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望长安》的解说词_第七集
    大凡秦人都好秦腔,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培养了一批梨园弟子,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而当年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被称为秦王腔,后人称之为秦腔。
  陕甘一带自古被称作秦,为抵御西戎,秦人的先祖西望关内而发奋,敲板弹戈,吟风啸沙,《诗经》时代,《国风》里所发出的秦人的声音,可以说是最早的秦腔了。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杨,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今天,秦腔还保留着两千多年前秦风的调子,冷、倔、豪、壮,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院长 陈彦:
  “你走到一个地方如果说这个声音,如果不见了的话,我的感觉啊,突然我就觉得这个村子有点好像找不到魂的那种感觉,就是这样一种感觉,那个声音一飘出来,我就觉得对了,这就是陕西,这就是关中大地。”
  
  秦腔是陕西人灵魂的歌唱,关中大地上老百姓的风俗里,红白喜事一定会请来戏班,唱几段秦腔老调,一个生命,由生而死,其间的悲欢离合似乎就是在秦腔舞台上度过的.
  
  作家 贾平凹:
  “它之所以叫秦腔,我的理解应该是秦人他发出的一种声音,它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它吼,一般叫吼秦腔,或者叫乱弹,你看这两个词就能概括它的一些特点。”
  
  吼破嗓子挣破脎,唱秦腔的境界在于吼,陕西人对秦腔的评价是走出二十里还能听见他的唱音,那就是最好的,这一不失幽默的话语道出了秦腔的本色。直白的高腔和着的是关中大地的风沙声。
  
  文化学者 肖云儒:
  “我是最喜欢到城墙脚下,听老百姓唱秦腔,哪就叫吼秦腔,他不讲究哪个声腔啊,要怎么圆润啊什么的,它就是生命本身有一种骚动,有一种冲动。”
  
  城墙根下的这种演出形式,陕西人称之为自乐班,从乡村到城市,天作幕布地为台,无拘无束地唱,无拘无束的吼,那嗓音破空而去,掀起了秦砖汉瓦的历史烟尘。
  
  文化学者 肖云儒:
  “秦腔一般来说在早期,在形成过程中间,它可能更多的是广场演出、旷野演出,更多的是老百姓自己唱的,后来才慢慢形成了几大秦班,进入剧场把它精致化了,加上易俗社,辛亥革命知识分子的介入,就使它成熟、精致、提升。”
  
  夏夜,西安易俗大剧院内,正在上演一出秦腔新戏,《梦回长安》。周、秦、汉、唐千年历史的风云,飘荡在古城上空,将现代意识引入古老的艺术形式,这是易俗社的传统。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成立于1912年,这是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它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对秦腔的改良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924年的七月,易俗社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客人,应邀来西北大学讲学的鲁迅先生,在22天紧张的讲学日程之余,为秦腔所吸引,五次到易俗社观看表演,并将自己在西安讲学的稿费,50大洋捐赠给了易俗社。
  在易俗社鲁迅先生最喜欢看的戏是《双锦衣》连看了两个晚上,巧合的是《双锦衣》的编剧吕南仲先生也是浙江绍兴人。
  
  中国戏曲研究院 研究员 何玉人:
  “据统计易俗社大概先后有30多位剧作家,这个剧作家的数目,在一个团体里头,有这么之的剧作家,那是很不简单的,很不容易的。像梅兰芳就有齐如山给他写剧本,当然也有其它一些人辅助他。但是在易俗社这样一个班社里边它就有30多位剧作家,先后创作了500多部剧目,这些剧目呢都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
  
   鲁迅为关中土地里吼出的沧桑与霸气所震撼,挥笔写下了“古调独弹”四字,亲赠易俗社。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院长 陈彦:
  “这个影响是很大的,因为鲁迅这样一个文化身份和他在国民心中的这种地位,他看完秦腔,有这么一个匾,这对秦腔影响力的提升是巨大的。”
  
  日后,鲁迅先生在追述家乡的绍兴戏时说道:明末李自成闯荡天下,是带着米脂的戏班子的,戏班子中有人流落到绍兴,于是就有了绍兴戏,故绍兴戏要比毗邻的嵊县越剧刚硬得多,实是秦腔的旁支兄弟。
  
  自古越人唱曲秦人爱戏,从吴越之地走出的鲁迅先生在秦腔中听到了宝剑出鞘的声音。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易俗社概然赴北平演出,慰问前线驻军,演出的间隙,易俗社师生专程赶到富连成社等著名科班参观学习,这样的艺术交流,在秦腔发展史上是继魏长生之后,秦腔远涉大江南北的又一次壮举。
  秦人喜吼秦腔调,逾山越岭荡四方。戏剧家欧阳予倩说过,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入川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为河北梆子。秦腔的历史是中国戏曲文化交互影响革故鼎新的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在西安成长起来的秦腔名角魏长生,率秦腔戏班初入京师,他在北京的演出盛况史料记载为:习见其《滚楼》举国若狂
  
  中国戏曲研究院 研究员 何玉人:
  “乾隆年间,大概是乾隆十四年,1779年的时候,他第一次进北京演出,演出的剧目叫《背娃进府》。魏长生当时在北京演出的哪个时候,昆腔和弋腔,还是在北京占据绝对的演出市场,但是魏长生的秦腔演出以后就使昆弋的很多观众呢,都跑来看魏长生的演出,因为魏长生他的唱腔非常优美、清洌,他的扮相非常俊美,身段也非常好。”
  
  秦腔这次在京城的开演引入了一批百姓喜闻乐见的新曲目,和一系列舞台表演的新技巧,一度压倒了皇室视为正统的昆曲,和业已雅化的京腔,秦腔进京所触发的花雅之争,冲击着戏曲发展固步自封的僵局。乾隆五十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于是,魏长生南下江南,扬州、苏州相继刮起了秦腔旋风,他新创的西秦腔,徽怜尽习之。
  清嘉庆五年,魏长生第三次献艺北京,声容如旧,风韵弥佳,演武技气力十足。然而,岁月不饶人,此时魏长生已经57岁了,他在京师舞台上,呕心沥血地传布秦腔三年,终于不支,倒在了他醉心的舞台上。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院长 陈彦:
  “第三次进京,演出到最后的时候死在舞台上,死在舞台以后呐。谢幕的时候,用一个椅子把他抬出来,就是他最后的那一次谢幕,其实这个时候人已经去世了,最后就是演员们用一个椅子把他放在上面抬出来,给观众谢的幕。”
  
   经过魏长生等秦腔艺术家的苦心经营,秦腔在北京的大放异彩直至影响到日后京剧的形式,梅兰芳对此曾说过,京剧的主要曲调,西皮,就受秦腔的影响很大,此外剧本、表演等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秦腔的历史比京剧要远得多。
  
14#
回复 
作者:回望长安  回复日期:2009-12-15 08:40:00
  比京剧远的戏曲有许多,发源于陕南汉水流域的汉调二黄也在其中,今天我们称之为汉剧的汉调二黄,俗称土二黄,是我国古老的四大戏曲声腔之一。
  近代著名戏曲史论家齐如山先生在回忆录中写道,有几位友人到汉南去,我托他们调查,果然是野老、农夫、妇人、孺子,一张嘴就是二黄,即皮黄产生汉南,是毫无疑义的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汉剧盛行于关中,和陕南汉水流域,并旁及陇东、川北,豫西、晋南和鄂西北地区。汉剧的音乐、脸谱、剧目等艺术资料,对研究京剧和其它相关的剧种的产生、流传、变异和流向具有活化石的作用与价值。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为此两次赴西北考察,认为汉调二黄与京剧极为相似。
  小戏台,囊括世态烟云,大秦腔唱尽人间浮沉。在陕西,与声腔戏曲相呼应的还有一种艺术形式,那就是皮影,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皮影的神奇。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据说是缘于武帝对死去的李夫人的怀念。
  
  陕西历史博物馆前馆长 周天游:
  “汉书里面有记载,汉武帝的夫人、就是李夫人,她去世以后,他经常伤心落泪,当时的方士有一种幻影术,就是弄影术,他就请武帝坐在这边,然后当中设一个幔帐,后面影影绰绰可以看到李夫人的身影,在那走动,这实际上就是皮影。”
  
  据史学家顾颉刚考证,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皆以其盛。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做工精细,皮影人物整体轮廓线条优美,服饰生动亮丽。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花纹,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
  后世的流传里,中国影戏13世纪已在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地上演,断而又传入了英、法、德等国家。
  在雄奇瑰伟的秦岭怀抱里,皮影与日常生活同在,无论是在山区,还是在塬上,车推筐背即可携带全部影具,巷道庭院都可搭台演戏,源自民间的皮影艺术,既简单又方便。
  当幕布展开,音乐响起,一个个精美绝伦的人物跃动起来,在光影之中呈现的是一个充满精灵的世界。这古老的艺术无可替代的魅力,唤醒的是孩子般纯真而充满好奇的眼神,赋予皮影戏以灵魂的是立于幕后的,那个操作者和演唱者。在陕西,各种原本依托皮影戏表演的唱腔,多姿多彩。流行于关中北部礼泉、富平、乾县、铜川等地的阿宫腔就是原本作为皮影幕后的表演样式,也称北路秦腔。
  阿宫腔的表演或娴雅婉转,或刚劲有力,或缠绵或激昂,以假嗓翻高唱出,它的声腔分为欢音和苦音。欢音表达明朗轻快的情绪,苦音表达悲伤、凄楚、怀念、愤慨的情感。
  2006年5月31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了根据陕西作家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改编的同名话剧,在现代话剧里直接加入老腔的元素,这一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举措,大大的拓展了人艺舞台空间的艺术表演力。古老的唱腔也在与新型艺术的结合中,焕发发生机和活力。
  
  作家:陈忠这:
  “果然到话剧演出的时候几乎是一种轰动的效应,原本原色的关中民间的演出形式,对这个话剧增色不少,也把老腔这个几乎被人遗忘了的民间剧种,弄到后来据说很火。”
  
  话剧片段:
  
  “伙计们,”
  “唉!”
  “都来了没有”
  “来咧”
  “抄家伙”
  …………
  
  化剧中的老腔,人称: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源于陕西华阴,应邀参与那一交年度大戏演出的,是华阴县的张喜民,跟他所在的老腔班子。
  
  话剧片段:
  “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
  “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
  
  作为班子里的主唱张喜民老汉空闲时,也时常摊开戏本,在自家小院里哼唱几段。这些戏本,最早的是从乾隆年间传下来的.
  
  张喜民:
  “文化大革命中把一些老剧都收掉了,收走了。。。”
  
  他的小院位于华阴双泉村村头,不远处,黄河、洛水,渭河就在此交汇。西汉时,这里曾修建了军事粮仓,用以调度通过水路运往长安的各地粮船,船工们在拉纤划桨时,为了鼓劲并协调动作,总有一人手拿木块敲击船帮,口叫号子,众人跟着呐喊助威。久而久之这种曳船号子调演进成了一种固定的说唱艺术。
  
  张喜民:
  “给皇上的皇宫送粮,他们都要喊那个调子,我们唱的比如说那个,啊嗨……啊嗨……,这个就是和水分不开的。”
  
  这种唱腔,源起于西汉兴盛于明清,乾隆初年,双泉村张梦儿以此为基础,最终发展出了名为老腔的新样式。
  
  张喜民:
  “啥叫老腔,咋个起的名,谁也不知道,传下来就叫老腔,西汉到现在可能有两千多年了。”
  
  或许是因为在华阴、华县一带,形成的时间较早,与随后形成的类似唱腔相比,更显得古朴粗砺,这正是老腔名字的来由。
  
  作家:陈忠实
  “老腔的演员演出全部都是本色演出,就是民间服装,他们连任何阔气的衣服都不穿,就穿自己平时的服装,就是民间关中农民的一身打扮。”
  
  老腔朴实而高亢的唱腔犹如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磅礴豪迈的气魄征服了无数的观众,它已经从皮影戏的幕后,走到前台的聚光灯下,被赞誉为黄土地上的摇滚。
  2006年,华阴老腔、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一起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植根于三秦大地的秦腔、皮影,古老而又现代,它们独特的声音,独特的影像,绚烂交错之间,蕴含着一个魅力恒久的神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大唐永兴坊
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
附件:宁夏读者致朿文寿先生一封信
你知道秦腔的起源发展吗?
你心目中的秦腔十大名角都是谁?
秦腔不唱吼出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