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南街曹家账庄三庆川
userphoto

2023.06.08 江苏

关注
一座老城,街上熙熙攘攘,车来人往。一座老院,满载历史年华,到处弥散着厚重浓香。 
一个人,平凡普通却总是会有自己特别不一样的故事。或是口述祖上的繁华,或是倾诉青春燃 烧的激情,亦或感叹岁月的沧桑。 

 癸卯元宵前日,太谷区古城办任老师和教育局原老师约我,一起对太谷古城南街82 号原三 庆川账庄进行调研探访。据《晋商名城太谷》记,三庆川为北洸曹家账庄,位于老城南大街 82 号。是南街保存原始面貌比较完整的大院之一。通过实地查看,这座老院完全体现了太谷 特有的建筑风格。三庆川账庄旧址大院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遗构。座东朝西,三三制二 进院带牌楼布局,即正房三间,南北厢房各三间,西房为临街铺面中间开铺门,今遗存一匾, 上书 “松竹月”三个黑漆大字。院中正房为单檐硬山弓背顶,中明间前接双柱悬山顶抱厦,门窗装修改造。南北厢是硬山单坡顶。西房北梢间辟院门,对面嵌筒竹双柱式仿斗拱素面影壁, 中有土地神龛。中轴线院中遗存牌楼基石。在正房后,有后院,东房五间(现存两间),原墙 上有拱券门通往后花院(现已封闭)。墙体采用石条作基,磨砖对缝,墙高顶大,檐深阶立。向内设窗,呈封闭状态,防盗性极强。大概占地面积365 平方米。
 走进院里,就看见院主人刘瑞芳大娘正在做忙活。说明来意后,刘大娘就热情的把我们邀 进屋中盘谈起来。后又拿出一本老相册,和泛黄的奖状,并介绍给我们看。大娘居住在北厢房,屋子里是一暗两明带隔断结构,保存完好。据现院主人刘瑞芳讲,这是北洸曹家二门的祖产绸缎账房院,主人为曹星元。解放后由她公公曹中海(曹星元之子)居住打理。通过我手底的旧资料查到,此院房产主人确为曹中海,61 年全院房子24 间,不过从《曹家大院》那本书 上找不到曹星元、曹中海与曹家二门的关系。但幸好又找到一个原始信息可佐证。此院北隔壁是广生恒药店旧址。广生恒药店开设年代不详,1925 年,祁县子洪人高德三投资3000 元入股,买下原股东曹克维的店铺,成为广生恒的最大的股东。而曹克维便是北洸曹家二门曹士奇长子曹振麟的重孙(属曹谦益堂)。广生恒与三庆川两个院都有可通到后面花园的门,由此足可证明:南街原38.39 号应该是北洸曹家二门房产产业。曹氏二门的生意做的很大,南到两广川苏,北至京绥辽东蒙俄。主要经营丸散丹药、苏缎丝绸、京广杂货、皮毛烧锅、钱庄当铺等行业。 

到清光绪民国,受战乱社会动荡,外资经济侵入和自身腐化堕落等因素影响,曹氏商业逐渐败落。各地字号纷纷倒闭关门,或重新招股入伙维持生存,整个产业一厥不振。据广生恒后人高老师回忆,民国时期,本院主人曹星元,天天吃鸦片料子,专门雇一女子伺候吃烟。可见生活堕落,鸦片毒害之深。而曹星元去世后,葬礼依旧办得风风光光,豪华排场。曹氏子弟的颓废也加快了曹家商业衰落的步伐。到解放后,他家偌大的产业也就剩此院。受当年背景影响,曹星元之子曹中海只能低调生活,平时靠去搬运社拉平车为生。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房屋公经时,他家自留房六间,出租十八间。因此从曾经的富商大户变为太谷城里普通的住户。 
曾显赫一时的晋商大户在解放后虽 “消极败落”,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曹家后代积极参与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代人参军,让曹家挂上了,为国家做出贡献,引以为荣的 “光荣之家”的金色牌子。 

1955 年,曹中海二子曹岫在太谷民办学校高(小)二班读书。太谷民办学校,1954 年在县城小 南街城隍庙东一小庙成立,称 “东南街民办补习学校”,布学宽为名誉校长。教师只有吕洛青、孟彩琴二人。1958 年秋太谷民办学校升为城关民办中学,李志清任校长,教师就多了,校址则由小南街迁到大巷孟家祠堂,以勤工俭学养校,1959 年又迁小沙河今武家巷。在1958 年迁址时,曹岫报名参军,到北京后,随王震将军的部队开赴北大荒,到了祖国最北端,一起组建852 农场,发挥自己特长,和许许多多的屯垦人战斗建设。1960 年获得共青团八五二农场 “十红青年”,专门颁发奖状,以资鼓励,成为一名光荣的联合收割机司机。 

据资料显示,当时北大荒刚刚开垦时,十多万屯垦官兵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找不到老婆。俗话说:北大荒真荒凉,又有狍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很多官兵到了30 多岁还没有成家,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一条条钢铁汉子都陷入了无边的孤独与寂寞。王震将军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找到了当时的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希望他动员一批女青年来北大荒建设,谭书记爽快地答应了。 
1959 年秋天,就有数万山东支边青年来到了北大荒。有资料显示:仅以852 农场建场初期为例,山东支边青年来场5533 人,其中20 岁以下青年占90%,而女青年则占总人数的54%,使农场女职工占职工总数比例上升到33.5%。这其中就有刚刚初中毕业的山东胶县女孩刘瑞芳。 
岁月可以模糊印象,一种精神却不会黯淡;时间可以改变山河,一种理想却不会磨灭;光阴能够冲淡记忆,一种信仰却历久弥坚。 
1959 年7 月25 日至9 月7 日,由山东蓬莱县、招远县、威海、曲阜、兖州、栖霞、胶县等30 多个县6000 多名支边青年分配到八五二农场,其中刘瑞芳被分配到六分场。初到北大荒 

852 农场6 分场4 队的120 名支边青年,下车—看思想波动很大,现实与在山东老家,厂矿领导动员青年到北大荒的讲话内容,与到852 农场面临的环境情况和条件完全不符,都没有思想准备。看到无边的荒原,艰苦的生活、泥泞的道路,刘瑞芳等青年思想很不稳定,人们心烦意乱,整天想着怎样离开北大荒,终于在到第四天爆发了: 他们集体背着行李,离开4 队朝着农场部方向走去,一心要回山东,这可忙坏农场三级领导,生产队长派通讯员马上到分场向领导报告情况,分场不敢耽搁又向农场报告情况,120 人背着行李走在大路上,生产队领导、分场领导纷纷上路做思想工作进行拦截,那时刘瑞芳等支 边青年思想简单,心血来潮,考虑问题也简单,再者从山东是坐车乘船来到黑龙江农垦的,能背着行李走回去吗,开始火气很旺,走了十多里有些人就走不动了,加上领导上路做工作,慢慢有些人就停下来,少数走到二队和一队交界处也走不动了,经领导们再三劝说,都回到分场。 
当晚农场场长黄振荣带领农场文艺宣传队来到6 分场,召开支边青年大会,场长做了重要讲话,首先他对支边青年来到北大荒表示欢迎,他又讲北大荒多么需要支边青年开发建设北大荒,又讲北大荒远景规划,希望支边青年与铁道兵共同建设北大荒,为国家多打粮食支援社会 主义建设……而对当天发生支边青年集体要返回山东之事一字没提。 

讲完话后开始文艺演出,一些剧目内容引起支边青年哈哈大笑,一天不高兴的事烟消云散,刘瑞芳他们便坐汽车返回了4 队。安心扎根下来,一起建设和开垦祖国的北大荒。 
此时的曹岫早已成长为一个老铁道兵,多次受到表扬。被分到852 农场农垦部机耕中队第一大队。丰收季节,他在广袤的田野里,开着收割机驰骋农场。情窦初开的山东姑娘刘瑞芳早已被这英俊潇洒的铁道兵所征服。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他们同甘共苦,相互鼓励,共同的革命理想和意志让他们走到一起。终于在1963 年12 月18 日,到虎饶县沃野乡民政科登记结婚成为北大荒的首批铁道兵革命伴侣。 

 1978 年,因家中老母无人照料,曹岫夫妇为尽孝道,提出申请转业回原籍太谷。因熟悉驾驶收割机,被分配到太谷拖拉机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他爱人刘瑞芳也一同跟着来到这座曾经商业繁华的晋省小城。好客开朗的山东女孩一直没有被深受封建礼教的婆婆喜欢,刘瑞芳并无怨言,为了去尽一个儿媳妇应尽的孝道。专门申请安排在离家不远的太谷服装社当了一名普通裁缝学徒工。当年跟着回来的还有三个孩子。其中老二曹利军,在八十年代也应征入伍,后来 复员在铁路工作,现在属高铁系统。 

聆听着刘瑞芳大娘讲述,她一家子半个世纪以来的坎坷经历,让我思绪万千。这么精致的四合院,漂亮的门楣大匾,及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奖状,还有曹家儿媳刘瑞芳大娘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对这座老宅着实入了迷。对太谷老城越发喜欢和珍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黄黎:北大荒农场的山东支边青年
【知青往事】(四)
我的身世之谜
《北大荒十年》知青往事150篇(四)
把北大荒原变粮仓
中国版图的鸡冠之行(十)重返北大荒——八五三农场2分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