力。也就是说,弱脉若按浮沉脉分类的话,当属于沉脉的范畴。这就证明,弱脉与浮脉是绝对不可同时并见、相兼的。即“脉浮弱”违背脉象兼见逻辑。或问:遵照《伤寒论》的“脉浮弱”何能有错?岂不知汉代脉法尚处于初级阶段,脉象的概念比较笼统,不似我们现代脉法如此明确、公认。所以,《伤寒论》称“脉浮弱”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而中医脉学发展日趋完善的今天,我们仍然讲什么“脉浮弱”,则是不妥的。

以上针对中风脉缓、伤寒脉紧及脉阴阳、脉浮弱等脉象内容的论述,意在从思维方法和临证实践两个方面,分析论证对脉象容易曲解的某些问题。所论虽然粗浅,对《伤寒论》研究及临证或有裨益。

——THE END——


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


下期预告: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和临床应用

版权声明:本平台作品为“齐鲁伤寒名家姜建国工作室”团队原创,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禁止其他网站及个人匿名转载。


我们团队专注于传播齐鲁伤寒名家姜建国教授学术思想,分享临证医案经验,传递与之契合的辨证思维方法!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jjgjn2015加入我们,一起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脉诊 ‖ 二十八脉与主病【二】
《伤寒论》脉象析(一)
《伤寒论》脉象概略类析
弱脉
火神门微信系列讲座《脉法药一体论~左尺肾脉》(扶阳禅群20160329)
【读伤寒】关于“浮脉”条文的学习(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