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蛇食象并非神话

巴歌 /文

阆中在夏商时期为巴方、巴地,系巴人聚居地,后为巴子国都,巴方、巴地、巴子国皆源于“巴”字。《说文解字》释“巴”为“虫也,或曰食象蛇”,许慎的解释来自于《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这是最早记载巴蛇的文字。

但历代皆以此为神话传说,不信以为真。就算热带地方的硕大巨蟒,吞刍鹿猪羊皆不易,况庞然大物巨象乎?其实,巴蛇食象除了《山海经》记载外,在汉以前还见诸于不少典籍里。罗愿《尔雅翼》释鱼“巴者,食象之蛇”,左思《吴都赋》“屠巴蛇,出象骼”,《寻江记》里记述得更具体:“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为陵,世称巴陵。”巴陵位于荆楚之地,此名沿袭至今,而且将巴陵得名的文化内涵也说得一清二楚,毫不含糊。如果说“巴蛇”是子虚乌有,全系神话传说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在民间,多以“人心不足蛇吞象”来形容根本不可能发生或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作口头禅。笔者亦疑乎是,欲寻根探源,觅迹书山。宋人赵鼎《蛇谱》里多记异蛇,查亦无巴蛇记载。近日偶读清人丁治棠《仕隐斋涉笔》(四川人民出版1985年新版)一书中《蛇异》篇记述了十四种异蛇,查出有关“巴蛇”的具体描述,特录如下,以飨读者:

广西多山,出巴蛇……大可盘山,出挟风雷。见象嘘以气,便屹立不动,随吸入腹,连食数象,腹乃果,象受毒未吞者,皮毛依然,血肉已成水矣。山出是蛇,虎豹远迹,何论人畜。然卒为人制。是蛇皮厚,枪炮俱不能入,独畏破竹声。人欲制之,约百十人,无论男妇小儿,各执破竹一杆,敲地作声,百竹齐鸣,响震山谷,蛇闻声,渐缩成团,敲竹者,由远及近,初犹击地,逮及其身,尽力扑之。蛇受竹伤,皮渐软,而破而裂,遂毙。剔其肉,大者数千斤,小者数百斤,胜获千猪百羊,家家皆餍食腴。故闻有巴蛇,人惟不避,且争趋之,直视爽口物,作山珍来之也。

丁治棠,名树诚,四川合川人,清光绪初举人,少年得张之洞赏识,调住成都尊经书院,博览群书,多有著述,后调仪陇县训导。著有《说文部首释许》、《治棠经说》、《仪陇集》、《往留录》、《仕隐斋涉笔》等十余种。张先生治学严谨,是晚清颇具影响的经学家。《仕隐斋涉笔》是他晚年的日记,虽然他在该书中没有注明资料的出处,应该说他的记载不会也全系空穴来风,信笔胡记吧。其巴蛇之貌,食象之态,而且不仅能吞象,还能连吞噬数象!

由此观之,巴蛇食象并非先祖们凭空臆造出的神话,它的灭绝应该说也和恐龙一样,一是源于大自然的物种选择,一是源于人类这个万灵之物的饕餮与贪婪。看来,“巴”字这个文字符号,给人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考。现在,世上还有很多很多濒临绝灭的珍稀生物,但愿少一些人为的因素促成它们的早日消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岳阳地名源流考
山海经:巴蛇不仅可吞象,也曾衔夜明珠助大禹,死后积骨成巴陵!
远古神话中五大凶蛇,第三可磨灭万法,第一能掌控时间!
《甲骨文里的岳阳》:巴蛇吞象并不是传说
《仕隐斋涉笔》灯谜略谈
【新提醒】《仕隐斋涉笔》清·丁治棠 关于诗钟的文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