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媒介生态下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研究


作者:林秀瑜、徐福荫


摘要

新媒体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核心,具有数字化、交互性、以受众为中心等典型特征。教育电视媒体作为新媒介生态下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亦由传统电视发展为网络电视、互联网协议电视、手机电视等多种形态。教育电视新媒体体现出来的突出特点是以受众为中心,强调受众参与创造信息,因此,互动成为教育电视新媒体研究的核心问题。教育电视新媒体包括基于受众需求的选择式互动、基于受众行为模型的信息推送式互动、基于受众参与的角色扮演式互动三种形式。目前支持电视媒体交互的常用技术有IPQAM和IPTV两种,但两者支持交互的传输机制有所不同。前者将音视频信息和互动回传信息通过不同的通道进行传输,后者均使用IP信道进行传输。为了提高教育电视媒体互动的质量,我们应采取积极的互动策略,如促进各种信息渠道融合,加强互动过程监控,精心设计互动内容,吸引受众长期注意等。

关键词:媒介生态;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形态;互动模型;互动策略


廖祥忠(2008)把“新媒体”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即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喻国明(2006)认为新媒体意味着技术的进步、传播语境的改变、传统话语权的解构和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其具有数字化、传播语境的“碎片化”、话语权的阅众分享、全民出版:自媒体模式等特征。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徐福荫教授(2011)指出新媒体具有三维基本特性:数字性的比特化、互联性的交互化及非线性的选择化。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媒体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数字化,数字化的制作、传播能使媒体更具有可塑性;二是交互性,媒体与受众、受众与传播者之间因为交互而缩短了时空距离;三是以受众为中心,更突出了受众的需求,体现出媒体更大的效用。新媒体所具有的这些新特征,能更好地为教育工作者所用。教育电视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媒体,理应进入研究者的视域。


一、新媒介生态下的教育电视媒体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中各种因子互相依赖、制约、协调的关系的学科。(陈阅增,1997)而媒介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末,由北美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整合的媒介环境学派所创立。它采用生态学的概念,将媒介视为一种生态环境,动态研究媒介信息与技术及其结构对人类的认知、理解与价值观的影响。它创立了全新的生态研究模式框架,努力研究控制信息污染和信息鸿沟等传播生态问题,以维护宏观与微观媒介环境的生态平衡。(樊佩佩,2007)邵培仁(2009)认为:“媒介生态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生活的普遍联系中,从媒介生态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媒介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媒介生态发展与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媒体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媒介生态系统这个大语境,因此研究某一种媒体形式,不能脱离相关的媒介生态系统。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产生,媒介的生态系统也发生了改变,教育电视媒体在这种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对传媒产业而言,当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得以在新媒体中参与到新闻产制价值链的上游,而不再只是单纯的阅听大众时,也就意味着媒体生态的深刻改变正在酝酿之中。(喻国明,2006)在新媒体生态下,新的电视媒介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网络电视、互联网协议电视、手机电视等媒体形式。这些新的形式可以为教育传播所用,成为新的教育电视媒体。


网络电视(WebTV)是基于TCP/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个人电脑为终端的视频传播业务的新媒体。接收终端是连接到互联网的个人电脑,关键技术有流媒体技术、P2P技术,传输媒体是互联网。


互联网协议电视(IPTV)是指在IP网络上传送包含电视、视频、文本、图形和数据等,并提供高质量、可交互、可管理的多媒体业务的新媒体。其接收终端可以是个人电脑、机顶盒+电视机以及手机等。采用的关键技术有视频数字化、传输IP化和播放流媒体化。传输媒体有IP网络(InternetProtocol,网络之间互连协议)、HFC网络(Hybrid Fiber-Coaxial,光纤和同轴电缆相结合的混合网络)。主要运营商是电信、广电等。


手机电视是数字技术在无线传输运用下产生的新媒体。手机电视业务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基于移动运营商的蜂窝无线网络,实现流媒体多点对多点的传送;另一种是通过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方式,在手机中安装数字电视接收模块,直接接收数字电视信号,实现点对多点的传送。


教育电视新媒体为利用电视节目进行教学带来新的优势,体现在制作、内容编导、教学情景设置、教学互动等方面。本研究针对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特征、互动形态、互动模型设计、互动策略等。


二、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特征


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体现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主要特点,其互动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由“以电视为中心扩散”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选择”


教育电视新媒体的改变,实质是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的转变。施拉姆曾预言:“革命的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将是更多注重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韦尔伯·施拉姆等,1984)“网络时代电视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特征就是变单向传播为互动传播。”(齐心,2005)正是在这种传播理念的推动下,新媒体技术的变革,引起了教育电视媒体的转变,从而使得教育电视传播形式由“以电视为中心扩散”逐渐转向“以受众为中心选择”。


受电视传播技术的局限,早期的教育电视传播是“以电视为中心扩散”的,是一种点对面的互动方式,互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存在互动不同步、互动双方地位不对等、互动深度不够等问题。在这种互动模式下,受众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电视传播的信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卷入程度很低。“使用与满足”(郭庆光,2002)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按此理论,消极地接受教育电视传播的信息达不到信息传播的效果。在教育电视节目中应该实现“以受众为中心选择”的模式,即按照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来选择教育电视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而教育电视新媒体能够实现“以受众为中心选择”这一目的。


2.受众由“接受信息”转变为“参与创造信息”


尼葛洛庞帝(1997)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大众传媒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将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可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不仅是接受信息、与传播者互动,更是参与到信息的创造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与共享,将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并能产生出更加适合学习者的教学内容。而相对其他形式的教学内容而言,在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学习者的参与程度非常低。教育电视新媒体的出现能满足学习者“参与创造信息”。这种参与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心理参与,学习者投入到对节目内容的评论与加工;另一种是行动参与,即学习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演播。


3.受众接受多样的个性化服务


在模拟教育电视系统里,学习者获得的交互服务比较单一,例如异步点播、电话答疑、邮件答疑等。在教育电视新媒体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机顶盒、个人电脑等与节目内容、节目制作者、节目发送者、其他学习者进行交互;或者直接参与教育电视节目的编导与制作。学习者获得的服务包括:时移电视、视频点播、电视杂志、教育游戏、电子节目单、教学指导信息、教学内容推送和学习者自我管理服务等。这些个性化的服务体现了教育电视新媒体强大的互动特征,更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形态


以受众为中心的教育电视新媒体,其互动是基于受众展开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基于受众需求的选择式互动


基于受众需求的选择式互动是指根据受众的需求,随时选择能满足学习者学习需要的教育电视节目等学习内容。其实现形式包括时移电视、视频点播、电视资源包等(如图1所示)。


时移电视是利用个人电视记录服务中的功能进行教育电视节目的设计,即学习者可以通过遥控器对直播的教育电视节目进行控制,实现快进、暂停和快退等功能。


视频点播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点播教育电视节目,系统会根据学习者的请求将其所选择的教育电视节目内容传输给学习者。



电视资源包是指学习者在观看教育电视节目时,能根据需要选择节目播放时出现的各种知识单元节点,灵活进入新的视频片段、动画、文本或图片等资源包,以进一步扩展、深入学习该知识节点。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以自然历史为题材的科教纪录片《与野兽同行》,允许观众在观看节目时通过遥控器进入到增强型电视界面,在其中选择不同的类别进行交互体验,包括不同配音的解说版本、辅助信息的文字和视频。辅助信息主要包括与动物有关的常识、科学探索过程背后的故事以及各种动物化石挖掘过程的视频短片等。在观看这些辅助信息的同时,原始的线性节目仍旧可以通过屏幕右上角的小窗口继续观看,而互动内容则占了电视屏幕的2/3左右。


2.基于受众行为模型的信息推送式互动


基于受众行为模型的信息推送式互动是指,交互式电视系统通过记录学习者的基本资料和平时在交互式电视系统中学习活动的习惯,形成个人行为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向学习者推送节目或者集文本、图像及视频而成的电视杂志。这种互动可以利用Web2.0中的社会网络来实现(如图2所示)。



在信息推送系统中,首先在教育电视平台上需要利用Protégé工具为教育电视节目建立一个本体,然后根据节目特征信息对电视节目进行分类。在制作教育电视节目时,需要根据建立的节目本体,采用MPEG-7描述格式建立节目的XML描述文件。节目接收端将由信息提取模块对节目的描述文件进行解析,然后向受众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3.基于受众参与的角色扮演式互动


基于受众参与的角色扮演式互动是指学习者能参与到教育电视节目的进程当中。这种互动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教育电视节目采用树状结构的叙事模式,在播放节目时,在关键的点会出现互动菜单,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节目的进程进行选择或者设置不同的角色(如图3所示);另一种是由学习者参与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或者由学习者提供自己的视频作品。



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科学地带》节目将互动板块分成演示板块、数据板块、微观板块和电影板块等,不同板块承担不同的叙述任务。学习者可以自行选择角色进入到不同的叙述地带当中,例如学习者可以跟随主持人进入节目互动,也可以选择成为节目里面的专家、医生、消防员等进入节目互动,互动结束后还可以再次回到原来主要的叙述线索中去。


在2011年开播的美国首个社会化电视网络“Youtoo电视”中,受众可以自己制作15秒的电视节目交由“Youtoo电视”播出。在节目中,主持人抛出一个互动话题,感兴趣的观众可以用有录像功能的手机或者电脑录制一段15秒长的视频答案,然后上传至Youtoo网站与大家交流分享。


四、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模型设计


1.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平台要求


为实现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功能,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平台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平台管理功能要求。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平台应支持学习者管理、学习计划管理、网络管理(流量与带宽控制)、学习内容管理、学习过程管理(平台管理与日志),应具有与综合业务计费系统、教育资源系统、统一网管系统的标准接口。


传输与控制要求。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平台应支持门户页面导航与SI/PSI(Service Information/Program Specific Information,服务信息/节目专用信息)口令相结合的电子节目菜单;支持基于条件接收系统加扰方式的内容保护;支持授权信息在主节目通道或所有节目通道的插入;支持采用HTTP控制协议或RTP/RTSP/RTCP协议进行视频流的点播。音视频编码要求。


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平台中的音频编码技术是MPEG-1Layer2(128Kbit/s),视频编码技术是MPEG-2(4.2Mbit/s),音视频传输速率为4.5Mbit/s。


接入要求。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平台可根据学习者的具体网络状况选择以太网或电缆调制解调器接入方式提供回传交互通道。


终端要求。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平台终端机顶盒可选择配置10/100Mbps以太网接口或内置CM(Cable Modem,电缆调制解调器)模块;必须具有支持基于浏览器、客户端或中间件方式的视频点播模块;具有可远程网管与软件升级的能力;支持智能卡接口;支持宽带接入认证;支持智能卡与IP地址的混合身份识别;以及开放机顶盒的集成规范。业务支持。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平台能够同时实现教育电视上网、教育电视虚拟空间、教育电视动画等业务,同时支持双向教育电视业务。


2.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系统组成


机顶盒。机顶盒是放置在学习者家中或其他学习场所的设备,通过与电视机相连接,使用宽带网络和同轴电缆接口,学习者可以从运营商系统中获得相关的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交互门户系统。交互门户系统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入口界面。通过此系统,学习者可以完成教育电视节目的浏览、点播和收看,并可以完成一些与学习相关的学习内容记录、标签制作等与学习系统交互的项目。


学习服务运营支撑系统。学习服务运营支撑系统是学习运营支撑系统。通过此系统,教育电视节目的运营方可以实现对学习者的管理,包括注册、认证与授权等,以及计扣费管理、定价策略管理等。


数字教育电视视频服务系统。视频服务系统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媒体内容的存储和分发,二是为用户提供直接的媒体流服务。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完成对媒体流的播放、暂停、快进、快退等一系列控制操作。


3.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模型


在互动电视中,常用的两种交互技术是IPQAM(边缘调制器)和IPTV。前者是基于IPQAM技术在HFC网络上传输的双向互动电视,后者是利用纯IP网络传输的双向互动电视。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模型,可以利用这两种技术来建立。


(1)利用HFC网络的IPQAM传输模型


利用HFC网络的IPQAM传输模型如图4所示。在IPQAM体制中,有RF(RadioFrequency,射频信号)和IP两种信号的传输,其中音视频是通过RF接口传输的;而互动回传信息或者其他IP增值业务是利用IP双向通道传输的。



在利用HFC网络的IPQAM传输模型中,机顶盒(STB)和CDN边缘视频服务器(CACHE)之间的控制信息和视频流分别通过不同的通路进行传输:学习者发出机顶盒的接入认证,(电子节目菜单)EPG信息浏览等流程通过IP双向回传通道进行交互;而CDN边缘视频服务器收到学习者的请求后,将音视频流以UDP封装方式输出音视频流数据至IPQAM设备,IPQAM将音视频流调制为RF信号后通过HFC网络传输给STB,STB根据头端返回的PID锁定对应的音视频流来进行解调和解码以实现互动。在HFC的视频点播系统中,用户所点播的视频内容下行是由HFC网络承载的,通过IPQAM设备将IP数据包调制发送到HFC网络中。


IPQAM模型中典型的特征是数字教育电视系统中的机顶盒拥有RF和IP两个输入接口,所有的音视频流无论是直播(广播)还是点播均来源于RF输入接口,而IP双向通道仅用于互动回传或其他IP增值业务。在教育电视系统中,数字教育电视节目通过RF输入接口单向传输;而学习者发出的包括时移、视频点播、获取电视资源包、学习者特征数据、角色扮演等指令则通过IP双向通道完成。总之,通过IP网络实现学习者的指令发出和信息反馈,可以实现基于受众需求的选择式互动、基于受众行为模型的信息推送式互动及基于受众参与的角色扮演式互动。


(2)利用IP网络的IPTV传输模型


与利用HFC网络的IPQAM传输模型相比,利用IP网络的IPTV传输模型的最大特点就是无论音视频还是双向互动信号均使用IP信道。IPTV的本质是IP网络,因此使用IPTV技术的机顶盒无需RF输入接口。


利用IP网络的IPTV传输模型如图5所示。在运用IP网络的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模型中,音视频信号和双向互动信号都通过IP网络进行传输。在IP网络中有实时直播和点播两种形式:实时直播运用组播技术,同时收看一个频道的受众可以共享带宽;点播使用单播技术,每个受众需要单独的带宽资源。



在此模型中,学习者发出的互动信息和接收的数字教育电视节目信息均由IP网络进行传输。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实时直播和点播数据流、学习者发出的时移、视频点播、获取电视资源包、学习者特征数据、角色扮演等指令都通过IP双向通道完成。学习者利用学习交互门户系统向机顶盒发送指令,由IP网络进行传输,经过学习服务运营支撑系统,到达数字教育电视视频服务系统,数字教育电视视频服务系统根据指令从而将数据信息反馈给学习者。这种传输模型同样可以实现基于受众需求的选择式互动、基于受众行为模型的信息推送式互动及基于受众参与的角色扮演式互动。


五、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策略


通过对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特征、互动形态、互动模型设计的研究,笔者认为教育电视新媒体能够体现以受众为中心的互动。为提高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效果,笔者提出如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1.促进渠道的融合,提高互动的实效性


互动电视的发展源于各种信息渠道的融合。例如,早期采用邮政、电话通讯网络等实现了信件反馈、电话反馈、受众采访/调查、热线电话实时参与等。后来利用移动通讯网络和互联网后,电视可以实现电子邮件反馈、网络公开讨论、手机短信参与、网络直播帖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但此时的电视媒介还不属于真正的互动媒介,因为其互动的产生是借助其他媒介完成的。为了提高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的实效性,将互联网络与广播电视网进行融合,包括利用HFC网络的IPQAM传输模型及利用IP网络的IPTV传输模型,能通过遥控器实现基于受众需求的选择式互动、基于受众行为模型的信息推送式互动及基于受众参与的角色扮演式互动等更多形式的互动。


2.加强互动过程的信息监控,提高互动的针对性


在教育电视新媒体的互动中,会产生很多关于学习者的信息。若能将这些信息收集、整理并进行分析,就能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并根据这些信息聚合成学习者的行为特征模型,从而为学习者推送相关的学习材料,提高互动的针对性。例如,江苏广电集团要求各地市级广电媒体必须建立自己的反馈网络,以供电视节目的监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专业的分析人员会对各类收视率数据、观众满意度数据、专家评估数据以及相关经济指标数据按月进行分类,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形成表格、图表以及文字分析报告,供各级管理者决策参考,从而全方位地提高电视节目的反馈互动程度。还可以利用Web2.0技术,聚合学习者特征信息,建立教育电视节目本体,对教育电视节目进行分类。节目接收端将由信息提取模块对节目的描述文件进行解析,之后再向受众推送符合学习者特征及需求的学习资源,以此实现具有针对性的互动。


3.吸引受众长期注意,增加互动的延续性


若要让受众利用教育电视新媒体开展深入的学习,则需要吸引受众的长期注意,以增加受众在教育电视新媒体中互动的延续性。在制作教育电视节目时,可以设置相应的悬念,即让受众对某事、某物、某人的未来发展或存在状况形成一种期待、探究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被激发,就可以吸引受众长时的注意力。还可以在教育电视节目中设置多种角色、多种可能性、多种情节发展、多种焦点冲突,让受众自己选择相应的节点来主导节目的进程。或者在教育电视节目中设置同步思考问题,设想事情的结果,分享解决问题的愉快或者未解决问题的遗憾。通过此类交互的设置,能增加互动的延续性,提高受众利用教育电视新媒体的学习效果。


4.精心设计适合受众的互动内容,确保互动的质量


教育电视节目的互动内容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根本。在设计和制作教育电视节目前,要充分调查受众的需求,最大限度为受众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在制作教育电视节目时,要运用教学设计原理,对节目的编排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在建构数字教育电视新媒体应用平台时,可以从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出发,根据乔纳森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式,通过学习环境的建构,将互动内容设计于学习环境之中,从而使受众在情境中形成积极的互动。


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11工程”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林秀瑜,博士研究生;徐福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转载自:《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 2014年第1期/总127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直播答题异军突起,《百万英雄》如何用台网联合创造“倍增效应”?
网络脱口秀:谈话节目的“数字化生存”:与电视谈话节目对比谈网络脱口秀的新特质|超文本,互联网,网络,66论文下载网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宏观思考
佘贤君:电视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再出发
面对新兴媒体的强力冲击,“互联网思维”能否成为电视媒体的反击利器?
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转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