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胃黏膜发生萎缩或肠化 马上就要患癌了?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胃镜检查越来越普遍了。但是很多患者在拿到报告的时候,就开始变得忧心忡忡了,原来他们的报告上写着“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报告上还有“萎缩”“肠化”的字眼。听说这些都是胃癌的癌前病变,这是否就代表着离胃癌只有一步之遥了呢?到底有没有治疗方法可以逆转萎缩和肠化,预防胃癌的发生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个既常见、又让人头痛的疾病。

萎缩和肠化为何被称为癌前病变

“萎缩”和“肠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萎缩”,是指胃黏膜的固有腺体出现了体积缩小、数量减少等表现,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下的血管网明显显露,或者呈粗糙和细颗粒状的外观。肠化是指胃黏膜部位的正常上皮细胞逐渐被肠型上皮细胞所取代,即胃黏膜中出现了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从而导致胃黏膜损伤,削弱了其正常消化吸收和蠕动的功能。

简而言之,“萎缩”和“肠化”确实是胃黏膜非正常的表现。

那患癌的风险到底如何呢?研究证实,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胃癌风险是正常人群的4.5倍,且胃癌风险随胃黏膜病变炎症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不过,萎缩、肠化在5年内演变成胃癌的概率仅在0.1%左右。因此,虽然萎缩、肠化被称为“癌前病变”,但大家也不必过度焦虑,适度的随访、合理的治疗才是关键,所以从预防萎缩和肠化最终发生癌变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早发现、早治疗”。

有哪些症状可以提示萎缩性胃炎

患有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大多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上腹疼痛不适,食欲缺乏、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甚至有一些发生在自身免疫基础上的萎缩性胃炎会由于体内“内因子抗体”的存在,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不良,从而引起恶性贫血。但是这些症状,也可能因为其他疾病引发,并不特指向萎缩性胃炎,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是无法通过某种特异性的症状将自己和“萎缩性胃炎”对号入座,要想尽早发现,建议胃镜检查。

诊断萎缩、肠化之后,多久复查一次胃镜?

针对有萎缩和肠化的患者,密切随访胃镜非常重要。那么多久监测一次比较合适呢?一般年龄超过40岁,没有特殊疾病,既往也没有息肉或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可以3-5年检查一次,用于早期发现一些病变。但如果有胃癌家族史或既往有溃疡、息肉、腺瘤、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疾病的患者,可以适当提高复查频率。例如,伴有肠化生的轻度或中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每2-3年复查胃镜。累及全胃的萎缩及肠化患者建议每1-2年复查高清染色胃镜。

胃黏膜的肠化、萎缩主要依靠高清染色内镜和病理活检进行诊断。高清染色胃镜在诊断胃黏膜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方面均优于普通白光内镜,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放大可疑病灶,还有助于判断萎缩、肠化的范围和程度,同时及早发现更为严重的病变端倪。可见,高清染色内镜对初次诊断以及随访复诊的“萎缩、肠化”患者相当重要。

萎缩、肠化该如何治疗?

首先对因治疗。之前提到的“内因子抗体”只是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之一,比较常见的病因还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的胆汁、胰液反流刺激胃黏膜、长期食入粗糙或刺激性食物、酗酒、长期服用拜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药物等等,根据不同病因我们要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或生活习惯的改变,例如根治幽门螺旋杆菌、保护胃黏膜、补充维生素B12、微量元素硒或叶酸等。

其次对症治疗。针对上述提到的腹胀、嗳气、消化不良等症状,相应地给予促胃动力、补充消化酶、抗反流等药物治疗。

通过对因和对症治疗,能大大改善我们的症状,同时能阻断幽门螺杆菌、胆汁等因素对胃黏膜的刺激,减缓萎缩、肠化的发生发展。

总而言之,萎缩、肠化是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的癌前病变,但我们大可不必忧心忡忡,只要配合适当的治疗和规范的随访复诊,其他交给专业的医生就可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肠上皮化生
李佃贵治疗胃癌前病变经验(慢性萎缩性胃炎)
为什么有人把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称为癌前期病变...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一表读懂胃黏膜活检病理报告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