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卡里斯玛”、“超凡魅力”、“感召力”?

“卡里斯玛”概念简析

作者 | 虾米

排版 | 爱笑的Sch

卡里斯玛,原英文为“Charisma”。自此概念被引入中国学界之后,曾被译为“卡里斯玛”、“超凡魅力”、“感召力”等,并多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被广泛使用。

而卡里斯玛,在牛津字典中,常被视为有两种意涵:

其一是引人注目的可以激发他人奉献精神的超凡魅力;

其二是具有神圣性的权力或才能。

意涵一多被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者使用,并用其形容某种特定类型的领导者。意涵二则往往见于一些神学的用法中,具有宗教意味。

它来自希腊语χάρισμα(khárisma),意思是“被无偿给予的恩赐”或“恩赐的礼物”。它的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最初古希腊人使用卡里斯玛去形容他们所崇敬的神,例如将魅力、美丽、天性、人类创造力或生育力均归因于他们称之为Charites(Χάριτες)的女神。卡里斯玛于现代使用的世俗化的基础来自于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图片来源 | 网络

什么是卡里斯玛?

首先需要明晰的是,按照韦伯的观点,卡里斯玛是某种人格特质——“某些人因具有这个特质而被认为是超凡的,禀赋着超自然以及超人的,或至少是特殊的力量或品质”。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卡里斯玛又被译作超凡魅力,源于这是一种远非普通人所具有的特殊品质。

显然这种品质的合法性并不以社会地位、外在的秩序与规则又或者是因袭式的内部隶属关系为根据,而在于支配者本身所具有的禀赋,“对个人、及他所启示或制定的道德规范或社会秩序之超凡神圣性、英雄气概或非凡特质的献身和效忠”。

一旦卡里斯玛存在于社会之中,即是人们承认卡里斯玛的真实性,并将之作为某种信仰,使其为神圣的可为之献身的最高精神寄托。因为这种关系本身并不具备有任何外在的约束,它是全然内在的,是追随者的自主的奉献,是凭借支配者一人的魅力而团结在一起的具有相当精神上的共鸣的集体。

根据此种品质,卡里斯玛的拥有者既是权力的赋予者,也是权力的支配者。显然,在韦伯看来,纯粹的卡里斯玛式领袖蕴含有个人英雄主义,是超脱于社会之上的,具有绝对的压倒性的威权。

我们大多可以联想二战时期的德国执行高压统治的希特勒,以及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凯撒大帝,两者如何得以实行独裁统治并获得广大追随者的认可?一方面是基于他们个人拥有的独特品质,但又不仅是在军事、国家治理、演说等方面表现出的绝佳才能,某种能促使群众进入狂热的内心状态,并义无反顾地追随领袖的各种决策的特质,而且是某种类似于“神选之人”的宗教意味的天赋。另一方面是他们为群众勾勒出一幅无限美好的蓝图。因为卡里斯玛本身是具有突破性的,是对于现有的秩序、观念的一种突破性变革,一个卡里斯玛式领袖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在社会范围内将刮起一阵狂风。在这一层面上,卡里斯玛式领袖许诺给群众和他们的后代一个美好的未来,并且在言辞中不断加强他们对这个未来的信心,让他们看到实现的可能性。

事实上,尽管韦伯称卡里斯玛型领袖是自身权力的赋予者,不需要外在的力量证明,但是一方面这种权力体现于实际的支配过程,正如黑格尔在分析主奴关系时提及,主人是自为存在的意识,他本身的主体性证明尚需要依赖于对奴隶的剥削,主人因此并非独立的存在,另一方面,一旦卡里斯玛型领袖脱离追随者的附庸,其存在将失去意义。这一悖论的存在恰恰说明卡里斯玛概念的延展性,特别是随着世界理性化、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独裁统治作为更多出现在封建时期以及战争时期的特殊政治类型,难以适应当代建设民主型社会的需求,权力已经从掌握于一个人手中,过渡到掌握在群体的手中。结合韦伯对于理性化进程的阐释,官僚制在社会范围内的确立,使得权力出现从中心到边缘不断扩散的现象,分工的明确带来各层级间明显的区隔。

卡里斯玛的本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卡里斯玛的本质,一种敬畏感。在本质上,拥有卡里斯玛特质的群体说服追随者,他们确实拥有某种超凡品质。例如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洪秀全自称为天王,他的权力是天父上帝与天兄耶稣所赋予的,东王是作为天父下凡,杨秀清是天父皇上帝。借助君权与神权的结合,他们赋予他们的权力以合法性。

而因为卡里斯玛的本质,其同样具有某种革命性,并往往出现于两种情况:

其一是当社会出现创造秩序、显示秩序的力量时;

其二是当社会出现摧毁的倾向,即巨大的暴动性力量时。

不得不说,卡里斯玛的出现将对于现有的秩序产生颠覆式、毁灭式的效果,但是又因此而是一种暂时性的、非制度化的。其作为一种过渡式的支配方式,必然会例行化,终究会传统化或科层化,由一种外在的合法性因素保证其变革结果的延续。

毕竟卡里斯玛型权威是一种非日常性的,社会关系亦是全然私人性的,是以个体的人格魅力作为合法性依据,本身就蕴含有极大的变量,并不适宜于长久地维持稳定,也不适宜于统治者自身的更迭。并且不可否定的是,卡里斯玛式领袖也有可能会失去天赋,如世袭的国王失去他的王位,医生失去他被众人所崇敬的医术等,他们也将因此失去他们的追随者。

至此,韦伯对于卡里斯玛概念的使用于解释多集中于个体之上,而在韦伯学者对他的学说做进一步研究、阐释的过程中,卡里斯玛的概念也随着时代的衍变,增添某些新的元素,出现一种日常化的发展趋势。在当代韦伯学者对韦伯的卡里斯玛概念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爱德华·希尔斯所代表的研究路径赋予卡里斯玛概念以更宽泛的含义、更多元的解释,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希尔斯认为韦伯对于卡里斯玛的定义有其局限性,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卡里斯玛更加复杂和多变,不能一概而论。“他并没有考虑在理性-合法类型的权威统治下的法人团体,所拥有的更具分散性,被削弱的卡里斯玛因素。”为此,希尔斯提出在现代社会中存在一种制度性的卡里斯玛。它并非存在于某个人身上,而是一种弥散性存在,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今年年初时,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未成年怀孕视频,以未成年生子为主要噱头获得广泛传播。这种情况下,网络秩序受到不稳定因素的干扰,易对网民的价值观、行为做出错误导向。为重新揭示秩序的力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针对今日头条和快手提出整改,要求两个平台加强对于节目的审核、管理。此现象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作为拥有制度性卡里斯玛的机构而存在,透过法律、体制保障其在影视领域的中心地位。

希尔斯所谓的卡里斯玛

为进一步理解希尔斯所谓的卡里斯玛,我们可结合帕森斯的学说做进一步阐释。

帕森斯认为规范不能独立于价值,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都会受到社会价值的控制,只有符合于特定的文化价值,一种制度或规范体系才能够顺利地建立起来。一个社会的秩序的维持有赖于统一的价值系统借助家庭、学校等实现个体的价值内化。例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观念,尽管现在看来是某种不言自明的概念,事实上也存在着家庭、学校共同参与的对学生的观念灌输。

幼儿园的小红花,小学、中学以学校为名颁发给擅长学习的学生的奖状,以成绩为量化标准的排名等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天职,获得好成绩成为他们需要为之献身的最高理想。希尔斯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帕森斯关于社会系统的理论的影响,并构建出自身的中心价值系统。整个社会的秩序按照希尔斯的解释,其核心是精神的秩序,是社会成员对某种最高原则的认同。

由此可见,卡里斯玛为唤起秩序,势必与中心价值存在联系。正如希尔斯对中心价值的定义,卡里斯玛使得意义-秩序系统在社会中是可发挥作用的。

在希尔斯之后,譬如格尔兹同样也将卡里斯玛概念日常化,又如林德荷姆指出现代社会的卡里斯玛仍旧是非日常性的,具有强烈的悲剧性色彩,并对其进行了一种综合性的认知,一方面试图理解,“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参与一个卡里斯玛式运动对于领袖和追随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另一方面,他又倡导卡里斯玛的“情境化”,是对卡里斯玛概念的一种功能化阐释。

总而言之,卡里斯玛的概念还在不断的深化之中,并在韦伯之后对于卡里斯玛的讨论,势必加入与韦伯的对话。如今尚有着更多的学者为之注入新鲜血液,让其不断在时间的长河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

虾米,文艺学硕士在读,脱发进行时的学渣本渣。

-编辑团-

虾米、小亮、普鲁斯特的机器猫、青猫

-排版-

加入文艺学作者团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韦伯、希尔斯与卡理斯玛式权威
礼的卡里斯玛——韦伯论中国的平衡与静态
浅谈清朝绅权来源于“粉丝”崇拜,与韦伯“卡里斯玛”型权威共鸣
马克斯·韦伯的思想遗产
罗新︱卡里斯玛可以休矣
咱这嘎达有天赋魅力型班干部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