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张图看懂碳排放的国际政治:世界不达标

七张图看懂碳排放的国际政治:世界不达标

  • 字号
2014-12-03 15:30:00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方向明

  12月1日,全球多国外交官和气候相关事务官员齐聚秘鲁首都利马,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0次缔约方会议,商讨全球气候变化协议草案,为明年底将在巴黎举办的气候大会做准备。(更多独家财经新闻,请加微信号cbn-yicai)

  1992年,世界150多个国家共同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框架性国际公约。该公约在1997年制定了《京都议定书》,经过多数公约缔约国的签署通过,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公约。

  科学家发出警告称,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可能比工业革命之前上升4摄氏度以上,全球变暖将给全球带来灾难性后果,比如格陵兰岛的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粮食减产,大规模的物种灭绝等等。

  联合国指出,要防止这个局面的出现,必须降低未来几十年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但是,即使世界范围内的化石燃料排放到2100年能完全消除,届时全球平均气温仍会上升2摄氏度以上。虽然这看起来程度减轻了一半,但是依然意味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海平面上升,大面积洪涝和干旱灾害等等,而且对贫困国家来说,挑战更为严峻。

  过去,类似的气候问题谈判经常因为任务摊派的意见不合而陷入僵局。贫困国家认为,美国、欧洲和其他富裕国家和地区是目前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者,所以他们应该为减少排放负更多责任,也应该给予较贫困国家更多的帮助。

  相对地,富裕国家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着眼于未来的排放量,所以,目前处在高速发展中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11月12日,《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达成使气候问题往前迈进了一步。中美双方宣布了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美国提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整体下降26%到28%。中国也提出,中国的碳排放有望在2030年达到峰值,届时将把非化石能源在一次性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

  两个排放大国的携手无疑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不过,对于避免升温4度的长远目标来说,这些努力还仅仅是开始。

  所以,联合国召集各个国家在本次利马气候会议上讨论的重点是:全球排放量应该缩减多少?各个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富裕国家应该给予贫困国家多少支持以应对全球变暖已经带来的影响?

  这些问题将最终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协议上得到答案,未来12天的利马会议将会为这份协议形成框架性草案。

  以下7张图试着通过历史数据,一窥利马气候会议的主要议题和当前的困难所在。

  1、控制气温升高:世界不达标

  上图中,黑色的线代表过去30年和目前的全球碳排放量的水平。彩色的线代表不同的碳排放量给未来全球平均温度带来变化的几个趋势。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会带来极大风险,世界各国在这一点上取得了共识。如果能像图中蓝色和黄色线所示,温度在未来十几年内不断上升并达到顶峰,然后一路下降,那么,把温度上升控制在2度以内的目标还是很有可能是实现的。

  相反,如果排放量按照目前速度不断增加,那么,科学家预测,人类将在本世纪末迎来3.2到5.4摄氏度的全球变暖水平(如图中红线所示)。多项报告指出,这样的局面将给这个星球带来剧烈而不可逆转的变化,例如冰盖融化和物种灭绝。世界银行也指出,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对很多国家来说是完全无法承受的。

  独立气候研究机构Climate Action Tracker的分析指出,即便美国、欧洲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减少排放上恪守诺言,我们依旧在朝着到本世纪末温度上升3到4.6摄氏度的方向逼近。

  2、全球“碳预算”最多只够用30年

  从另一个角度讲,科学家预计,如果人类想要避免温度上升2度,只能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控制在3.2万亿吨以内。

  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向大气排放了大约2万亿吨的二氧化碳,所以,按照科学家提出的控制标准,留给我们的额度只剩下1.2万吨。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人类会在20到30年内用光这个额度。

  这就是所谓的“碳预算”。理论上讲,要达到遏制全球变暖的目标,必须把这个预算摊派到各个国家头上,也就是说,各国都要受限于自己的碳排放额度,但是,实际操作却非常困难。这是因为,一方面,迄今为止这种自上而下制定的目标很少有成功实现的,另一方面,责任分配并非易事。

  此外,还有一种提法是,把目前的2度的温度控制目标提高到更为实际可行的3度,那样的话,碳预算就会提高到2万至2.5万吨,但是这个额度仍旧会在几十年内用完。

  3、历史上的排放大户是美国和欧洲

  上图显示了1870年以来由于使用化石燃料和水泥而积累的碳排放量,大致体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二氧化碳排放中的占比。

  如图所示,1870年至今,美国和欧洲国家占据全球大部分的碳排放量,这些地区的工业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存在这么多讨伐美国和欧洲,并且要他们为贫困国家提供资助的声音。

  4、但如今发展中国家排放更多

  《京都议定书》在碳排放量上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富裕国家,另一类是发展中国家。协议规定前者减少排放量,后者则由于经济发展需要而不负减排义务。

  上图显示,1997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欧洲、美国及其他富裕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量的确缓慢降低,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却出现爆发式增长。

  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碳排放量达到360亿吨,创下历史新纪录。其中,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比重约占全世界的58%,而中国就占了29%。也因此,各个富裕国家的谈判代表常常指责中国和其他欠发达国家要在未来的协议中负起更多减少碳排放的责任。

  5、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已超过欧盟

  图表显示,美国在年人均碳排放量上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但是,中国的年人均碳排放量从2003年开始一路上扬,并在2005年前后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5吨/人/年)。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中国的年人均碳排放量为7.2吨,已经超过欧洲的6.8吨。

  评论指出,中国的高人均排放归咎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但也与欧美各国市场对中国的工业品需求有关,如果把这部分产品所需的碳排放量计算在内,美国与欧洲的排放量将大幅提高。

  另外,上图显示,印度年人均碳排放量一直处在低位,而目前这个南亚国家并没有得到碳排放带来的红利,该国仍有3亿人用不上电,这也是为什么印度一直声称降低碳排放量对他们来说不公平的原因。

  6、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也“外包”了

  如上所述,不少欧美富裕国家把自己的工厂设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利用这些国家的生产资料和能源制造产品,最终再运回国内。这样一来,富裕国家的碳排放减少了,而工厂所在的国家的碳排放则升高了,那究竟该由谁来为这部分排放买单呢?

  2014年的全球碳预算报告(Global Carbon Budget 2014)指出,从1990年起,欧美等富裕国家减少的排放量实际上被他们“外包”出去的碳排放量所抵消,并且,这部分“外包”出去的碳排放量正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

  7、分配剩余碳预算是个大难题

  如上所述,想达到控制温度上升的目标,全球只剩下1.2吨的碳预算,各国谈判代表需要综合考虑上面各项因素,共同设计出一个碳预算分配方案。

  全球碳计划的图表显示,碳预算的分配有几种方案可选。第一种方案较为放任,继续保持各国的碳排放配额,美国目前碳排放量占全球18%,并且在余下的碳预算中还能得到18%的份额。但是印度认为这样的分配很不公平,由于碳排放的限制,印度会失去发展的机会。

  此外,还有比较“公正”的方案。仍以印度为例,这个南亚大国目前急需发展动力,所以需要得到更多的碳预算。相对地,美国和欧洲应该缩减额度并且大幅减少碳排放。目前问题在于,尚不知晓此方案是否可行。

  第三种方案相对前两种较为折中,最近在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刊载的一篇论文指出,这是各国保持在碳预算范围内的最佳方案。但是,各国政府是否同意这一方案,就是另一回事了。

  更为可行的方式是,各国提出最符合自身情况的目标。评论指出,各国自发设置碳排放目标,并达成新的条约,建立一套监督和修正机制,这是目前联合国气候谈判最可能达成的结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碳说(231103)|全球碳预算将耗尽!升温1.5℃窗口期或在2030年前结束
研究预测:到2029年初,全球将面临灾难性气候增加的拐点?
“美国欠世界80万亿美元”
低碳经济与森林碳汇
削减畜牧业以缓解全球变暖
高一地理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达标训练题(带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