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花”、“华”二音是怎样读谬的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开头介绍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名称的由来,并对华山这个名称提出质疑。作者根据道旁仆碑上漫灭的碑文判断,当时人们把华山的“华”读如“华实”之“华”(huá),“盖音谬也”,是“花山”的误读。“华”,“花”字形殊异,二音怎么会读错的呢?文章没有详说,也不必详说。但是,作为读者,却是有必要把它弄清楚的。

在汉字的演变史上,“华”字的出现,可能先于“花”字。《唐韵》解释“花”字时指出:“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晋以下书中间用花字,或是后人改易。……而五经、诸子、楚辞、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文相传,凡‘华’字未有改为‘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之月初,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花”字是否太武帝(即拓拔焘)时所造,尚不可断言,但“花”字自魏晋以上不见于书,当是事实。

“华”字音义,在魏晋以前就有三种。一读huá,光辉、光彩的意思。如《淮南子·坠形篇》:“未有十日,共华照下池。”二读huà,表示姓、山名。中华佗,西岳华山。三读huā,与以后的“花”它同音同义。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华”字的这种多音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为了保留专用意义和古读音,如西岳华(huà)山,华(huà)佗;有时是用字假借或字义引申的结果,如表示植物的花朵,不读huá而读huā。

魏晋以后,除了古籍中还保留“华”字的上述三种音义外,huā(花)这种音义逐渐在“华”字的用法中消失。“花”字逐渐流行通用。所以古代的一些字典、辞书(魏晋以后的)都一致认为:花即华,“花”字是“华”字派生出来的。

那么,“华”、“花”二字误读是怎样造成的呢?按作者所言,褒禅山的名称始于唐朝,它的另一名称华山就应在南北朝之先。否则,“华山”的华字就不应该读huā(花)音,而王安石也不会以读huá音为谬误了。

 

 

                           刊《陕西教育》杂志198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褒禅山正名辨 | 刘琦的工作博客(征稿、用稿)
《说文解字》第453课:“諕、號、唬”等字,为啥都有“虎”旁?
谈“华”字的读音
音义复扣的灯谜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对马贺山《我发现了夏朝文字》博文的评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