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买理财产品上当了?揭秘理财产品的两种常见骗局

有粉丝感兴趣如何选择理财产品才不会被骗和国内有哪些理财产品,投资方式比较看好。今天来分析一下这两个问题。^_^

首先谈谈买理财产品被骗的问题。一般来说,被骗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进入了“庞氏骗局,被募集的资金压根没有什么资产投向,而是通过类传销的模式通过高收益进行包装,钱滚钱游戏

第二种,是买到的产品本什么没有问题,但是销售渠道对风险,收益和投资期限进行了包装甚至扭曲,购买的人买到的压根就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那么如何预防被骗呢?

第一种:庞氏骗局

对于这种情况,预防并不难,关键是控制贪欲。

这种庞氏骗局,往往不会出现在正规渠道,大部分来自民间自发,通过超高收益和绑定某个项目,并诱惑你勾引身边的人进去能挣的更多。满足这两个条件就能判定这是个庞氏骗局。

比如之前有个朋友问我,东北那边有个大桥项目,参与的人就能每个月获得高收益,拉身边人进去就能提高提成比例。

这种只需要反思一下,什么样的大桥能后续获得这么高的收益来满足高利息呢?

这种事在币圈更是随处可见,大部分非主流币不像比特币算法制数量,只要价格上去就有动力越发越多。

往往一开始高度控盘,小范围恶炒,靠初期挂钩某种资产,比如比特币或者美元,提升自我信用,出手的差不多以后就脱钩造成暴跌。

规避“庞氏骗局”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相信民间各种非正规渠道高收益的故事。

第二种:理财产品被过度粉饰

这种情况估计更为普遍,就我在券商的经验,几乎所有渠道都在粉饰自己的风险和收益情况。

比如银行卖保险,告诉你的是固定收益,没告诉你的是流动性很差,想退出需要高额赎回费。

比如基金公司,会拿一段时间的高收益进行线性外推,变成年化收益。

有一次我在电影院看电影,电影前的广告说xx大基金年化收益率75%,吓得我差点把爆米花撒在前面的观众头上。

还有的做权益的基金,和客户说成是固定收益产品。

那么如何规避被正规渠道“骗”呢?

所有的风险、收益和流动性因素,都来取决于合同条款本身和资产投向。

大家在购买之前,必须要把合同条款自己看一下,最关键的是资产投向,这决定了产品的收益率是否有保证,和流动性如何。

至于这个产品是什么渠道发的,叫什么名字,一点都不重要。

不要相信销售人员说的话,很多销售人员自己都不知道产品是个什么东西。

由于市面上产品实在太多,我只能举几个主流例子进行分析,希望在思路上给大家一定启发。

例一:P2P平台

一般P2P平台的固定收益比较高,所以大家也比较感兴趣。

目前主流的P2P平台为了满足高收益,主要资金投向是固定资产项目和小额贷款

1. 固定资产项目

投入固定资产或者项目的产品风险比较高,是一种比较激进的做法,往往会包装这个项目有多好,不要信这个,明白是个投资周期很长的固定资产项目就可以了。

这种项目变现能力非常差,是一种典型的短债长投。

简单说就是,可能你的钱,只是换来一个房本的抵押,即使账面不亏钱,出了事也要走大量的法律程序完成兑付,周期长,平台也很容易出现兑付问题。

在我看来,这种理财产品应该尽量规避,容易突然死亡,除非你确认这个平台实力非常强大,自身能保证兑付。

2. 小额贷

小额贷的模式,就是把钱分散的借给很多人,这种方式不容易出现突然死亡,一般来说都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消亡,之前往往能看到一定迹象。

因为这种模式本身坏账率不会低,他们的现金流往往通过小额贷自身的高利息来弥补。

一开始,这个平台会有随存随取的高收益产品建立资金池,但是它之后会逐步推出加息式的长周期产品,你也会发现你随存随取的高收益产品就会出现限额,平台就是用这种方式去引导大部分人买锁定期长的产品。

当你发现前者出现了很难买到的情况,跑路吧,大概率是快不行了。

例子二:银行保本理财

银行保本理财本质是一种高息揽储,但是模式还是比较成熟,大部分是债券型投资。

主要风险,来自于有些产品是打着保本理财的名义,私下通过银行渠道发的高风险产品。

这个问题民生银行就出现过,所以一定要看清楚发行的主体是不是银行

除此之外,比较大的风险就是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了,还有之后保本理财会变成净值模式,也就是不再刚兑收益。大家能拿到的收益也许没有承诺的那么高。

例子三:私募、公募权益类产品

这就说到我本行了。

1. 私募基金

对于私募产品来说,主要因素是产品经理风格和能力,净值是个很强的参考标准。

但是如何做到的往往更重要。比如私募行业总是会想办法搞出一个明星产品,甚至用几个产品去烘托一个产品的模式,本质上不是靠市场挣钱,就是打个广告。

碰到这种最好看看全部产品的表现而不是单一产品。

还有那种靠一笔资金去烘托好几个小产品,集体做广告的模式。

这种就要关注这个产品是不是规模比较小,不足以说明问题。

还有模式适用资金量的问题,很多模式钱多了收益率就会大幅下滑。

很多量化产品,本身是基于博弈开发,市场环境发生改变或者体量变大很容易产生收益下滑。

也就是净值以外,大家还要看看收益是通过投资哪些品种做出来的,这些品种是否具备盈利兑现的能力,模式本身是否具备持续性。

风格也是一个参考标准,趋势流,价值流等等很多流派。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模式会胜出。

这方面主要还是看他的风格是不是满足你的风险收益需求。

至于能力和人品,就属于玄学范畴了,不熟悉你应该很难判断。

最保险的还是有很多产品,可见投资期限净值相对比较稳定的。

当然这种基金经理年纪都比较大,产品规模也大,风格往往偏于中庸,当然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最好还是选这种保险一点。

找我这种小年轻可见净值年限短,资金量小风格过于鲜明,风险对一般人来说还是比较大。

说完这个感觉很心酸,不过事实如此。

2. 公募基金

至于公募产品,由于决策体制摆在那,除去比较强势的风格鲜明的几个大公募基金经理,选择基金经理往往不如选择投资行业和偏好。

每年表现好的一般都是当年这个行业表现比较厉害的那些。

一般买公募产品约等于买市场整体或者买某个行业整体,切忌不要跟风收益率就可以了。

因为大部分公募产品本身不是被动投资,就是在跟风。

最后说说国内哪些理财产品,投资方式比较看好?

当然这个肯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对风险收益和流动性的需求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投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大量的创新尝试往往都不成熟,容易带来不小的风险。

所以给大家的建议还是主流的耳熟能详的投资方式。无非是理财产品和地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银行理财资金池暗藏秘密 以新还旧模式含风险
《都挺好》苏大强投资被骗差点跳楼!他真该早点看看这篇文章
铁打的庞氏迷局,流水的受骗投资人
买银行理财产品别信口头承诺 四种理财品最好别碰
小心银行洗劫你的钱包
紧盯你的钱,谨防银行理财产品“庞氏骗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