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userphoto

2014.07.27

关注

《泰山》之二十五   天上人间——天  街
人们把登泰山比作登天,把登山路途上的关门叫天门,登上泰山的南天门也就等于上了天,而上天后的最让你感到轻松和快乐的事情,莫过于逛一逛天街了。
  天街,顾名思义天上的街市。漫步在平坦整洁的天街,如坠仙境一般,浮云在指间飘过,阳光在眼前闪烁……从人间到天上,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境界得到了提升。(云雾景色)
由于是在天上的缘故,天街气象变幻万千,特别是在冬夏雨雪时节,漫步天街,观赏美景,瞬息万变的云雾风光会让你目不暇接,大开眼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大山画卷。
望入天门十二重,暖然飞雾半虚空。
——明·陈沂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
——唐·李白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唐·杜甫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
——宋·谢灵运
天街北侧的店铺古朴典雅,店门上的招牌,还依然保留着百年前的古风,听老人们说,很早以前的天街上,只有几家为前来上山烧香的香客服务的店铺,而且,都是茅草盖顶的简单石屋,过去的山民很穷,不识字,为了容易让游客辨认,店主们就将一些标志性实物挂在门头上作为招牌,从此,这里也就出现了“鹦鹉家”、“笊篱家”、“棒槌家”等等极具特色的字号店铺。这些店铺的经营内容很简单,除了给香客提供一些便利的食宿外,就靠挣点茶水、香纸钱。
光阴似箭,转眼就是百年,过去的茅草屋变成了现代的仿古式建筑,小店里经营的旅游产品琳琅满目,酒店里的餐饮更是中西合璧。不过,最让人难忘的还是这山上的名吃——煎饼卷大葱,在山顶上喝上一杯咖啡感觉不出什么味道,要是喝上一碗山茶,嚼上一口山民当场制作的小米煎饼卷大葱,那可是一种十足的享受,你会记一辈子的。
我们走在用泰山石铺成的平坦的天街上,脚下却是沉甸甸的,低头细看路面上的石块,心中不由感慨万千。有人说,泰山上的每一块小石头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是的,泰山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自然文化巨著,形成于28亿年前的泰山,地质地貌具有中国和世界意义的地学价值,泰山岩石坚硬、刚强,它不仅有天然的质量,更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泰山岩岩”、“重于泰山”、“稳如泰山”等等名词诗句,比喻的就是泰山岩石。
在天街凤凰山的南面,有两处石景观十分神奇,一处叫“象鼻峰”,山石的形状酷似大象的头部;一处叫“青云洞”,阴雨天时洞内会冒出轻烟缕缕。
天街一侧的悬崖绝壁上,一处处名人墨客留下的咏赞泰山的诗文华章显耀夺目,在这些石刻中莫过于文化先师孔子曾经惊呼出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最精辟了。
    身居鲁国、周游列国的孔子,非常崇拜泰山,大山宽广的胸襟、岩岩的风骨和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仁爱哲学相互贯通,孔子在这里向弟子们灌输了在大山的稳重和雄壮中来理会“仁者乐山”的哲学道理,是的,一个人的仁爱思想的形成,应该从喜欢登山、热爱大山开始,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觉悟,扩张自己的胸怀,所谓乐山,正是从大山博大的气魄中来锤炼自己的仁爱思想,高瞻远瞩世界万象。
这里是当年孔子瞭望吴国的地方,据《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与颜子登上泰山顶,走到这里,孔子向南望去,看到了吴国的都城苏州城门外有一匹拴着的白马,就问颜子:“你看到吴国的城门了吗?”颜子回答说:“看到了。”孔子又问:“你看到城门外有什么东西吗?”颜子说:“好像是一条白绢。”孔子说:“不对,是一匹白马。”这个故事就充分表现出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宽广胸怀,所以他能站得高看得远。
    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在这里建起了这座石坊,在石坊的上面修起了孔子庙。
孔子庙前面的“北斗台”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台子为正方形,在泰山花岗岩石兰的内侧,牛郎、织女、天鹅、北斗图案,台子中心的石咎上刻有子丑寅卯等十二时辰,是古人观天象的地方。巍巍泰山,高耸入云,气象万千,站在山顶凭览八极,可以随时观察风云变幻。
在碧霞祠的西神门外,回首遥望蜿蜒而又平整的天街,一轮红日即将落下,天渐渐的染红了,余辉中,傲徕峰、望府山似画家笔下的景色,一层层,一片片。余辉中,天街上涂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一道道,一闪闪。
    我们想起了郭沫若先生的著名浪漫诗歌《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泰山》之二十六   天上宫阙——碧霞祠
著名的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曾经这样说过:“碧霞祠这组建筑群,在泰山是一座精美的建筑,很是完整严密,尤其是为了适应山顶气候,在建筑材料上亦有所改进处理。”
碧霞祠位于泰山顶天街的东端,始建于宋代大中祥符二年,也就是1009年,是宋真宗封禅泰山后下令修建的两大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山下是岱庙,山上是碧霞祠,当时的碧霞祠叫“昭真祠”,明代重修后改名为“碧霞灵佑宫”,清代乾隆35年重修后称为“碧霞祠”,被誉为高山建筑杰作。
碧霞祠由南北两个院落组成,北院有山门、香亭、御碑亭、配殿和正殿。
既然是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地方,它的整体建筑风格都显示出了一种大气和神威。
宽阔而高大的山门,在两侧钟鼓楼的衬托下,更显其高大端庄。
走进山门视线被重檐八角的香亭挡住,看不到正殿的真面目,使游客更增加了一种神秘感,香亭的设立既有它的实用意义,又起到了影壁的作用。
碧霞祠的正殿五间,东西长24、7米,南北深15、1米,殿高13、7米,四柱七梁,九脊歇山顶式结构,殿顶的360条瓦垄,象征着全年周天之数。大殿建在高山之上,常遇急风暴雨和冰雪严寒,聪明的古代建筑师们为了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明代开始利用金属覆顶,主殿、配殿和山门的房顶构件全部采用金属制成,从而形成了“铜梁铁瓦”的特点,到了清代正殿的瓦、鸱吻、脊兽等全部更换为铜制。
铜瓦上的这排小水兽,是古人用作免遭火灾的避邪祥兽。
正殿内高悬的“赞化东皇”匾牌是清代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福绥海宁”是雍正皇帝题写的。
殿内雕梁画栋,彩绘二龙戏珠藻井很显华贵,中央石雕莲纹神台之上供奉着碧霞元君铜铸神像。
碧霞元君是华夏民众心目中的东方女神,她的全称叫“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也叫“泰山玉女”,俗称“泰山老母”,在民间老百姓的心目中被尊称为“泰山老奶奶”。有关碧霞元君起源的说法有很多种,但是,不管怎么说,最主要的应当是归结于人们对东方大山的崇拜,对东方女神的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泰山周围就有以鸟为图腾的原始部落结盟,它们的首领是舜,舜也是最早登上泰山祭天神部落首领之一,它们图腾形象后来演化为了人首鸟形的女神,从此,女神的的形象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成为最为崇拜的精神偶像。进入封建社会后,广大妇女深受社会歧视,一直生活在一种无比压抑的环境之中,她们心目中非常渴望有一个值得信赖的女神来帮助解脱其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因此,碧霞元君也就随之而来,从而就出现了碧霞元君是“凡女成仙”、“天仙玉女”的传说故事。
碧霞元君是“凡女成仙”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很久以前,一个忠厚善良之家的女儿叫玉叶,她相貌清秀端庄,头脑聪明过人,待人和善有礼,14岁时,得仙人指点,来到泰山后石坞黄花洞修炼,三年后,成为玉女之神。现在的后石坞仍然有元君庙和黄花洞。
碧霞元君是“玉女”的神话传说,早就有古书记载:黄帝曾经建岱岳观,派遣玉女七人迎接昆仑真人,元君就是七个玉女之一。
在碧霞祠东西配殿里面,供奉的是眼光神和送生神铜像。
东配殿里面是眼光神,她让人心明眼亮,为人和善,被称为“眼光奶奶”。
西配殿里面是送生神,她负责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被称为“送生娘娘”。
在碧霞祠里除了正殿顶瓦为铜铸造之外,还有三件构造精美的铜质建筑,这就是:一座“金阙”和两座“金碑”,它们被称为“三金”,是因为它们均为外表鎏金制成。
铜亭,又叫金阙,原来设在香亭的位置,现在在岱庙中保存。明代万历43年制造,铜质全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整体鎏金,造型工整,制作精美。
东铜碑,明代万历43年,为建立金阙的记事碑,名为《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
西铜碑,明代天启5年,为重修碧霞祠的记事碑,名为《敕建泰山灵佑宫金碑记》。
两座铜碑形制相同,制作工艺精细,碑顶端的龙首雕塑细腻传神。
我们不难想象出,当时“金阙”稳坐中间,“金碑”两面矗立,金碧辉煌的景象。
碧霞祠是一处高山杰出的建筑群,它之所以被称得上“高山杰作”,在建筑学上讲,是因为它的建筑位置选的非常巧妙,背靠泰山主峰,利用自然山势,建筑物布局紧凑而又合理;同时,它在使用建筑材料上,因地制宜,大量使用了金属构件。从天街方向仰望,它高耸于山峰之上,威严壮观;从极顶向下俯视,它金顶耀目,依山接云。从文化角度讲,它是泰山女神的神宫,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象和广泛的民众信仰,使得它在人们心目中位置高大而威严。
碧霞祠高超完美的建筑艺术和碧霞元君的女神形象,使碧霞祠更为完美崇高。
清晨,走出碧霞祠的东神门可以迎接泰山日出;黄昏,站在碧霞祠的西神门又能观赏晚霞夕照;碧霞祠不愧为“天上宫阙”。
 
《泰山》之二十七   昂头天外——极顶(一)
 “岱山高兮,不知其几千万仞。盘根齐鲁兮,亦不知其几千百里。影照东海兮,巍然而柱天。”——明·朱元璋
六百多年前,这位明代开国皇帝一番发自肺腑的感慨之言,把泰山巍峨壮丽,雄峙天东的气势概括出来。几千年来,泰山以其独特的自然优势和丰富的东方文化神韵,被历代帝王崇拜,纷纷来到泰山封禅,使泰山成为帝王“君权神授”的象征,从而形成了泰山独有的帝王文化现象,现在保存在泰山极顶的秦泰山刻石碑、无字碑、唐摩崖、宋摩崖、清云峰就是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最有力的见证。
唐摩崖,也叫“大观峰”。绝壁如削的石崖上刻有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时亲笔书写的《纪泰山铭》,摩崖碑高13、3米,宽5、7米,全文共有1008个字,是唐玄宗东封泰山歌功颂德的记事碑。它鸿篇巨制,金光闪闪,洋洋大观,为泰山上最大的摩崖石刻。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唐玄宗率文武众臣及邻国友好使者,浩浩荡荡,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封禅活动中,唐玄宗对原有封禅礼仪进行的两项改革,一是将原来两次在山下,一次在山上的祭祀活动,全部改为在山顶上举行;二是把封禅泰山时秘而不宣的“玉牒文”公开宣布,他的理由是:我来泰山的目的是为天下老百姓求福的,没有什么个人隐秘。唐玄宗是一位开明、理智的皇帝,他公开宣称封禅是为“苍生祈福”,这是历代皇帝所不能做到的,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他的《纪泰山铭》才完好的保存至今。
《纪泰山铭》通篇为隶书,字体遒劲雄浑,文辞典雅大气,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开元盛世”的帝王气魄。《纪泰山铭》有着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它既有汉隶古风,又显唐代新意,一直深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明代史学家这样评价它:“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
唐玄宗封禅泰山时,还流传下来两个故事:举行完封禅大典之后,唐玄宗十分得意,下令朝廷各级官员晋升,而被任命为“封禅使”的大臣张说,却借机把自己的女婿官升四级。玄宗问起此事,张说无言以对,站在一旁的黄幡绰十分幽默地说:“此乃泰山之力也。”以此来影射张说的徇私行为。
相传唐玄宗上泰山时,骑着一头白骡到了山顶,下山后白骡突然累死,唐玄宗为了酬报白骡的功绩,立即封它为“白骡将军”,并在红门东侧的山坡上修建了“白骡冢”。
唐摩崖东面的崖壁叫“宋摩崖”,是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时留下的碑刻,全称叫《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刻于宋大中祥符元年十月,碑高八米,宽四米。宋真宗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政治局面,与大臣王若钦精心策划了泰山“降天书”的闹剧,为自己上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找到了理由,做好了铺垫,宋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宋真宗从京都开封出发,浩浩荡荡地来到泰山封禅。封禅活动之后,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国家出现了一段和平时期,宋真宗认为是封禅的威力,于是,下令在泰山修建了岱顶碧霞祠和岱庙天贶殿,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碑刻,《宋摩崖碑》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宋真宗导演了一出历史闹剧,使得泰山封禅活动从此也画上了句号,以后的皇帝来泰山不再是封禅,而改为祭祀,宋摩崖碑刻也屡遭后人凿毁,只留下了篆额部分。
大观峰的西侧是“云峰”,“云峰”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题写的,下面的诗刻是乾隆皇帝的《夜宿岱顶作》诗二首。
登上大观峰就到了泰山的极顶——玉皇顶,玉皇顶的面积并不大,这里却集中凝聚了泰山的历史文化,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上都留有历代名人歌颂泰山的诗句,这里是古代帝王们筑坛祭天神的地方,这里有秦皇、汉武封禅时留下来的碑刻。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镇服东方六国,巩固政权统治和寻求长生不老,从河南经邹绎山来到泰山封禅,封禅活动结束后,就立起了这块《泰山秦刻石功德铭》碑。秦始皇去世以后,秦二世随即也来泰山封禅,并在秦刻石碑的后面刻上了诏书,现在,在岱庙中保存的《秦泰山刻石》残字就是诏书里面的内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解决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大障碍——文字差异,下令丞相李斯主持统一文字,创新出了“秦篆体”,《秦泰山刻石》碑就是李斯用秦篆体写成的。秦篆,也叫小篆体,它的结构特点是长方字型,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均匀,端庄稳重,被历代书法和金石家所推崇,是研究秦代“书同文”的真实证据。
玉皇庙门外的这块“无字碑”,也叫“石阙”,为汉武帝封禅泰山时立的石碑。“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从公元前110年之后的二十一年中,先后八次封禅泰山,他在山下植下“汉柏”,在山顶立起“无字碑”,虽然“无字碑”上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但是,汉武帝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却有着非常浓重的一笔。
玉皇庙院中间的“极顶石”是泰山的最高点,海拔1545米的泰山高度,就是指的这里的高度。
泰山在国内名山中算不上是最高的山,但是,它雄踞于太阳升起的东方,因此,几千年来,也就成为人们心目中最高尚、最伟大的山。站在泰山极顶上,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出“五岳独尊”的含义,才能拥有“昂头天外”的民族自豪感。
 
《泰山》之二十八   昂头天外——极顶(二)
岱岳东南第一观,青天高耸碧巑岏。若教飞上峰头立,应见阳乌浴未干。
                                                       ——宋·范致冲
这首诗描写的是从日观峰上看泰山日出的景象。日观峰在玉皇顶的东南面,是在泰山顶上看旭日东升、云海玉盘、雾凇雨凇、晚霞夕照四大泰山奇观的理想的位置,它的周围有拱北石、舍身崖、仙人桥等景点。
地质学家们认为,泰山是“在地形发展过程中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的良好范例,是的,泰山上的许多自然奇石景观都是研究地质科学的理想境地,我们看到的拱北石、仙人桥就是在泰山新构造运动影响下,重力崩塌现象造成的奇石景观。
拱北石也叫探海石,是昂首高探大海的意思,站在探海石上面观看泰山日出,位置最佳,心情最好。
才听天鸡报晓声,扶桑旭日已初明。
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游人别有情。
——清·李兴祖
仙人桥,是由三块巨石自然撞挤而形成的石桥,传说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走过的桥。
三石两崖断若连,空濛似结翠微烟。猿探雁过应回步,始信危桥只渡仙。
——明·萧协中
泰山突起于齐鲁大地,拔地通天,气象万千,在岱顶上一年四季都有自然的美景和奇观出现,春天,万物萌发,山花烂漫;夏天,瀑布飞流,云海玉盘;秋天,红叶霜天,旭日东升;冬天,雾凇雨凇,银装素裹。
雾凇,俗称树挂,常见于高寒地区,泰山地处华北鲁中平原,气候偏暖,相对干燥,雾凇景观比较罕见,只有在雨雪比较多的年份才能看到泰山雾凇奇观。雾凇,是在极为寒冷的气温下,有湿度很高的大雾飘荡在物体上而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神奇的雾凇有时就像一位魔术师,一夜之间,会使泰山变换模样,每当雾凇出现时,雄伟的泰山就像披上了一件洁白的圣装,无论是帝王们留下的碑刻摩崖,无论是历代古建遗迹,无论是高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会在雾凇的装饰下增光生辉。
雨凇,俗称冰挂,是泰山上较为罕见的自然奇观,多出现于深秋和初冬季节。初冬,细雨蒙蒙,寒气袭人,低空骤降的气温把高空撒落下来的细小雨滴迅速的凝结在物体的表面上,形成冰层,成为雨凇。雨凇奇观出现时,登上泰山极顶就像闯入了梦幻世界,眼前的一切就像是一件件琉璃杰作,晶莹剔透的冰层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炫耀夺目,穿行在极顶的山路中间,好似漫游在水晶宫中,给人以富丽华贵的美感。
晚霞夕照,在泰山的四大奇观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一年四季几乎都能看到,不过,要想看到最佳的夕照景观,还是选择在大雨或大雪刚刚过后的晴空傍晚,这时的天空中残云在夕阳的映射下金光闪闪,洒落满天,让游人产生无限的畅想。站在极顶和舍身崖上,向西面瞻望,层层山峦泛起红晕,天街路面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瑰丽的群山峻岭中透发出一束束夕照的霞光。
云海玉盘是泰山少有的奇异景观,多出现于冬夏季节。出现奇观时,岱顶好像一座中间的仙岛,环绕周围的云海恰似一张巨大的玉盘。这时,在泰山下面,往往是阴雨绵绵,登上中天门,穿出几百米厚的云层,山顶上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山上山下完全是两种世界的感觉,在山下忧郁压抑的心情,到了山顶上豁然开朗,洁白如玉的银色海浪把天上仙境和人间世俗隔绝开来,使游人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尽情地享受着天上的无限自由和欢乐。望着漫漫无际的滚滚银浪,如坠仙境一般,心灵净化了,境界提升了,一种超凡脱俗崇高愿望得到了实现。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意在这里展现了,到了这里,看到云海,你会心潮澎湃;到了这里,看到云海,你会浮想联翩。
泰山日出经常出现于秋高气爽的季节,每当遇到清风飘荡,万里无云的清晨,站在日观峰上都能看到旭日东升的奇观,但是,要能够看到云海和日出同时出现,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甚至几年中都不会遇到一次。
有人把在泰山上看到日出作为一生中难忘的事情,为什么难忘,因为泰山雄峙东天,因为泰山擎天捧日,因为泰山是民族精神的家园。诗人徐志摩在散文《泰山日出》中这样描写在泰山顶上看到云海日出的景象: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一方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的驰骋。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彩霞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四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泰山》之二十九   元君下庙——灵应宫
泰山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神山”,很早之前就有“济南府的人多,泰山上的神多”说法,不过,在泰山上众多的神灵当中,还要数碧霞元君和泰山神的名气最大。被民间尊称的“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是华夏民族所崇拜的“东方女神”,国内现存祭祀碧霞元君的庙宇有上百处,作为碧霞元君“发源地”的泰山上就有上、中、下三座碧霞元君庙,碧霞祠是上庙,红门宫是中庙,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下庙——灵应宫。
灵应宫,位于泰山脚下蒿里山的东北侧,原名“天仙祠”,创始年代没有记载。据史料记载,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奉皇帝昭令拓建,同时赐名“灵应宫”。清代乾隆35年(1770)在宫的东侧又修建起了驻跸亭,使它的建筑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米,成为泰山碧霞元君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应灵宫的建筑形制与东岳神府岱庙几乎是一样,只不过是建筑面积小了一些,所以又有“小岱庙”之称。
在灵应宫的南北中轴线上共有五进院落,东侧是驻跸亭,西侧是道院,但是,这里的大部分建筑都在清末和民国战乱年间被毁,我们现在看到的灵应宫是2001年泰山管理部门,在原址上按照原貌重新修复的。
走过宫中的穿堂是灵应宫的主院,院内有崇台、主殿、配殿等建筑组成。
崇台,原来是安置“金阙”的石台,在主殿中央的正前方。“金阙”就是最早安置在碧霞祠的明代铜亭,由于灵应宫曾经多次遭到破坏,后来废弃,建国以后,泰山文物部门就将这里的部分珍贵文物分散保存起来,这里的九莲菩萨铜像移存到红门宫,钟楼里的铜钟和崇台上的铜亭转移到了岱庙保存,铜亭虽然移走了,但是登上崇台仍然有一种身在亭中的感觉。
崇台下面的这两块石碑,分别记录了清代末年和民国年间重修灵应宫的经过。
穿过崇台下面的廊洞,向北看去就是灵应宫的三进院。在院子的主殿中央祭祀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两侧分别祭有眼光神和送生神。
明代万历年间《东岳碧霞宫碑记》有这样一段话:“自碧霞宫兴,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即千里,每岁瓣香岳顶,数十万众。”由此可见,碧霞元君的女神形象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崇,那么,碧霞元君为什么能够受到广大民众的崇拜呢?历史上这样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东岳碧霞宫碑记》)可见,碧霞元君几乎就成了一位无所不能的女神,不过,她的主要神功还是表现在送生保育,祛病防疾和除暴安良的方面。
繁衍生息是人类的本性,是人们一生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由于碧霞元君有送生保育的职能,四面八方许许多多的求子香客就来到泰山的碧霞庙中,给碧霞元君和送子娘娘烧香磕头,祈求送生,同时,还要从这里用红线栓一个木制娃娃回去,近年来,在泰山上又出现了拴娃娃的演化现象“栓子”和“压子”。人们能够把繁衍的希望寄托于碧霞元君,还是应当归结为从原始社会开始的对神通广大的女神崇拜,从西王母到碧霞元君都是女性,人们繁衍的精神需求寄托于女神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碧霞元君的陪祀神中,眼光奶奶就是碧霞元君具有祛病防疾功能的代表。在医学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百姓无知,得了病只能是听天由命,靠虔诚来感动神灵,靠精神来战胜病魔,有时甚至到了非常极端的程度,一些信仰者为了表示对神的虔诚,登泰山时一步一叩头,一直到碧霞祠,如果许愿一旦实现,就来到山顶的舍身崖上,跳崖舍身,以身还愿,为此,不知有多少人丧生舍身崖下。明代万历年间山东巡抚何起鸣,在舍身崖的边沿修筑起一道围墙,防止再有无知悲剧的发生,他同时将舍身崖改名为“爱身崖”,提醒舍身许愿的人们珍爱生命,用余生来孝敬父母。有诗这样称赞何起鸣这一举动:
纲常生死重于钧,何事无端说舍身,一自短垣围绝险,不教渔夫再迷津。
——明·萧协中
碧霞元君保护民众、除暴安良的正义形象早就根植于广大民众心中,有关的民间故事在泰山地区也广泛流传,善良的百姓每当遇到困难和冤屈时候就想得到碧霞元君的解救。相传在很早以前,一位长相美貌的民女到泰山来烧香还愿,被一位丑陋的贪色县官看中,想占为己有,民女大声哭叫誓死不从,这时,民女的哭声惊动了碧霞元君,她随即变作一位老太太赶到这里,对县官说:“你大笑三声,如果路边的石头让你笑动了,闺女你就领走,否则闺女归我。”结果,县官三笑石头未动,碧霞元君三声大笑,巨石抖动起来,吓得县官跪地求饶。(三笑石)
作为泰山女神文化见证的灵应宫,不仅是一座融汇几个朝代的建筑精品,它还是一所让我们重温民族历史文化和历史朝代变革的大学堂。       
     
《泰山》之三十  泰山中草药
泰山是一个宏大、天然的植物园,它的植被丰茂、物种齐全,在环境优良、得天独厚的绿色家园中生长着一千多种野生中草药,丰富的药物资源,为华夏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泰山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一件在泰山附近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它是古代中医用来制作丹丸成药的工具,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泰山地区的中医药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
有人把泰山称作“天然药园”,在泰山上生长的野生植物中,600多种有很高的药用价值,300多种是常用药,泰山何首乌、黄精、紫草、泰山参是泰山的四大名贵中草药,泰山灵芝被称为人间“仙草”。
秋初的泰山,草丛旺盛,鲜花满山。我们在泰山老中医的带领下,来到了泰山中草药生长比较集中的后石坞,山路两侧的草丛中,一片片盛开的山花吸引着我们,红花、黄花、白花、兰花,草丛里的、石缝中的、崖壁上的,纷纷绽放,争奇斗艳。
听带路的老中医讲,这些开花的植物几乎都是中草药,这个时期是泰山中草药生长最旺盛的季节,这里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草药作物的繁殖。特别是近几年来,泰山管理部门大力加强了对泰山自然环境的治理,泰山中草药得到了十分有利的保护。
中草药,在传统中医药学中称为“本草”,它的意思就是植物性药材。泰山的植被面积大、植物种类多,特别是经过建国以后的泰山绿化造林活动,泰山的植被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为泰山中草药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居泰山四大名药之首的何首乌,是乌须发、补肝肾、益精血的名贵药种,只有在泰山上生长,它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呢:
很久以前,泰山脚下住着一位姓何的老翁,性格活泼,身体健壮,头发乌黑油亮,有人问起他的健身之道,他介绍说:“我经常吃一种山上生长的小地瓜,时间长了,我的头发、胡须就变黑了,身强力壮了”。从此这种向小地瓜的东西就取名叫“何首乌”了。
生长在泰山古松根部的泰山茯苓,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良药,用他治疗水肿尿少,心神不安等病症非常灵,清代康熙皇帝,幼时因出“天花”身体虚弱,脾胃不和,当时请来一位民间名医给他看病,老中医看后只开了“茯苓”一味中药,小康熙服后很快病就痊愈,因此被称作“茯苓茯苓,一服就灵”。
有“仙草”美称的泰山赤灵芝,是虚痨、哮喘、失眠和冠心病的克星,同时它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在泰山上曾经住着一户贫穷的母子,母亲久病不起,儿子又无钱给老母治病。一天,儿子上山放羊,突然,一位身着红衣的少女手捧几棵灵芝,来到他的面前笑着说:“拿回去给你母亲煮汤喝,不出三天他的病就会好了”。回家后儿子按照少女的嘱咐给母亲用药,果然,三天后母亲的病就痊愈了,母子十分欢喜。从此,儿子经常和这位叫灵芝的姑娘见面,灵芝喜欢儿子的勤劳,儿子喜欢灵芝的善良,两年以后他们结为夫妻,一家三口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在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中,有一种名药,它就是泰山黄精,黄精,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是治疗体虚食少、筋骨软弱、风湿疼痛的良药,为了记录下这种宝贵药材,李时珍曾经专程来到泰山。
说到本草,使我们想起了唐代的一篇著名文章《钱本草》。
大家还记得泰山丈人峰的传说吗?《钱本草》的作者就是唐玄宗时借封禅泰山把自己的女婿连升三级的大臣—张说。张说身为一代重臣,才华横溢,擅长文辞,但是,他好物贪财,敛钱好利,排斥异己,最后被贬到岳阳做了一个地方官。这时的张说才有所醒悟,认识到人离不开金钱,但金钱也能害人,于是他痛定思痛写下了这篇奇文《钱本草》:“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役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危之患至。”
张说的这味“本草”,为我们后人投下了“良方”,在细读之余,认真品味一下从中的甘辛,有着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如果说泰山中草能药治病的话,《钱本草》却能救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泰山中草药这枝药园奇葩,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更加绽放出它的绚丽色彩。
最后,我们用两首古人描写本草的诗句来结束本片吧:
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鬈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
——宋·苏  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

 

《泰山》之三十一     泰 山 奇 石
泰山是一部石头写成的诗。泰山是一幅石头绘成的画。

泰山奇石犹如镶嵌在这诗画上的宝珠,璀璨夺目。
   形成于28亿年前的泰山石,经过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演变的瑰丽多姿,无比的奥妙。早在六千年前,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们就用泰山石制作劳工工具和项链制品,开始了人类最初的石艺加工,为泰山石文化的乐章谱写出了第一笔音符。
我国的赏石习俗年代久远,从春秋战国的史册到近代专著均有赏石记载,宋代的《云林石谱》就是我国第一部奇石鉴赏专著,历代名人爱石的故事、文人颂石的诗词更是举不胜举。
泰山奇石的鉴赏,是按照奇石的石形、色泽、纹理和石质来综合评定的,它的特点是粗犷圆浑、纹理清晰、色彩斑斓、坚韧细密,为我国的四大名石之一。
泰山奇石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它具有深邃独到的泰山文化内涵,历史悠久、崇高至上的泰山文化赋予了泰山奇石神奇无比的精神力量。“稳如泰山”、“重于泰山”、“泰山北斗”则使泰山石达到了“五岳独尊”的至高品位。
 “石能言”,泰山奇石不仅是一种收藏价值很高的文物,更是一部承载着泰山自然与文化的大全,我们每看到一块石头,就仿佛听到了它和人类交流的语言——讲述着一段美丽的故事,诉说着世间的沧桑,鸣奏出雄浑高昂的大自然交响曲。
泰山奇石分为这样几种类型:文字石,肖像石,山水石,典故石等。
在泰山奇石中,文字石比较珍贵,尤其是能够组合成诗词、名句,含义深刻的组石更为罕见。
这组有三块奇石组成的“第一山”,酷似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笔迹。它的石色对比强,石纹字体苍劲有力,书体起峰收笔结体规范,确有大家风度,令人叹绝。
 “仙”、“家”两块奇石,石质相同,字迹鲜明,字体娴熟有力,石形大小结合得当。
 “长寿”石,长寿两字集于一石,字流畅,意深长。
这块“福”字奇石,更是绝妙佳作,它不仅书体圆润福满,细看上去又像两个人在揖礼祝福。
 “公正”二字上下贯通,一气呵成。 “中华泰山”,寓意深刻,表现力强,充分体现出泰山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肖像石在泰山奇石中最显灵气。
这块“观音”石,以流畅清晰的纹理把观音形态勾画的栩栩如生。
两位唐代妙龄仕女,娇姿漫游在青山绿地,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水浴”,颇有西欧浪漫主义的画风。
寥寥几笔,把“杂技英豪”的身姿永远的留在了石头上。
 “陕北秧歌”,飘逸潇洒,舞姿动人。
肚容大千世界,笑对世间万物的“弥勒佛”,给人间世俗带来祥和和欢乐。
山水石,是泰山奇石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许是泰山神韵的造化,也许是千百年自然神功的雕凿,一幅幅天然美景给人以无尽的享受。
徐悲鸿大师笔下的骏马,豪放奔腾。铁拐李的宝葫芦,如坠仙境。
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向世人呐喊出华夏民族昂首奋进的声音。
 “泰山一亩松”,古朴遒劲,冠盖如棚。
自由飞奔在无边天际的骏马,让人似乎听到了它那回荡在空中的嘶叫。
一幅“泰山雾凇图”,把我们带到了洁白如玉的清新世界。
一则“仙人超度”的故事,让人久久难忘。
郑板桥笔下的“翠竹图”,耿耿风骨,见景如见人。
走近这些动物奇石,就像闯进了动物大世界。
熊猫是我们国家的国宝,石头上的熊猫,一大一小,布局匀称,更是过重至宝。
一只蝈蝈伏枝而鸣,天然成趣。
活泼可爱的小幼狮,无所顾忌,尽情戏耍。
小蛇也不示弱,昂首挺胸,咄咄逼人。
阿凡提的宝骑“小毛驴”,聪明的像它的主人,席地而坐,静观自得。
典故石是泰山奇石中的精品,优秀的历史典故高度浓缩于一石。
唐玄宗高坐金銮,宣昭封禅泰山,并亲笔写下洋洋大观的《纪泰山铭》。
宋代书法家米芾,爱石如痴,长穿官服向名石揖拜,拜石的故事流传至今。
一个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一曲使人难以忘怀的梁祝悲情。
丈人峰的传说家喻户晓,“老泰山”表述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泰山奇石是很有灵气的石头,人们一旦被它的灵气所吸引,就会痴迷,就会陶醉,就会把它爱的一发而不可收,就会使你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去努力,去攀登。
站在泰山之巅的瞻鲁台上,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拥抱大自然,拥抱美好的生活吧。
 
《泰山》之三十二     泰 山 特 产
俗话说,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在“三美”之中,水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用泰山水浇灌出来的黄牙白菜才为美,只有用泰山山水做成的豆腐才最美。
泰山豆腐自古就有“神豆腐”的美誉,据《泰山药物志》记载:“豆腐味甘性寒而能清热,有散淤血,和脾胃,消肿胀,下浊气,解毒气,清血利便等功能。此物遍地皆产,唯泰城泮河两岸作者为佳,质细而坚,食之若鱼脑,入锅中煮沸加以豆酱美如羊肉,以油烹之胜似山珍,以盐腌咸过于海味,令人久食而不厌耳。”
泰山神豆腐最早兴起于宋代,它以其独特的风味流传至今,“凌晨街街梆子响,傍晚户户豆腐香”的景象在泰山脚下经久不衰。泰山豆腐正宗的传统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要选用北方的优质黄豆,在石碾上压成豆糁,将豆糁上石磨磨制成浆,然后经过摋豆浆包、煮浆、点膏、压包等几道工序的精心制作,才能成为真正的泰山神豆腐。泰山豆腐的特点是:浆细质嫩,洁白如雪,味道甘美,富有弹性。用泰山豆腐做成的豆腐宴,是泰山名吃之中的上品菜。
泰山豆腐之所以如此的鲜美,最重要的是泰山水,有人早就作过试验,用同样的豆腐制作工艺,换用异地的水,根本制作不出神豆腐。泰山水矿物质含量极低,高氧,低硬度的水,使豆腐的蛋白质极易凝固,也就赋予了泰山豆腐的无比优越性。
泰山白菜指的是特有白菜品种——黄芽白菜,据古药书记载:“白菜为齐鲁之地遍产之,惟岱岳镇者为最上,因而名之曰岱菘。”这里的岱菘指的就是泰山黄芽白菜,黄芽白菜出水少,易熟烂,汤浑白,味道特鲜,自古以来泰山脚下的酒店和农家盛宴无不选用黄芽白菜作为席菜。除此之外黄芽白菜还有通利肠胃,除烦解酒,解漆毒的药用功能。
泰山红心脆萝卜是泰山的一大特产,清代到泰山朝拜的香客就传有:“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泰山的萝卜皮”的赞誉,泰山脆萝卜皮青心红,质脆甜美,水分足,糖分高,止渴解燥,上泰山的游客有“不吃泰山赤鳞鱼,也要尝尝泰山萝卜皮”的愿望。
泰山板栗种植历史悠久,山上现存最古老的板栗树已有800多年的树龄,金代《谷山玉泉寺碑》有这样的记载:“涧隈山胁间,植栗树千株,迨充岁月用。”由此可见,当时的板栗作为主食食用,泰山板栗肉质细,水分少,香甜可口,生食、熟食均可,因此又被称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现在市场畅销的“糖炒栗子”是老少喜爱传统食品,经过加工精制的“栗仁”食品远销国外。
泰山是我国最早的山楂原产地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泰山山楂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它的钙和维生素C含量很高,并且还有丰富的铁、磷、蛋白质、红色素等物质,是天然的保健食品。泰山山楂还是重要的常用中药,主治饮食积滞、胸腹痞满、血淤闭经等症。泰山山楂的主要品种是“大货”山楂,它色泽红艳,肉色黄白,酸甜可口,耐储存,深受中外消费者的欢迎。
核桃,又叫胡桃。泰山有上千年的栽培史,至今,泰山上百年以上的核桃树有多棵。核桃仁即能食用,又能入药,是治疗肾虚咳喘、脱发等病的良药,老年人常用核桃仁对固齿、乌发、润肠大有益处,因为它含有人体容易消化的脂肪、蛋白、糖和磷、铁等微量元素。
到了泰山,你随便问一个泰山人:喜欢吃什么?他的回答肯定是:煎饼。是的,煎饼是泰山人的传统家常便饭,也是久负盛名的土特产。“泰山煎饼”的招牌在很早以前就出现在北方各大城市,据民间传说,唐末农民起义军驻扎泰山时,当地百姓就给起义军供应煎饼,明代万历年间,泰山百姓的分家单上就有“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的记载。
泰山煎饼以香脆著名,香,是因为煎饼中透发着一种新鲜粮食醇香;脆,地道的泰山煎饼是在烧柴禾的煎饼鏊子上做成的,只有这样做出的煎饼才保持了那种原汁原味的淳朴香脆。清代蒲松龄在《煎饼赋》中写道:“煎饼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银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
在泰山的工艺纪念品中,燕子石雕刻纪念品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燕子石,又称三叶虫化石,学名蒿里山虫化石,因首次发现于泰山脚下的蒿里山而得名。燕子石色泽微黄,石上三叶虫形如飞燕,栩栩如生,石质细腻,用燕子石制作的砚台等工艺品非常名贵,清代乾隆皇帝的《西清砚谱》把燕子石砚台列为众砚前列,清代名士盛百二的《淄砚录》中称:“其背有如蝙蝠者,如蜂、蝶、蜻蜓者,文皆突出,制砚名为鸿福砚,为读易研朱妙品。”由于燕子石保湿耐涸,用它研出的墨书写流畅,不伤笔毫,受到历代文人骚客的珍爱。
泰山之大,难以形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物产宝藏为世人瞩目,泰山特产以它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和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倍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登泰山非好汉(泰山游记)
五岳之尊——泰山
泰山游记
徒步登泰山(18)
泰山国宝——李斯碑
泰山题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