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说六渡硚前世今生 蒂尕字禺草号汉阳

    讲六渡硚前世今生之前,先说说四大名镇之首汉口的来由。武汉三镇中最年轻的弟弟要数汉口,它形成于明朝的成化年间,是由汉水改道后,从汉阳派生出来的。清·乾隆《汉阳县志》乾隆十二年(1747)云:“汉口一镇,五方杂处,商贾辐辏,俱以贸易为业,不事耕种。”可见得天独厚的汉口,已商贾云集,其市早具相当规模。

  汉水在改道前,入江口很多,常与周边江河湖道相通,处于不稳定水患状态。在汉阳境内就有:黄金口、排沙口(约在今琴断口)、郭师口(今郭茨口)等处,均是与湖泊相通的连接口。汉水从黄金口以下泛流入湖;缓缓曲折流经不同湖泊、小河、沟渠,最后辗转进入长江。

 主要流入长江的途径可分为南北两股:(一)南股由米粮山、仙女山的西麓(今称琴断小河),向南穿过平塘渡(宽约2000米),汇入龙阳湖、官湖、三角湖等湖水,再经永济港过升官渡,汇入墨水湖、太子湖等湖水,从朝关(今白沙洲长江大桥汉阳桥头附近)、里河口(即夹河口,在汉阳城南)两处流入长江;另一处系汇入墨水湖后,又从北面马沧湖经月湖,分别从龟山北侧和汉阳城西南进入里河口流入长江。(二)北股水道从宗关(在今武汉市硚口区)入襄河,环抱牯牛洲,汇入北湖等湖水,几经曲折回转,转至鹅公口(今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路附近)呈扇形分散注入江。
  明·成化元年至六年(1465—1470年),汉水下游连年大雨不断,桀骜不驯的汉水终于在排沙口与郭师口之间冲开一道决口(河床),直接向东面长江泄去,缩短水程直入长江。比原古道水程,整整缩短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由于流程短、落差大,很快就形成了稳定的汉水的主河道,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江。

  改道后的古道,水流减弱导致淤塞,只留下琴断小河、永济港等遗址。汉水改道后,汉阳城的位置由汉水之北变换为汉水之南,依“水北为阳、水南为阴”之说法,汉阳县应改名为汉阴县,因上千年的汉阳县之域名已养了习惯,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地域文化,聪明的汉阳人采取改道不改名之法,汉阳域名保留沿用至今。

  汉口因湖溏河沟众多,为了便于出行,新建修缮了不少的桥梁。清·乾隆《汉阳县志》记载:在汉口居仁坊康熙二十八年里人李衍广初建木桥以通往来,五十三年贡生李国柱更筑以石上加石栏行人称便的桥:万寿桥、陆渡桥、广义桥、新盛桥四桥,另在汉口后湖港上,在平塘渡等处建三眼石桥、琴塘桥、燕渡桥...... 这样看来,历史对建桥修路善举之人记载得很细,主要弘扬先贤精神以砺后人。

  1916年罗田人,黄梅调梅书院院长王葆心撰《续汉口丛谈》:“筑堤掘土,堤后成深沟,广约二丈,汉水从口灌入,襟带高廛,因名玉带河。春夏水涨,可行小舟,便于水上交通运输,或泛舟游览。沿河两岸栽杨插柳,倒映河中,风景宜人。时人有:“杨柳依依玉带河”之诗。

 玉带河上先后有桥31座,主要方便人们出行。玉带河上修了很多桥,据清代范锴著《汉口丛谈》详细记载这31座桥,并将桥名一字不漏保存下来。从上游往下游依次是:大桥口、小桥口、董家桥、广麟桥、天保桥、绳武桥、燕家桥、太清桥、指月桥、大通桥、长寿桥、卧龙桥、飞虹桥、玉皇桥、赵家桥、万年桥、永清桥、燕山桥、多福桥、裕麟桥(即保寿桥)、玉虹桥、宝林桥、三元桥、六度桥、万寿桥、广益桥、保合桥、太和桥、双寿桥、通津桥、出江木桥。

  走进武汉三镇,叫桥不见桥的域名较多,汉口尤甚。在六渡硚、三眼课桥、青石桥、积玉桥等众多以桥的域名中,六渡硚尤为凸出,而且誉塞天下。

  说六渡硚具体位置,不得不说玉带河水退去所筑的长堤街。同治三年(1864)汉阳知府钟谦为防止捻军进攻,决定在袁公堤外再筑一道城堡,汉口即堡,同时也兼具防洪的效果。这样一来,袁公堤就失去了防洪作用,玉带河自然也被截流、淤塞、干涸了。不少居民在堤两边建房盖楼,逐渐形成以堤身为轴线,几乎与汉正街平行的街市,那就是汉口著名的长堤街。   

  退河还路,原建的桥就失去用途,玉带河上修建的31座桥,逐一被拆除,或被历史掩埋。现在仅存能见到的一座桥,位于汉正街保寿巷46号,它是建于1662年的保寿桥。于2016年商业区改造中,这才整体重见天日。我看,保寿桥能存到现在主要是名字取得好。清朝时保寿桥进行了重修,新中国成立后,为整治环境,保寿桥面被水泥覆盖,成为保寿巷中的一段路。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成为商业街,保寿桥一直埋没在商业街区民宅的地下,其命运如何静观发展。上述的众多桥梁均留在汉口人的记忆中,沧海桑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成为地域名或人文风景点,但大多数被世人遗忘甚是可惜。

 

                                          2016年从见天日的保寿桥                               

  1907年张之洞拆堡修路工程开始,上起桥口,下迄歆生路(今江汉路),同时动工。修路前后,张之洞正筹集经费赎回比利时欲立租界私购的土地(今刘家庙一带),于是议以此路地皮变价集赀,作为赎界之用。此议遭到汉口绅商的反对,密昌墀等连连上禀力争,张之洞乃另向官钱局筹款赎界,而此路仍为本地所有。此路当时称为后城马路。修成之后,从前人迹罕至之处,变成轮轨交通,店铺林立的闹市。这就是今日中山大道的上段和中段。

  自汉水改道后,使汉江入江处由40华里缩短至10华里,这10华里形成一条天然避风港,到了明末清初,就出现了诗人笔下:“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华景象。汉口由汉阳管辖的一个镇,很快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首。明·嘉靖年间还设巡检司,衙门在汉阳城北崇信坊,清·康熙年间衙门就搬到汉口边来了,从此汉口也就自立门户,独当一面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张之洞一道奏折,得到太后皇上恩准,从汉阳县下的汉口镇,成为与县平齐的汉口厅。汉阳和汉口的分治,史称阳夏分治。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政府迁入武汉,将汉口设为京兆区,仅维持了八个月,所以好多人不太清楚。1950年8月26日汉阳县人民政府从显正街撤出,从此与汉阳区彻底拜拜。让武汉市管辖汉阳县,说到底就是让城里人过城里人生活,乡下人过乡下人生活。1961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准,汉阳县连同孝感专署一起被武汉市甩了出去,1975年汉阳县成为武汉市的一个郊区县,1992年撤县建区汉阳县变成蔡甸区,如今,在蔡甸区保留汉阳县名称的单位,只有几所中学了。扯远了,书归正卷。

  新兴的汉口(镇),夺天时,占地利;烟树家人,旖旎繁华,不久成为“天下四聚”之一。因后湖之水经常泛滥,水患带来的威胁不断。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通判袁焻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人称“袁公堤”。其取土处凹陷成河,堤後有堑,环绕如带,故名玉带河,又名“官港”。玉带河上引汉水灌入下至堤口入江,为了方便交通往来,人们先后在河上修筑桥梁三十余座,六渡硚就是众多桥梁中的一座。

 

                              众网友专家共同考证得出“六渡硚”的位置                    

  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范锴所著《汉口丛谈·坊市街衢·大略纪之》中,录有一首竹枝词云:“妾似垂丝牵不断,郎如飞絮任斜飘,人都说是伤心树,怕上春风六度桥”。可见当时称谓是六度桥。何时给度加上三点水,把桥的木旁换成石旁,一时半会已无法考证。

  据网名“古三皇人”的一篇文章所述:“《武汉地名志》载:六渡硚街位于三民路南段西侧,创造街北侧。呈U形。长54米,宽1.8米,水泥路面,不通汽车,其门牌1—5号(文侠说有7户)。据传,早年玉带河上六渡硚尚存之时,此道为通往桥头的路,清末民初硚末成街,故此街得名六渡硚横街。1967年改名红星左巷,1972年更名回六渡硚街至今,街道两侧多砖木平房,人口稠密。”《汉口指南》本埠地名检查表:“六度硚堤上,福建庵的上首”,就是告知六渡硚的位置。

  回过头来说说桥名,六渡硚名来源说法不一,不少人认为是随旁六度庵而起。1920年前的资料上称做六度桥,可到了1923年地图上却出现六渡桥三字,人们可能将错就错沿用至今。说句玩笑话,也可能是句大实话,搞错的可能是日本人,有人说最先是日本制地图上标注六渡硚,到底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现已没法查证。

  这里引用古三皇人先生与宋晓丹先生的一段对话,能代表武汉市人对六度桥位置和名称考证的决心。宋说:“六渡硚现在已经约定俗成,要改名也不现实。我说,不在于是否改名,而是要搞清楚历史的真相。尽管以前也有人对此研究过,但没有充分挖掘到底,停留在不太详实的表述上,这次,我们能较为彻底地找出依据,得出一个使人信服的结论,算为家乡做了一件实事。”

  据清·嘉庆二十三(1818年)《汉阳县志》上就明明白白写成陆渡桥,按照国人习惯这陆,并非四五六的六之大写,而是陆地之陆,古人用词,每每喜用倒装句,如君不我惠,我惠,即为惠我的倒装句。陆渡桥疑为渡陆桥的倒装用法(上述仅是猜策)。即通往陆地之意。玉带河上诸桥,其中六(陆)渡桥,是通往后湖地区陆路干道上的主桥,来往行人商贾很多。后湖冬春之季,陆地花盛,游人如织。夏天水涨之时,后湖与黄陂南边诸湖连成一片,烟波浩渺非常壮观。有人咏后湖黄花地盛景时,竟然有沧海桑田之慨。     

  将六渡硚写成六渡桥,中国古地域名文化中习惯:同音相替,简代繁。六代替陆。至于度与渡,属于没改变彻底,故时渡时度,度字与渡的细微区别,除开少数精通汉语语义者,如古三皇人之外,如今人也常常弄混。至于绿豆桥,肖琴学先生手中河南印制的地图上标注的就是绿豆桥。据推测,当时解放军因急于南下,草草绘制而成。将六度二字误成绿豆,战争年代这样的事,是情有可原的。

   

                                             明朝时汉江朝宗图

   不少人考证,六渡硚名源于附近原有六度庵,虽然有所牵强,也能说出一翻道理。此桥随玉带河于民国中期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保留沿用至今。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有一条不长小街直通六渡硚上,这条小街叫作六渡桥街。

  网名文侠说,他知道六渡硚的准确位置。文章中他这样说道:“昨天中午到六渡桥街实地看了看地形,大致体验了一下它的所在位置。
 六渡桥街北边(感觉,没带指南针)是肖家前街、肖家后街,南边是长堤街。我是从三民路临街的一条小巷子走进去的,进去就是肖家院,这里就像迷宫,不知应该朝哪里走,眼前的房屋都是关门闭户,问路都没个人。正在拍照时,看到右边有人走过来,心想这里应该有通道,于是,过去一看,是个一人巷,长长的,试试看,走过去,见到几个人,问了问,有人告诉我六渡桥街的大致方向,说是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到乒乓球台子那里就到了。两边尽是巷子,我就笔直走,终于看到乒乓球台子了,往墙上看,有块老路牌,上面是肖家后街,有人告诉我,六渡桥街就在那条巷子里,穿过一个过街楼的巷子,看到一个楼房,有几户人家,一问,说这就是六渡桥街,一位姓陈的男住户和另一位正在摘菜的女士告诉我,这里只有4家,并指点我1、2、3、4个门栋,我想拍个门牌照,发现一块都没有,他们也奇怪怎么4个门栋的门牌号全部都没有了。我心里明白这是什么人干的,如果不是搞什么门牌收藏,谁会去下人家的门牌?以前这里共有7户人家(不是5户),后来修房子,只剩下4户。和两位居民闲聊一阵子后,我就继续往前走,走到巷子穿头时,发现巷子口有个大路名牌,上面写着六渡桥街,我就连牌子带巷子一起拍照,正拍时,这里又有一位老居民回家,在一边很关注地看我拍照,没说话,看他在一边看了半天不做声,就主动跟他说,我拍这块牌子,他很热心地用手指指划划,打着手势,又不像哑巴,我说,你家么样不能说话呢?他指了指自己的喉部,发现有一个小洞,大概是做了手术的。他非常热心地带我又到里面看,一家家给我看,我拿出笔和纸,他用简单的文字作讲解,用手势告诉我这里原有7户,那边是创造街……这条街很短,大致情况了解后,我就往前走,是岔道,一条通长堤街,一条通三民路,根据方向判断,我选择了回家近的路,走出去,是三民路,出口就是铜人像那里有不少人做缝缝补补的巷子口。”

                             图中注明的就是六渡硚的位置(上世纪20年代水塔拍摄上)


  武汉人对六渡硚一般存在三个概念:第一是现代人们习惯泛指中山大道民众乐园的大块地带,以中山大道与前进一路、三民路交会处为中心的地带;第二是六渡桥街(原六渡硚横街),此街抵头就上六渡桥,有地名、有门牌;第三历史上六渡硚的桥遗址。翻阅一些资料,总算把六渡硚遗址找到了,至于其名,我看保留六渡硚就很好,毕竟成俗,已叫了好几代人。在挖掘武汉的人文史料上难免出现偏颇,拜托各位专家及相关人士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话说武汉 | 汉口城市之根 保寿桥小考
武汉:硚口的由来
武汉地名的文化内涵
​老汉口,像弯钩
长堤街
老地图老汉阳 · 贰——街巷往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