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中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1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三峡》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与朱元思书》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答谢中书书》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富贵不能淫》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周亚夫军细柳》
初中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三峡》
一、  文学常识
1.作者: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有《水经注》传世。
2.三峡由西陵峡、巫峡、 瞿塘峡组成。
瞿塘峡以“雄”名世
巫峡以“秀”见长
西陵峡以“险”著称
3.《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课文精讲
原文                           三峡
自(1) / 三 峡/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2) / 阙(3) 处 。 重岩 / 叠嶂(4)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5) / 亭 午(6) 夜分(7) , 不 见 / 曦(8)月 。
至 于 /夏水/ 襄 陵(9) , 沿(10) / 溯 (11)/ 阻 绝。 或(12)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 千 二 百 里 , 虽(13) / 乘奔(14)御 风 , 不 以 / 疾(15)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16) / 绿 潭 , 回 清(17) / 倒 影 。 绝 谳(18) / 多生 怪 柏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19)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20) , 良(21)多 / 趣 味 。
每 至(22) / 晴 初(23) 霜 旦(24), 林 寒 / 涧 肃(25)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 引(26)/凄 异(27) , 空 谷 / 传 响(28) , 哀 转(29) / 久绝(30) 。 故 / 渔 者 歌 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猿 鸣 /三 声(31) /泪/ 沾 裳。 ”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  字音
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bì)日      不见曦(xī)月     夏水襄(xiāng)陵    沿溯(sù)阻绝     乘奔(bēn)御风     素湍(tuān)绿潭
绝巘(yǎn)多生怪柏(bǎi) 飞漱(shù)其间    清荣峻(jùn)茂
林寒涧(jiàn)肃  属(zhǔ)引凄异    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二)字义
(1)自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2)略无:完全没有。
(3)阙: 同“缺”,空隙、缺口。
(4)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5)自非:如果不是。
(6)亭午:正午。亭,正。
(7)夜分:半夜。
(8)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9)襄陵:指水漫上山陵。襄:升到高处。
(10)沿:顺流而下。陵,山陵。
(11)溯:逆流而上。
(12)或:有时。
(13)虽:即使。
(14)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5)不以疾 :没有这么快。
(16)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激流。素,白色。湍,急流。
(17)回清:回旋的清波。回,回旋。
(18)绝巘:极高的山峰。清,清波。
(19)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20)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21)良:甚,很。荣,茂盛。
(22)至:到。
(23)晴初:天刚放晴。
(24)霜旦:下霜的早晨。                  (
25)肃:肃杀,凄寒。
(26)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27)凄异:凄惨悲凉。
(28)响:回声。
(29)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30)绝:消失。
(31)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三)词类活用
1.乘奔御风   奔 (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2.素湍绿潭   湍 (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回清倒影  清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晴初霜旦   霜 (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5.空谷传响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里)
(四)一词多义
1.自      在      自三峡七百里中
如果    自非亭午夜分
2.绝       断绝    沿溯阻绝
极,最  绝巘多生怪柏
消失    哀转久绝
(五)古今异义
1.至于    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朝发白帝 (省略“于”,发于白帝)
2.倒装句
(1)朝发白帝 (朝于白帝发,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七)课文理解
1.作者抓住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哪些特征进行描绘的?
段落
季节
主要景物
景物特征
第一段
四季
连绵、高耸
第二段
夏季
汹涌、迅疾
第三段
春冬
水、山、柏
清荣峻茂
第四段
秋季
水、猿
凄异、哀转
2.作者分别运用什么方法突出三峡景物特点的?
第一段,山多,正面描写;山高(正面侧面相结合)
第二段,水急,对比
第三段,水清直接描写,动静结合
第四段,凄凉,渲染法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描绘了猿猴啼鸣的凄异,突出三峡山高水长,衬托出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
4.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水,而把夏水置于首位?
先写山,写出三峡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水经注》是为江水作注,而三峡夏水最盛、最迅疾、最有特点,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的特征也体现得尤为突出,所以作者把夏水置于首位。
一、作家作品
1、《三峡》的作者是_______,我国北魏杰出的_____学家。他所著的《_____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参考答案:郦道元   地理   《水经注》
二、给划线字注音
略无阙(     )处     重岩叠嶂(    )     隐天蔽(     )日      不见曦(     )月
夏水襄(     )陵    沿溯(    )阻绝       乘奔(     )御风     素湍(     )绿潭
绝巘(     )多生怪柏(     )   飞漱(     )其间    清荣峻(     )茂
林寒涧(     )肃     属(     )引凄异    猿鸣三声泪沾裳(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三、解释词语
(1)自 :
(2)略无:
(3)阙
(4)嶂:
(5)自非:
(6)亭午:
(7)夜分:
(8)曦:
(9)襄陵:
(10)沿:
(11)溯:
(12)或:
(13)虽
(14)奔:
(15)不以疾 :
(16)素湍:
(17)回清:
(18)绝巘:
(19)飞漱:
(20)清荣峻茂:
(21)良:
(22)至:
(23)晴初:
(24)霜旦:
(25)肃:
(26)属引:
(27)凄异:
(28)响:
(29)哀转:
(30)绝:
(31)三声:
参考答案:见讲义
四、一词多义
1.自  (     )      自三峡七百里中
(     )     自非亭午夜分
2. 绝  (     )     沿溯阻绝
(     )      绝巘多生怪柏
(     )     哀转久绝
参考答案:见讲义
五、古今异义
1.至于    古义:
今义:
参考答案:见讲义
六、词类活用
1.乘奔御风   奔 (                    )
2.素湍绿潭   湍 (                    )
3. 回清倒影  清 (                     )
4.晴初霜旦   霜 (                     )
5. 空谷传响   空谷(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答案见讲义
八、理解性默写
1、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写出三峡夏季江水上涨、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山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三峡秋季景色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秋天,三峡高猿长啸给人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参考答案: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盛大”和“急速”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8.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9.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拓展练习】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划线的实词。
(1)略无阙处(    )   (2)属引凄异(     )
(3)二人对酌(    )(4)越钱塘,绝长江(  )
2.选出下列语句中划线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
5.(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6-9题
【甲】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划线词。
(1 )至于夏水襄陵 (   )      (2)或王命急宣  (   )
(3)四时俱备()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7.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8.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9.甲乙两文都写到“猿鸣”,赋予的情感有何不同?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      疾:快
C.迳黄牛山      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    犹:好像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色如人负刀牵牛
4. 【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
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6.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1)沿溯阻绝(  )        (2)哀转久绝(  )
(3)河中漱广(  )        ⑷窥深悸魄 (   )
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译文:
8. 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答:
9. 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答:
【答案见讲义】
初中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
一、      文学常识
1.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本文选自《苏轼文集》
二、课文精讲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1)/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2)/ 起行。念(3)/ 无与为乐者, 遂(4)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5),相与(6)/ 步于中庭(7)。庭下/ 如/ 积水空明(8), 水中/藻、荇(9)交横(10),盖(11)/ 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 何处/ 无竹柏? 但(12)/ 少(13)闲人(14)/ 如吾两人者耳(15)?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衣准备睡觉。我看见月色照进门里,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大概是竹子、松柏的影子。哪里的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字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二)字义
(1)解衣:脱衣。                                (2)欣然:高兴的样子。
(3)念:考虑,想到。                            (4)遂:于是。
(5)寝:睡。                                    (6)相与:共同,一起。
(7)中庭:院子里。                              (8)空明:清澈透明。
(9)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10)交横:交错纵横。
(11)盖:大概是。                               (12)但:只是。
(13)少:缺少。                                 (14)闲人:清闲的人。
(15)耳:语气词,罢了。
(三)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   步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四)一词多义
1.寻   寻找,找到      寻张怀民。
副词,不久      未果,寻病终。
2. 与   一起            念无与为乐者。
参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古今异义
1.闲人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我”)
2.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闲人者耳”)
(七)课文理解
1.是什么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
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
2.最能体现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的词语是?
欣然
3.写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月影姗姗可爱。
4.作者抒发的感慨是什么?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5.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哪两层意思?
①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
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一、作家作品
1、《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部分可概括为             。
参考答案:北宋  苏轼  苏洵 苏辙  月色如水
二、给划线字注音
遂(    )   寝(    )   藻(    )   荇(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三、解释词语
(1)解衣
(2)欣然:
(3)念:
(4)遂:
(5)寝:
(6)相与:
(7)中庭:
(8)空明:
(9)藻、荇:
(10)交横:
(11)盖:
(12)但:
(13)少:
(14)闲人:
(15)耳:
参考答案:见讲义
四、一词多义
1.寻   (      )      寻张怀民。
(      )      未果,寻病终。
2.与  (      )     念无与为乐者。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考答案:见讲义
五、古今异义
1.闲人    古义:
今义:
参考答案:见讲义
六、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   步  (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5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2、解释划线字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
(3)尝秋夜坐钓月矶__________          (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译:
(2)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答:
5、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拏:通“挠”,撑、划。②毳衣:细毛皮衣③雾凇沆砀:寒气弥漫
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实词的含义。
①欣然起行          欣然:
②月色入户          户:
③是日更定矣        是:
④上下一白          一:
7.选出下列划线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
B.湖中焉得有此人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C.念无与乐者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二章)
D.相与步于中庭          战于长勺《曹列论战》
8.选出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    )(只填序号)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10.请比较两文中划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不同点:甲文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月色入户(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4)思欲就亭止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两文所展露的胸怀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观月记
张孝祥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4.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怀民亦未寝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尽却童隶而登焉 ()             (4)临水之观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6.两文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的句子是“”,【乙】文写月的句子是“”,都突出了月光        的特点。
7.在写景的同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请仔细品味。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练习题答案暂略】
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与朱元思书》
一、  文学常识
1.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本文选自《吴均集校注》。
2.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课文精讲
原文                 与朱元思书
风烟(1)俱净(2),天山共色(3)。从流飘荡(4),任意东西(5)。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6)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7)。
水皆缥碧(8),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9)。急湍甚箭(10),猛浪若奔(11)。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12),负(13)势竞(14)上(15),互相轩邈(16),争高直指(17),千百(18)成峰。泉水激石,泠泠(19)作响;好(20)鸟相鸣,嘤嘤成韵(21)。蝉则千转(22)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3)。鸢飞戾天(24)者,望峰息心(25);经纶(26)世务者,窥谷忘反(27)。横柯(28)上(29)蔽,在昼犹(30)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一) 字音
缥(piǎo)碧   急湍(tuān)  轩邈(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千转(zhuàn)不穷
鸢(yuān)飞戾(lì)天  经纶(lún)   窥(kuī)谷  横柯(kē)
(二)字义
(1)风烟:指烟雾。                             (2)俱净:完全消散。
(3)共色:同样的颜色。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 从,跟、随。
(5)任意东西:任凭船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
(6)许:表约数。                               (7)独绝:独一无二,绝,到极点。
(8)缥碧:青白色。
(9)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10)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超过。   (11)奔:动词活用为名词,飞奔的马。
(12)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13)负:凭借。
(14)竞:争着。                                 (15)上: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上。
(16)轩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向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
(17)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18)千百:虚指,成千上百,形容很多。
(19)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0)好:美丽。
(21)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22)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23)绝:停止,消失。
(24)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旱麓》,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至,到达。
(25)息心:平息名利之心。
(26)经纶:筹划,治理。
(27)反:同“返”,返回。
(28)柯:树木的枝干。
(29)上: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上面。
(30)犹:好像,如同。
(31)交映:互相掩映。
(三)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   东西 (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2. 猛浪若奔   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3. 风烟俱净   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尽)
4. 负势竞上   上(名词作动词,向上)
5. 互相轩邈   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四)一词多义
1.绝   停止,消失    猿则百叫无绝
到极点        天下独绝
2.上   向上          负势竞上
在上面        横柯上蔽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急湍甚箭(甚后面省略介词“于”)
(六)课文理解
2.文中那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水之异——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呢?根据课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分别直接、间接,从静的角度写水之秀丽清澈;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动的角度夸张地写水之壮观湍急。
4.山之奇——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山的特点。
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形: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声:泉水激石;好鸟相鸣;蝉鸣千转;猿则百叫无绝;
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领挈全篇,却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先写“水”后写“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晰。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韵致;
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相当精炼,有一种独特的美。
7.看到如此美景,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
泉声、鸟声、蝉声、猿声----是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赏。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衬托出险峰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一、作家作品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南朝    文学家。
参考答案:《吴均集校注》  吴均  叔庠  梁
一、    注音
缥(      )碧   急湍(     )  轩邈(      )  泠泠(      )  嘤嘤(     )  千转(     )不穷
鸢(     )飞戾(     )天    经纶(      )   窥(     )谷   横柯(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三、 解释词语
(1)风烟:                                      (2)俱净:
(3)共色:
(4)从流飘荡:
(5)任意东西:
(6)许:                                        (7)独绝:
(8)缥碧:
(9)直视无碍:
(10)甚箭:                                     (11)奔:
(12)寒树:                                     (13)负:
(14)竞:                                       (15)上:
(16)轩邈:                                 (17)直指:                                     (18)千百:
(19)泠泠:                                     (20)好:
(21)嘤嘤成韵:                                 (22)千转:
(23)绝:
(24)鸢飞戾天:                                 (25)息心:                                     (26)经纶:
(27)反:同“返”,返回。                       (28)柯:
(29)上:                                       (30)犹:
(31)交映:
参考答案:见讲义
四、词类活用
1. 任意东西东西 (      )
2. 猛浪若奔  奔(      )
3. 风烟俱净  净(    )
4. 负势竞上  上(     )
5. 互相轩邈  轩邈(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五、一词多义
1.绝   (      )    猿则百叫无绝
(      )    天下独绝
2.上   (      )    负势竞上
(      )    横柯上蔽
参考答案:见讲义
六、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一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七、赏析下列句子或加横线词语的妙处。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  两岸夹山,皆生寒树。
2.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3.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5题。
【甲】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右溪记
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园林。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以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敧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都邑:都会城镇。俾(bǐ):使。
1.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则 宜 逸 民 退 士 之 所 游 处
2.解释划线的词语。
(1)天下独绝                  (2)互相轩邈
(3)悉皆怪石                  (4)彰示来者
3.下列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泠泠作响     ②一鼓作气      B.①故虽有名马    ②不可名状
C.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D.①亭亭净植      ②植松与桂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以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两篇文章情景交融,流露出两位作者怎样相似的情感和志趣?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6—9题。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节选)
【乙】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节选)
注释:①青皋:青草丛生的水岸边。②雊(gòu):野鸡鸣叫。③天机清妙:思想情趣与众不同。  ④不急之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
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负势竞上      (        )       (2)鸢飞戾天者       (        )
(3)白鸥矫翼     (        )       (4)倘能从我游乎    (        )
7、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然是中有深趣矣!
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9、同为书信,【甲】【乙】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⑾。
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
(3)食余甘煮菜                                 (4)顾影颓然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3、请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标二处)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4、这两则短文都寄寓了作者                                        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与顾章书
吴均
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梅溪③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⑤相杂绵绵⑥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⑦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⑧。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⑨。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①仆:自己的简称。②薜萝:即薜荔和女萝,皆为香草。借指隐者所居之处。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英英:同“嘤嘤”,声音和盛之貌。⑥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韵:和声。⑦葺,修建。⑧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这里指山中的物产。⑨办,具备。】
5.下列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仁智之乐  /  山水之乐         B、森壁争霞  /  争高直指
C、于斯已办  /  逝者如斯夫       D、梅溪之西  /  任意东西
6、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7、翻译下列句子
(1)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2)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8、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原因是什么?
初中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答谢中书书》
一、      文学常识
1.     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字号华阳隐居,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南北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课文精讲
原文                          答谢中书书
山川/ 之(1)美,古来/ 共谈。高峰/ 入云, 清流/ 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 交辉(2)。青林/翠竹,四时(3)/ 俱(4)备。晓雾/ 将歇(5),猿鸟/ 乱鸣; 夕日/ 欲颓(6), 沉鳞(7)/ 竞跃(8)。实是/ 欲界之仙都(9)。自/ 康乐/ 以来,未复有/ 能与(10)/ 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一)字义
(1)之:的。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俱:都。
(5)歇:消散。                              (6)颓:坠落 。
(7)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8)竞跃:争相跳出水面。
(9)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10)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二)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   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三)课文理解
1.理清课文结构
2.将本文划分为两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分层:……沉鳞竞跃/实是……
第一层:画山川之美。        第二层:议山川之美。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美景的?
(1)视线     仰视----高峰入云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辉映
俯视----清流见底
(2)时间     四季----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早晚----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一、作家作品
1、《答谢中书书》题目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此文的作者是            ,
字通明,号            。
参考答案:书信  陶弘景  华阳隐居
二、解释词语
(1)之:                                  (2)五色交辉:
(3)四时:                                (4)俱:
(5)歇:                                  (6)颓:
(7)沉鳞:                                (8)竞跃:
(9)欲界之仙都:                          (10)与: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三、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   辉 (                    )
参考答案:见讲义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注:去月:上月。
1.解释划线词语
(1)晓雾将歇   (           )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 仆去月谢病 (         )                    (4) 岂徒语哉(           )
2.翻译下列句子
(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参考答案
1.(1)消散;(2)参与,这里有欣赏的意思;(3)辞官;(4)只。
2.(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佳山秀水被仁德之人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呀!
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
4. 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
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4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  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③不售:不中。
1.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①四时俱备  俱(            )     ②夕日欲颓       颓(         )
③或好作诗古文  或(         )   ④恐因愤激之久  恐(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4.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山川之荚,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划线的词。
①猛浪若奔 奔:                 ②负势竟上上:
③猿则百叫无绝 绝:             ④沉鳞竞跃 鳞: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
3.甲乙两文在描写山和水时都抓了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山的      和水的          。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划线词。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2.下列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
一、      文学常识
1.   作者: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   《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
3.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本课出自其中的《滕文公下》。
二、课文精讲
原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1)曰:“公孙衍(2)、张仪(3)岂不诚(4)大丈夫(5)哉?一怒而诸侯惧(6),安居(7)而天下熄(8)。”
孟子曰:“是(9)焉(10)得为大丈夫乎?子(11)未学礼乎?丈夫之冠(12)也,父命之(13);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14)送之门,戒(15)之曰:'往之女(16)家,必敬必戒(17),无违(18)夫子(19)!’以顺为正(20)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1);得(22)志,与民由之(23),不得志,独行其道(24)。富贵不能淫(25),贫贱不能移(26),威武不能屈(27),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首位,是妇人家遵循的行为准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一)字义
(1)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2)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3)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4)诚:真正,确实。
(5)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6)惧:害怕。
(7)安居:安静。
(8)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9)是:这,这个。
(10)焉:怎么,哪里。
(11)子:你。
(12)丈夫之冠: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之,这里的“之”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3)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命:教导、训诲。
(14)往:去,到。
(15)戒:告诫。
(16)女:同“汝”,你
(17)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
(18)违:违背
(19)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20)以顺为正:把顺从作为首位。以,把。顺,顺从。为,作为。正,准则,标准。
(2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22)得:实现。
(23)与民由之:和百姓一起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24)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
(25)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26)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27)屈:屈服。使动用法。
(二)词类活用
1.居: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用作名词,原意为居住。文中意思为居所、住宅。
2. 冠: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名词作动词,原意为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文中意思为行冠礼。
3.淫:富贵不能淫。
动词的使动用法,本意,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
4.移: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本意,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
5.屈: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本意,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
(三)一词多义
1.居  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
住所  居天下之广居
2.戒  告诫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谨慎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戒之曰。省去主语“母亲”
2.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五)虚词的运用
1.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丈夫之冠也”
“女子之嫁也”
代词,代出嫁的女子               母命之
动词,去,到                      往送之门
助词,的                          居天下之广居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唐·刘禹锡《陋室铭》
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清·蒲松龄《狼》
(六)知识拓展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七)课文理解
1.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1)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2)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3)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2.对比分析孟子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3.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一、作家作品
1、孟子,名     ,     时期邹国人,著名     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       ”,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     ”,最早提出“         ”的思想。
2、孟子》一书由              编写而成,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      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       》、《       》、《       》合在一起称“四书”。
二、解释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大丈夫:
(3)惧:                                   (4)安居:
(5)熄:                                   (6)是:
(7)焉:                                   (8)子:
(9)丈夫之冠:                            (10)父命之:
(11)往:                                  (12)戒:
(13)女:                                  (14)必敬必戒;
(15)违:                                  (16)夫子:
(17)以顺为正:                           (18)得:
(19)与民由之:                           (20)独行其道: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三、词类活用
1.居:居天下之广居。(                                        )
2. 冠: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
3.淫:富贵不能淫。(                                        )
4.移:贫贱不能移。(                                        )
5.屈:威武不能屈。(                                        )
参考答案:见讲义
四、一词多义
1.居  (      ) 居天下之广居
(      )  居天下之广居
2.戒  (      )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      )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五、虚词的运用
1.之  (                         )  “丈夫之冠也”
“女子之嫁也”
(                         )    母命之
(                         )    往送之门
(                         )    居天下之广居
(                         )    何陋之有? ——唐·刘禹锡《陋室铭》
(                         )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清·蒲松龄《狼》
六、翻译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5题。
【甲】                               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                                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划线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5.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郭永传
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A】……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曰:“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曰:“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B】……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⑤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C】……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⑥而入,黏罕⑦曰:“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曰:“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曰:“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⑩之。
(选自《宋史》)
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③噍( 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④益谦:益,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⑤掖:拽着别人的胳膊。⑥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⑦黏( nián)罕:金朝名将。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⑨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⑩瘗 (yì):埋葬。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者富贵    B.往之女家      为之出涕
C.以君之力     或掖之以归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相与负其尸瘗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3.阅读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
(1)《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类比手法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富贵不能淫》一文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没有                               ,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2)阅读《郭永传》,依据上下文,“永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应是【A】【B】【C】哪一处所省略的语句?(       )
4.阅读两篇文章,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说说郭永能够称得上“大丈夫”的理由。
答: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不以兵革之利(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
(3)委而去之 (        )          (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      文学常识
1.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本课出自其中的《告子下》。
二、课文精讲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3),管夷吾/举于/士(4),孙叔敖/举于/海(5),百里奚/举于/市(6)。故(7)/天将降大任(8)/于是(9)人也(10),必(11)先/苦(12)/其心志(13),劳(14)/其筋骨,饿(15)/其体肤,空乏(16)/其身,行拂/乱(17)/其所为,所以/动(18)心忍(19)性,曾(20)益/其所不能。
人/恒(21)过(22), 然后/能改;困/于心(23),衡/于虑(24),而后作(25);征/于色(26),发/于声(27),而后喻(28)。入(29)/则无法家(30)拂士(31),出(32)/则无敌国(33)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34),而死于安乐(35)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一)  字音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拂(bì)士      曾(zēng)益
(二)字义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发:兴起,指被任用。畎(quǎn)亩:田地。
2、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举:选拔,任用。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3、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4、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士:狱官。举于士,指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5、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海:海滨。
6、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市:市集。
7、故:所以。
8、任:责任,担子,使命。
9、是:代词,这,这些。
10、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11、必:一定。
12、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13、心志:意志。
14、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15、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16、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17、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
18、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19、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起来。
20、曾:同“增”,增加。
21、恒:常常,总是。
22、过:过错,过失。
23、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
24、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25、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6、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表现。
27、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发,显露,流露。
28、而后喻:然后人们才知晓他。喻,了解,明白。
29、入:在国内。
30、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
31、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32、出:在国外。
33、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34、生于忧患: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35、死于安乐: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三)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1.苦   使……痛苦      必先苦其心志
⒉劳   使……劳累      劳其筋骨
⒊饿   使……饥饿      饿其体肤
⒋空乏 使……受到贫困  空乏其身
⒌拂乱 使……颠倒错乱  行拂乱其所为
⒍动   使……受到震撼  所以动心忍性
7.忍   使……坚忍起来  所以动心忍性
名词作动词
1.过   犯错误  人恒过
(四)一词多义
1.发  兴起,被任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
显露,流露    发于声
2.拂  违背,这里是使动用法  行拂乱其所为
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五)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1.    舜发于畎亩之中 (正确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正确语序为“傅说于版筑之间举”)
3.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正确语序为“胶鬲于鱼盐之中举”)
4.    管夷吾举于士(正确语序为“管夷吾于士举”)
5.    孙叔敖举于海(正确语序为“孙叔敖于海举”)
6.    百里奚举于市(正确语序为“百里奚于市举”)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确语序为“于忧患生,于安乐死”)
(六)虚词的运用
1.于 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征于色
在   生于忧患
2.    而  承接连词  而后作
并列连词  而死于安乐也
(七)古今异义
1.所以    古义  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八)通假字
1.曾 (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2.衡 (同“横”,梗塞,指不顺)困于心,衡于虑。
3.拂 (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九)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一步一步是如何论证论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一、作家作品
1、孟子,名     ,     时期邹国人,著名     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       ”,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     ”,最早提出“         ”的思想。
2、孟子》一书由              编写而成,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      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       》、《       》、《       》合在一起称“四书”。
参考答案:
1.    轲  战国  思想  亚圣  仁政  民贵君轻
2.     孟子及其弟子   性善 《论语》  《大学》  《中庸》
二.注音
畎(      )亩    傅说(     )     胶鬲(      )    孙叔敖(     )
百里奚(      )    拂(     )士      曾(      )益
三、解释词语
1、发:                                          2、举:
3、士:                                          4、市:
5、故:                                          6、任:
7、是:                                          8、也:
9、必:                                          10、心志:
11、曾:                                         12、恒:
13、过:                                         14、困于心:
15、衡于虑:                                     16、作:
17、征于色:                                     18、发于声:
19、而后喻:                                     20、入:
21、法家:                                       22、拂(bì)士:
23、出:                                         24、敌国:
25、生于忧患:                                   26、死于安乐:
四、词类活用
1.苦   (          )    必先苦其心志
⒉劳   (           )      劳其筋骨
⒊饿   (           )     饿其体肤
⒋空乏 (           )  空乏其身
⒌拂乱 (           )  行拂乱其所为
⒍动   (           )  所以动心忍性
7.忍   (          )  所以动心忍性
8.过   (          ) 人恒过
五、一词多义
1.发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发于声
2.拂  (          ) 行拂乱其所为
(           )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六、虚词的运用
1.于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           )   征于色
(           )  生于忧患
2.    而  (           )  而后作
(           ) 而死于安乐也
七、古今异义
1.所以    古义  (                )
今义  (                )
八.通假字
1.曾 (             ) 曾益其所不能。
2.衡 (             ) 困于心,衡于虑。
3.拂 (             ) 入则无法家拂士。
九、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十、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3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困于心,衡于虑
(3)王数封我矣
(4)而子辞
2.翻译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3.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十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豉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苦其心志    苦: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3)至于鄙     鄙:                    (4)卒得反国                  卒:
2.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喟然叹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以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
3.请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3)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
(4)征与吾共安天下 安:
2.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莫不/得之于艰难 D.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
(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2分)
十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上①谓侍臣曰:治《如治病,病导愈,犹宝将护。俛|遽自放纵,病复作,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管夷吾举于士 (  )     (2)困于心衡于虑(      )
(3)病虽愈(     )       (4〉四夷俱服 (      )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译文:
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
答:
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答:
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周亚夫军细柳》
一、       文学常识
1.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丰富了阅历,了解了社会。汉武帝元封三年,其父司马谈去世,他继任太史令,开始广泛阅读史料,着手《史记》的写作。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被捕下狱,受到宫刑。出狱后,满怀悲愤,以极大的毅力,继续《史记》的编写,公元前91年书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又是文学名著。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背景:汉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烧杀劫掠,形势严峻。为了加强防卫,朝廷委派刘、徐、周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
3.     本文选自《史记·绛(jiàng)侯周勃世家》,题目是编者加的。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咸阳西南。
4.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跨度近三千年,详实地记述了我国古代的历史,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描绘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表现了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     《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本纪”是叙述历代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记载典章制度和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世家”是先秦诸侯国的兴亡史和汉朝杰出功臣的传记,“列传”主要是历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特殊人物的传记。
二、课文精讲
原文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2)大(3)入边(4)。乃以宗正(5)刘礼为将军,军霸上(6);祝兹侯(7)徐厉为将军,军棘门(8);以河内守(9)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10)胡(11)。
上(12)自劳(13)军。至霸上及棘门军(14),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15)之(16)细柳军,军士吏被(17)甲,锐兵刃(18),彀(19)弓弩(20),持满(21)。天子先驱(22)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23)至!”军门都尉(24)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25)。’”居无何(26),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27)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28)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29)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30)。”于是天子乃按辔(31)徐(32)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33)曰:“介胄之士不拜(34),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35),改容式车(36)。使人称谢(37):“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38)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39),此真将军矣!曩(40)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38)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41)!”称善者久之(42)。
译文:
汉文帝继位之后第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朝廷于是让宗正刘礼做将军,驻军霸上;让祝兹侯徐厉做将军,驻军棘门;让河内太守周亚夫做将军,驻军细柳,这样来防备匈奴。
皇帝亲自慰劳军队。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以下军官骑马送迎。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天子的先头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头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军营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约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脸上变得很严肃的样子手抚车前横木。皇帝派人告诉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哎呀!这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本来可以袭击而俘获呀。至于周亚夫,能够侵犯他吗?”汉文帝称赞了很久。
(一)字音
彀(gòu)  弩(nǔ) 诏(zhào)  曩(nǎng)  邪(yé)  持兵揖(yī)
(二)字义
(1)文帝之后六年:指汉文帝后元六年。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前202—前157),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在位。
(2)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3)大:大规模,大举。
(4)入边:侵入边境。
(5)宗正: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6)军霸上:驻军霸上。霸上,地名,一做“灞上”,因地处灞水西岸高原而得名,在今陕西西安东。
(7)祝兹侯:封号。
(8)棘门:地名,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9)河内守:河内郡的郡守。河内,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区。守,郡守,是汉代郡一级的行政长官。
(10)备:防备,戒备。
(11)胡: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匈奴。
(12)上:特指皇帝。
(13)劳:慰问。
(14)军:军营
(15)已而:不久。
(16)之:到,往。
(17)被:同“披”,穿着。
(18)锐兵刃:这里指刀出鞘。
(19)彀:张开。
(19)弩:用机械发箭的弓。
(20)持满:把弓拉满。
(21)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22)且:将要。
(23)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低于将军。
(24)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25)居无何:过了不久。居,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无何,不久。
(26)持节:手持符节。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27)壁:营垒。
(28)车骑:车马。
(29)驱驰:策马疾驰。
(30)按辔:控制住车马。辔,马缰绳。
(31)徐:慢,缓慢。
(32)持兵揖:手持兵器行礼。揖,拱手行礼。
(33)介胄之士不拜: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士,将领。
(34)为动:被感动。
(35)改容式车: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式,同“轼”。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36)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37)既:已经。
(38)嗟乎:叹词,表示慨叹。
(39)曩:先前。
(40)固:必,一定。
(41)邪:语气词,表示反问。
(42)之: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
(三)词类活用
1.军棘门(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介胄之士(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用作动词,下诏。)
4.锐兵刃(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锋利。)
5.改容式车(名词用作动词,同“轼”,车前横木,这里指扶轼。)
(四)一词多义
1、军
(1)军细柳(驻军)
(2)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驻军)
(3)上自劳军(军队)
(4)曩者霸上、棘门军(军队)
(5)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
(6)军中不得驱驰(军营)
2、使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遣)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臣)
3诏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皇帝的命令。)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通告。)
4、劳
(1)皇帝敬劳将军(慰问,犒劳。)
(2)上自劳军(慰问,犒劳。)
(五)古今异义
(1)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走在前面引导。)
(2)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六)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同“披”,穿。)
2.改容式车(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扶轼。)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此真将军矣! (这是真正的将军啊!)
2、被动句:
(1)天子为动   (天子被感动了)
3、省略句: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省略“朝廷”,应为朝廷于是让宗正刘礼做将军)
(八)虚词的运用
1.之  (到,往)          已而之细柳军
(的)              不闻天子之诏
(补足音节,不译)  称善者久之
2.以   (把。。。。。。作为,这里可理解为任命)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用来)                               以备胡
(用)                                以军礼见
3.为  (被)            天子为动
(作为,做)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4.乃   (就)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
(才)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九)课文理解
1.为什么周亚夫是“真将军”?
治军严整    军纪严明   刚直不阿   恪尽职守
不阿谀奉承   不趋炎附势
2.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
一、作家作品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赞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西汉  司马迁  《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      注音
彀(    )  弩(    )  诏(    )  曩(     )  邪(    )  持兵揖(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三、 解释词语
(1)大:                                    (2)入边:
(3)军霸上:                                 (4)备:
(5)劳:                                     (6)已而:
(7)之:                                     (8)被:
(9)锐兵刃:                                 (10)彀:
(11)持满:                                  (12)且:
(13)诏:                                    (14)居无何:
(15)持节:                                  (16)壁:
(17)车骑:                                  (18)驱驰:
(19)按辔:                                  (20)徐:
(21)持兵揖:                                (22)介胄:
(23)为动:                                  (24)称谢:
(25)既:                                    (26)嗟乎:
(27)曩:                                    (28)固:
(29)邪:                                    (30)之:
参考答案:见讲义
四、词类活用
1.军棘门(                                )
2.介胄之士(                                )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4.锐兵刃(                                )
5. 改容式车(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五、一词多义
1、军
(1)军细柳(        )
(2)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
(3)上自劳军(        )
(4)曩者霸上、棘门军(        )
(5)至霸上及棘门军(        )
(6)军中不得驱驰(        )
2、使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3诏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4、劳
(1)皇帝敬劳将军(        )
(2)上自劳军(        )
参考答案:见讲义
六、古今异义
(1)天子先驱至(古义:                  ;今义:                  。)
(2)请以军礼见(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七、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                      )
2.改容式车(                       )
参考答案:见讲义
八.虚词的运用
1.之  (      )          已而之细柳军
(      )          不闻天子之诏
(      )         称善者久之
2.以   (          )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          )     以备胡
(        )      以军礼见
3.为  (           )            天子为动
(           )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4.乃   (           )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
(           )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参考答案:见讲义
九、翻译句子
1.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2.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3.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4.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5、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6、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7、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十、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5题。
【甲】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                             《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沛人。高祖为沛公初起,从入汉中,拜为将军。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号绛侯。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居十余月,乃谢请归相印。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①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②,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
注释:①冒絮:头巾。②狱辞:案件的供词。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两处)
其 后 人 有 上 书 告 勃 欲 反 下 廷 尉 逮 捕 勃 治 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
A.军细柳(驻军)                  B.已而之细柳军(后来 ,不久)
C.居十余月(经过)                D.顾欲反邪!(反而)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称善者久之   ②吏方验而出之       B.①请以军礼见   ②不以此时反
C.①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②吏方验而出之  D.①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②乃免相就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2)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5.从文中看,周勃、周亚夫父子二人的共同特点是:             ;文帝在对待父子两人的态度中也有一共同点是:            。
十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4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成公元年,楚庄王为夏微舒①弑君②,率诸侯伐陈③。谓陈曰:“无惊,吾诛微舒而已。”已诛微舒,因县陈而有之④,群臣毕賀。申叔时⑤独不贺。庄王问其故,对曰:“鄙语⑥有之,牵牛径⑦人田,田主夺之牛。径则有罪矣,夺之牛,不亦甚乎? 今王以微舒为贼,以义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则后何以令于天下! 是以不贺。”庄王曰:“善。”乃迎陈太子午,立之,是为成公。孔子曰:“贤哉楚庄王!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选自《史记,陈杞世家》)
【注】 ① [夏微舒]春秋时期陈国人。②[弑君]臣杀君。③[陈]春秋时一个诸侯国。④[因县陈而有之]顺势把陈吞并,作为楚国一个县。⑤[申叔时]楚国臣子。⑥[鄙语]俗语。⑦[径]经过。⑧[以利其地]贪图人家土地。
1.下列词语中的“朝”与“人朝见威王”一句中的“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百鸟朝凤      B.班师回朝      C.朝过夕改      D.朝气蓬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王之蔽甚矣   夺之牛,不亦甚乎      B.时时而间进      遂与外人间隔
C.率诸侯伐陈    伐竹取道             D.庄王问其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
3.下面对“宫妇左右奠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甲)嫔妃和亲信们都很偏爱您,朝臣们都害怕您,百姓们都有求于您。
(乙)身边的嫔妃们都有私心,朝臣们没有不害怕您的,四个地方的人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4.综合甲乙两文,简要说明齐威王和楚庄王的共同特点。
十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选自《资治通鉴》)
【乙】班超①为人素有大志,不修细节。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②,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③立功异域,以取封侯④,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⑤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有删改)
【注】①班超:汉朝杰出将领。他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治理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②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担任校书郎的官职。③傅介子、张骞:傅介子是西汉人,以计斩楼兰王而著名。张骞是西汉人,开拓了汉朝与西域交往的丝绸之路。④封侯:封为列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⑤奉车都尉:官名。窦固,人名,汉明帝时拜奉车都尉。后文的“假司马”“从事”都是军中官职。郭恂是人名。伊吾是地名。蒲类海是湖泊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将:
(2)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
译文:
(2)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译文:
3.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值得注意。例如,“兵”在“起冶铸兵”中是“     ”的意思,在“将兵别击伊吾”中是“       ”的意思。
4.祖逖和班超都是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他们是如何做到的。(4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与朱元思书》
专题08 《与朱元思书》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解析版)
《与朱元思书》复习题
与朱元思书知识点梳理
《与朱元思书》练习题
与朱元思书练习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