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冷兵器,探寻“中华第一剑”

棠溪之金,天下之利

剑,大约创制于商末周初之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剑很短,西周时两军交战,以车战为主,远则弓箭对射,近则戈矛相接,用不上这样短小的剑,所以当时主要用剑防身。

春秋后期,吴、越两国相继崛起,争霸于南方。两国都处于水网交错、丛林遍野的水乡,难于进行车战,步兵和水师成为吴越军队的主要兵种,剑则成了军队的常规武器。《吴越春秋》中记载:“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可见,最迟到春秋后期,剑已成为兵阵交锋的重要武器,而铸剑术作为一种绝技,渐从吴越之地传入楚国,在西平棠溪被发扬光大。

到战国时,西平归属韩国,已成为铸剑圣地。当时,不仅“韩之剑戟,出自棠溪”(《战国策》),而且有“棠溪之金,天下之利”的说法(《资治通鉴》)。

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列出了天下九大名剑,棠溪、墨阳、合伯名列三甲,这个排名多被后世的史书所认可并引用。位居九大名剑之首的棠溪宝剑,正出自河南省驻马店市的西平县,在古代,这里有著名的棠溪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平一带的人们就开始开采铁矿石,进行冶炼,然后将它们打造成兵器,源源不断地送往战场。

说到剑,人们脑海中想必会浮现出“轻裘长剑,烈马狂歌”的古代游侠形象,那剑舞长空、剑气冲天的洒脱不羁,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想象和向往,独孤九剑、辟邪剑法等武侠小说中的想象虚构,也早为人们所熟知。人们每每发出这样的疑问:在那超凡的武功招式之外,世间难道真的存在绝世好剑吗?在西平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经过上千年的埋藏,虽然剑柄已经残破,剑条斑驳不堪,但是竟然大致完好,锋芒尤存。这就是传说中的千年宝剑吗?

说到剑,人们脑海中定会浮现出“轻裘长剑,烈马狂歌”的古代游侠身影。

原来,青铜器氧化后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层氧化层,就像保护膜一样,使剑身千年不腐。而同时出土的铁剑,却因为缺乏氧化层的保护而腐蚀殆尽。传说中的宝剑终于在西平向我们露出了面纱下的一角。

战国群雄争霸天下、逐鹿中原,剑成为军事实战中制胜的关键武器。谁拥有更强大的武器,就意味着谁将拥有天下。这时,西平崛起了,时有“十里棠溪十里城,工匠七千,竟夜如昼,使童男童女三千,鼓囊装炭”的说法,可见当时西平棠溪冶铁铸剑业的鼎盛。从此以后,棠溪占据了“中国古代第一冶铁兵工重镇”的地位。

“西平有棠溪村,有冶铁城,都是韩国著名铸剑处。”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如此记述驻马店西平县。冶铁城,今日在西平仍然可以寻觅到它的遗踪。冶铁城北城墙遗址历经风雨侵蚀,现在残高7米,往西走的豁口处是当时的北城门,东西宽约21米。冶铁城本身虽然不大,但是管辖的范围却不小,周围三十多公里、大小七处铁矿,都在它的管辖之内。可以想见当年鼎盛时期的宏大规模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但如今,曾经结实的夯土城墙已经杂草丛生,两千多年前辉煌的冶铁铸剑文明难道已经消失了吗?人们曾经无数次怀疑史书上的记载。直到1958年的一天,西平人在修建潭山水库的时候,突然从地下陆陆续续挖出了一些圆柱形的怪物,三四米高,既不是石头也不是铁块。因为谁也不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所以把它们就地掩埋在了库区里。只有一个因为不影响库区施工,被丢弃在原地。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侥幸留下来的圆柱形“怪物”,揭开了西平冶铁铸剑文明的辉煌一页。根据后来专家的考证,人们得知,这个奇怪的物体正是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冶铁竖炉,而共发现38座冶铁炉的西平县酒店乡,无疑正是古代西平冶铁遗址所在地。文物专家告知世人,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修建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同时也是最早使用耐火材料的冶铁炉。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化,它现在的残高仅有2.25米。仔细观察冶铁炉内部,会发现炉壁内侧是坑坑洼洼的,那是战国时冶炼矿石所形成的原貌。炉壁上的小洞是进风口,它的主要功能是往炉内输送空气,使木炭燃烧得更充分,火焰更强烈,达到冶炼矿石的最佳温度。黑色耐火材料的功能在冶铁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粘土、砂砾和木炭粉三者混合,共同铸成了耐火保温的炉壁。“冥山之石”,传说中的铸剑圣物,是宝剑得以铸成的根本材料。它究竟是什么?又出自何地?

从西平县城向北走,有一座峰峦起伏的山峰,那就是传说中的“冥山”。冥山中埋藏着丰富的铁矿,含铁量高达27%,这就是著名的“冥山之石”。也正是因为占据着这样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棠溪才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冶铁中心”之一。关于“冥山之石”,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地人得了一种怪病,人浮肿、肚里长肿块,穷苦人家没钱医治。后来人们不知从哪儿得了个偏方,说是到“冥山”上挖土,回家用水熬一熬,当作汤药喝下去会管用。人们将信将疑,当真有人取了土,熬了水,喝下去。不久后,病好了,肿块也消失了,“冥山之石”变得神乎其神。到了后来,医学发达了,人们才知道,当时的西平百姓患的是铁缺乏症。西平铁矿山多,土壤含铁量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靠着这偏方真的解救了很多贫苦百姓的生命;也因为这丰富的铁矿资源,今天周边地区的采矿业还在继续。

传说战国时,西平的冶铁铸剑区域有四百八十多平方公里之广,仅工匠就有七千多人,闻名天下的铸剑名师欧冶子、干将、莫邪都曾慕名来到棠溪铸剑。司马迁在史记中列出的九大名剑也大多产于此地。就在这同一片土地上,两千多年后,已经建起了现代化的钢铁厂,所有的冶炼工序都由机器自动完成,在这里生产出来的特种钢材被广泛地应用到建筑、航天、军工等领域,而铸剑早已经不再是冶铁的主要目的了。

然而,手工冶铁铸造的工艺在民间还是很流行。西平的很多村子里,不用走多远,就会看到一家传统的铁匠铺。如今的西平是个农业县,百姓平日里下地干活使用的各种小件农具,都习惯让铁匠锻打。

手工冶铁铸造的工艺依旧流行于民间,传统铁匠铺在西平仍是随处可见。

“龙泉之水”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宪宗生意至今还很兴隆。每年5月中下旬,很多农民一大早就去赶集,购买各种农具,忙着准备即将开始的麦收。西平县所在的驻马店是中国夏收最早开镰的地区。如今大面积的麦子收割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然而还有很多种在山坡上的小块麦地是收割机力所不及的,这时镰刀就发挥了发兵平定中原藩镇叛乱后,把兵工重镇棠溪视为犯上作乱之源,于是毁城戮匠。“十里棠溪十里城”转眼沦为废墟,“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酒幡掩翠柳,铁歌奏更天”的画卷不再,棠溪铸剑绝技从此失传。天下第一的棠溪宝剑铸造技术,失传了一千多年之后,直到二十多年前,由一对棠溪父子重续断剑。天津北洋大学堂毕业的高锡坤,身为棠溪人,矢志复原棠溪宝剑的铸造技术,在家乡开起了第一家冶铁工厂。儿子高庆民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更是自幼痴迷于冶铁铸剑的技术和文化。父子二人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尝试重铸宝剑,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又无数次从头开始,光是铸剑留下的废钢铁堆,就有五米多高,1986年6月,子承父业的高庆民终于铸剑成功,他研制出的历经127道主要工序的棠溪宝剑具备了“强硬韧弹”四大特点,轻型剑可以弯曲90°后瞬间复原,重型剑可以削铁如泥而无丝毫破损。“中华第一剑”的卓然风采,

一朝重现,震惊了世人。传说竟然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现实,历史的断点竟然在高氏父子手中被重新接续。从此,高庆民被人们满怀敬意地称为“棠溪宝剑传人”。

在我国,有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叫做“千锤百炼”,其实说的就是冶铁铸剑的过程。过一次火就是一炼,而加工这一火则需要上百次的锻打。古时候造一把剑更是需要上百炼。今天,在高庆民的棠溪剑厂,工人们始终坚持:要打造一把好剑,“千锤百炼”就绝不能偷工减料。要想打造一把好剑,钢材的选择至关重要。然而钢材有很多种,低碳钢和中碳钢韧性很好,但强度、硬度较低;高碳钢虽然硬度和强度很高,但是韧性和弹性较差。一把剑要想真正做到“刚柔并济”绝非易事。铸剑的奥秘究竟在哪里?高庆民曾经遍访名匠,求诸典籍,终于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

汝南西平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剑,特坚利。《晋太康记》这段记载就是“龙泉之水”的铸剑秘密。

在西平有一条小河,叫做棠溪河。2 500年前,棠溪河两岸长满了棠棣树,棠溪河因此得名,而著名的“棠棣之木”也成为后世铸剑的剑鞘用料,沿用至今。据史书记载,棠溪河是西平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它发源于伏牛山脉,源头一段也被称为“龙泉”。高庆民看到的“西平有龙泉水”实际上指的就是棠溪河。现在当地人都喝上了自来水,这条河也就慢慢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然而,古人为什么说用这河水淬火,可以使刀剑更为坚利呢?古老的棠溪河水中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为了一探究竟,人们沿着棠溪河溯流而上,到达了接近源头的一段水域。因为这里远离人烟,几乎没有污染,人们决定在这里取一些水样。当地人说很少有人到这棠溪河源头来,也没听说过这水里会有什么秘密,不知道这次尝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在西平县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对棠溪河里取来的水样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析,人们都急于知道这河水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力量?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结果终于被揭晓,检验报告显示:首先,棠溪河水水质比较好,几乎无人为污染;其次,河水中矿物质成分比较丰富,比如锌、锶、锂等,而且比别处的水矿物质含量高出很多。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原来正是水中含有的钨、钼、镍等化学元素,对于提高钢材的弹性、韧性和屈服度有很大的帮助,就是这样的“龙泉之水”淬就了千古名剑。

化剑为犁

武侠电影《卧虎藏龙》讲述了一个围绕绝世宝剑“青冥剑”展开的江湖故事。没有人去深究历史上是不是真有这样一把传奇的宝剑,更没有人在意这把剑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的威力,大家只是被主人公们的超凡武功和动人故事所深深吸引。实际上,真正的剑术高手在较量武功时,不会让剑相撞发出丁丁当当的碰击声,反而会小心翼翼地避免与对方的剑磕碰。因为剑刃特别薄,一旦碰坏了,就很难再成形。较量时会顺着对方的剑锋滑过去,然后直刺对方要害,整个过程只是眨眼工夫,根本不用几百回合的争斗。

根据电影中对于青冥剑的描述,棠溪剑厂也别出心裁地设计铸造了一把青冥宝剑。当然,这把剑就如同以往的棠溪宝剑一样,融合了“冥山之石”、“龙泉之水”和“棠棣之木”,剑条上还特别雕有精致的九龙九虎图案。没有人去比较它和电影中的那把剑是不是一样,正像高庆民所说的,即使有这么好的剑,恐怕现实生活中也没人会那种飞檐走壁的功夫。毕竟它只是艺术的创作和想象,仅仅是传承千年的中国武侠文化里一个特有的精神符号。

棠溪青冥宝剑,灵感源于武侠电影《卧虎藏龙》。

历史上的名剑有很多,而真正留存到今天的却少之又少。越王勾践剑正是其中之一。传说,当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就是凭借所用的剑中含有锰,增加了剑的硬度,致使越国的剑在双方交战时纷纷折断,这才有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后话。这把王者之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出土时却丝毫不见锈蚀,到现在依然青光闪烁,寒气逼人,异常锋利。2004年9月在广东展出时,曾当场试验,以剑刃轻划,轻而易举就划破了二十多层复印纸,不愧为我国目前收藏的“国宝”里的剑中极品。

中国古代有一个典故,叫做“化剑为犁”。说的是古代统治阶层在经历了长久的战争之后,建立了政权,为了让国家尽快安定富强,为了让经历战乱的百姓安居乐业,也为了显示开创太平盛世的决心,就把战时所用的兵器统统熔掉,用于浇铸成农耕使用的农具。于是,昔日叱咤疆场的“百刃之君”收敛了杀气,熔去了锋芒,化身为和平年代的使者,默默躬耕于民间,因此有了“化剑为犁”的典故,传达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化干戈为玉帛”的梦想和决心。今日的棠溪,铸剑师也设计出了一把特殊的宝剑,他只是巧妙地把传统的宝剑剑鞘和剑条的位置稍作变化,从而造成了“犁”的总体造型,再次表达出了“化剑为犁”的主题。

随着历史的发展,剑慢慢被其他兵器所取代,渐渐退出了战场,但是它的象征意义却从未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退色。人们不再孜孜以求剑的锋芒毕露、削铁如泥、刚柔并济,而是赋予了它更深的文化内涵。

棠溪剑厂的又一把大型宝剑即将完工,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把它抬出来,进行最后的组装试验。他们说,司马迁曾经把棠溪剑列为九大名剑之首,所以设计师特意将这把宝剑高悬在屏风之上,而屏风上刻画的正是反映战国时西平昌盛景象的“冶铁铸剑图”。这把剑还没有取名字,他们想了又想,最后决定还是叫它“棠溪宝剑”。

这把大型剑的总体造型中隐藏了三个字——“天下平”,依旧是对和平的赞颂,依旧是对天下太平的企盼,依旧是沿用着古代的铸剑绝技,而棠溪,却正在创造着中华剑文化新的辉煌。

宝剑祝福“天下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16】“棠溪杯”有奖征文乔洛平作品
<中国传统宝剑>节选
龙泉宝剑:中国古代冷兵器之巅
铁匠赞
【河南丨舞钢】刘安庆丨拜访龙泉河
龙泉宝剑丨你听过最好听的冷兵器名字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