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中文言文精讲狂练】七年级
【初中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木兰诗》
徐子曰徐子曰
2019-01-29 17:32
一、文学常识
1.《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叙述了古代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堪称乐府诗中的“双璧”。
二、课文精讲
原文:                           木兰诗
唧唧(1)复唧唧,木兰当(2)户织。不闻机杼(3)声,惟(4)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5),可汗(6)大点兵。军书十二卷(7),卷卷有爷(8)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9)市(10)鞍马(11),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12),南市买辔头(13),北市买长鞭。旦(14)辞(15)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16)黄河流水鸣溅溅(17)。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18)鸣啾啾(19)。
万里赴戎机(20),关山度(21)若飞。朔(22)气(23)传金柝(24),寒光(25)照铁衣(2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27),天子坐明堂(28)。策勋(29)十二转(30),赏赐百千(31)强(32)。可汗问所欲(33),木兰不用(34)尚书郎(35),愿驰(36)千里足(37),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38)相扶(39)将(40);阿姊(41)闻妹来,当户理红妆(42);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43)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44)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45),对镜帖(46)花黄(47)。出门看火(48)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49),雌兔眼迷离(50);双兔傍地走(51),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一) 字音
唧(jī)   当(dàng)    杼(zhù)   军帖(tiě)  鸣溅溅(jiān jiān)   姊(zǐ)
可汗(kè hán)  愿为(wèi)市鞍(ān)马  鞍鞯(jiān)  辔(pèi)头  胡骑(jì)
鸣啾啾(jiūjiū)  戎(róng)机   朔(shuò)气   金柝(tuò)  百千强(qiáng)
相扶将(jiāng)    著(zhuó)  裳(cháng)   云鬓(bìn)  帖花黄(tiē)   傍(bàng)
(二)注释
1、唧唧:叹息的声音。
2、当:对着。
3、机杼: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子。
4、惟:只。
5、军帖:征兵的文书。
6、可汗: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7、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
8、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9.为:为此。
10、市:买。
11、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2、鞯:马鞍下的垫子。
13、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4、旦:早晨。
15、辞:离开,辞行。
16、但闻:只听见。
17、溅溅:水流激射的声音。
18、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9、啾啾:马叫的声音。
20、戎机:指战争。
21、度:越过。
22、朔:指北方。
23、气:寒气。
24、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一说金为刁斗,柝为木柝。
25、寒光:冰冷的月光。
26、铁衣:铠甲。
27、天子:即“可汗”。
28、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指宫殿。
29、策勋:记功。
30、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勋级。
31、百千:形容数量多。
32、强:有余。
33、问所欲:问(木 兰)想要什么。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勋级。
34、不用:不愿意做。
35、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6、驰:骑上。
37、千里足:千里马。
38、郭:城池。
39、扶:扶持,搀扶。
40、将:助词,不译。
41、姊:姐姐。
42、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43、霍霍:模拟磨刀的声音。
44、著:通假字 通“着”,穿。
45、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46、帖:“帖”通假字 通“贴”。
47、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48、“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49、扑朔:扑腾,爬骚.
50、迷离:眯着眼。
51、傍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  对镜帖花黄 (动词,“帖”同“贴”,粘贴)
2.市:愿为市鞍马(买 )        东市买骏马 (集市 )
3.策:策勋十二转(记 )    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打,这里是驱使、驾驭 )《马说》
执策而临之( 马鞭)《马说》
4.强:赏赐百千强(有余)      余强饮三大白(尽力 )《湖心亭看雪》
项为之强  ( 强 同“僵”,僵硬 )《幼时记趣》
5.安: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四)古今异义
1.从此替爷征          爷:古义:父亲   今义:爷爷
2.双兔傍地走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五)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  (“帖”同“贴”,粘贴)
2.著我旧时裳  (“著”同“着”,穿)
3.出门看火伴  (“火”同“伙”,伙伴)
(六)词类活用
市: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动词,买  )
策:策勋十二转(名词做动词,记载在策书上)
(七)重点语句翻译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译文: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溅溅”的流水声。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文:(木兰)疾行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越过关隘山川。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译文: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将士们的铠甲。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壮烈牺牲了,有些凯旋而归。
5.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译文:(天子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还赏赐很多财物。
6.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译文:在窗前梳理云一样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上花黄。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译文:雄兔的脚乱扑腾,雌兔的眼眯缝着。
8.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当雄雌两兔一起挨着奔跑的时候,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八)内容理解:
1.《木兰诗》的情节结构?
答:①停机叹息,决定从军;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建功封赏,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2.诗歌语言的修辞特色。
①比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②顶真: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④排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⑤互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以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4.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目的是什么?
答;衬托了木兰的思乡、思亲之情。
5.全诗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答:使用比喻(隐喻)作结。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
6.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答:⑴勤劳善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⑵深明大义,既爱家也爱国: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⑶坚毅勇敢: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淡泊名利:(向往和平宁静的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⑸机智谨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7.《木兰诗》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和家人团聚的内容都写得比较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全诗详略得当,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因为本诗的重点不在于在表现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制胜的英雄气概,而是重在表现木兰深明大义、孝敬双亲的女儿情怀。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表现她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8.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
答:穆桂英、梁红玉、秋瑾……
9.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
扑朔迷离,意思是: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磨刀霍霍,意思是: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一)阅读《木兰诗》选段,完成1-4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____________       ②赏赐百千强____________
③对镜帖花黄____________       ④出郭相扶将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译文: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3.由最后一段引申而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4.你最欣赏木兰的哪一点?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你还能举出一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默写
1.《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
2.《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的诗句是:
3.《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苦寒:
4.《木兰诗》中从侧面描写木兰功勋卓著的句子是:
5.《木兰诗》中描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
6.《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7.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身之后爱美之情的诗句是:
8.《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其原话是:
(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1-4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少习射____________               ②市鞍马____________
③长而益精____________             ④易男装____________
2.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因:____________)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译文: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译文:
③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译文:
4.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精讲狂练】《卖油翁》
徐子曰徐子曰
2019-01-23 07:00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2. 唐宋八大家:韩愈[唐] 、柳宗元[唐]、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二、课文精讲
原文: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1)射,当世无双,公亦(2)以此自矜(3)。尝(4)射于(5)家圃,有卖油翁释担(6)而立,睨(7)之,久而不去(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9)颔(10)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11)射乎?吾射不亦精(12)乎?”翁曰:“无他,但(13)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14)敢轻(15)吾射(16)!”翁曰:“以我酌(17)油知之(18)。”乃(19)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20)其口,徐(21)以杓(22)酌油沥(23)之,自(24)钱孔入,而钱不湿。因(25)曰:“我亦无他,惟(26)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陈尧咨善于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他也因此自以为了不起。(他)曾在自家的菜园中射箭,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睛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去。(卖油老头儿)看到他放箭每十箭能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卖油翁说:“(这)没有什么别的,只不过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本领?”卖油翁说:“(怎么敢呢,)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钱孔进了葫芦里,而铜钱却没有湿。他于是说道:“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只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一) 字音
自矜( jīn )   家圃( pǔ   )   睨之( nì   )  颔之( hàn   )
尧咨( yáo )( zī  )  忿然( fèn  )   杓( sháo )  酌油( zhúo  )
沥之( lì  )   矢(shǐ )
(二)注释
1、善:善于,擅长。
2、亦:也。
3、自矜:自夸。
4、尝:曾经。
5、于:在。
6、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
7、睨:斜着眼睛看。
8、去:离开。
9.微:轻轻,微微。
10、颔:点头。
11、知:懂得。
12、精:精湛。
13、但:只是。
14、安:怎么。
15、轻:形容词作动词,看轻。
16、射:动词作名词,射箭的本领。
17、酌:倒。
18、之:代指这个道理。
19、乃:于是,就。
20、覆:盖住。
21、徐:慢慢地。
22、杓:勺子
23、沥:注入。
24、自:从。
25、因:于是。
26、惟:只有,仅仅。
(三)一词多义
1.射: 尝射于家圃   动词,射箭
尔安敢轻吾射   动词作名词,射箭的本领
2. 尔;  但手熟尔(通“耳”,罢了)
惟手熟尔(通“耳”,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你       )
(四)虚词的用法
1.以 公亦以此自矜  (  因为      )
以我酌油知之   (  凭借      )
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        )
2. 之  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
笑而遣之(代词,代卖油翁,译为“他”。)
3. 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译为“它的”。)
4. 而  释担而立(表顺接的连词。)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转折连词。)
康肃笑而遣之(修饰连词。)
(五)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通“耳”,罢了。
(六)词类活用
1.尔安敢轻吾射   射,动词作名词,射箭的本领
2.尔安敢轻吾射   轻,形容词作动词,看轻
3.康肃笑而遣之   遣,使动用法,使……走,打发
(七)文言特殊句式
1、倒装句:尝射于家圃(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曾经在家中的菜园里射箭。)
2、省略句:自钱孔入(句首承前省略了主语“油”,译时补出。句意:油从钱孔滴入。)
尝射于家圃(句首省略了主语“他”。句意:曾经在家中的菜园里射箭。)
(九)内容理解: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变化:反感              恼怒       认输
对卖油翁看他射箭        忿然曰:“尔       他看到了
的表情很反感,        “汝安敢轻吾射?    卖油翁以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                      “钱孔”
亦精乎?”这一反问                        酌油而
表现了他的反感。                          钱不湿。
变化的原因:是他看到了买油翁酌油的技术很娴熟,却并不以此自夸。
2.卖油翁是一个怎样的人?
(1)身怀绝技却不张扬;
(2)懂得如何去教育人,聪明;
(3)不卑不亢(不畏权贵)。
3.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1)骄傲自大,虚荣;
(2)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4.陈尧咨和卖油翁都可算身怀绝技,你认为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多练——手熟——技绝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
6.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让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你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1.给划线字注音。
(1)咨(    )
(2)自矜(    )
(3)睨(    )
(4)忿然(    )
(5)酌油(    )
(6)杓(    )
2.解释划线词。
A.公亦以此自矜(    )
B.但微颔之(    )
C.尔安敢轻吾射(    )
D.(油)自钱孔人(    )
E.惟手熟尔(    )
F.笑而遣之(    )
3.对下面句子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尔安敢轻吾射(射箭的本领)
B.尝射于家圃  (菜园,指场地)
C.释担而立睨之  (瞪眼睛)
D.徐以杓酌油沥之  (慢慢地)
4.判断下列各句翻译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看见他射出了十支箭中的八九支。(    )
B.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尚不算出色吗?(    )
C.尔安敢轻吾射!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
D.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勺子舀油倒入葫芦。   (    )
5.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我酌油知之
②无他,但手熟尔
6.下面句子全部表现陈尧咨骄傲自满的一项是[    ]
①公亦以此自矜②但微颔之③尔安敢轻吾射④我射不亦精乎⑤康肃笑而遣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④③                 D.①③④
7.《卖油翁》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谥号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朝著名________。
8.写出两句勤奋成才的名言警句。
参考答案:
1.     略(见讲义)
2.     A.夸耀  B.点头  C.怎么  D.从  E.罢了  F.打发
3.     C
4.A.×  B.√  C.√ D.×
5.(1)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2)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
6. D
7.略
8.略
一、                《卖油翁》《南方多没人》比较阅读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断2处)
生 不 识 水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2.翻译下面句子。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                              ,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二、                      《卖油翁》《碎金鱼》比较阅读
【甲】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1)尝射于家圃(         )              (2)尔安敢轻吾射(         )
(3)子乃曰可教射(         )            (4)而不以善息(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尔安敢轻吾射 / 安能辨我是雄雌        B.但微颔之 / 但当涉猎
C.睨之,久而不去/ 旦辞爷娘去          D.但手熟尔 / 尔安敢轻吾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岂汝先人志邪?
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答:
5.结合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一)     《卖油翁》《梵天寺木塔》比较阅读
[甲]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注释:(1)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钱镠于公元895年建国,至其孙钱弘归降宋朝。吴越国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部分地区。两浙:即两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包括今上海、浙江全部及江苏东南部地区。(2)据:统治,割据。(3)级:层 。(4)患:嫌,担心。(5)布:铺排。(6)贻(yí):赠给。(7)讫(qì):完毕。(8)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弥:紧密。(9)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  (10)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ūqiè。胠:从旁边打开,打开。(11)履:走,踩踏。(12)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1)匠师如其言(       )
(2)人皆伏其精练(       )
(3)尝射于家圃(       )
(4)惟手熟尔  (       )
2. 翻译下列句子
(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3. 甲文所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4.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____________,“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含“释”这个意义的成语)
5.《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文言文精讲狂练】《河中石兽》
徐子曰徐子曰
2019-01-21 09:39
更多详细资料及答案将在课上公布
文学常识
1.作者:纪jǐ昀yún清代(1724年6月-- 1805年2月) 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2.《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鬼狐故事、奇特见闻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二、课文精讲
原文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1)河干(2),山门/圮(3)于河,二石兽/并(4)沉焉。阅(5)/十余岁(6),僧/募(7)金重修,求(8)二石兽/于(9)水中,竟(10)不可得(11),以为顺流下(12)矣。棹(13)/数小舟,曳(14)/铁钯(15),寻/十余里,无迹(16)。
一讲学家/设帐(17)/寺中,闻之(18)/笑曰:“尔辈(19)/不能究(20)物理(21)。是(22)/非木杮(23),岂(24)能/为(25)暴涨携(26)之去(27)?乃(28)石性(29)/坚重(30),沙性/松浮(31),湮(32)于沙上,渐沉渐深耳(33)。沿(34)河求之,不亦颠(35)乎?”众/服(36)为(37)确论(38)。
一老河兵(39)/闻之(40),又(41)笑曰:“凡(42)河中失(43)石,当(44)求之/于上流。盖(45)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46)/反激之力,必(47)于石下迎水处/啮(48)沙/为(49)坎穴(50)。渐激渐深,至(51)石之半,石/必倒掷(52)/坎穴中。如是(53)/再啮,石又再转。转转(54)不已(55),遂(56)/反溯(57)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58)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59)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60)/天下之事,但(61)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62)/欤(63)?
(一)字音
纪(jǐ)昀(yún)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yān)
啮(niè)沙               坎穴(xué)       臆(yì)断        欤(yú)
(二)字义
(1)临:靠近                                (2) 河干:河岸
(3)圮:倒塌                                (4) 并:一起
(5)阅:经过,过了                          (6) 岁:年
(7)募:广泛征集                            (8) 求:寻找
(9)于:在                                  (10)竟:到底,终于
(11)得:找到                               (12)下:名词做动词,向下
(13)棹:划船                               (14)曳:拖着
(15)铁钯:钯通“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6)迹:踪迹
(17)设帐:这里指讲学、教书                 (18)闻之:听说了这件事
设:设立、布置、安排             (19)尔辈:你们这些人
(20)推:推究、探究                         (21)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22)是:这                                 (23)木杮:木片
(24)岂:怎么                               (25)为:被
(26)携:带                                 (27)去:离开
(28)乃:是                                 (29)性:特性
(30)坚重:坚硬厚重                         (31)松浮:松散轻浮
(32)湮:埋没                               (33)耳:语气词,罢了
(34)沿:顺着                               (35)颠:通“癫”疯狂,荒唐
(36)服:信服                               (37)为:认为
(38)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39)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40)之:讲学家的话                         (41)又:也
(42)凡:所有的,凡是                       (43)失:丢失
(44)当:应当                               (45)盖:发语词,原来是
(46)其:指水                               (47)必:一定
(48)啮:侵蚀冲刷                           (49)为:形成,成为
(50)坎穴:坑洞                             (51)至:等到
(52)倒掷:摔倒                              (53)如是:像这样
(54)转转:一转再转                          (55)已:停止
(56)遂:于是                                (57)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58)固:固然                                (59)如:按照,依据
(60)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61)但:只
(62)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63)欤:表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
(三)词类活用
1.以为顺流下矣:名词做动词,向下
2.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3.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四)一词多义
1.是  是非木杮       指示代词 这。(作主语)
如是再啮       这样
2. 如  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依照
(五)虚词的用法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形成,成为
2.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
然则天下之事             的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六)古今异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   今义:物理学
(七)特殊句式
1.被动句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1)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2)求之地中(省略“于”,状语后置,状语“于地中”放在动词“求”后面)
(3)求之下流(省略“于”,状语后置,状语“于下流”放在动词“求”后面)
(4)求二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状语“于水中”放在动词“求”后面)
(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于”,状语后置,状语“于寺中”放在动词“设”后面)
3.省略句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2)求之地中(省略介词“于”)
(3)求之下流(省略介词“于”)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介词“于”)
(5)石必倒掷坎穴中(省略介词“于”)
(八)通假字
1.不亦颠乎:    “颠”通“癫”  疯狂,荒唐。
2.曳铁钯        “钯”通“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九)课文理解
第一层(1段):交代找石兽的事由,写出僧顺流而下找石兽失败。
第二层(2段):写“讲学家”嘲笑僧,他认为石头深埋在沙里。
1.文章结构    第三层(第三段1、2句):老河兵凭多年的治水经验,说出应向上游找石兽的理由,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第四层(第三段最后一句):通过议论启示读者,对于“天下之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主观判断。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
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
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进行比较。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2种
1.原地水中
2.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
讲学家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实则找不到)
老河兵
当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果得于数里外。
比较:1僧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  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能提出正确的方法?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4.人物性格分析。
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5.思考文中的“笑”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了“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的笑,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1.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
2.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本文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
6.重要写作手法。
(1)层层铺垫
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                     ,作者             ,  是       朝人。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⑴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⑵   棹数小舟,曳铁钯(           )(           )
⑶   湮于沙上(           )
⑷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⑸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0、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伊犁城中无井
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领①日:“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须修绠②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③不谬。徐舍人蒸远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④。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⑤以就流水。余作是地杂诗,有日:“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记其实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①[佐领]地方官员。②[绠(gěng)]绳子。③[灼然]明白清楚的样子。④[格物]推究事理。⑤[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城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 一寺临河干  干:
(2)乃卜地通津以就流水  就: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特汲须修绠耳    静以修身    B.蒸远能举其名    有仙则名
C.不知其二者多矣  其真无马邪   D.曳铁钯         曳屋许许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2)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
翻译
4.【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乙】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阅读两文,说出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
答:
【甲】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                             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⑤掉:摆动。
5.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          。
(2)一日曝书画                     曝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译文:
7.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原因:                                                                                。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原因:                                                                                。
8.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4分)
【文言文精讲狂练】《爱莲说》
原创 徐子曰徐子曰
2019-01-17 07:06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课文精讲
原文: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晋陶渊明独(2)爱菊;自(3)李唐来,世人甚(4)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5)而(6)不染(7),濯(8)清涟(9)而不妖(10),中通外直,不蔓(11)不枝(12),香远益(13)清,亭亭(14)静植(15),可远观而不可亵(16)玩焉(17)。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8)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19)者也。噫(20)!菊之爱(21),陶后鲜(22)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3);牡丹之爱,宜(24)乎众(25)矣。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一)  字音:
蕃 (fán)       亵(xiè)       淤(yū)泥          噫 (yī)
濯  (zhuó)     鲜(xiǎn)      蔓(màn)
(二)  字词解释
1.蕃:多                                  2.独:只
3.自:从                                  4.甚:众、多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7.染:沾染(污秽)                        8.濯:洗涤
9.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10.妖:美丽而不端庄
11.不蔓:不生枝蔓                          12.不枝:不长枝节
13.益:更加                                14.亭亭:耸立的样子
15.植:树立                               16.亵:亲近而不庄重
17.焉:助词,“啊”                        18.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19.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0.噫:叹词,相当于 “唉”
21.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2.鲜:少
23.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4.宜:应当
25. 众:多
(三)中心思想:
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四)词类活用
⒈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⒉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⒊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⒋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五)一词多义:
1、可(1)可爱者甚蕃:                值得;
(2)可远观:                可以;
2、鲜(1)陶后鲜有闻:                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艳;
3、远(1)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2)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副词,远远的;
(六)虚词的用法
1、之   (1)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3)无丝竹之乱耳:          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4)何陋之有:              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七)特殊句式
1.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2.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3.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4.倒装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何人同予者)宾语前置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逸之花)定语后置
固定结构: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
[甲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斯是陋室(     )                       2、惟吾德馨(惟:       )(馨:          )
3、鸿儒(        )(鸿:   )(儒:   )    4、金经(         )
5、白丁(            )                    6、丝竹(                   )
7、调素琴(调:     )( 素琴:        )   8、案牍(             )
9、劳形(      )(形:      )             10、甚蕃(             )
11、淤泥(              )                 12、不染(             )
13、濯(        )                         14、清涟(            )
15、妖(           )                      16、亭亭(        )
17、植(         )                        18、亵玩(              )( 亵:      )
19、隐逸(               )                20、君子(                  )
(二)一词多义
水陆草木之花(   )                               问今是何世(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斯是陋室(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2.是    是进亦忧(        )
孔子云:何陋之有(          )                   是马也(          )
1.之   无丝竹之乱耳(              )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无案牍之劳形(              )                   无丝竹之乱耳(      )
花之隐逸者也(          )            3. 丝竹
花之富贵者也(          )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花之君子者也(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香远益清(      )
4.而    濯清涟而不妖(           )         5. 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濯清涟而不妖(      )
可以调素琴(     )                          何陋之有(     )
6.可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7.何
可爱甚蕃(     )                           同予者何人(     )
香远益清(     )                               晋陶渊明独爱菊(      )
8.远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9.独
处江湖之远 (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西蜀子云亭(      )                     有仙则名(    )
10.云                                    11.有    说笑有鸿儒(    )
孔子云(    )                           何陋之有(      )
(三)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但也有所不同,《陋室铭》开头运用       立论,引出全文主旨                  ;《爱莲说》从始至终以“       ”“        ”来 衬托 “莲之爱”,引出文章主旨               。
2、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情趣和         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
3、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
4、两篇文章中都存在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如《陋室铭》中                          ;《爱莲说》中                               ,试分析他们的言外之意:
答:
5、《陋室铭》谈到“山”“水”,《爱莲说》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用相同吗?为什么?
(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出淤泥而不染 而:(          )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          )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蔽:(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
3.《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答:
4.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
答:
5.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二)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 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香远益清(            )
(2)陶后鲜有闻(            )
(3)每履之(               )
(4)语之(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B.丹之爱,宜乎众矣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C.命童子取土平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 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
(一)                     《爱莲说》《竹溪记》比较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因自谓竹溪主人。”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①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②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③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注释】①漫然:随便的样子。②臭(xiù)味:气味。③偃蹇:高傲的样子。
(节选自明·唐顺之《竹溪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A.濯清涟而不妖   (                    )
B.亭亭净植       (                    )
C.陶后鲜有闻       (                   )
D.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
2.下列各句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今者项庄拔剑舞
C.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       D.似与游者相乐
3. (1)用“/”给选文(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一处)
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
(2)翻译句子。
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4.选文(甲)和选文(乙)的作者在志趣上有何共同点?
(二)                   《爱莲说》《养竹记》比较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④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砥砺:磨练,锻练
1.解释划线线词的意思。
(1)亭亭净植  (               )  (2)宜乎众矣(           )
(3)竹本固   (                )    (4)夫如是(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3.甲乙两文都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原文分析,赞美了君子、贤士哪些品质?
【文言文精讲狂练】《陋室铭》
原创 徐子曰徐子曰
2019-01-15 16:52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陋室”立意,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课文精讲
原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云亭。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为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谈笑、来往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人。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没有奏乐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一)字音:
惟吾德馨(xīn)   苔 (tái)痕    鸿儒(rú)   案牍(dú)    铭(míng)
(二)文中重点字词。
1. 陋室:简陋的屋子。
2.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 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4. 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灵,灵验,神奇。
5.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7.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8.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10.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借代)
13.乱耳:使耳朵扰乱。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扰乱。
14.案牍: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是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子云,指扬雄,西汉文学家。
17.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这里作动词,译为“出名”,“著名”。
(2) 形容词作动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灵巧,灵验。这里作动词,译为“显灵”,“有灵验”。
(3)形容词作使动动词: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身体。这里作使动动词,译为“使……劳累”。
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扰乱。
(四)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这里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全文结构。
╭ 居住环境——→景色雅 ╮
陋室铭〈  交往人物——→交往雅  〉德馨——→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 日常生活——→情趣雅╯
(六)经典问题解答
1.作者开篇就写“山”“水”“仙”“龙”,有何用意,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使用了类比的手法,以“山、水”引出“陋室”,以“仙、龙”引出“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灵、名”的特点。(文章用类比的手法引出了主旨)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以“陋室”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这句话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是全文的主旨句。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
答: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典雅(景色雅),交往人物高雅脱俗(交往雅)和生活雅致恬淡(情趣雅)的特点。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之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致和情怀?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答:表现了作者高雅、超凡脱俗的情致以及不受世俗羁绊、安闲适意的情怀。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是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陋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调素琴”照应“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照应“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政治家。杨雄是西汉的文学家。他们都是古代的名贤。在这里用他们的居住之地“诸葛庐”和“子云亭”作类比,说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进一步证明陋室不陋。
6.文章结尾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答: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陋室不陋”的主题,使文章前后照应,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一、课文复习
1.铭,是指                                         ,后来成为                    ,它的特点是               。
2.本文作者是               ,字            ,     朝著名的            、           家。本文选自
3.给下列字词注音
铭        馨         苔        鸿儒        调         牍
4.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名           斯         惟         吾         馨                              鸿
鸿儒                               白丁
调             素               金经              丝竹
乱              案牍                   劳              形                  云
5.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8)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回答问题.
(1)写出运用类比手法的句子                                                 。
(2)全文的主旨句是                                                       。
(3)提挈全文的词语是                      。
(4)本文实虚相映的句子是                                                                。
(5)突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的句子是                                                 。
(6)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
(7)突出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
(8)写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9)文中的点睛之笔是                                                                   。
(10)作者以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
(1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略(见讲义)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相关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何陋之有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醉翁之意不在酒
2.下面哪一句划线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
A.无案犊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4.翻译下面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
5.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
答:
6.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          、         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
(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有仙则名(    )   (2)无案牍之劳形(     )
(3)不营产业 (     ) (4)欢守志弥固(      )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二)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惟吾德馨 (            )        (2)无案牍之劳形(           )
(3)每移案   (            )      (4)余稍为修葺(              )
2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                      ”绘陋室幽雅,乙文用“                          ”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                   手法。
4,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       不堪
2.翻译下列句子。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3.[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                    ,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二、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有仙则名 (            )     (2)可以调素琴(            )
(3)或陈于前 (            )     (4)妻子不觌  (            )
2.下面句中的“而”与“而乱书围之”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康肃笑而遣之
C. 温故而知新                D.而顷刻两毙
3.选出与“乃引客就观之”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水陆草木之花    B.何陋之有  C.而乱书围之   D.无丝竹之乱耳
4.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而 风 雨 雷 雹 之 变 有 不 知 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6.【乙】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语句)
7.两文都是以书屋为写作对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两个书屋的不同特点。
【文言文精讲狂练】《穿井得一人》
徐子曰徐子曰
2019-01-11 07:49
限于篇幅,大量练习和答案将在课上呈现。敬请谅解。
一、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收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
2.《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二、课文精讲
原文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1),常一人/居(2)外。及(3)/其家穿(4)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5)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6),闻之/于宋君(7)。宋君/令(8)人问之(9)/于(10)/丁氏,丁氏/对(11)曰:“得一人/之使(12),非/得一人/于(13)/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14)/无闻也。
译文:
①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②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③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闻。
(一)字义
(1)溉汲:浇灌,从井里打水(取水).(9)之:代词,代这件事
(2)居:停留                       (10)于:向
(3)及:到了……的时候             (11)对:回答
(4)穿:凿通                       (12)使:劳动力
(5)闻:听到                       (13)于:从
(6)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14)若:不如
(7)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8)令:命令
(二)词类活用
1.闻之于宋君: 使动用法,使。。。。。。听见
(三)一词多义
1.闻    听到             有闻而传之者
使。。。。。。听见    闻之于宋君
(四)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结构助词,的            得一人之使
2.于          介词,“被”             闻之于宋君
介词,“向”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介词,“从”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五)课文理解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传播这件事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能够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2】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4.分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真相。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5.“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6.这则寓言故事中的丁氏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积极进取、词不达意的人。
7.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_________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_________是_________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
2.溉汲 ________________
3.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
4.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
6.问之于丁氏 ________________
7.得一人之使 ________________
8.丁氏对曰   ________________
9.求闻之若此 ________________
10.不若无闻也________________
三、词语分类归纳:
1.重要虚词
(1)之
①宋之丁氏  ________________
②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________
③国人道之  ________________
④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
⑤得一人之使________________
⑥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_____
(2)其
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
②其人曰    ________________
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________
(3)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________________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五、问题梳理:
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或者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告诉什么道理?)
2.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划线词。
(1)溉汲                                          (2)穿井
(3)王信之乎                                      (4)谓魏王曰
2.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
(二)阅读《为学》,完成5-7题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解释文段中划横线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
6、翻译下列语句。
子何恃而往.
7、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5.①边境  ②到  ③反而  ④凭借
6.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7.对比,立志。
二.完成下列练习
(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1-4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
(2)吾忘持度(    )
(3)宁信度(    )
2、翻译下列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先自度其足。
(3))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二)阅读《郑人逃暑》,完成5-8题
郑人有逃暑(1)于孤林(2)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3)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4)于身。其阴逾(5)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徙衽(rěn):移动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者(      )以(       ) 从(       ) 及 (        )患(       )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衽以从阴
7.郑人的“拙”具体表现什么地方?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8.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文言文精讲狂练】《孙权劝学》
徐子曰徐子曰
2019-01-12 09:59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我们所熟知的“司马光砸缸”说的就是他小时候的事。
2.出处:《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zuǎn]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3.背景:《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人,他就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
吕蒙年青的时候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
二、课文精讲
原文:                                 孙权劝学
初1,权/2谓吕蒙4曰3:“卿/5今/6当涂7掌事8,不可不学。”蒙/辞9以10军中多务11。权曰:“孤/12岂13欲卿/治经14为博士15邪16!但17当/18涉猎19,见/往事20耳21。卿言多务22,孰23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4"。蒙/乃25始26就学27。及/28鲁肃/过29寻阳30,与蒙/论议31,大32惊33曰:“卿/今者34才略35,非复/36吴下阿蒙37!”蒙曰:“士别/三日38,即39更/40刮目相待41,大兄/42何43见事44之晚乎45!”肃/遂46拜47蒙母,结友/而别48。
(一) 字音
卿( qīng   )     邪( yé      )
孰( shú     )    更( gēng   )
(二)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研究经书)。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7]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泛览;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对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见。
48、别:离开。
(三)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四)成语。
1.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2.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五)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通“耶”,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六)文言特殊句式
1.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译文: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
2.省略句
孰若孤?
译文:你说事务多,谁能比得上我(有那么多事务)?
(七)重要句子理解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八)掌握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关心爱护要求却很严格,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吕蒙:吴国名将。知错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进步十分高兴。
(九)内容理解:
1、本文记述了两件事:
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写出: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识之晚乎”写出: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
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古义:                今义:
4.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翻译下列各句。
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⑵蒙乃始就学。
⑶结友而别。
(二)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        ,是             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            ,是我国最大的一部        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及鲁肃过寻阳(        )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三)提高阅读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A.恐已暮矣 (  )                  B.盲臣安敢戏君乎 (  )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D.及鲁肅过寻阳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不超过五个字)
4、本文与《孙权劝学》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一、阅读下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B.自以为大有所益  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宋何罪之有    D.肃遂拜蒙母    遂与外人间隔
2.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3.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二、阅读下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傅永发愤读书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注:①[让]责备。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不辞而别        B.自以为大有所益    精益求精
C.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寻根问底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品学兼优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4.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3)题必答。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一)阅读下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邴原少孤                            (4)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
(二)阅读下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即更刮目相待
③释担而立                               ④但手熟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以我酌油知之。
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             但微颔之
B.大兄何见事之晚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C .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钱覆其口
D.但当涉猎             当世无双
4.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
(2)《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
(3)《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
5. ①甲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②乙文所阐释的道理可以用四字成语“                      ”高度概括。
【答案课上公布】
【文言文精讲狂练】《杞人忧天》
原创 徐子曰徐子曰
2019-01-10 06:28
一、     文学常识
1.  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一说与郑顷公同时。《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2.《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九方皋(gāo)相马》、《纪昌学射》、《齐人攫(júe)金》、《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二、课文精讲
原文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1),身/亡所寄(2),废/寝食(3)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4)/往/晓之(5),曰:“天,积气/耳(6),无处/无气。若/屈伸(7)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8),奈何(9)/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10),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13)/耳,充塞/四虚(14),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16)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一)字音
中   中伤(zhòng)      宿   星宿(xiù)      塞   充塞(sè)
中间(zhōng)           宿舍(sù)           边塞(sài)
一宿(xiǔ)
躇(chú)步跐(cǐ)蹈(dǎo)  杞(qǐ)人
(二)字义
(1)忧天地崩坠:害怕天塌地陷
(2)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通“无”,没有
(3)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4)因:于是
(5)晓之:使他明白
(6)耳:罢了
(7)屈伸:弯曲伸长
(8)行止:行动,活动
(9)奈何:为什么
(10)只使坠:即使坠落
(11)中伤:打中击伤
(12)奈地坏何:地塌了怎么办
(13)块:土块
(14)四虚:四处
(15)躇步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   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高兴放松的方式
(三)词类活用
1.因往晓之: 使动用法,使。。。。。。明白
(四)一词多义
1.奈何  为什么             奈何忧其坏
拿。。。。。。怎么办    奈地坏何
(五)通假字
舍然大喜:舍,通“释”
身亡所寄:亡,通“无”
(六)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他                  因往晓之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结构助词,的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七)课文理解
1.杞人为什么而忧天?开导他的人是如何开导他的?
2.作者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忧虑,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忧虑的?
4.文中“晓之者”的话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不科学的?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因往晓之   (       )            (2)若屈伸呼吸    (         )
(3)若躇步跐蹈  (      )            (4)其人舍然大喜  (         )
(5)身亡所寄   (       )           (6)只使坠        (         )
(7)中伤       (      )           (8)终日在地上行止(          )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2)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3)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4)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5)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3.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杞人”担心天崩地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一) 枭逢鸠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我将东徙
徙:(         )
(2)乡人皆恶我鸣
恶:(         )
(3)子能更鸣,可矣
子:(         )              更:(         )
(4)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溉汲:(         )
(5)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道:(         )              闻: (         )
2.解释以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子将安之
安:(         )                  之: (         )
(2)乡人皆恶我鸣
皆:(         )
(3)东徙,犹恶子之声
犹:(         )
(4)闻之于宋君
于:(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将安之?
(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4.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5.本文显然属虚构的故事,是一则            。(按文学作品分类来看)
6.枭要向东迁移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枭东徙?
7.本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自身与环境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 瞎子摸象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脚者言如臼。触其脊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言如绳。
注释: ①萝菔:萝卜。②箕:簸箕。③臼:舂米的石臼。
8.给下列划线词选择正确的注释。
①时众盲各以手触(A.摸  B.接触)(  )
②汝见象类何物?(A.象  B.相同)(  )
9.这个成语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10.你身边有没有“瞎子摸象”这样的现象呢?请举出一两例。
二.完成下列练习
(一)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划线的字。
①其子曰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邻人之父亦云 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疑邻人之父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言句子。
①天雨墙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家甚智其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角度的解释。请按要求填空:
①从消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塞翁失马
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1)马无故亡而入胡                 (2)居数月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4)堕而折其髀
(5)死者十九                       (6)人皆吊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丁壮者引弦而战
3、写出本则寓言的寓意:
【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世说新语》两则
原创 徐子曰徐子曰
2019-01-03 06:53
应广大同学要求,从即日起,陆续总结初中课内文言文的相关资料,力争通过系列训练,让同学们轻松应对各种考试。
同时,同名线上课程即将报名,敬请关注。届时将由资深教师对课文进行精讲,配以各个角度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点。一课在手,考试全优!
《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403——444)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其中很多故事都成了诗文中的典故或者戏剧家小说家创作的素材。比如元代关汉卿的《玉镜台》这个戏剧,就是取材于这本书;宋代辛弃疾词中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就是取材于这本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七步成诗”等故事,就是取材于这本书;常见的成语“登龙门”、“一往情深”、“管宁割席”等,也是出自这本书。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由鲁迅提出的概念,与志怪小说对应)”的代表作。 “志”是记的意思。“志人小说”主要是记述人物言行事迹。
原文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里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论:讨论。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起:飘起
(6)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7)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8)即:就是
(9)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的妻子。
(10)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古今异义
1、儿女  古义:子侄辈,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今义:指子女
2、文义  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一词多义
1、因:未若柳絮因风起 (凭借)
(因为)
文言文特殊句式
1.省略句。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在“寒雪日”之前省略了介词“于”,即“(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之意。
2.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所似何”(像什么东西)。
3.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是”的意思,译为“这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中心思想
《咏雪》: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4)过中不至:过中,过了正午。至:到。
(5)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6)去后乃至:乃至,(友人)才到。乃:才。至:到达
(7)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1)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而,表示修饰。
(12)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13)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5)顾:回头看。
(16)无信:丧失信用,信:信用、诚信。
(17)无礼:违反礼节;没有礼貌,礼:礼节。
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委
古义:丢 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3、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4、期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5、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一词多义
┌相顾惊疑(互相)
└相委而去(副词,指友人。)
通假字
1、尊君在不。“不”通“否”,读 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意动用法。惭:感到惭愧
中心思想
《陈太丘与友期》:本文写“友人”不守约定、不讲信用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也赞扬元方的聪敏。
练习题
咏 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
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编著的《                》一文。
2、解释加点的字词。
⑴内集(          )      ⑵儿女(          )      ⑶俄而(          )
⑷欣然(          )      ⑸差可拟(          )    ⑹未若(          )
⑺因风起(          )    ⑻即公大兄无奕女(          )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文中“寒雪” “内集” “欣然” “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                 的家庭气氛。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            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
C.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
6、对 “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7、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
9、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           、
句:⑴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与友期行(        )    ⑵太丘舍去(       )
⑶去后乃至(      )    ⑷尊君在不(     )(        )
⑸待君久不至(       )   ⑹相委而去(            )
⑺家君(      )    ⑻下车引之(       )
⑼元方入门不顾(        )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                       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
4、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            ,从而课文想告诉我们                                的道理。
5、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
(一)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只写序号)。(2分)
2.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
译文:
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2分)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
8.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三)(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
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9.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B  去后乃至(才)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 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D  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足日,饮酒乐,天雨(这)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2.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1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
14.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15.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16.《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17.翻译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论语》十二章
原创 徐子曰徐子曰
2019-01-04 06:12
应广大同学要求,从即日起,陆续总结初中课内文言文的相关资料,力争通过系列训练,让同学们轻松应对各种考试。
同时,同名线上课程即将报名,敬请关注。届时将由资深教师对课文进行精讲,配以各个角度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点。一课在手,考试全优!
一、文学常识
(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尊为“至圣”,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孔子思想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三)《论语》及其他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二、课文精讲
1、子(1)曰:“学/而(2)时(3)习(4)之(5),不亦(6)/说(7)乎?有朋(8)/自(9)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10)/而(11)不愠(12),不亦/君子(13)乎?”
字词:(1)子(先生,指孔子)   (2)而(表顺接,然后)  (3)时(按时)   (4)习(复习,温习)
(5)之(代指学习的内容)(6)亦(也,也是)  (7)说(通“悦”,愉快) (8)朋(志同道合的人)
(9)自(从)  (10)知(了解) (11)而(表转折,却)(12)愠(生气,恼怒) (13)君子(有道
德修养和才能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中心思想:讨论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学习之乐;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曾子曰:“吾日(1)/三(2)省(3)吾身(4):为(5)人谋(6)/而不忠(7)乎?与朋友交/而不信(8)乎?传(9)/不习(10)乎?”
字词:(1)日(每日)  (2)三(多次)  (3)省(反省)  (4)身(自己) (5)为(     给,替)
(6)谋(谋划) (7)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8)信(诚信) (9)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0)习(复习)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中心思想:重视品德修养:每天自我反省
3、子曰:“吾十有(1)五/而(2)志于学,三十/而立(3),四十/而不惑(4),五十/而知天命(5),六十/而耳顺(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7)矩(8)。”
字词:(1)有(通“又”) (2)而(表顺承,就) (3)立(立身,成就) (4)惑(迷惑,疑惑)
(5)天命(上天的旨意) (6)耳顺(能听得见不同的意见) (7)逾(越过) (8)矩(法度)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
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过法度。
中心思想: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4、子曰:“温(1)故(2)/而(3)知新(4),可(5)以(6)/为(7)师矣。”
字词:(1)温(温习) (2)故(学过的知识) (3)而(表承接,就) (4)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5)可(可以) (6)以(凭借) (7)为(做,成为)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中心思想: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5、子曰:“学而(1)不思/则罔(2),思而不学/则殆(3)。”
字词:(1)而(表转折,却) (2)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3)殆(疑惑)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中心思想: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6、子曰:“贤(1)哉,回也!一箪(2)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3)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贤哉,回也!”
字词:(1)贤(品质高尚) (2)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相当于现在的碗) (3)堪(能忍受)
(4)乐(乐趣)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中心思想:讨论思想品德修养,颜回清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7、子曰:“知之(1)者(2)/不如好(3)之者,好之者/不如乐(4)之者。”
字词:(1)之(代词,学问和事业) (2)者(……的人) (3)好(喜爱、爱好) (4)乐(以……为快乐,名词的意动用法)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中心思想: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8、子曰:“饭(1)疏食(2)/饮水(3),曲肱(4)/而(5)枕之,乐(6)/亦在/其中矣。不义(7)/而/富且贵,于(8)我/如浮云。”
字词:(1)饭(吃饭,名词作动词) (2)疏食(粗粮) (3)水(冷水) (4)曲肱(弯着胳膊)
(5)而(表顺承) (6)乐(乐趣) (7)义(正当手段)(8)于(对于)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中心思想: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9、子曰:“三(1)人行(2),必(3)有/我师焉(4)。择(5)其(6)善者(7)/而(8)从(9)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词:(1)三(几个)  (2)行(走路)  (3)必(一定)   (4)焉(在其中)  (5)择(选择)
(6)其(他们的)  (7)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8)而(表顺承) (9)从(跟从,学习)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中心思想: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1)上曰:“逝(2)者/如斯(3)夫,不舍(4)/昼夜。”
字词:(1)川(河流) (2)逝(流逝) (3)斯(这)(4)舍(舍弃)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中心思想: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11、子曰:“三军(1)/可夺(2)帅也,匹夫(3)/不可夺志也。”
字词:(1)三军(军队) (2)夺(改变) (3)匹夫(泛指平民百姓)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中心思想: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子夏(1)曰:“博(2)学/而(3)笃(4)志,切(5)问/而近思,仁(6)在其中矣”
字词:(1)子夏(卜[bǔ]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2)博(广泛)   (3)而(表并列) (4)笃(坚守) (5)切(恳切)  (6)仁(仁德)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白的事情能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中心思想: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高兴。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四)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天天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五)一词多义
实词: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虚词: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而  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
温故而知新        顺承
博学而笃志        并列
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的,他们的
(六)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
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修身做人: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
成语归纳: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一、阅读《论语》(节选),完成1—5题。(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给下面划线的词注音。    (2分)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2. 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2分)
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                  )
3.下列划线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战    C可以调素琴    D.皆以美于徐公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5. 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2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6.下面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清流见底  见往事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于我如浮云  皆以美于徐公     D.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7.解释划线词。(3分)
(1)古来共谈  共:         (2)夕日欲颓  颓: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
9.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
(一)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识:记住。厌:满足。好古:爱好古代文化。及:赶上,追上。鄙夫:鄙陋浅薄的人。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1分)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2分)
(1)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2分)
答:
4.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2分)
答: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答:
6.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2分)
答:
7.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4分)
答:
(二)【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8.用“ ∕ ”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2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      驰:___________
(3)不逾矩        矩:___________
(4)静以修身      以:___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1.【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       ”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 “       ”字,对比鲜明。(2分)
12.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 “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4分)
一、背诵《论语》十二章,第二天抽查。
二、完成下列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不惑(    )
不逾矩(    )(    )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一箪食(    )曲肱而枕(    )(    )(    )  好之者(      )  笃志(    )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七)、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狼》
原创 徐子曰徐子曰
2019-01-07 16:57
因篇幅问题,部分练习题省略了。
一、     文学常识
1.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创作出了杰出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2.背景: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卷六。原文共三则,本文选的是第二则,写的是一个屠户半路遇狼、杀狼的故事。明末清初时,汉人有双重的人生态度:一方面是抗清反满的遗民态度,另一方面则是高压之下对清朝异族统治者的臣服。蒲松龄受到这种双重人格的影响,所以有了《聊斋志异》一书。蒲松龄醉心科举,一心想求取功名;他才华横溢,然而屡试不第。强烈的反差使他愤愤不平,这种情绪贯穿他的一生,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取向以及评判。从某种意义上说,《聊斋志异》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全书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现实生活,表露作者情感。
郭沫若对他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课文精讲
原文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1)有剩骨。途中两狼,缀(2)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3)。一狼得骨止(4),一狼仍从(5)。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6)。
屠大窘(7),恐前后受其敌(8)。顾(9)野有麦场,场主积薪(10)其中,苫蔽成丘(11)。屠乃奔倚其下,弛(12)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13)。
少时(14),一狼径去(15),其一犬坐于前(16)。久之(17),目似瞑(18),意暇甚(19)。屠暴(20)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21),意将隧入(22)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23)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24),盖(25)以诱敌。
狼亦黠(26)矣,而顷刻(27)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8)?止增笑耳(29)。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一)字音
缀行( zhuì)       大窘(jiǒng )        倚(  yǐ  )
眈眈( dān  )       瞑(  míng  )        尻尾( kāo  )
黠( xiá  )         苫蔽( shàn  )       假寐( mèi   )
(二)字义
(1)止:仅,只                     (15)径去:径直离开
(2)缀:连接,紧跟                 (16)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投以骨:即“ 以骨投( 之) ”, (17)久之:时间长了。之。时间副词词尾,无意义
状语后置,把骨头投给狼。           (18)瞑:闭上眼睛
(4)止:停止                       (19)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5)从:跟从                             暇,从容、悠闲。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 (20)暴:突然
样一起追赶。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21)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
独立性。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     词,指挖洞。
故,跟原来一样。                    (22)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
(7)窘:处境困迫,为难                     “从通道”的意思。
(8)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             (23)尻:屁股
(9)顾:看,视                       (24)假寐:假装睡觉
(10)积薪:堆积柴草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11)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26)黠:狡猾
覆盖、遮盖。                          (27)顷刻:一会儿
(12)驰:解除,卸下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
(13)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        意思是能有多少
注视的样子。                         (29) 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止,只是。笑,
(14)少时:一会儿                           动词做名词,笑料。耳,语气助词,罢了。
(三)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
2.少 古义:一会儿。今义:数量小。
3.几何 古义:多少。今义:数学的一种,几何学。
4.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四)词类活用
1.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2.前 :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           狼不敢前。
3.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5.敌:名词做动词,敌对,这里指胁迫、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6.笑:动词做名词,笑料。                    止增笑耳。
(五)一词多义
1.止   (1)同“只” 止有剩骨
(2)停止     一狼得骨止
2.意    (1)神情     意暇甚
(2)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3.敌    (1)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2)敌方     盖以诱敌
4.前    (1)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2)向前     狼不敢前
(六)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                  又数刀毙之
结构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                       投以骨
介词,用                        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                      盖以诱敌
3.其         代词,指狼                      恐前后受其敌
代词,指打麦场                  场主积薪其中
代词,指柴草堆                  屠乃奔倚其下
一狼洞其中
代词,指屠夫的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代词,指狼的                    屠自后断其股
(七)文言特殊句式
1.省略句:
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
一狼洞其中(“洞”后面省略介词“于”)
投以骨(“投”后面省略宾语“之”)
乃悟前狼假寐(前面省略主语“屠”)
2.倒装句:
投以骨(状语后置,应为“以骨投”)
3.判断句: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也”,判断句的标志)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判断词“盖”,揭示了“前狼假寐”的原因)
(八)课文理解
1.理清故事结构
屠户  遇  狼       惧 狼      御    狼        杀   狼
遇狼
2.     请结合课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四要素:时间—晚         地点—途中
人物—一屠,二狼 起因—一屠晚归,两狼缀行
惧狼
3.     第1、2段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体现在哪?
凶恶贪婪。缀;止,从;止,至;并驱如故
4.屠户表现得怎么样?体现在哪?表现了屠户怎样的心理?
迁就退让。投,复投。害怕,侥幸
御狼
5.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6.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7.狼的表现呢?
眈眈相向
杀狼
8.请用原文回答
(1).两狼的计谋:一狼径去,一狼假寐 (前后夹击屠夫)
(2).前狼假寐的姿势:犬坐于前
(3).前狼假寐的神态:目似瞑,意暇甚
(4).前狼假寐的目的:诱敌
(5).后狼径去的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9.此节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阴险狡诈,愚蠢
10.请结合课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勇敢且果断)
11.请结合课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勇敢机智且细心)
学习最后一段
12.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这属于什么表达方式?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议论
13.“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像恶狼的恶人就应该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深入探究
14.本文的主角是狼还是屠户?为什么?
A.课文的主角是屠户。原因有三:
(1)课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屠户展开的,从不幸遇狼到投骨喂狼,再到倚薪避狼,最后奋起劈狼
(2)课文表现了屠户由妥协到拼死自卫的心理变化过程
(3)文章的主题思想在于赞扬屠户面对凶恶的敌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B.课文的主角是狼。
文章是以狼为主角来叙事,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的追,想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才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
结构梳理
议论:止增笑耳
艺术特色
1.情节曲折,内容丰富。
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结构紧凑,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交代得都很清楚。随着情节的展开,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与屠户对狼的态度的变化过程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语言简洁,形象生动。
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一开始屠户的害怕心理和对狼的本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拓展迁移
(一)、关于狼的成语: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豺狼之吻      鬼哭狼嚎     虎狼之势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贪虎视      狼贪鼠窃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心狗行     狼烟四起      狼眼鼠眉      狼子野心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怕狼,后怕虎             如狼似虎      引狼入室     羊狠狼贪      鹰视狼步
……
(猜成语)
1.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狼嚎
2.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   狼贪虎视
3.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狼入室
4.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
5.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6.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7、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行
8.象豺狼一样凶恶残暴成了习性,形容为人残暴。豺狼成性
9.比喻坏人当权。豺狼当道
(二)英语谚语
1.The death of wolvesis the safety of the sheep. 狼死羊安
2.The wolf may losehis teeth, but never his nature.
狼的牙齿会掉,本性却改不了。
3.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伪善者
(三)了解狼文化
人类已经从狼那里学来了哪些精神品质并且已经沿用了呢?
狼身上还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人们去效法进而形成新的狼文化呢?
1、苍狼和白鹿--蒙古人起源的传说
据说,在北方, 有一座林木茂密的名叫额儿古涅.昆的山,山上有一个山洞。一天,一只苍狼,从这个山洞里走出来。后来这只狼碰到了一只作为它未来的伴侣的鹿,双双跑到了斡难河之源——不儿罕山(圣山),定居下来。那只苍狼 和那只白鹿在上天安排的这个地方相爱,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巴塔赤罕。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祖先。
2、狼与罗马的建立
相传,罗马城的缔造者罗慕洛和他的弟弟在婴儿时期被坏人放在竹筐中丢弃在河里,幸被一头刚产下狼崽的母狼救起,并用自己的奶水喂养他们.后来,兄弟俩人长大成人,杀死了当年的仇人,并在母狼曾经哺育他们的山冈上建立了城堡,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罗马城。 为了纪念他的母亲和父亲,罗慕洛后来封火神和灶神为罗马城的保护神。他设计了一座狼给两个男孩喂奶的雕像,把它作为罗马城的象征,这个城徽一直沿用至今。
3、姜戎的《狼图腾》简介
《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一气呵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人类历史中那些迄今县置未解的一个个疑问: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一、                            《狼》《黠鼠赋》比较练习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    犬:(          )       ②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          )
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           ) 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于:(     )
2.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译文: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
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答:
《狼》《狼》其三比较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之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①行室②,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④吹之。极力吹移时⑤,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选自《狼》其三)
[注释]①遗:留下。②行室:俗称“窝棚”。③顾:然而,可是。④吹豕之法:豕(shǐ),猪。吹豕之法,猪被杀后,屠户在猪脚下隔开皮吹气,便于去其皮毛。⑤移时:过了一段时间。
5.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顾野有麦场   顾:                 (2)一狼洞其中    洞:
(3)令不可去      去:                  (4)股直不能屈    股: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B.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C.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D.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译文:
8.【甲】文通过屠户战胜恶狼的过程,揭露了狼的            和             的本性;【乙】文屠户用
(方法)杀死恶狼。
(三)                   《狼》《牧竖捕狼》比较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 各登一树,相去②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鸣急;狼闻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③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④僵 卧,久之有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 牧童。竖,童仆。②去:距离③跑:同“刨”用足趴地。④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划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 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乃悟前狼假寐
D. 一狼径去                     相去数十步
2、用现代汉语表达文中划线句子。(4分)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译文:
⑵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译文:
3、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 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和愚蠢。  【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了母爱。
B.【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写两狼一明一暗“诱敌” 。【乙】文开头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谋”的结果。
D.【甲】【乙】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描写和议论。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应对方法不一样。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3分)
【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诫子书》
原创 徐子曰徐子曰
2019-01-05 08:09
【鉴于篇幅原因,更多练习内容将在上课时呈现】
应广大同学要求,从即日起,陆续总结初中课内文言文的相关资料,力争通过系列训练,让同学们轻松应对各种考试。
同时,同名线上课程即将报名,敬请关注。届时将由资深教师对课文进行精讲,配以各个角度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点。一课在手,考试全优!
一、     文学常识
1.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可扩展古代家族如何保证家族延续,如家中杰出子弟分侍不同主公等,也可扩展到《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不同描述)
2.背景: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二、课文精讲
原文                           诫(1)  子  书(2)
夫(3)/君子/之行(4),静(5)/以(6)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7)/无以(8)/明(9)志,非宁静/无以/致(10)远(1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12),非志/无以/成学。淫慢(13)/则不能/励精(14),险躁(15)/则不能/治性(16)。年/与时驰(17),意(18)/与日去(19),遂(20)/成枯落(21),多/不接世(22),悲守/穷庐(23),将/复(24)何及(25)!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作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又怎么来得及!
(一)   字音
夫  (fú)  淡泊  (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二)字义
(1)诫:告诫,劝勉                     (14)励精:振奋精神
(2)书:书信                           (15)险躁:轻薄浮躁
(3)夫:句首发语词                     (16)治性:修养性情
(4)行:行为操守                       (17)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5)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18)意:意志
(6)以:用来                           (19)去:消失
(7)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20)遂:最终
(8)无以:无法,没办法                 (21)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9)明:明确,坚定                     (22)接世:对社会有贡献
(10)致:到达                          (23)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1)远:远大目标                      (24)复:又
(12)广才:增长才干                    (25)及:来得及
(13)淫慢:放纵懈怠
(三)古今异义
1.慢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缓慢
2.治 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3.险 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
4.宁静  古义:安静,精力集中  今义: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四)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做动词,增长)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目标)
3.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做动词,立下志向)
(五)一词多义
1.学:夫学须静也  (学习)
才须学也    (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学业成就)
一、文学常识填空
诸葛亮 ,字       ,号      ,琅邪阳都人。        时期蜀国杰出的        家       家和战略家。《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参考答案:孔明  卧龙  三国  政治  军事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非学无以广才                2、静以修身
3、非淡泊无以明志              4、非宁静无以致远
5、淫慢则不能励精              6、多不接世
7、年与时驰                    8、险躁则不能治性
9.夫君子之行                   10、意与日去
11.年与时驰                    12.险躁则不能治性
13.遂成枯落
参考答案:1、广才:增长才干。   2、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3、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4.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力。  5、励精:振奋精神。 6、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7、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8、险躁:轻薄浮躁。    9.指操守、品德、品行  10.逝去   11.时光
12.修养  13.最终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参考答案:
1、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心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2、放纵懈怠就不能励精求进,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不学习就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就不能学习成功。
4、最终人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5.(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
6.德才兼备的人的品行操守,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五、问答题
1、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 淡泊 立志  惜时
2、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3、文章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本文的论点句是哪一句?
参考答案:文章从修身和治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诫子书》比较阅读(一)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 “臣敢竭②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先主又为诏敕④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笃:病重。②竭:用尽。③股肱(gōng):大腿,用以比喻辅佐之臣。④敕chì:告诫,嘱咐。
1.解释下边句子加点字(2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     )   (2)非学无以广才(      )
(3) 悲守穷庐(      )       (4)必能安国(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
(2)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这两篇短文都有告诫儿子,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2分)                         。乙文刘备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1分)
参考答案:
1. (1)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2)扩展  (3)屋子  (4)使……安定
2、(1) 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
(2)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3、要立德、修身;要听从丞相诸葛亮的辅佐。
【译文】
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重,传命召见当时还在成都的诸葛亮。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如果他不具备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诸葛亮哭泣着说:“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刘备又下诏书命令刘禅:“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他”。
《诫子书》比较阅读(二)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乩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寝,地名。②荆:楚国的别称。③信乩(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      )  (2)非宁静无以致远(       )
(3) 孙叔敖疾 (   )      (4) 王数封我矣 (     )
参考答案:(1)明确、坚定  (2)达到 (3)生病(或生重病) (4)多次(或屡次)
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参考答案:
(1)     德才兼备的人的品行操守,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
6、“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2分)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1分)
参考答案:
“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件事上: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封地,而“请寝之丘”。让我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
【译文】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楚国人敬畏鬼,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得道之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诫子书》比较阅读(三)
[甲]                                     言家事
诸葛亮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乙]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悉仰于官___                (2)非学无以广才______
(3)及卒,如其所言______         (4)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
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9、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参考答案:
7、(1)全,都  (2)扩充、增长  (3)死   (4)达到,实现
8、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9、有清廉的智慧:高风亮节,不谋私利。从《言家事》中看出,身为蜀国丞相,他却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有教育的智慧:“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可见诸葛亮不为下一代积累物质财富,却对下一代谆谆教诲,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教导子女要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有学习的智慧:“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深谋远虑,也是日积月累的学习而达到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只有带着心志才能获得学习的果效。(至少回答两点,每点2分,结合文章1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之文言文复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十五课孙权劝学
课文练习
2011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孙权劝学中考题大全
《古文二则》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