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锚定“高质量”对标“高颜值”

立冬刚过,寒霜覆草,大巴山深处的红军入川第一镇——通江县两河口镇,米仓大道建设正酣。工人们晴雨不歇、抢抓工期,现场一片热火朝天。除米仓大道外,正在建设中的镇广高速也将经过两河口镇。待两大重点交通项目竣工后,将极大地改善两河口镇的交通面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不止是两河口镇,在通江的民胜镇、泥溪镇、洪口镇……通江大地上,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勃勃生机。河面澄澈见底,村道整洁畅通,千亩良田生机勃勃,村居庭院错落有致,文化小广场歌舞飞扬……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曾几何时,连绵起伏的大巴山,虽让通江享受到了物藏的丰富,但也一度让通江发展受阻,成为我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在脱贫攻坚期间,通江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00亿元,累计完成32644户113577人减贫、157个贫困村退出。

如今,有了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通江儿女在乡村振兴阶段有了更强的信心和底气:踌躇满志地接过乡村振兴的历史接力棒,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继续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实干精神,锚定“高质量”,对标“高颜值”,群策群力让通江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1 锚定"高质量" 特色农业促发展

分拣、装袋、称重、包装……近日,通江县涪阳镇村民王永海幸福地忙碌着。“我们大山里的银耳品质好,城里人很喜欢,公路修通后,银耳、木耳今天发货,明晚就能摆上外地市民的餐桌,价格涨了好多倍。”王永海说。

作为中国银耳之乡,通江银耳是通江绿色生态产业的一张重要名片,得天独厚的资源、传统的栽培技艺坚定了通江银耳产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在涪阳镇和陈河镇沿线,大大小小的银耳大棚掩映于青山绿水间,不少当地村民在银耳产业基地当起了产业工人。

“我们在基地干活,离家很近,自家田地也顺便做了,在这儿务工一年大概有2万多块钱收入,还是可以。”陈河镇陈家坝村村民腾仕秀笑着说。目前,该基地有标准化耳堂100余个,预计可实现产值300万元以上,每年向当地村民支付土地费、人工费近150万元。

与此同时,“十三五”时期,通江县开展交通大会战,投入134亿元建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为骨架,县、乡、村道路为主体的县域交通网络,目前全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73公里,硬化路通村到组,产业路通到种植基地,进一步拓展了银耳(食用菌)产业市场。

路通货畅产业兴。“得益于交通改善,小银耳对接大市场,身价大涨。”巴中市通江银耳科研所所长赵树海介绍,当地银耳均价从2000年的每斤100元左右上涨到去年的500元左右。2020年通江县银耳干品产量达到375吨、产值4亿元,带动800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2.3万元。

此外,通江还充分发挥银耳交易展示中心作用,推进通江银耳筛选分级、分类销售,全力延伸产业链条,在食用、药用、化妆品等方面开发出一批高附加值产品,努力展示通江银耳的特质。

产业加速提档升级,银耳面膜、银耳汤、银耳酒等深加工产品畅销全国。不光是银耳,近年来,通江县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黑木耳、香菇、生猪……通江县一个个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放眼通江,特色农业日益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底蕴——

当前,通江县特色产业总产值接近30亿元,占GDP的19.47%,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3.5%,农业特色产业已经成为了通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

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市委、市政府“4+X”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决策部署在通江县落地落实,逐渐形成了以北部干果、南部养殖、大通江河茶叶、小通江河食用菌、中部青花椒和中药材为重点的全域阶梯级产业发展新格局。

未来,通江将进一步推动以“通江银耳+茶叶为代表的种植业”和以“青峪猪为代表的生态养殖业”加快发展,将特色产业做成促进群众致富增收、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努力把通江建设成为西部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清洁能源转化基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

2 对标“高颜值” 美丽乡村入画来

双凤垭村,位于通江县与巴州区交界处,距离通江县城30公里,海拔800余米,幅员6.8平方公里,共492户1423人,其中贫困户75户233人,曾是深度贫困村。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5年前双凤垭村的真实写照。为尽快解决影响群众发展的瓶颈问题,双凤垭村积极向上汇报情况、争取项目,先后完成了11.28公里村道路、9公里社道路的硬化。

目前,全村7个社全部通上了水泥路,通过易地搬迁,全村31户99人搬进了漂亮的新居;146户375人的住房通过危房改造得到了安全保障。通过新建集中供水点和整治病险塘库,全村人用上了安全、洁净的饮用水,生产用水也有了保障。

村级活动阵地焕然一新,活动室、卫生室、图书室一应俱全……走上水泥路、住上“小洋房”、喝上放心水、用上安全电,村庄像公园、休闲有广场、村民跳起了坝坝舞……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张碧岳说:“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比城里都要好!”

如今,走进双凤垭村,一条条水泥路蜿蜒盘旋,一片片青花椒产业园生机盎然……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画卷缓缓铺开。

在距双凤垭村约30公里处的东郡村,同样展示着美丽乡村的无穷魅力。青山绿水中,一幢幢青瓦白墙、斗拱飞檐的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的微田园里,各种时令蔬菜绿油油一片,一口口塘库碧波荡漾……“现在环境好了,我们生活得更加舒适了。”村民杜元富说。

双凤垭村和东郡村的变化只是通江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一个缩影。通过不断加强村容村貌治理,开展法制教育,引导群众良好习惯养成,农村形象大幅提升。如今,每一个新村都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成为亮丽的乡村风景线。

目前,通江共建成18个中心村和320个聚居点,实施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2.5万余户,硬化村道路面1000多公里,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57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23座及配套主管网75公里,覆盖乡镇22个。

育美于形,蕴劲于内。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快补上突出短板,通江县乡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大提升;通过治理农村垃圾、污水、粪污等,乡村生态得到保护与修复,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城乡融合进一步发展,合理推动乡村振兴的局面正在形成。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当前,通江县正以巴山新居为抓手、以产业扶贫为支撑,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乡村,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

3 劲吹文明风 提振乡村“精气神”

初冬时节,徜徉通江县广纳镇渠江村,休闲广场上,人们或健身、或嬉戏、或跳舞,各乐其乐;文化大院内,村民在农家书屋里学习致富技术、小孩在老师指导下写字作画和弹琴唱歌、老人在棋类室内捉对“厮杀”……环境优美、邻里互助、生活多姿,一股文明之风让人倍感和煦清新。

渠江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打破以往村委会“拍板”的工作局面,不断形成文明实践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如今,该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让人眼前一亮:遍布乡村的理论宣讲、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生根发芽,以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描绘出一幅幅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画卷。

一批文化院坝、文化大院、综合文化站等在乡村陆续涌现。随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日益完善,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的逐步开展,让越来越多的“庄稼汉”变身“文化人”。自编自演秧歌舞、广场舞、快板书、小品等,成为村民农闲时喜闻乐见的项目。各级文化、体育部门大力扶持民间剧团、农村业余演出队的发展,已成为丰富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据统计,目前通江已建成综合文化服务站49个、文化广场300余个、文化大院300余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农家书屋达到524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在繁忙的田间劳作之余,村民的文化生活品质逐步提升起来。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干部。走进民胜镇长兴村,村民家门口悬挂的“共产党员示范户”“遵规守纪示范户”“环境卫生示范户”等身份牌很是醒目。“不做点儿啥事,脸上挂不住。”长兴村党总支书记曾广斌说。

长兴村通过新建农村电商平台、文化院坝、文化活动室,小乡村有了新气象。“年初,党员干部要向群众作公开承诺,承诺内容要进行公示。年末,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对年初承诺内容进行'述职’,让群众现场点评。”曾广斌说。

如今,通江县326个行政村都设有公示栏,每年都要举行示范户评选活动,把示范户事迹写在村级文化阵地上、记在老百姓心中。

近年来,通江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培育新型农民、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为切入点,注重形态文明、功能文明和素质文明,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塑造人和村美,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扮靓美丽乡村。(曾洲 唐燕)

原标题:锚定“高质量” 对标“高颜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川通江:绿色梯田美如画
四川一个县,被称为中国溶洞之乡,没有高速路和铁路
乡村振兴看广东河源农村,兴径村变美丽乡村,村民个个点赞
50元和400元的银耳究竟差在哪儿?银耳的套路全在这
「舌尖上的巴中」古代这样的名贵补品,而今在你家随处可见!
中国银耳之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