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知莊训言》中记载的往事 禺草号汉阳

《五知莊训言》记载的往事

  《五知莊训言》木质封面和底业上伯琮公图章

翻阅伯琮公①春秋五季所撰,经历不同时期,直到七十有三那年才落笔的《五知莊训言》。落笔时间:清·康熙五十四年冬季(乙未年1715年)。此真迹墨宝,是“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的传族之宝。历经三百余年数人保存,无破损、皱褶、霉点,略有虫蛀,总的来看,保存还算良好。

在家父手中保存了七十八年的《五知荘训言》,全族竟然不知书中会夹有一张不速之“客”(一次偶然机会,在书的夹层内发现),这张经历三百余年、钤满不同清晰印章,但纸的成色已经发黄。看来,在夹缝中所呆的时间不短,仅传承人得知。这是收藏此本的先祖们,在各自铃上印章后有意留下的!如果此项猜测成立,那三百多年“训言”的来龙去脉就很清晰了。要想了解清楚,就得熟读历史,了解文武成康为一代,魏武蜀汉定三分之背景。只有读史明智,鉴往知来,也不拂先祖们的一片苦心。

  伯琮公所撰《五知莊训言》

为捋顺印章(持有者)彼此之间关系,特意请出光绪二十年汉阳柏泉三甲张氏的《张氏家谱》,按《家谱》将印章(人物)逐一进行对照。让人费解的是,这张保存三百余年成色发黄的纸张上,竟有两处被挖!从所挖取的切口看,此举是严谨和慎重的;依照印章大小比例看,A处仅能容印章一枚、B处则可容纳印章二枚或三枚。不管是二枚还是三枚,当初为何将其印章挖掉?这可能是本家族数百年来的一个悬念。

常言道:多欲无慷慨,多言无笃实。爱说之人,常说错话。性情浮躁之人,必然没有卓越的见解。要对事情进行充分调查,等石头浮出水面,才可下结论。故待智者们进一步考察为妥。

  《五知莊训言》中的不速之

从现有的钤印看,分别是:密斋公(坦議)、画臣公(坦麟)、光廷公(任大)、景廷公(承诏)、如心公(行恕)、蘭有秀兮菊有芳、瓢衢 共计一十二枚。(古人将指名道姓作为一种挑衅,《礼记檀弓-上篇》: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或号。)

钤印人与伯琮公之间的关系,得从《张氏家谱》中的脉系中看,其顺序是:伯琮公之子坦議公字清臣、坦議公之子任大公字宏图、任大公其子承柏公字雲槎;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承柏公是承诏公字景廷的亲哥。行恕公字如心,乃承诏公孙子倚榘公字中立的嗣子。这样一来,从坦字辈到行字辈,珍藏此宝之人就非常清晰了。

  伯琮公亲笔所书《五知莊自叙训言》

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八世祖中宪公(禺木、三异公②)所刊授,通族永为子孙命名的四次世语(字派),乃传家心法……不敢有乱宗法,且世世子孙顾名思勉,无负惓惓垂训之意。四次世语即:“坦任承先渠,行仁啓世昌,传佳崇德礼,华国进贤良”有这四次世语,按照谱牒脉系一查即清。
这里要注明一点的,坦麟公虽是伯琮公弟弟仲璜公(字半玉号别麓)的儿子,却是雍正十二年(1734)柏泉三甲张氏第次二次续谱的主要组织者;想必,坦麟公在辞官去蔡甸租房居住前,将“族宝”归还给堂兄坦議。光绪二十年(1894)第三次续谱组织者行简公(字敬亭号腴珊),再次获得保护“族宝”保护权。按照族内不成文的规定,保护权下传以此类推,也就顺理成章。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仁芬公修祠堂、组织续《景贤谱》、将汉口双墩最好的二百亩旱地上准备重建《张氏通族祠堂》......这样保护“族宝”的重担又就落到他的肩上,后传承给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嫡长孙(家父)世模公也就不足为奇。

  

  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张氏家谱》

如此看来,“族宝”总是由德高望重的贤者能仁,知白守黑的智者来承担保护责任,这是先祖初衷,还是一条没行文的执行规定,看来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据《湖北通志》《汉阳县志》《东西湖区志》记载:张伯琮(公)一生为官清正,精通佛理,以书法闻名于世。在四川峨嵋山摩崖石壁上“佛都”二字字径十尺;江西石巩寺倒悬苍崖上“石巩”二字,每字宽丈余,字迹依衡可辨;江西黄县棠阴镇崖岭村的“玉泉井”三字等亦为所书。他自幼聪慧,20岁中举,经考试授中书舍人,初补江西建昌同知,改任云南临安同知。

其孙任佐(公)继承衣钵,在四川綦江何家岩口山麓石壁留下“立峰”字径一米,及乾隆乙酉春,县令张任佐题字样,仍清晰可见。(此乃题外音。)

  宋仁宗御赐石巩为江西第一名山石巩寺及苍崖伯琮公石巩丈余二字悬在苍崖上抬头可见

上司非常器重他,将他留在省城协助案件审理。云贵制府委托他去剿抚鲁魁山贼,他单骑进入山贼窝点,推心置腹地予以劝导,使贼众被感化而归顺。任满,提拔为福州知府,因守父丧未到任,起补江西抚州知府。在抚州,他拒绝馈赠,革除陋弊,鼓励农耕,周济贫困,治内民风转化。以两次政绩考核“卓异”,转任陕西榆林道。临行前捐出自己的俸金,让其开垦荒地,从此彝、汉两民族庶民共同生息耕种,两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康熙大帝召见图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因政绩斐然拙升河南按察使,勤政爱民,事必躬亲的他,上任后不久,府衙内的陈年积案得已清理,监狱为之一空。很快,就地转任布政使。此间,发生盐民抗旨拒捕事件。对此,众官员各执一词,或剿或抚,没有定论。伯琮公召集相关头头,推心置腹解决问题,这样棘手使人头痛的问题,竟在谈笑中妥善处理。他还选择一批干练官员衙役,本着“捉拿首恶,宽处胁从,”的原则,使四方地域平安无事得以安宁。不久就地转任巡抚,他督促官吏,勤政为民,著有《豫省奏议》。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告老还乡。乐善好施的性格,为家乡做好是无数从不留名。

  榆林驿站旧址

伯琮公生有七个儿子,长子坦让、次子天谟、三子坦谔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同榜举人,坦让官至汾州知府,天谟任奉新知县,坦谔英年早逝。

  作者与宗亲在景德寺三异公墓旁菩提树前合影(右边那位与作者同名同姓)

四子天训,字伊庭。孝友承家,勤俭律己,博闻强记。以明经任象州知州,善政多端。上官嘉其绩,调横州,廉能勤敏。竟不永世,乡里惜之。五子坦议,字恪斋,由岁贡历官甘州、兰川等府知府,延榆绥兵备道。六子坦谏,以明经起家,任汉中府同知。七子訚更名朝霖,字闵菴号雨商,太学生二品廕生(先人廕护进国子监读书称为廕生)候选州同,勅授宣德郎。

  保存三百余年的《五知莊训言》

下面摘录几段伯琮公晚年所撰的《五知莊训言》: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奉檄兼程赴陕西,由陕西榆道经乾谷驿,突然驿道两旁涌现数百人,跪拜述说道:“吾乃延长庶民也,蒙受五十年前先中宪公(前县令三异公)之恩,今拜竭其公子,如见恩公一面。我们十几天前就在此恭候,岂知官府竟派人出面阻隔,今能见上令公子面,实来不易,此乃三生有幸。”说完纷纷上前叩拜,并拿出所带礼物献上。

(编者):伯琮公十分动容地写道:“先中宪大夫离延长五十年矣,深仁厚德,犹有爱慕不忘者乎。有明经樊人龙等,具道亲觏仪容,受恩始末且述且涕,予亦垂涕谢之。”

  伯琮公所撰《增补尚友录》

在人头涌动的榆林道上,有两位老太太仓皇跑来,跪拜后禀报(实则,又恨又急哭诉)道:“儿子不孝,恩公之子来榆林,实乃天意,吾儿竟敢不告此事,不是我俩赶得及时,跑得快,险些耽误时辰。”伯琮公急忙上前搀扶起老人细问,方知这两位老人家,一位是先中宪大夫县衙的门役朱文的女儿,一位是原县衙的快役田一德的老婆。他俩感先中宪大夫恩德如山,特沐浴更衣前来拜竭,岂知儿子阻扰,险些不能前来迎,故号泣随之,禀报儿子不孝。随即献上所带的鸡蛋和土特产等。

  康熙大帝晚年肖像

(编者)伯琮公随着人群进城,只见先中宪大夫“捐奉赔粮横匾”高悬,所修学校、庙宇碑文卓峙也一应俱全。西街上的“生祠”(为活人建的祠堂)香火如初,前来欢迎的庶民匍匐跪拜,其场面欢喜悲切,感人至深。念太先宪公之德泽不朽,延长士民呼吁崇祀,并制主位赴榆以请。遂公吁附主名宦……即:延长县民众念禹木公廉政爱民,做好事无数,特报请朝廷批准,将其名(牌位)放进延长县名宦祠,让三异公常年享受民众四季烟火,世代都能前往祭拜。

《易传·文言传·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说的是,修善积德的个人和家庭,必然会有更多的吉庆,厚德载物之人,才可这样受人尊敬。

(编者)伯琮公在回忆先父时这样写道:“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先中宪大夫③(三异公)擢升河南南阳同知,同仁和上级官员们纷纷为此抱不平。纷纷认为这是大才小用。可三异公笑着说:'豫与楚接壤,今得籍以迎養老母,吾愿遂矣。’离开延长(县)这天,当地士民伤心护送,扶车而哭,如丧考妣。竟数十里路送人不断人。”

  清代汉阳城注有三槐里和来青园的位置

康熙三十年(壬申1691)讣音(三异公逝世)骤至,噩耗传来伯琮公悲痛欲绝,向朝廷请假丁忧,哪知,因府内事务繁忙,近一年未批。肝肠寸断戴孝坚守,直至第二年方才获准回乡。回到汉阳来青园(汉阳龟山南岚),父子已是阴阳两隔,儿哭爹,哭得山崩地裂,其情景感天动地,丧震四邻。回想当年离家和老父道别时的情景,催场寸断历历在目。他在“训言”中写道:“离别期望之言,摧肝泣血,万死其何赎哉......星夜兼程匍匐归里(汉阳三槐里、来青园)靦颜视息,亟卜牛眠。幸是,秋得安,先灵於白虎(柏泉白虎山麓景德寺旁)”
回柏泉乡守孝那年他正好半百(五十岁),丁忧期间伯琮公杜门谢客读书、种田,劳作整五年,购农舍数间取名“五知荘”。自述道:“家食五年,仅购“五知荘”数间,土阶湫隘,不敢以华丽贻后人。”

  天子脚下的皇城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赴补抚州缺,在江西抚州任职。一向政绩卓著考核优异的伯琮公,其美誉不胫而走,很快传到康熙大帝耳朵里。一天圣上廷议对司道云:“江西好官止有一个撫州府”,初闻者,不解其意,不知皇上说的是哪一位?事后方知,这位皇上所指鲜为人知的良臣,就是抚州知府汉阳柏泉人张伯琮。伯琮公政绩卓著,治吏有声,深得同仁、庶民赞赏和爱戴。逐年考核或派人暗访,常以卓著被首推。

但刚直不阿的他,和父辈一样,恪守祖训:“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尤以活人为念……”从不会阿谀奉承,更不搞行贿受贿、拉帮结派的他,更不会干溜须拍马违背良心干些龌龊之事。

在那铜锈弥漫的官场中,凡擢升、加薪等关键时刻,要是无人推荐,是很难擢升的。不久,巡撫病故缺席,天子将浙江巡抚张志栋,调往江西任巡抚,张伯琮(公)因没人举荐则原职未动。事后,高高在上的康熙大帝自叹道:“廉吏确实难当……”并夸其曰:“此乃冰糱之操,久而益固;清操峻望,久传铁面冰心。”即: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卓著政绩、高风亮节,而获得铁面无私,冰心玉洁的崇高声望。是年,伯琮公受到皇上召见,他在“训言”中写道:“至九月终,乃得仰觐天颜,彤墀奏对,咫尺補授,蒙賜蟒服④一袭。”

  清蓝地海水江崖蟒袍

鹤湄公特意将祖父士彦公(恢浩):“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尤以活人为念。宜缄默,毋自衿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扰民。惟谦惟和,以宽以恕。”之祖训提出。如黄钟大吕告诫教育后人,激励其奕叶崇光奋发向上。

  榆林县窑洞和民众

注:
1. 张伯琮(1643-1727),崇祯癸未(1643年)十二月初六生——雍正丁未(1727年)八月二十六日卒(摘自三修《张氏家谱》)。字璧九,号鹤湄,汉阳县丰乐里人(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自幼聪慧,20岁中举,经考试授中书舍人,初补江西建昌同知,改任云南临安同知。上司非常器重他,将他留在省城协助案件审理。任满,提拔为福州知府,因守父丧未到任,起补江西抚州知府。在抚州,他拒绝馈赠,革除陋弊,鼓励农耕,周济贫困,治内民风转化。以两次政绩考核“卓异”,转任陕西榆林道。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升任河南按察使,清廉严明。不久,就地转任布政使,后又就地转任巡抚。他督促官吏,勤政为民,著有《豫省奏议》。康熙五十八年(1719),告老还乡。
2. 张三异(1609-1691),字鲁如,号禹木,湖北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清顺治戊子年(1648),乡试名列榜首,己丑年(1649)进士。他有胞侄17人,他给他们每人良田30亩,鼓励好好念书。为母亲祈寿年捐谷千石帮助贫苦的乡里,一捐就是三十年。一生平反冤假错案无数,获“片言断案”之美誉。两次受到康熙皇帝召见嘉奖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四月十一日奉旨入祀延长县名宦祠,享受四季人间烟火。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十月十五日奉旨入祀河南南阳府名宦祠。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七月十三日奉旨入祀汉阳府乡贤祠,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十月十五日奉旨入祀浙江绍兴名宦祠。

  四川遂宁、湖北孝感族亲(伏八公、伏三公之后)前往柏泉景德寺旁的三异公墓前祭拜合影

3.先中宪大夫,指的是其父张三异(1609-1691),字鲁如,号禹木,湖北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清顺五年治戊子年(1648),乡试名列榜首,顺治六年己丑年(1649)进士。

初任陕西延长县令,正遇上旱灾和蝗灾。张三异夜露中求雨,组织百姓灭蝗,不辞劳苦,并捐资助赈,平价卖粮,救活不少灾民。县民因此为张三异建立生祠,列为当地名宦。不久,张三异升任南阳府丞。剿抚境内拐河响贼庾某等贼众,除首恶外,胁从者全部释放归农。此期政绩被收录在《南阳名宦录》中。嗣后,张三异转任福建邵武府丞,按例考核为上等,当地人在长虹桥建祠纪念他。后升任浙江绍兴府知府。

4.蟒袍袍圆领,右衽,裾左右开, 马蹄袖缺失。蓝缎绣平金龙领袖边,青素缎袖,湖色素纺绸里。铜镀金錾花扣4枚。清代冠服制度向以森严繁复著称,从服装的颜色、纹样、形式和称谓上,都能表明穿着者身份地位的不同,即便是皇室之内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此袍很有可能是当时皇室管理雍和宫官员所穿,身份地位很高.

2022年元月17日于老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五知莊训言》中的故事 蒂尕字汉阳
《四库全书·江西通志》王氏名人录(2-1)
彭辉 | 富平陈有虞陈开虞兄弟
“八省名宦”在綦江永新刻下1米高巨型大字“立峰”
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世系
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丛书书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