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文化概述

——对吴文化相关几个关键词的理解            

厦门吴氏宗亲会:吴先辉

第一、什么是吴文化? 什么是泰伯精神?什么是至德文化?

第二、怎样做好吴文化研究工作?

第三、宗亲会的宗旨

 

 这里向各位宗贤汇报一下自己学习吴文化的体会:

以下所言,是本人对“吴文化”、“吴氏文化”、“至德文化”、“泰伯精神”几个词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这里既有自己的观点,更有书本上、网络上本人认为正确的观点。然而,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理解不见得准确与全面。对欠准确的请诸君雅正;对欠全面的请予补充完善。为实现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这些词汇的原始意义和历史发展的脉络。以不致于倒果为因、以目为纲,或去题千里。

 

()首先谈谈对吴文化几个关键词的理解:

在我们氏族谈论弘扬传统、传承祖德之时,出现频率较高的莫过于:“吴文化”、“吴氏文化”、“至德文化”、“泰伯精神”这四个词语。

这四个词语,既涉及我们研究吴文化的学术问题,也涉及理论问题。学术问题,就是要符合历史事实、历史逻辑。理论问题,就是要对这些历史事实上升到理论的境界,作出准确而完整的理论总结,用于指导实践。这些理论就是科学的真理!邓小平说“科学的真理是实践的指路明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丰富了科学的真理。”这就很简洁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本人认为:这四个词既有相同,亦有差异;既是同类关系,又是母子关系;既有其历史性的一面,也有其现实性的一面(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比如往昔的尚武转型演变为崇文重教;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近现代的“工商经济”转变,由传统封建社会向具有资本主义形态与因子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转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文化”与“吴氏文化”的关系: “吴文化”是母,“吴氏文化”是子。“泰伯精神”与“至德文化” 的关系: “泰伯精神”是母,“至德文化”是子。

四个词总起来说:“吴文化”是母,“吴氏文化”、“泰伯精神”、“至德文化” 是子。

 

1 关于“吴文化”

【吴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璀璨灿烂,博大精深。吴文化的研究已历经年,硕果累累。然而,何为吴文化,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研究吴文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给吴文化一个确切的定义,寻求吴文化的本质特征,应是立论的基础。

一、吴文化及所覆盖区域的界定

所谓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吴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也应以此来界定。

纵观近年来学者对吴文化的定义,虽然五花八门,各持一端,但综合看来不外历史界定、区域界定、方言界定等几大类型。

其一:历史界定。此说认为吴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吴文化,只指勾吴国的考古文化,即从商末泰伯奔吴建“勾吴”国,到公元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时间延续约700多年。夫差亡国,吴人四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吴文化到此结束。此后,在故吴地占主导的分别是越文化与楚文化。自秦汉以降,占主导地位的则是中原的华夏文化。广义的吴文化则是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依托吴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八千多年以来历经考古学意义上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诸文化—马桥文化—古越古吴文化等各族原住民的改造开拓,初步奠定了吴地的文明基础。然后以泰伯奔吴带来的周文化融合吴地固有之“蛮夷”文化,形成“勾吴”文化。以此为基础,历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形成高峰,元、明定型,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此说认为:吴文化到现在还没有终结,在流传了数千年后,今天吴地的文化依然是古吴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其二:区域界定。此说认为,吴文化是指吴地自有人类开始,直至现今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创造。吴文化的地域,一般指宁、沪、杭、太湖流域一带,影响到浙北、皖南、赣北、河南及山东小部分。具体来说吴地,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也有人提出吴地区域是以太湖为中心,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此说认为,正是在这一地域内,哺育出居民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导致居民的气质、习俗、风情、意识、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的与众不同。几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几经融合形成了以秀慧、细腻、柔和、智巧与素雅而称誉海内外的文化特质。吴文化应确切的称为吴地文化。它应是在特定区域内,穿越历史时空的一种文化现象。

其三:方言界定。此说认为,“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跟共同语有差异的语言。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吴文化首先是以吴地方言为载体的方言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吴文化模式,绝不可能在其他地域,而只能在吴语地域产生、发育、发展和成长(包含吸纳周边养分)。因为不同的文化模式产生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连不同人类群体的心理结构也是由环境造成的。吴语地域,其今地理分布应是:东临大海,北抵长江北岸的南通、海门、靖江线,西至丹阳、溧阳一带的茅山山脉和浙西、北的昱岭、天目山东侧,南达宁波、绍兴直至台州、金华等地,面积13万平方公里左右。吴语地域的中心区域则在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这里发展的史前文化(或称先吴越文化)有不少共同的因素,且是不同于三秦文化、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她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许多特征的形成,曾经起过并还在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吴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但其从产生到形成、发展中每一历史阶段的成果,都是有其载体—吴语给予保存、传递的;尤其在古代,言传身教的社会约定俗成是最基本的传承样式和手段。从这层意义上可说,没有吴语就没有吴文化。吴地与吴语方言区应是同一个地理概念。吴文化就是千百年来在吴语方言区形成的文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吴文化是在吴地这一特殊地域,经由千百年来的融合,由相同或相近的民风习俗、心理结构、语言、信仰等组成的居民群体,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称。它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吸收融合周边文化,并随着社会变革和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吴文化,确切的说应称为吴地文化。它是吴地文化的简称。

从广义上说,吴地文化所涵盖的区域,从现代地理上看,大致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长三角地区相重叠。因此,我们有理由说,“长三角”文明是吴地文化的传承者。

吴,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吴文化的地域界定是: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地带。形象地说是以太湖为腹心,沪、宁作首尾,苏锡常、杭嘉湖为节肢,旁及镇江、南通、扬州的一个地域整体。

作为吴地腹心的太湖,应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太湖文化作为一种大文化,涵盖了先吴文化和吴文化。

吴文化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亦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不同的区域文化,其间都蕴藏着一些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要充分了解并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作用,首先就必须探本求源,深刻揭示其本质内涵,全面把握其发展演进的脉络。 

  从吴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来看,吴地中心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里山明水秀、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气候温润,降水充沛,加之庞大的太湖水、长江水、运河水等水体,构成了吴人及其文化赖以生存的水乡泽国,成为吴地显著的地域特色。水成了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元素。  

  自然环境在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对文化特征的培育与影响具有支配性的作用。吴文化以水为标识,是水的文化,其最直观的表象特征与水直接相关。

秀美的水乡特色。吴人的生活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水,是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因素,对吴人的生产、生活乃至性格特征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吴文化就其主导性、基础性特征来说,是具有水的清新气息。吴人衣食住行中的蚕桑丝绸、稻米鱼虾、城和村、桥和船等,莫不与水相关。吴文化尽显江南水乡和谐秀美的特性。

婉约的吴语文化。吴语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方言。吴侬软语清秀斯文、谦逊温和。吴语文化突显了其细腻、灵动的特点。吴地居民用吴语交流,用吴语抒发感情,从事创作,产生了极富人文特色和情韵的吴语文化艺术。如:纯朴清新、温柔敦厚的吴歌、吴乐,委婉清丽、悠扬动听的锡剧、昆曲、评弹等,倍受人们喜爱并代代相传。

温良的民风习性。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加之吴人长期偏安一隅,得以修养生息、修身养性。文化的生态化取向培养起了吴人温良、平和、安祥的性格。外柔内刚是吴地民风习性的典型特征。 

 

但凡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肯定呈现着一些不同的特点,但作为一个长期葆有文化稳定性的形态,其内核必然存有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吴文化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厚德载物的和谐性

泰伯三让王位,赢得孔子“至德”的赞誉。厚德载物作为吴文化核心的道德内容,成了立身之本。从远古的泰伯到明代的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代表的、依附于江浙财阀的、官僚勾结的政治集团。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顾宪成是无锡人,时人称为泾阳先生或东林先生。)从近代工商望族到当代的华西村,无锡在社会诸方面的发展中,无不体现出尚德和谐的理念。

二是兼收并蓄的开放性

吴文化是一个开放性文化系统,它的发展是不断吸纳异质文化的结果,显现出一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对中原文化的引入吸收,显现了其包容性。临海型的地理区位,也使吴地很早以来就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碰撞磨合带。

三是经世致用的务实性

经世致用的思想缘起吴地发达的工商业。工商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孕育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干思想。经世致用在近代主要表现为学、用结合,积极主张以实用的知识与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实业。无锡荣氏兄弟即是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

四是开拓进取的创造性

泰伯在荆蛮之地,开拓建立勾吴国,吴地自此涌动着一种不拘成规、敢想敢干的开拓创新精神。中国的历史传统是重农贱商,但吴地很早就开始工商并重。及至当代,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无不显示其开拓进取创造性。

五是崇文重教的学理性

吴地文化发达,积淀深厚。大约东汉以后,形成了重文风尚,藏书、读书、教书的风气盛行,至明清则大盛。吴地崇学重教,人才辈出。古代苏、锡、常以及杭、嘉、湖等地,进士、状元等联袂而出。在现代,则成为教授之乡、科学家摇篮,国学大师、文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外交家等批次产生,成为一方充盈着学理性的文化土壤。

六是道济天下的爱国性

吴文化中洋溢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天下情怀,积淀起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 

  吴文化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始终充满着发展的活力,创造了灿烂的吴地农业文明和工商文明。先吴文化时期,吴地先民在宁镇丘陵地区和环太湖周边地区开创了丰富的石器时代文明。他们把野生稻栽培成家生稻,开创了稻作文化,成为支撑锦绣江南的主要物质文化基石。 

  吴文化内涵归结起来具有如下品格: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兼收并蓄  经世致用 

崇文重教  道济天下

总而言之:吴文化的内核离不开泰伯精神,具有相通之处;因为泰伯是吴地公认的人文始祖。

 

2、关于“吴氏文化”

“吴氏文化”毫无疑义是表达吴氏家族的文化。从这一原理出发,这一词语没有地域的概念,只是表达吴氏族人之创造。吴氏文化的源头始于泰伯,那么泰伯以降三千多年的历史时空与其世世代代吴氏族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吴氏文化。它包含农耕文化、建筑文化、军事文化、科学精神、工商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兼收并蓄、经世致用、崇文重教、孝友和爱,诚信务实。

 

3、关于“至德文化”

“至德”是道德评判,“至德文化”用较详细的文字来阐述就是:最有道德的文化。由此可知“至德文化”就是精神文化。“泰伯精神”和“至德文化”其核心内涵是基本相同的。但从总体内涵来讲,“泰伯精神”宽泛些。从这一维度出发,应该说:“泰伯精神”是母,“至德文化”是子。“泰伯精神”丰富多元,“至德文化”核心主题。

“至德文化”源于泰伯崇高而伟大的人格,源于泰伯的人生实践。泰伯的人格和人生实践在深深地感动了世人的同时,更是感动了国人称之为圣人的孔子,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以至德论人,这在孔子人生并不多见。泰伯的至德主要在于“三以天下让”,让天下可谓大让,而且“三让”。这充分表达了泰伯其让心之诚,其让心之坚。其让的思想基础是遵从父意,成全父愿,这是孝的重要品格。

但是,泰伯之让并非一让了之,他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要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有了后来的“让位奔吴”、“立足梅里”、“创建勾吴”、“开拓江南”。

有学者言:

三让王位,是谦让不争的道德基石;

衡山采药,是孝父友弟的真诚动因;

勾吴拥戴,是诚信不欺的千秋明证;

开拓梅里,是自强不息的丰硕成果。

这些都是几千年来各类史书典籍均有记载的历史事实。这些总结,就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理论归纳。

 

4 关于“泰伯精神”

“泰伯精神”的概念范围就是:泰伯的精神财富。笼统地讲:“泰伯精神”和“至德文化”是一回事,纵有差异也非常细微。

先说这两个词的前面两个字,即“泰伯”与“至德”。

“至德”是对泰伯的道德诠释,“至德”因泰伯而获,泰伯的人生就是至德的人生实践。

再说这两个词的后面两个字,“精神”与“文化”。

狭义地讲,文化是行为方式,精神是思维方式。精神在文化的土壤内成长,贯穿于文化始终,但反过来,又对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表现在选择性与领导性。

文化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文化易于传播,融合,影响另一种文化或者受另一种文化影响,改变精神成长的土壤。

 

泰伯精神的核心价值是:

厚德载物 孝友诚信  谦让务实 自强不息

这同样也是至德文化的核心价值! 这就是“吴氏四维”。

我们吴氏族人,应该理直气壮地表达:“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泰伯精神!(泰伯精神包含着至德文化)”这样的表述是千秋万代都能站得住脚的。理论就是人们前进的指南。在理论上没有清楚的、准确的、完整的表达,使大家都明确起来,说泰伯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就显得虚无、苍白。然而,也要避免捕风捉影、自圆其说、牵强附会等没有历史依据、不合历史逻辑以及理论上、逻辑上的混乱与重复等现象。赞美祖先,既要虔诚、热情,又要实事求是。所谓“有美不扬是没祖,无美而称是诬祖。”

只有符合历史事实,才能为世人认可,使社会贤达也觉得: 吴氏搞的这些都有根有底、符合历史事实,不虚伪、不牵强,很实在。有了这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更为重要的是得到子孙后代的遵循与践行,成为行之久远的文化成果!

 

 

()怎样做好吴文化研究工作?

首先是组织力量,选择一些学术基础、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的人员到研究班子上来。

然后就是要规划好步骤,做到目标明、方法对,共同推进。这就需要我们吴氏的理论工作者、各地宗亲组织多多加强学术交流、理论交流。实现对这两个问题的明白,就是说在理论上形成共识,形成合力,今后的工作就会更有成效。

 

 第三:宗亲会宗旨:

宗亲会必须确立明确的宗旨,以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

厦门吴氏宗亲会确立的宗旨是:

弘扬至德 兼收并蓄  繁荣文化 促进经济  敦亲睦族 服务宗亲

弘扬至德:学习泰伯道德人格、精神风范,以孝友、诚信、谦让、自强为行为准则,践行孝友为亲、诚信为人、谦让处世、自强进取。

兼收并蓄:秉承先祖的包容开放精神,博采众长,学习先进,以时俱进。从而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繁荣文化:加强对吴文化的研究与交流,汲取其现代价值、文明成果。使“文化力”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进吴文化的持续发展,为泰伯精神添光,为吴文化添彩。

促进经济:以宗亲会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支持,相互学习,不断促进经济发展。

敦亲睦族:秉持不分尊卑,不言贵贱,相互支持,相互谅解,交流互动,形成合力,从而实现和衷共济,共同发展。

服务宗亲:尽心尽力为宗亲提供更多的、必要的、可能的服务,以实现共谋发展,共同富裕。

 

                             20171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吴氏宗亲江苏无锡祭祖泰伯
2017年无锡吴文化节泰伯祭祀大典隆重举行!
《吴文化典故》图文并茂
古泰州区域特色勘说
吴氏故典(上)
3200年前的一次礼让成就了今天的吴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