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齐物论》要义
userphoto

2022.05.06 黑龙江

关注
《庄子》第二篇《齐物论》是最难读的一章,因为其所讨论的问题似乎玄之又玄,加之部分文字古奥,即使有些古文功底的人也不易读。
不说其它,“齐物”二字就颇费思量。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齐物之论,也就是论说万物齐一的理论;二是齐之物论,也就是说把关于物的理论加以整齐。从文章的思想来看,齐物之论也许更合适。
齐一万物,并不是说万物是平等的意思,而是说万物混同为一个整体,应以整体的观念看待万物。那么,万物如何混同为一个整体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差别的世界,不是那么容易理解这一点。
要理解这个理论,首先要明白万物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可能会说,万物是上帝创造的,或者说是天创造的,或者说是从道中流衍而出的。这种种说法,是从源流上来说,万物必有一个源头,此源头不随万物改变,如此,我们的心才能安定。否则,以人类脆弱的心灵,希望过着稳定生活的心灵,面对时刻变化的世界,必将陷入惶惶不安。所以,那个终极的源头,是人类想像出来的。但以人类的心灵来看,它必存在,否则,无以解释身外的一切。但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模样,人类并不能知。不知是幸运的,以人类的骄妄来说,凡是他所知的事物,必加以利用直至毁灭。
但《齐物论》不从源头上来探讨万物产生,而是聚焦于人的认识能力,从认识论上探讨万物的出现,从而得出人类应当的处世态度。
万物如何出现的呢?注意,我说的是出现,而不是产生。产生这个词,容易误会是不存在的东西忽然被造出来了。而出现,是指本来就存在的东西显现出来。
万物是如何出现的呢?试想,如果你进入一个森林,森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你对它们一无所知,所以它们在你眼中,是混混沌沌的一片。如果你在森林中生活久了,你就渐渐认识他们了,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树,这是什么动物,那是什么动物。人类认识它们的起因,大概是为了利用,只有认识它们,才能加以利用,为了利用它们,必须加以认识。因此,万物在人类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这是苹果树,果实可以吃,那是杉木,树干可以建房子,那是兔子,兔肉非常的美味,那是老虎,虎骨虽然可以泡酒,但性情凶猛,力大无穷,还是躲远点好……
人类把物转化为器用,这是人类认识物的目的,万物也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有了清晰的固定的概念。但是,物本身是为了给人类利用而存在的吗?显然不是,万物的存在显然并非为人类而存在,人类以器用的观点看万物,当然不能了解万物的全貌。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道代表万物产生的那个源头,那个源头是不可知的,但人类为了讨论它,发明了各种言论来论说它,但不管你怎么说,都不是道本身。名代表人类对万物的认识,万物是可说的,但人类说物是站在器用的立场说的话,万物不是为了人类之用而存在。以物为器用,这并不是物的本身的性质,故物之实名不可说,可说之名不是真名。无名,就是不为器用的物,物无区分,这是万物的原始状态;有名,万物被人类认识,被当做器用,物有区分,万物就显现了。
母子关系是如何产生的呢?先有母后有子吗?非也,母子是同时产生的,一个少女不能称作母,只有她生了小孩子之后,她与她的小孩子同时具有了母和子的名称,这隐喻着人类和万物的关系。人类和万物本是一体,彼此无分,但随着人类智能的发展,学会了制造、利用工具,学会了驯化、饲养家畜,学会了栽培、种植作物,人类与万物的区分就产生了。所以,老子接着说:“故无欲,以观其妙,故有欲,以观其徼。”无欲,不以器用的立场看世界,万物各尽其妙,各美其美。有欲,以器用的角度看世界,善恶就出现了,是非就出现了。是非出现,人为的灾难就出现了。《齐物论》的要义,就是化解是非,避免是是非非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怎样化解是非呢?《齐物论》开篇,说到南郭子綦靠在几案上,仰天长嘘,荅焉若丧其偶。物的出现是因区分,区分是物与物相比较,比较之物就是“偶”,丧偶即丧失其比较之物;丧失其比较之物,非物不存也,而是说不再以区分的观念看待万物。颜成子游惊异于南郭子綦这样的形貌有如枯木槁枝、神态有如死灰,问何以至此时,南郭子綦说,你问得好,我今天忘记了自己。原话是:“吾丧我。”这个吾与我的概念肯定不一样,这个我是个有自我意识的我,吾是那个精神的我,与大道合一的我。当人遗忘了自我意识,那个与道合一的精神的我就出现了。
那么,遗忘自我意识是指完全忘记自我了吗?这从常识上不可理解,人怎么能完全忘记自我?从逻辑上也说不通,完全忘记自我的话,是谁忘记了自我呢?所以,这个遗忘自我意识就不能理解成完全忘记了“我”。
南郭子綦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说了个天籁的故事。风吹各种孔窃,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风是一样的,为什么孔窃发出的声音不同呢?因为孔窃的形态各不相同啊。那么,人类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是是非非呢?因为人心不同啊。这里的人心,指个人的偏见杂念,庄子称之为“成见”。人人有成见,所以,人类才有这样那样纷繁复杂的是是非非。因此,人要避免陷入是是非非的困境,就不能以“成见”看世界,所以,这个遗忘自我意识是指不以“成见”看世界。用通俗的话来说,不能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还应考虑对方的立场、社会的规范、时代的诉求等等因素,以确定好的方法与途径解决问题,融入社群,趋利避害。
庄子进一步论述说,古人的知识抵达顶点了,抵达什么样的顶点呢?就是认为根本不曾有万物存在;其次,有人认为有万物存在,但是万物之间未曾有区分;再其次,有人认为万物之间有区分,但是未曾出现是非的争论;最次一等,就是现在的人类,以己是为是,以己非为非,以至于争强好胜。
这个“成见”,就是是非之心,追根溯源,是非之心源于对物的器具化,把物器具化的结果,有用则喜,无用则弃,妨用则怒。进而把人物化,把人当做工具。修炼的第一步,应是不把人当工具,而当成与自己一样的人,自己有是非,人亦有是非,以同情之心理解相互的立场,化解是非的执着。第二步,从更大范围的角度思考各自的立场,从而求同存异,获得最大公约数,化解区分的困扰。第三步,完全与整体融为一体,就如万物不曾存在一样。这样的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孟子说的最高境界,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不可思议,又岂能言说也。而庄子说的最高境界是知道不曾有万物存在,也就是进入物我无忘,是非双谴的境界。这样高远的境界也是不可知、不可说,只有达到这样境界的人才会自然产生一种心理的体验。
庄子又说:“知止其所不知。”也就是说知达至知所不能知的那个“不曾有万物存在”的境界。达至这个境界,知识达至顶点。故庄子接着说:“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这个境界不可言说,所以是“不言之辩,不道之道”,如果有谁知道了,他所掌握的智慧就如“天府”—自然的宝库一样,无论注入多少水都不会满溢,无论倒出多少水都不会枯竭,但又不知道这种能力从何而来,这样的状态就叫“葆光”—含藏光明。
《齐物论》的最后,庄子用一个庄周梦蝶的寓言来结束此章。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不知道是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只有以道观之,才能产生这种物我无分的潇洒意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荣子“犹有未树”解
诸君共论《齐物论》
庄子:通往逍遥之路
庄子:为何人类总是唯我独尊?因为我们在错误地观察世界
庄子的名言及其解说
庄子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