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波骨木镶嵌

陈明伟简历

陈明伟(1960--),男,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宁波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首任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宁波骨木镶嵌代表性传承人。

 

宁波骨木镶嵌

 

宁波骨木镶嵌是民间工艺与家俱、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采用牛骨片、木片等为原料用铜丝锯锯出各种纹饰,在木坯上起槽后用黄鱼胶粘结嵌入花纹,再经打磨雕刻、髹漆而成。20086月,宁波骨木镶嵌被列第入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波骨木镶嵌

陈明伟口述

宁波的骨木镶嵌工艺从可考证的历史记载来看,应该是唐代开始的。当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不仅带去了唐朝的佛教文化,而且把宁波的一些工匠也带到了日本,现在日本的招提寺里还保留有一个骨木镶嵌的茶盘。骨木镶嵌工艺发展壮大始于明末,最兴旺的时候在清朝中期以后。清乾隆中叶,宁波骨嵌艺术进入鼎盛时期。至清道光年间,专业的骨嵌艺人已发展到一百余人,出现中、大型专业性制作骨嵌的工场。骨木镶嵌制作工艺不断提高,骨木拼接胶合技艺也相当成熟, 博得了“天衣无缝”的赞誉。这一时期的骨木镶嵌工艺品质特别好,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都是用象牙高嵌的手法来制作,而且不仅仅是单纯的工匠制作,还融入了文人墨客设计、构图的痕迹。因为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骨木镶嵌工艺慢慢从高嵌走向平嵌,制作地区也不断增多,从宁波市中心传到了余姚、绍兴、舟山、台州等地,然而其工艺品质也因需求量过大而逐渐降低。鸦片战争以后,宁波的骨木镶嵌工艺开始衰弱。到解放初期,骨木镶嵌工艺还是处于低潮,宁波药行街上骨嵌店面基本以修修补补为主,门庭冷落,更谈不上批量生产和出口。

新中国成立后,骨木镶嵌获得了新生。1958年,在宁波市海曙区老龙湾一带(现望湖市场对面),有一批骨嵌老艺人组建起了骨木镶嵌工艺实验室,开始重拾骨木镶嵌制作工艺。1963年,宁波工艺美术厂成立,由师徒相传,口传身教,宁波的骨木镶嵌工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技术人才济济一堂,各类精品层出不穷。工艺美术厂的师傅们重新设计骨木镶嵌的图案、款式,改进和改良原有工艺,制作骨木镶嵌的沙发、橱柜等红木家俱用品,骨木镶嵌制作行业开始繁荣起来。我记得,改革开放后,宁波的第一单外汇出口就是工艺美术厂的家俱出口业务。当时有许多海外华人,特别喜欢骨木镶嵌作品,不仅仅自己用,还把很多作品带到海外,不少商人就专门从事骨木镶嵌制品的买卖业务,宁波的骨木镶嵌工艺重新走向了新的高峰。宁波工艺美术厂规模最大时有400多个工人,年利润达到80多万元。这样的繁荣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随着西式家俱的引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加之大部分海外老华侨的故去,从90年代开始,骨木镶嵌家俱的外贸订单逐年减少。2001,因为国企体制改革等种种原因,宁波工艺美术厂停业,淡出历史舞台,不少熟练的手工艺师傅纷纷退休或转行,骨木镶嵌工艺又一次濒临失传。

宁波的骨木镶嵌工艺主要分为构图、贴花、钉骨、锯花、排花、拨针、擦粉、凿槽、平底、修边、胶合、刨平、雕线等工序,其中最关键的是构图、锯花、镶嵌、雕线等步骤。构图非常特别,按照《鄞县通志》的说法是:“图案古拙,几同汉画”,图案类似于汉画,像丹青体,而且是不规则的;画面设计好后,锯花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在备用骨片上贴好图画,然后根据画面把需要的骨片锯下来。水平高的人不单是锯一片骨片,最多能同时锯出七片用竹钉钉起来的骨片,而且每片大小一致、形状无异;镶嵌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首先是把锯好的骨片纹样按照设计图稿排妥在待嵌的底板上并胶牢,接着压住骨片纹样,执针紧靠纹样边缘划线。取下所有纹样后,在底板上涂上白粉,就可以看到明显的白线图案轮廓。然后,根据图案轮廓大小不同,选取适当的工具,顺线凿出槽型,并将槽缝内底剔得平整干净。最后将骨片纹样对准原槽,用木敲柱轻轻把骨片纹样敲进槽内。我们搞骨木镶嵌设计的人有句行话叫“多枝、多节、多孔”,就是故意把骨片设计得枝节具备、留有孔隙,这是因为备用的骨片材料大小有限,只能设计得小一点,而且有了枝节和细孔,骨片嵌进去后牢固度就比较大。镶嵌是最难的,因为要做到“天衣无缝”,这也是我们宁波骨木镶嵌工艺的一绝;最后还要对镶嵌好的作品进行雕线,骨木镶嵌有两种手法,一种是高嵌,骨片嵌好以后,用浅浮雕的手法来进行雕刻。另一种是平嵌,嵌好打磨平以后,还要以刀代笔,在骨片纹样上刻划出与图稿一样的线条,行话也叫“拉刀精”。一般雕线的师傅都是绘画功底很深的人,雕线也是对整个作品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重要环节。

我从事骨木镶嵌工艺的经历比较奇特,没有正式的拜师学艺,基本是自学的。我自幼喜爱绘画,56岁时就开始临摹连环画,13岁时,我自学雕刻印章,而且刻得非常好。17岁时,我学习鄞县农民画,并开始为乡邻画像、画照片。到了21岁,我开始搞木雕,尤其喜欢研究骨木镶嵌工艺,并开始了红木家具和宁波镶嵌家具的收藏。当时,我经常骑自行车20多公里到宁波工艺美术厂去看老师傅们如何制作骨木镶嵌家俱,自学骨嵌技艺。我看着他们构图、锯花、拨针、凿槽、胶合、雕线……,把每个步骤、每个细节熟记于心。因为我在骨木镶嵌工艺上有较高的悟性,慢慢的,骨木镶嵌的工艺流程我都了如指掌,自己也摸索实践着独立完成各种骨木镶嵌作品了。虽然我没有专门拜师学艺,但是我看过工艺美术厂很多师傅的制作手法,也学到了他们各人的独特技巧。

当然,我从事骨木镶嵌工艺的经历并不像我说的那么简单,那么轻松,这其中有很多困难和挫折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为什么从事骨木镶嵌工艺的人这么少,为什么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这么少?其实都很能说明问题。单就骨片来说吧,我们知道,骨片取自于牛骨,但是牛骨直接可以制成骨片么?那是不可能的,牛骨需要经过复杂的处理过程,才能制成骨片。新鲜牛骨买回来后,先要清水浸泡几天,然后用高温去掉油脂,再放到清水缸里浸泡半月乃至二十多天,然而这水三天不换一次,就有可能发臭,甚至出虫。很多人无法忍受这种肮脏,当然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骨木镶嵌工艺最棘手的问题还是其工艺的繁琐、细碎,有时甚至让人难以承受,所以能坚持学艺的人不多,能成为大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2008年,我制作了骨木镶嵌王应麟《三字经》落地大插牌,那个大插排是由1188个汉字组成,这些字都很小,要一个个地把它们锯下来,这个繁琐可想而知。然后还要按照字形拨针,凿槽,再用鱼胶把1188个字一一胶合上去,这种细碎更是无法想象。当时我满手都是鱼胶,脑子里想的全是怎样把这件作品做得精益求精。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没有对骨木镶嵌工艺的执着热爱,不能真正静下心来,这样的作品根本无法完成。

实话实说,我从事骨木镶嵌工艺的研究,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其实也是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从刻印章自谋职业,到自学骨木镶嵌制作工艺,后来自己实践骨木镶嵌制作,到现在致力于骨木镶嵌工艺的传承,完全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但是,我不得不说,如果现在仅仅让我单体的从事骨木镶嵌这一行业,我自己想想也是不看好的,也是坚持不了的。我最初是从事印章、木雕行业的,在积累了一定实力的基础上,我才能去搞骨木镶嵌工艺的研究,否则,单是从事骨木镶嵌行业,会面临很多困境。做一件作品要花多少时间,做出以后还要面临销售的问题,如果单纯靠制作骨木镶嵌维持生活,那估计无法坚持。就说我花了三年时间投入150万资金创意制作的骨木镶嵌红木千工床,这完全是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驱使。

我真正致力于骨木镶嵌工艺的传承事业其实是在2000年左右,我创办成立“宁波紫林坊(宁波紫林文房作坊)”,开始重点研究明清家俱的骨木镶嵌技艺,并把制作骨木镶嵌精品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现在刚好十年,这十年是我的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传承骨木镶嵌工艺上了。不过我坚持“两条腿走路”,一边生产骨嵌家俱、礼品,一边制作骨木镶嵌艺术精品,这也是我能致力骨嵌工艺事业的心得。既倾力打造艺术精品,又注重发展自己的产业,两者互为促进。产业的发展,为艺术精品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艺术精品的推出,又能提高知名度,反过来推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良性循环局面,为我研究和传承骨木镶嵌工艺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扎实的基础。20049月,我买下宁波江北外滩一栋民国时期的石库门老建筑,创立“紫林坊艺术馆”(老外滩馆),专门展示自己收藏的明清骨木镶嵌红木家俱和各种骨嵌艺术珍品。“紫林坊艺术馆”是宁波首家免费开放的民办博物馆,被浙江省体改委列为全省优秀民办博物馆。当时,鄞州区委寿永年书记亲自来到艺术馆参观考察,赞扬紫林坊收藏的艺术品档次高、品位高。他知道我是鄞州人,就竭力邀请我回鄞州发展骨木镶嵌艺术。在鄞州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20079月,紫林坊企业的新厂房在鄞州投资创业中心落成,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20089月,位于鄞州新城区的第一家对外免费开放的私人博物馆“紫林坊艺术馆”开馆,总面积达到4000多平方米。20088月,我被浙江省文化厅评定为第一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骨木镶嵌”代表性传承人。20096月,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宁波骨木镶嵌”传承人。

在我制作的骨木镶嵌精品中,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作品有骨木镶嵌王应麟《三字经》落地大插牌,因为王应麟是我们鄞州人,我用骨木镶嵌的手法展示了王应麟创作的《三字经》全文,其实也展现了我们鄞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2009年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这一作品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特别荣誉奖”。今年5月,王应麟《三字经》落地大插牌被浙江省温州市博物馆永久收藏;还有我结合鄞州另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爱情故事而制作的特大骨木镶嵌台屏组合橱“梁祝文化千古传情”也值得一提。整个组合橱总长度540厘米,高205厘米,选取了梁祝故事中的十三个经典情节及宁波代表性名胜、特产和8首名家咏宁波诗篇等特色题材,文字和图案结合,散发着浓郁的宁波地域文化气息。组合橱镶嵌时共耗费牛骨骨片480片(相当于240头牛的前足腚骨),历时880个工作日才制作完成。镶嵌手法上,高嵌和平嵌相结合,以牛骨为主材料,黄杨木为衬托,再加台屏两边雕刻祥云、蝴蝶相呼应来表现骨木镶嵌传统制作工艺。该作品获2006年在杭州举办的第6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金奖,并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近日,我花了三年时间投入150万资金创意制作的骨木镶嵌红木千工床刚刚完工,这一作品凝聚了我近年的全部心血,工艺更为精湛,融汇了我们宁波地区骨木镶嵌、黄杨木雕等传统技艺,是骨木镶嵌工艺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一个里程碑。我自己总结了一句话来概括宁波的骨木镶嵌工艺,那就是“图案古拙同汉画,天衣无缝艺一绝”,我想这也是我这些年来研究骨木镶嵌工艺的最深感悟。

这些年来,我们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这对于我们这些专门从事非遗研究的人来说,不仅是莫大的荣誉,其实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沉重的压力。我一直在思考骨木镶嵌工艺,包括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目前,国家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很大,但是光保护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传承。现在很多传统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招收不到理想的传承人,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三年前我就在鄞州区政协会议上提出了这个问题,得到了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也与教育局合作推出了很多措施。希望各级政府能进一步关心支持传统工艺的发展,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创造有利条件,能够将我们宁波的骨木镶嵌工艺重新发扬光大。

                                                                                                       宁波市鄞州区档案局  孙晓红整理

摘自《浙江档案》杂志社《传人》一书

 

凿槽

 

梁祝文化局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漆仟春|泥金彩漆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大赛 | 2018“海上丝绸之路——非遗鄞州”创意设计大赛
建盏工艺师简介
故宫五福金碗》未销先热
【传统工艺】北京工艺品四大名旦
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