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红霞教授谈经方之和谐美

关注我们,请点击“经方追随者

袁红霞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她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医各家学说,尤擅于经方医学,临证治疗辨证灵活.善于应经方和法治疗脾胃病及各种疑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袁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经方和法的经验做一概括整理,以飨同道。

1经方之魅力

1.经方是中医学的精华

由于经方经历的历史最长,服用过的病人最多,我们对其毒副作了解的最清楚,应用的规律最明白,其疗效也最可靠。经不仅是理论的推测,也不仅仅来自于动物实验的数据,而是经过无数医家数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的,是无数中国人千年来自己的身体亲自尝试得来的,她最经得起复!

1.2 经方是临证配方的基础

很多时方都是在经方的础上演变而来,如温胆汤是从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而来,枳实消痞丸是半夏泻心汤加味而成,柴胡疏肝散和血府逐汤都是四逆散的加味方,藿香正气散则是半夏厚朴汤的变方。袁教授体会:临证以经方作为处方的基础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1.3 经方是唤起学生对中医信心的关键

邓铁涛老中医说“中医教育的一个最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医学的信心,是否对中医学有信心其实是中医是否人门的重要标志。”青年中医自信心的建立,在于对中医疗效的亲身体验,而使用经方则是最容易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因为经方的疗效最为可靠!

千百年来应用经方之名医,代代有其人。直至近现代,曹颖甫、丁甘仁、美中、刘渡舟等老前辈皆以善用经方而著称林。30名国医大师亦大经方治疗疑难症而获奇效。应用经方,才会更深切地体会医圣立法组力的意境与微妙,体会经力的无穷魅力,体会中医的博大精深!中医是国粹,经方更是国粹中的精华,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和法之魁力

和法,是通过药物的妥善配伍而实现其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使表里寒热虚实的杂证候、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以达到恢复健康之目的。常常是祛邪与扶正,透表与清里,疏肝与调脾,温里与清热等法兼施。全方性质平和,作用和缓,兼顾全面。张介宾曰:“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戴天章则广其义曰:”.寒热并用之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2.1 和法具有“中和医学”之特色

运用治疗手段帮助机体的抗病反应完善化和调节机制正常化,推动矛后向健康方面转化,这是中医学治病的从本方式。中医学提倡人与自然(包括细菌、病毒微生物)和谐共处,而不是对微生物进行大规模灭活比如HP,从而维持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微妙的生理平衡,而这正是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法具有广泛的和解、调和、顺作用,即非蛮补,又非专攻,恰和“勿伐天和”之要旨。

2.2 和法为中医多靶点综合调整之范例

运和法可以调和机体多种病位,使各种不和之病复归于和。其中主要包括表里不和(和解少阳)、血不(调和气)、营卫不和(调和营卫)、肝脾不和(调和肝脾)、上下不和(分消上下)、胃不和(调和胆胃)、三焦不和(开达膜原)、寒热不和(辛开苦降)。

2.3 和法符合系统论思维之特点

医学思维模式的发展方向,遵循“整体沦一还原一系统沦”螺旋式发展规律。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有序性等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只有系统沦思维能理解和研究它。和法是反映中医只有系统沦思维才能理解和研究它。和法是反映中医系统思维的代表性法则,符合系统思维之整体性原理、联系性原理、动态性原理、有序性原理。

2.4 和法推动机体自主调理

人体不是机器,而是比界上最典型的自组织系统。自我更新、自我调节是人的生命的自组织机制,是人的生命的本质,是发病和愈病的枢机,是一切防治手段奏效的内在从础。不能怀疑和否定机体的自愈机制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痊愈的从基础决定作用,任何有效的治疗不过是为痊愈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机体自愈争得了时间。归根到底,疾病主要是靠机体自身的力址痊愈的!因此,人的疾病的防治不应是工匠式的修理,而应当是一门调理艺术。依靠、调动、发挥机体的自组织机制进行自主调理,应当是治疗学的第一原则。中医学的治疗思路是改变内环境,提高自治愈自修复的能力,并提出了一系列治则和治法。如和法之和解少阳、调和营卫、调和寒热、双解表里等“治本模式”,推动机体自主调理。运用治疗手段帮助机体的抗病反应完善化和调节机制正常化,推动矛盾向健康方面转化,这是中医学治病的基本方式。中医治疗与其说是治病.倒不如说是助人,即以自然的生生之气助人的生生之气,中医医生实际上是沟通自然生生之气与人的生生之气的桥梁。中医和法恰恰是通过自然界的“生生

之气”来调动人体自身存在的“生生之气”!而经方中则蕴含了丰富的和法法则。

经方和法之临床应用

3.1 和解少阳一小柴胡汤

和法原为治疗伤寒邪人少阳而设,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方。小柴胡汤主要用于少阳病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为主要脉证。本证的产生,乃因邪人少阳,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相争,枢机不利而致。小柴胡汤由柴胡、黄、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柴胡专主疏解少阳半表之邪,具有疏解少阳外邪,舒畅胆腑气机的双重功效。黄专主清泄少阳半里之热,生姜、半夏和胃理气,参、草、枣补中扶正,佐柴扶正祛邪。诸药合用,和解少阳,兼补胃气,使半表半里之邪得解,少阳枢机得利,则诸症自除。

3.1.1 配伍特色(1)柴胡配黄,柴胡能疏解少阳经邪热,黄芩可清泄少阳胆腑邪热,柴,经腑同治,同时柴胡还能疏肝利胆,调达气机,二药相伍,一升散,一清泄,和解少阳。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半表半里之邪可解。( 2)生姜配半夏,名小半夏汤,能和降逆,故称止呕圣方。呕是少阳的主证之一,故姜夏必用,同时姜夏味辛能散.对疏通少阳郁滞也有裨益。( 3)人参、甘草、大枣相配,一则扶正祛邪,因少阳为小阳,弱阳.抗邪之力不强,故需扶正以祛邪,一则补脾以防邪气传变,因太阴位居少阳之后,少阳之邪若再内传,太阴则首当其冲,默默不欲食即为先兆。本方药物配伍具有表里双调、攻补兼施、寒温并投、升降协调的双向调节功能。

3.1.2 临床应用本方和解表里、上下、寒热、虚实,具有转枢开郁、通达三焦气机之功能,可变性极大,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辨证特点一是寒热往来胸胁胀痛等邪在胆经的半表证;二是口苦、干、目眩、心烦等热在胆腑的半里证;;三是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胆气犯证。其不仅用于太阳伤寒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还常用于感冒、急慢性炎、肠功能紊乱、急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乳腺炎、淋巴结肿大等,属于脏腑失调,气机不畅,枢机不利等辨为少阳证者.多能取得良好疗效。

3.1.3 病案举例一顽固性呕吐张某,女,56岁,2009831初诊。主诉:呕吐3个月。无明显原因呕吐,仅食玉米粥不吐,其余1h后全部吐尽,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液。现3个月从本未进食,乏力,呕吐前痞,烧心,干口苦不欲饮,易急易惊,手足凉。二便无,汗多,恶风。舌红,苔薄黄腻,脉沉细数。药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炙甘6g茯苓10g,生姜3片,大枣5枚,1剂后呕吐遂止,能少进饮食。后复诊2.能正常饮食。随访呕吐未再复发。

3.2 调和营卫一桂枝汤

调和营卫以桂枝汤为代表方。桂枝汤主要用于外感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苔薄,脉浮缓或浮弱等太阳中风表虚证。君药为桂枝,辛温,辛能发散外邪,能益气生血,温能驱散寒邪。辛散温通,振奋气血,又为心经药,能助心阳以发汗,其不同于麻黄开腾理以发汗,亦不同于小柴胡助胃气以发汗。臣药为芍药,苦酸微寒,敛阴和营而止汗。佐药为生姜和大枣,生姜,发表散寒,温中和胃止呕。大枣,补益脾胃,滋营充液。使药为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纵观全方,药虽五味,结构严谨。能调和营卫,使表邪1解,里气和,阳顺畅。

3.2.1 配伍特色(1)桂枝配芍药,一则温卫阳,通经络,解肌驱邪于外;一则敛营阴,固脍理,缓中和里于内。势似彼此对立,互相抵抗,但一阳一阴,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散一敛,互相配合,二药同用后因和合而产生一种新的作用,它含有二药之个性而又中和之,药虽“相反”而实能“相成”。能调和营卫,使卫分之邪得解,营阴之气以和。(2)生姜配大枣:大凡姜枣同用,亦为调和营卫之剂,姜以主卫,枣以主营。生姜得大枣可缓和生姜刺激之性,大枣得生姜可防止中满致胀之偏,二者合用.能增进饮食,帮助消化,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作用的发挥。可见,生姜配大枣,其有安内攘外之功。      

全方配伍特色,一为“攻中有,“攻”自然是指驱邪外出;“”主要是补中焦脾胃之气,由于“胃为卫之本”,故能扶助卫外阳气;二为“发中有收”,芍药微酸微寒,收敛止汗,乍似与辛温解表相抵触,细品则颇有妙趣。因为正是桂枝汤大队辛甘温散中稍佐微酸微寒敛阴之芍药,形成了它发中有收、散中寓敛、开中有合的特点,能使散邪而不伤正,固正而不留邪;三为“表中有里”,既能从表以解散风寒,又能从里以健脾胃、助心阳、柔肝木。

3.2.2 临床应用因为桂枝汤的组方是“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攻中有补,发中有收,表中有里,邪正兼顾,阴阳并调”,故桂枝汤的功用并非是单方面的,具有明显的双向节作用。桂枝汤有五个方而的双向调节作用:1营卫不和所致体温升高或降低;(2)既能发汗又能止汗;(3)心阳虚所致心率异常(过速或过缓);(4)心脾阳虚所致的血压异常(高血压或低血压);(5)大肠功能失调所致久泻或便秘。

桂枝汤双向调的实质,是从于营卫不和这一特定病机前提及桂枝汤药物配伍的科学性。通过调和营卫、畅通血脉、调理脾胃、复建中气的途径,调动机体正气对抗疾病.从而达到内环境的恒定性。

3. 2. 3 病案举例一畏风  王某,女,37岁,2009810日初诊。主诉:畏风6年。因产时失血致畏风,喜避风独处,经期尤垂。时届津门酷夏之际,而病人自诉夜卧需巫被厚衣,闭户塞腑避风,得涔涔汗出始畅。其人平素乏力气短,面色萎黄,经前腹痛,月经先期。舌淡黯齿痕,苔薄黄,脉沉细弱。药用桂枝15g15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当归20g,生黄芪30g。 7剂,水煎服。二诊:诸症大减,原方加减(补中益气汤7剂。三诊来告无不适,且月经届期,亦无不适,愿巩固疗效,继月及原方14剂而愈。

3.3 调和寒热半夏泻心汤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一般治疗原则.寒与热性质相反,有时可用于一方以奏相成之功,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方。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人,以致寒热互结中热所致的痞证。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肠胃不和,升降失常,故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利等。本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寒热之。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为君药,干姜温中散寒,黄芬、黄连泄热开痞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补益脾气以复升降之职,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分解寒热,开结除痞,标本兼顾,则痞呕下利诸症自除。

3.3.1 配伍特色(1)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用连之寒合姜夏、参草枣之温,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使脾胃阴阳和调,且辛开散寒无劫阴之弊,苦泄清热无碍阳之害。(2)辛开苦降以调其升降,半夏、姜之辛散合黄、黄连之苦降,以协调恢复中焦气机升降之职。苦辛合用,通而有降.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中焦气机升降复常,则脾气不升之下利和胃气不降之呕吐诸证自除。(3)补泻同施以顾其虚实,一方面辛开散结、苦燥化湿以祛邪,另一方面用甘温调补以扶正,尽快恢复燥化湿以祛邪,另一方面用什温调补以扶正,尽快恢复一中焦脾胃功能。同时正复方能祛邪,脾功能的恢复一也是祛除病邪的前提。仲景宗《内经》升降相因说,首一创辛开苦降法,辛苦相合,一阴一阳,一寒一热.一升一降,一开一泄。寓开于泻,通而能降,能斡旋焦,调整气机.升清降浊,疏通胃肠,且辛散无劫阴之弊,苦寒无碍阳之虑,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3.3.2 临床应用  本方是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胃肠不和的常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手足寒凉、苔黄为辨证要点。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属肠不和,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者。

3.3.3 病案举例一呢逆   窦某,男,年80余。20066月初诊。主诉:呃逆频作约1周。因情绪波动引起,以致呃逆频作不能自止,夜问呃逆更甚,以致夜不能寐,伴烧心,干不欲饮,大便成形,舌淡瘦小裂纹齿痕,苔自腻脉弦。他医以疏肝理气等治疗均乏效。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服药1剂呢逆即止,调理1周诸证悉除。

3.4 和解表里

以大柴胡汤为代表方,适用于少阳阳明合病。本方证因热邪内结于少阳、阳明经所致。邪热仍在少阳,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邪热渐人阳明,里热渐重,故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通或协热下利,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宜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治之。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炙甘草,加大黄、积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柴胡、黄以疏泄少阳郁热;大黄、枳实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芍药柔肝缓急止痛;半夏、生姜和胃逆止呕;大枣和中并调和诸药。药合用,奏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

3.4.1 配伍特色(1疏清同用,表里同治。柴一表一里,一散一清,经腑皆治,和解少阳。(2)肝脾同治,血并调。芍一一血,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以除气血不和之腹痛。(3)散收结合,疏肝柔。柴芍一散一收,敛阴和阳,助肝用,补肝体,体用兼顾。(4)升降同施,升清降浊。柴积一升一降,肝脾共调,升清降浊。3.4.2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少阳阳明并病的代表方。临床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肠梗阻以及某些皮肤病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3.4.3 病案举例一胁病(胆囊炎)  张某,女,60岁。20083月 24日初诊。主诉:右胁疼痛,掣及胃脘,疼痛剧烈,夜寐难安。心烦易怒,暖气频,时呕吐,不欲饮食,食后胃胀连及两胁,苦,尿频尿急尿热,观其人体态肥胖,面颊维红,问其大便已4未解,舌质红绛,苔根黄,脉沉弦有力。西医诊为胆囊炎、胆结石。药用:柴胡15g,半夏20g,黄芩10g,生大黄(后下)10g,枳实10g,杭芍30g,丹参20g檀香10g(后下),砂仁10g,生地榆20g,甘草10g,生姜6片,大枣5枚。1剂疼痛减轻得睡,大便得下,从此胁痛与呕俱解。尔后调理肝而安。随访胆囊炎、胆结石一直未发。

小结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根深叶茂,异彩纷呈。她大熔铸了中古代哲学、天文、地理、历劝、气象、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是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中医是智慧医,她追求和谐美,她充满魅力,充满美。究天人之际,探宇宙人生,这是中医学有别于其他医学的根本所在,是中华医进的本质所在。这是中医人的天地智慈,这是中医人的魅力所在!来到经方的层次去治疗疾病,来到和人的魅力所在!来到经方的层次去治疗疾病,来到和法的境界去认识中医.你会发现“中医的世界其实很精彩!

本文摘自《辽宁中医杂志》第38卷第2期。本平台所发布的论文的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使用不当之处,请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经方大家刘渡舟治疗胃痛的12法】1...
厥阴病的两个代表性方剂
经方传真(六)
小柴胡汤治验
伤寒论读书笔记《十》
伤寒悬解卷八 黄元御医学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