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地不仁”与“不如守中”
userphoto

2022.06.04 黑龙江

关注

2021-10-25 08:17:22

今早醒来,忽悟老子是宣扬以“守中”来应对“天地不仁”。“仁”古作“忎”,即“万物共有一心”,应亦同“中”义,故此章以“不如守中”为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老子本义是:天地不仁(没有中心代表)则万物皆如祭,天地之间动而愈出,多言(献祭表达)数(速)穷,所以不如守中,抓住关键即可。       

上古天命观下,意识到“天地不仁”之弊的老子阐述了以“不如守中”应对。此亦当为产生一神教之理。         

这几周读书会思考终于有了结果:果实之心谓仁。        

“仁”字字源之二解:“忎”、“尸(人)二”,皆已含“众生平等”之义。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人。       

《论语·里仁》: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智)?”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庄子·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       

孔孟之说强调了“仁”之“爱人”内涵,原本“天心”之义则渐渐不明。因等级种姓、君子小人之“天命礼制”并不能彻底反映“众生平等”,故古来欲反礼教压迫者,多借老子“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之言,以破教条。到安史之乱后“古文运动”的开创者韩愈,为高标华夏道德优势,在《原道》一文中斥“老子之道”为“小道”,拈出孔孟对“仁”的解释,立“博爱之谓仁”乃“原道”。老子本义则渐被曲解。       

旧文《反思天极观》中曾论礼教:       

礼教最保守,本质就是为维护天人合一观及天极崇拜观下的等级秩序。但光明兄曾分析,周礼之“周”,既是表示天道的“周而复始”,也含有“周全”之义。强调“仁义道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语》,与宣扬“天地不仁”的《道德经》相比,有了人类最早的“人道主义”萌芽。

此论有错。老子是周朝典籍守护者,绝不可能反周礼天命,而是更知其深意。现改为:       

礼教最保守,本质就是为维护天人合一观及天极崇拜观下的等级秩序。但光明兄曾分析,周礼之“周”,既是表示天道的“周而复始”,也含有“周全”之义。宣扬“守中”来应对“天地不仁”的《道德经》,强调“仁义道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语》,都有了人类最早的“人道主义”萌芽。

老子的“不如守中”,是万物有灵的萨满转向天极观天命论的进步。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天极观天命论→一神论⋯⋯人类早期文明世界观的发展应是这个轨迹。       

当然,天心本空。众生平等。       

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按:       

“明明德”,意谓究明“明之德”。“格物”亦同早期佛教之“究极微”。究至“无方分极微”(“自性空”之最早描述)即“知(智)至”。“格物致知”本义,或亦有格物至无可格乃生智慧之义。无著之弟世亲著《百法明门》,论证“无方分极微”在逻辑上不能成立,辟“无方分极微”乃“清净本体”之误解,更明确了“空性”。心学本义亦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六章)解读
紧跟圣人的足迹,管窥天命的幽深
古代儒家与道家的“天人观”
细说汉字:接二连三——说“三”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与重大争辩 :天、天命、道
孔子韦编三绝,终成下古《易》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