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中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2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桃花源记》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核舟记》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马说》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礼记》二则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北冥有鱼》
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桃花源记
一、  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等。
二、课文精讲
原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1)。缘(2)溪行(3),忘路之远近(4)。忽逢(5)桃花林,夹岸(6)数百步,中无杂(7)树,芳草鲜美(8),落英(9)缤纷(10)。渔人甚异之(11),复(12)前(13)行,欲穷(14)其林。
林尽水源(15),便(16)得(17)一山。山有小口,仿佛(18)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1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0)。土地平旷(21),屋舍俨然(2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3)。阡陌交通(24),鸡犬相闻(2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26)如外人(27),黄发垂髫(28),并(29)怡然(30)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31),问所从来,具(32)答之。便要(33)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34)来问讯(35)。自云(3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37)邑人(38)来此绝境(39),不复(40)出焉(41),遂(42)与外人间隔(43)。问今是何世(44),乃(45)不知有汉,无论(46)魏晋。此人一一为(47)具言(48)所闻(49),皆叹惋(50)。余人各复延(51)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52)云:“不足(53)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54),处处志之(55)。及郡下(56),诣(57)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58),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59)往。未果(60),寻(61)病终, 后遂无问津(62)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一)字音
夹(jiā)岸  屋舍 (shè)  便舍(shě)船  俨(yǎn)然 阡(qiān)陌(mò)  刘子骥(jì)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yāo)还家  邑(yì)人  此中人语(yù)云  诣(yì)太守
(二)字义
(1)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2)缘:顺着、沿着。
(3)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4)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5)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6)夹岸:两岸。
(7)杂:别的,其他的。
(8)鲜美:新鲜美好。
(9)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10)缤纷:繁多的样子。
(11)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2)复:又,再。
(13)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14)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15)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完,没有了。
(16)便:于是,就。
(17)得:看到。
(1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19)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20)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1)旷:空阔;宽阔。
(22)俨然:整齐的样子。
(23)属:类。
(2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25)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26)悉:全,都。
(27)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28)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29)并:都。
(30)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31)乃大惊:于是很惊讶。乃,于是,就。大,很,非常。
(32)具:同“俱”,全,详细。
(33)要:同“邀”,邀请。
(34)咸:副词,都,全。
(35)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36)云:说。
(37)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38)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39)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0)复:再,又。
(41)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42)遂:就。
(43)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44)世:朝代。
(45)乃:竟,竟然。
(4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47)为:对,向。
(48)具言:详细地说出。
(49)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50)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51)延:邀请。
(52)语:告诉。
(53)不足:不必,不值得。
(5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55)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5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57)诣:拜访。
(58)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前。志,名词,标记。
(59)规:打算,计划。
(60)未果:没有实现。
(61)寻:随即,不久。
(62)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三)词类活用
1.前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复前行,欲穷其林。
2.穷  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
(四)一词多义
1舍   放弃、舍弃,动词      便舍船
房屋,名词         屋舍俨然
2.志  作标记,动词       处处志之
标记、记号,名词   寻向所志
3.寻  寻找,动词         寻向所志
随即、不久,副词   寻病终
4.并  全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起,一同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五)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味道鲜美)
(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必,不值得  今义:不满不充分)
(六)通假字
1.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同“俱”,全部,详尽。)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2)(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3)(村民)问(之)所从来。
(4)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此中人语(之)云
(八)虚词的运用
1.其  (这,那)          欲穷其林
(他的,代渔人的) 既出,得其船
2.为   (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之  (的)                   忘路之远近
(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渔人甚异之
(代词,这件事)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4.乃   (于是,就)            见渔人,乃大惊
(竟然,居然)          乃不知有汉
(九)课文理解
1.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5.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7.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8.请用一句话概括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人民生活自给自足,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
9.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作家作品
1、《桃花源记》选自                 ,作者是             ,       时著名诗人,世称         ,      又自号              ,是                派的代表人物。
一、    注音
夹(   )岸  屋舍 (   )  便舍(   )船  俨(   )然  阡(   )陌(   )  刘子骥(   )
黄发垂髫(   )  便要(   )还家  邑(   )人  此中人语(   )云  诣(   )太守
参考答案:见讲义
二、   解释词语
(1)为业:
(2)缘:
(3)缘溪行:
(4)远近:
(5)忽逢:
(6)夹岸:
(7)中无杂树:
(8)鲜美:
(9)落英:
(10)缤纷:
(11)渔人甚异之:
(12)复前行:
(13)林尽水源:
(14)仿佛:
(15)才通人:
(16)豁然开朗:
(17)旷:
(18)俨然:
(19)属:
(20)阡陌交通:
(21)鸡犬相闻:
(22)悉:
(23)黄发垂髫:
(24)怡然:
(25)咸:
(26)问讯:
(27)邑人:
(28)焉:兼词,
(29)间隔:
(30)世:
(31)所闻:
(32)叹惋:
(33)延:
(34)语:
(35)便扶向路:
(36)及郡下:
(37)诣:
(38)规:
(39)未果:
(40)问津:
参考答案:见讲义
四、词类活用
1.前  (            )  复前行,欲穷其林。
2.穷  (           )  复前行,欲穷其林。
参考答案:见讲义
五、一词多义
1舍    (        )         便舍船
(         )         屋舍俨然
2.志   (            )         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3.寻  (           )           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4.并  (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参考答案:见讲义
六、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
(2)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七、通假字
1.便要还家  (                            )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
参考答案:见讲义
八.虚词的运用
1.其  (      )         欲穷其林
(      )          既出,得其船
2.为   (     )          武陵人捕鱼为业
(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之  (      )          忘路之远近
(      )          渔人甚异之
(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4.乃   (       )        见渔人,乃大惊
(       )        乃不知有汉
参考答案:见讲义
九、翻译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4、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5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屋舍俨然    (             )(4)老人引杨氏入山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以数谏故
C、杨氏谢而从之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生于忧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为线索,甲文段按              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                         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5.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
十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5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就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                                   (选自《汉书霍光传》)
(注释)①突:烟囱。②嘿然:不说话的样子。嘿,同“默”。③录:录用,这里指邀请。④乡:同“向”,从前。⑤寤:同“悟”,醒悟,觉悟。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是哪一项?
A.  遂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B.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不通
C.  客有过主人者
岂他人之过哉
D.  不者且有火患
以为且噬己也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A.便要还家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幸而得息            D.曲突徙薪亡恩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2)不弗牛酒,终亡火患。
4.下面两个句子中的“乃”意思是否相同?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主人乃寤而请之。
5.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的主人为人处世有哪些不当之处。
十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同“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便要还家 (            )              (2)或不应所问(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异   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遂   遂与外人间隔    遂缘小溪
D.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翻译句子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语段(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5、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十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       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不知有汉                乃记之而去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C.       渔人甚异之                忽啼求之,父异焉
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下列对两个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甲文中,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
C.乙文段中妇人宁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是因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
D.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虚构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正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主题。
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核舟记》
一、  文学常识
1.作者:魏学洢( 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二、课文精讲
原文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1)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2),为(3)宫室器皿(4)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5),各具情态。尝贻(6)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7)。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8),高可二黍许(9)。中轩敞者为舱(10),箬篷(11)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12)。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3),石青糁之(14)。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15)而多髯(16)者为东坡,佛印居(17)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18)。东坡右手执(19)卷端(20),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21),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2)。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23),各隐卷底衣褶中(24)。佛印绝类弥勒(25),袒胸露乳,矫首昂视(26),神情与苏、黄不属(27)。卧右膝,诎(28)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29)。
舟尾横卧一楫(30),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31)木,右手攀(32)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33),若听茶声然(34)。
其船背稍夷(35),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36)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37),其色墨。又用篆章(38)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39)。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40),盖简(41)桃核修狭(42)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43)!”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
船的底部稍微平坦,作者的名字就题写在上面,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样,一勾一画都十分清楚字体的颜色是黑的。又用上一颗篆字印,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
总计这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总共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竟然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手艺技巧也实在是太神奇了!
(一)字音
罔 (wǎng)   贻(yí) 奇(jī)  黍(shǔ)  箬(ruò)篷   糁(sǎn) 篆(zhuàn)章
髯(rán)    衣褶(zhě) 矫(jiǎo)首   诎(qū) 髻(jì)  壬(rén)戌(xū) 器皿(mǐn)
(二)字义
(1)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
(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3)为:做,这里指雕刻。
(4)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5)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6)贻:赠。
(7)盖大苏泛赤壁云: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景。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云,句末语气词。
(8)有奇:有余,多一点。奇,零数,余数。
(9)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一说,古代一百粒排列起来的长度是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是一分。
(10)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轩,高起。敞,敞开。为,是。
(11)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12)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望,对着,面对着。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徐,缓缓地,慢慢地。兴,起。
(14)石青糁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绿色的矿物颜料。糁,用颜料等涂上。
(15)峨冠:高高的帽子。
(16)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17)居:位于。
(18)手卷:只能卷舒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卷子。
(19)执:拿着。
(20)卷端:指画卷的右端。
(21)卷末:指画卷的左端。
(22)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23)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比,靠近。
(24)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25)绝类弥勒: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类,像。
(26)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27)不属:不相类似。
(28)诎:同“屈”,弯曲。
(29)可历历数也: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30)楫:船桨。划船用具。
(31)衡:同“横”,横着。
(32)攀:扳着。
(33)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34)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好像……的样子。
(35)船背稍夷:船的顶部稍平。背,这里指船顶,一说船底。夷,平。
(36)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37)了了:清楚明白。
(38)篆章:篆字图章。
(39)丹:红色。
(40)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41)简:挑选。同“拣”,挑选。
(42)修狭:长而窄。
(43)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三)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四)一词多义
1.为:(做,这里指雕刻)     为宫室、器皿、人物 。
(是)                  中轩敞者为舱
2.奇:(奇异、奇妙,奇特)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零数,余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五)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与竖相对。)
(2)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同“拣”,挑拣。)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中轩敞者为舱。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2)则题名(于)其上。
(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后置)
(七)虚词的运用
1.而:①表承接(启窗而观)
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八)课文理解
1、中心思想:
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核舟记》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
3、文章结构:
核舟记:总起(1)→→→分述(2-5)→→→总结(6)
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顺序:船中间(船舱):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第三自然段: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第五自然段:题名和印章。
4、本文写作特色:
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③富于想象。
5、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有两个原因:……
6、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7、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8、“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9.最后一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列数字、作比较
一、作家作品
1、《核舟记》作者是            ,选自清朝人         编撰的               。这是一篇        文。
参考答案:魏学洢   张潮  《虞初新志》  说明
二、注音
罔 (    )   贻(   ) 奇(   )  黍(    )  箬(   )篷   糁(   ) 篆(     )章
髯(   )    衣褶(   ) 矫(   )首   诎(    ) 髻(  )  壬(   )戌(  ) 器皿(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三、解释词语
(1)奇巧人:
(2)径寸之木:
(3)为:
(4)器皿:
(5)罔不因势象形:
(6)贻:
(7)盖大苏泛赤壁云:
(8)有奇:
(9)中轩敞者为舱:
(10)雕栏相望焉:
(11)清风徐来:
(12)石青糁之:
(13)居:
(14)执:
(15)如有所语:
(16)其两膝相比者:
(17)绝类弥勒:
(18)矫首昂视:
(19)不属:
(20)可历历数也:
(21)楫:
(22)攀:
(23)若听茶声然:
(24)船背稍夷:
(25)甫:
(26)了了:
(27)篆章:
(28)丹:
(29)曾不盈寸:
(30)修狭:
参考答案:见讲义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
)
(2)石青糁之(石青:
糁:                        )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
)
(4)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五、一词多义
1.为:(          )     为宫室、器皿、人物 。
(          )     中轩敞者为舱
2.奇:(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参考答案:见讲义
六、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       )
(2)诎右臂支船( )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七.虚词的运用
1.而:(         )       启窗而观
(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参考答案:见讲义
八、翻译句子
1.  罔不因势象形。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九、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3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节选自《核舟记》)
【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②则立吠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
注: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②机:机关。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1)尝贻余核舟一    贻:(       )       (2)凿木人长寸许    许:(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翻译:
3.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甲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  ①   ”两字来概括;乙文介绍黄履庄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一个“  ②   ”字来概括。甲文中第二段依次介绍了船舱、船篷、小窗、雕栏和  ③      ,乙文第一段介绍黄履庄小时候“作诸技巧”,所举的一个事例是  ④         。(①②用原文回答,③④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4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
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
【注释】①锦笺,精致华美的纸。②兴阑,兴尽。③绫,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④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⑤姮娥,嫦娥。⑥茂才:秀才。⑦塍:田埂。⑧擅:独揽,独占。
(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为宫室:(            )          (2)罔不因势象形:(          )
(3)或六角:(            )          (4)高可三四丈:(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
3.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
4.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雨苍氏”有哪些感慨。
十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节选魏学洢《核舟记》)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节选林嗣环《口技》)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_
(2)如有所语             __________________
(3)两股战战             __________________
2. 选出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
B. 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
C.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高可二泰许             珠可历历数也
3.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 【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等细节,运用_____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5. 【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1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1.  (1). 靠近    (2). 说话    (3). 大腿
2. C
3. (1)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4.  (1). 空间    (2). 侧面(间接)
5. 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
十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     (2) 珠可历历数也____________
(3)大可二寸 __________________         (4) 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       B.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C.佛印绝类弥勒        沿溯阻绝      D.篷桅橹舵咸具          各具情态
3、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4、【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都写了船上的五个人,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但写法不同,试加以分析。
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马说》
一、  文学常识
1.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相当于杂文。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课文精讲
原文                马说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2)辱于奴隶人(3)之手,骈死(4)于槽枥(5)之间,不以千里称也(6)。
马之千里者,一食(7)或(8)尽粟一石(9)。食(10)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1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2),安(13)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14),食之不能尽其材(1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6),执策(17)而临(18)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19)?其真不知马也(20)!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一)字音
祗(zhǐ)辱   骈(pián)死    槽(cáo)枥(lì)  一石(dàn)  外见(xiàn)  粟(sù)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ì      食马者
食  sì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      食之不能尽其材
shí     食不饱
(二)字义
(1)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只是。
(3)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4)骈死:(和普通马)一起死。骈,两马并驾,这里引申为并列。
(5)槽枥:马槽。
(6)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著称。以,凭借,介词。称,称颂,称道。
(7)一食:吃一次食。
(8)或:有时。
(9)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10)食:同“饲”,喂养。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之不以其道:策:动词,用马鞭驱赶。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15)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才能。
(16)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18)临:面对。
(19)其真无马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
(20)其真不知马也:其,表揣测语气,恐怕。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四)一词多义
1.能   才能,能力     虽有千里之能
能够          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  名词活用动词,用马鞭驱赶   策之不以其道
马鞭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3.食  吃一次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同“饲” 喂养,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五)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 ” 同“ 现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饲养;
“ 材 ” 同“ 才 ”,才能。
(六)特殊句式
1. 反问句:
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2.  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千里马)
3.  介词结构后置: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祗于奴隶人之手辱,只是在仆役手中受屈辱。)
(七)虚词的运用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3.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
4.       以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八)课文理解
1、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①揭露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
②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文章结构:
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3、“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①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② “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③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一、作家作品
1、《马说》选自            ,作者是           ,     朝著名           家、            家。散文尤其著名,有“              ”的美誉,与           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           ,谥号“文”,又称           ,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      。
参考答案:《韩昌黎文集校注》  韩愈  唐  教育家 文学家 思想家。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 韩昌黎   韩文公   韩吏部
二、注音
祗(    )辱   骈(    )死    槽(    )枥(    )  一石(    )
外见(    )  粟(   )  食马者(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三、解释词语
(1)祇:
(2)骈:
(3)槽枥:
(4)不以千里称也:
(5)一食:
(6)或: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8)安:
(9)通其意:
(10)临:
参考答案:见讲义
四、词类活用
尽:(                  )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                  )     策之不以其道。
千里:(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参考答案:见讲义
五、一词多义
1.能    (         )      虽有千里之能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   (         )      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
(         )      策勋十二转——自《木兰诗》
3.食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参考答案:见讲义
六、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
2.食之不能尽其材:(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七.虚词的运用
1. 之
虽有千里之能:(          )
马之千里者: (        )
策之不以其道:(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执策而临之: (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 (                  )
其真不知马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4.  以
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参考答案:见讲义
八、翻译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参考答案:
1.  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2.  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
3.  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九、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6. 全文的主旨句是: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8.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9.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8.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9.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十、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4题。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给下面句中划线的字注音。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⑴策之不以其道  (                  )
⑵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
11.《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1)pián  (2)sù
2. (1)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同“返”(返回)
3.(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3.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4.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
《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十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5题。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平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选自《毛遂自荐》
注释: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同“纵”。②备员:凑数,充数。③废:当作“发”,发声。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1、解释下列划线字或短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策之不以其道(          )      (4)使遂蚤得处囊中(          )
(5)胜不敢复相士(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3、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从千里马的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甲文乙文都谈到了“人才”的话题,请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要求呈现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5、甲文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后,才有后来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2分)
有                          ,方显                        ;
无                          ,岂有                        。
参考答案:
十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牡畜的草。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2.选出下列选项中划线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策之不以其道          不屡策,不烦御
B.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所以饮水食刍
C.而伯乐不常有        不舍昼夜而追之
D.其真不知马也        在当其所能而已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
4.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
十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解释划线字词。
(1)外见:________________          (2)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
(3)介鳞之属:________________      (4)所行几许: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3.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
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礼记》二则
一、  文学常识
1.  本文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二、课文精讲
原文                虽有嘉肴
虽(1)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3)也;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6)也;知困,然后/能自强(7)也。故曰:教学/相长(8)也。《兑命》(9)曰:“学/学半(10)。”其/此之谓乎(11)?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  字音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二)字义
1. 虽:即使。
2.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味美。
4.至道:最好的道理。
5.困:困惑。
6.自反:自我反思。
7.自强:自我勉励。
8.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9.《兑命》: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10.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同“敩”
11.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三)通假字
兑(同“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学(同“敩”(xiao)),教导
(四)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旨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n
2、不知其善也:善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五)虚词的运用
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六)课文理解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原文:             大道之行也
大道(1)/之行(2)也,天下/为(3)公,选贤/与能(4),讲信/修(5)睦。故/人/不独/亲/其亲(6),不独/子/其子(7),使/老有所终(8),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9)、寡、孤(10)、独(11)、废疾(12)者/皆有所养,男/有分(13),女/有归(14)。货/恶(15)其弃于地也,不必藏(16)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17),盗窃乱贼/而不作(18),故/外户(19)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一)  字音
天下为(wéi)公    选贤与(jǔ)能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寡、孤、独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编纂(zuǎn)
(二)字义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行:施行。
为:是,表判断。
选贤与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敢出众。与,同“举”,选举,推举。
修:培养。
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
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
有所终:能够善终。
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分:职分,职守。
归:指女子出嫁。
恶:憎恶。
藏:私藏。
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闭:闭塞;兴:发生、兴起。
作:兴起。
外户:从外边把大门带上。
(三)通假字
1.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选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鳏”,矜,老而无妻的人。
(四)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     意动用法,以……为亲。
2.不独子其子       子     意动用法,以.......为子。
⒊使老有所终       老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⒋壮有所用         壮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⒌幼有所长         幼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五)一词多义
1.闭   闭塞      谋闭而不兴
关闭     外户而不闭
(六)古今异义
1.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到本处)
(七)课文理解
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政治上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是指理想社会,是因为施行了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才会有理想社会,也就是大道之行造就大同。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  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一、注音
兑(     )命    学(    )学半  天下为(     )公  选贤与(     )能   讲信修睦(    )
矜(     )、寡、孤、独      男有分(     )    货恶(     )其弃于地也     编纂(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二、、解释词语
(1)虽有嘉肴:
(2)不知其旨:
(3)虽有至道:
(4)然后知困:
(5)自反:
(6)自强:
(7)教学相长:
(8)大道:
(9)大道之行也:
(10)天下为公:
(11)选贤与能:
(12)讲信修睦:
(13)有所终:
(14)孤:
(15)独:
(16)废疾:
(17)男有分:
(18)女有归:
(19)货恶其弃于地也:
(20)不必藏于已:,
(21)谋闭而不兴:
(22)盗窃乱贼而不作:
(23)外户: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三、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 n
2、不知其善也:(                )
3、故人不独亲其亲(                )
4、不独子其子(                 )
5、使老有所终(             )
6、壮有所用(               )
7、幼有所长  (                 )
参考答案:见讲义
四、通假字
1.兑命(                        )
2. 学学半(                      )
3. 选贤与能(                      )
4. 矜、寡、孤、独、废疾者。(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五、一词多义
1.闭   (      )      谋闭而不兴
(      )      外户而不闭
参考答案:见讲义
六、虚词的运用
1.其    (           )     弗食,不知其旨也
(           )    弗学,不知其善也
(           )    此之谓乎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七、翻译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故曰:教学相长也。
(6)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8)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八、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5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秦民大说  说:               (2)有一人徙之  之: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甲文中的“        ”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九、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云归而岩穴瞑            男有分,女有归
B.醒能述以文者            蒙辞以军中多务
C.货恶其弃于地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也
D.以为妙绝               往来而不绝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甲】文画线句子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乙】文画线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解释【丙】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玉盘珍羞直万钱            珍馐:
(2)直挂云帆济沧海            云帆:
5.【丙】文“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用意?
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
(1)不知其旨也    旨:             (2)负笈不远险阻    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3.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4.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十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1)然后能自反也               反:
(2)君子之学必好问             好:
(3)舍问,其奚决焉             舍:
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5.【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一)  字音
濠(háo)梁    鲦(tiáo)鱼
(二)  字义
1. 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安徽凤阳。
2. 全:完全,确定是。
3.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三)一词多义
1.固: (固然)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本来)             子固非鱼也
2.全:(完全,肯定)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整个的)           全石以为底
(四)虚词的运用
1.之:(代词,可译作“他”,指惠子)               庄子往见之
(结构助词,“的”)                         是鱼之乐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子之不知鱼之乐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六)课文理解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
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3.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4.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一、       解释词语
1. 濠梁:
2. 循其本:
参考答案:见讲义
二、一词多义
1.固: (     )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     )             子固非鱼也
2. 全:(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       全石以为底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三.虚词的运用
1.之: (                         )               庄子往见之
(                         )              是鱼之乐也
(                         )              子之不知鱼之乐
参考答案:见讲义
四、翻译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参考答案:
1.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
3.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五、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4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2)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
(3)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4)请循其本。 (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这两个语段讲的都是出游之乐。【甲】主要写的是                 ;【乙】主要写的是                  。
4.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乐”?
六.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4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钓鱼记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选自宋代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 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是鱼之乐也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①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C.①神变则鱼逝矣          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D.①子意乎鱼,目乎鱼      ②目似瞑,意暇甚
2.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事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庄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机敏、诙谐、富有情趣。
3.下面对《钓鱼记》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甲乙两老汉“钓同而得失异”的情形。
B.甲老汉之所以屡有收获,产要得益于他冷静沉着,不浮躁,不急于求成。
C.作者认为“意成乎道”,意思是说要实现愿望必须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D.故事说明了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专注于目标和结果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
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
(2)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译文:
【参考答案】:
1.D
2.C
3.D
4. (1)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快乐是(可以)确定的!
(2)我们钓鱼用的鱼饵相同。
七、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3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皆若空游无所依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动静结合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乙文以 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都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 甲乙两文都写了人在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但甲文侧重写景,寓情于景 。乙文则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 甲文的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都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来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他们都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D. 甲乙两文都用了对比。甲文以作者先乐后忧的对比,表明作者融身自然美景的欢乐只是暂时的,凄苦才是他感情的主调。乙文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因共同好辩而拥有的生活情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八年级)《北冥有鱼》
一、  文学常识
1.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2.《庄子》一书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当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补。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一大特色,在文学意义上代表了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行文多为寓言,善于虚构,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奇特,气势波澜壮阔,且富浪漫主义色彩。
二、课文精讲
原文                           北冥有鱼
北冥(1)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2)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3)。是鸟也,海运(4)则将徙(5)于南冥。南冥者,天池(6)也。《齐谐》者,志怪(7)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8)三千里,抟(9)扶摇(10)而上者九万里,去(11)以六月息(12)者也。” 野马(13)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14)也。天之苍苍(15),其(16)正色(17)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18),亦若是则已矣(19)。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 《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上看天一样罢了。
(一)字音
鲲鹏( kūn  )   抟(  tuán   )
(二)字义
(1)北冥:北海。冥,同“溟”,大海。
(2)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垂天之云:悬挂在天边的云。
(4)海运:海水运动。
(5)徙:迁移。
(6)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7)志怪:记述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8)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9)抟:盘旋飞翔。
(10)扶摇:旋风。
(11)去:离开。
(12)息:气息,指风。
(13)野马: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14)以息相吹也:用气息吹拂所致。
(15)苍苍:深蓝色。
(16)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表选择。
(17)正色:真正的颜色。
(18)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其,代指大鹏。
(19)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是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样。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怪   怪异的事物     志怪者也
2、名词作形容词
天   天然的     天池
(四)一词多义
1.志    记载        《齐谐》者,志怪者也
做标记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标记         寻向所志
2.名  名称,名字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命名,起名     名之者谁
(五)通假字
1.北冥有鱼: “ 冥 ” 同“ 溟”,海。
(六)古今异义
1.怒   (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今义:生气,发怒)
2.海运 (古义:海水运动   今义:泛指海上运输)
3.天池 (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  今义:高山湖泊名)
4.野马 (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今义:野生的马)
(七)虚词的运用
1.以   凭借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用     以息相吹也
2.其   代词,代指前面的“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
表选择                       其正色耶?
代词,代指大鹏              其视下也
(八)课文理解
1、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
三层
第一层,(1-3)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
第二层,(4-8)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第三层,(9-11)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鲲鹏形象的?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3、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4、从大鹏展翅奋飞的磅礴气势中,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宏大的形象,并通过描绘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抒发了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之情。
5、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鲲鹏是有所倚,非真正的“逍遥”。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没有绝对自由。
6、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齐谐》一书中的话?
对鲲鹏之事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7、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生动传神,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作家作品
1、庄子,名     ,     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参考答案:周  战国  道
一、   解释词语
(1)垂天之云:
(2)徙:
(3)水击:
(4)抟:
(5)扶摇:
(6)去:
(7)去以六月息者也:
(8)苍苍:
(9)正色:
(10)亦若是则已矣: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三、词类活用
1、怪  (          )     志怪者也
2、天  (          )     天池
参考答案:见讲义
四、一词多义
1.志    (   )       《齐谐》者,志怪者也
(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2.名    (    )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     )    名之者谁
参考答案:见讲义
五、通假字
1.北冥有鱼: (               )
参考答案:见讲义
六、古今异义
1.怒   (古义:         今义:            )
2.海运 (古义:          今义:             )
3.天池 (古义:          今义:               )
4.野马 (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见讲义
七.虚词的运用
1. 以   (      )  去以六月息者也
(      )  以息相吹也
2. 其   (      )  不知其几千里也
(      )  其正色耶?
(      )  其视下也之
参考答案:见讲义
八、翻译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九、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4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选自课文《<庄子>二则》)
【乙】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①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④。”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患:担忧  ②睫:眼毛③庄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托。
④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2处)
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怒而飞          怒:________
(2)志怪者也       志:________
(3)楚庄王欲伐越    伐:________
(4)王乃止      乃: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化而为鸟         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B. 安知鱼之乐       王之伐越,何也
C. 去以六月息者也   不以千里称也
D. 不知其几千里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译文:
十、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4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父利其然也
B.怒而飞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以我酌油知之
D.彼且奚适也                  且父未尝语我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怒而飞(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
③志怪者也(       )④此亦飞之至也(       )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⑵此小大之辩也。
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鴳的形象。
十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秋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百川灌河                                   (2)东面而视
(3)河伯始旋其面目                         (4)而轻伯夷之义者
2.翻译下面句子。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                                                  。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                                                。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古诗文及译文
八下文言文复习(1).pptx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翻译汇总
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文128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寒假提分必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