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又到古玉春拍时(二)

 

    古人言:“桃李无言下自成溪”,观古玉者又何曾不是这样情景?古玉观者有深有浅,深者探其源、考其本、究其制;浅者观其型、睹其色、叹其妙,但凡喜爱吾华夏远古文明者皆会倾心于古玉也。

(2016年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玉佩)


     我国古代玉雕发展到战汉时期达到了高峰,其形制和雕刻技巧,在社会国家体制巨大变革和社会生产力以及生产工具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脱胎换骨似的提升。商周早期玉石具混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形制更加精巧,工艺更加精湛,纹型更加复杂,螭与龙的雕琢突显威猛、圆润、立体和攀延挺拔。密集的虺纹与云纹带来了东周时期独有的艺术特色,玉佩的玉质极佳,出廓的龙凤纹其羽翎线条修长潇洒飘逸,斧头型的龙吻咆哮夸张,无论是圆雕、镂雕、浮雕与阴刻都突显精致与力度,借以唤起一股勃勃生机的时代精神。

(西汉 楚王墓出土玉佩局部 徐州博物馆)


(海昏侯的另一枚玉佩)

 

(西汉白玉尊局部)

 

(西汉白玉尊局部)


   BONHAMS此次带来的《思源堂》古玉,丰富而精美,无论是器型还是雕工,是玉质还是沁色,是纹型还是镶嵌工艺,近观这些清晰图片,对战汉时期的古玉研究及真伪的辨别都极具参考价值。

 

春花逢玉有佳时,千里香江遇故知;

不逢商贾不识趣,巧取本文总不迟。

 

東漢龍鳳紋韘形玉佩 10.1cm

   玉質青色,表面大部分受沁,呈雞骨白色。器長橢圓形,雞心體凹弧,中心一圓孔,上部透雕一螭龍從一側環繞其上,另一側則透雕抽象鳳紋,一端出尖,線條流暢舒展,似鳳似雲。兩面則陰刻卷雲紋。
   韘又名玦或射决,韘形佩又稱雞心佩,是由玉韘演變而來的裝飾用玉。考古最早發現的玉韘為商代殷墟婦好墓出土,為實用器。戰國以後逐漸變為裝飾用玉,至漢代尤為盛行。

   漢代時期的韘形佩保持了先秦玉韘的圓孔和三角形出尖,東漢時期其周圍的裝飾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化,有在雞心頂部裝飾,亦猶如此例在兩側附飾,紋飾多不對稱,均為雙面雕。此件韘形佩器形較同類器物中更大,紋飾複雜,較為少見。






戰國青玉雕螭龍紋韘形佩 12.6cm 
    此韘形佩為青玉,局部白沁,片狀,上端有尖鋒,中間有一圓孔,因酷似雞心形,故又稱雞心佩。兩面雕紋,左右側鏤雕螭龍紋,刀法精純流暢,具有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
     韘形佩是由古人射箭時保護手指用的韘演化而來的佩飾器,最早出現於商代,延續至西周、春秋、戰國,盛行於漢代。戰國時期的玉韘造型開始變短,外帶勾榫,從套指鉤弦之物發展為純粹的佩玉,造型也出現了片狀作品。
    此佩尺寸較一般戰國時期的韘形佩大,可見此佩用料奢侈,加上其細膩雕工,從而能推斷此佩原可能為有身份地位之人所擁有。







 戰國雙聯出廓雙龍紋玉璧7.5cm

     青色玉質,器表大部分受沁呈現雞骨白色。玉璧扁平體,正圓形,外緣以陰線刻輪廓線,兩面則飾浮雕雲穀紋,壁兩側以線具鏤空技法雕兩組對稱的龍紋,龍身作S形,長頸挺胸,尾部上卷,一足前伸,後足向後收縮與玉璧相連。玉璧底部鏤空,並以活環將兩組雙龍玉璧相連,活環上陰刻幾何紋,造型新穎,工藝精湛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解放,社會上層對藝術追求達到一個新的高峰。此時玉工鑑別及雕琢玉石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湧現大量精美玉器,其中包括用於禮儀以及裝飾的玉璧,此雙聯玉璧即為同類器物中稀有之例

   禮儀及裝飾用玉是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最精美、數量最多的部分。很多組玉佩都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其組成部分多種多樣,主要包括人形飾、牌飾、小型壁、環、璜、各形玉佩等,而此件小型玉壁則為其中少有一例,玉工使用一塊玉料,以透雕及鏤空手法雕成活環將兩個玉璧相連,實屬戰國裝飾禮玉中不可多得之品










西漢青玉雕小方印  1.8cm

 此印底款為「楊賁」篆書款




西漢青玉雕雙聯玉璧 10.1cm
青色玉質,局部有深褐色斑塊。此玉璧形制規整,器外緣和孔緣各有一圈突棱,器表飾整齊的浮雕榖紋,璧芯內鏤刻出一小玉環,整體雕工細緻大氣。



戰國鏤空龍紋玉戈 14.8cm

    玉質幾乎整體白化,局部見青色玉質。此器包含「援、內、胡」三部分,「援」為戈體,邊緣稍磨為薄刃,「胡」為「援」部向下延伸之處,「內」為尾端部分。此戈「援」部窄而短,前鋒呈三角形,施複雜的鏤空工藝,雕琢出勾狀紋飾,「援」邊框刻雲榖相雜紋,「內」部較寬,並以鏤空雕琢出身體上拱的S形龍紋,「內」部上端為龍首側臉,龍首朝向前鋒,翹鼻,張口,龍尾飾以細扭絲紋,龍紋下方的「胡」部分是一組正面的龍紋,雙眼呈菱形,此器裝飾手法具有戰國中期的特徵,紋飾豐富,工藝精良,實屬戰國時期玉戈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此件玉戈以青銅戈為原型而製,但並非實用的武器,而是作為顯示貴族權威的儀仗用具。春秋、戰國時期玉禮器的演變和發展亦是當時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以及意識形態變革和發展的體現。此見玉戈工藝繁複,製作精美,是戰國玉戈中十分罕見的作品






西漢青玉雕臥鳩 7cm 
    此類臥鳩流行於漢代中期至東漢,用途為鳩杖的杖頂。青色玉質,質地溫潤,雕一鳥作蹲伏狀,頭部突出,有一花冠自鳥首向背部延伸,身上琢出勾轉的平行線紋以示其翅膀,身下有收縮的足部,鳥尾刻出下垂的尾羽,形象生動,工藝精巧。


漢或以後玉豬及玉蟬各一對  Each pig 11.8cm (4 5/8in) long; each cicada 6.8cm (2 5/8in)high (4).

     玉豬一對,玉質灰青色泛白,圓柱狀,豬作臥伏姿態,橫向剖一平底,一端縮小琢鼻吻,另一端為臀部,並鑽有一穿孔,以陰刻線雕刻身體和四肢,刀法簡練。另玉蟬一對,淡綠色玉質,大部分呈白化現象,全器呈蟬形,雙眼突出,尾和雙翅呈三角形鋒尖,刀法簡潔銳利,為所謂「漢八刀」風格的刻法。本玉豬與玉蟬均屬於隨葬玉器。









漢玉豬一對  12cm

      玉豬呈青色帶黃褐色沁,圓柱狀。作臥伏狀,以粗陰刻線琢出長吻、雙耳、背脊和四肢,底面較平,造型簡潔,玉質光潤,刀法簡練。此對玉豬雕刻技法為「漢八刀」風格雕法,屬於隨葬玉器,是作為逝者手握之用,因此又稱玉握,盛行於漢代。據東晉時期葛洪所著的《抱撲子》一書中記載「金玉在九竅,則死人不腐」,可見古人認為用玉斂屍可保屍體不腐。玉為珍貴之物,所以玉豬在隨葬品中也顯示出逝者的身份地位和財富







 漢或以後青玉雕辟邪 8.7cm 

    青玉玉質,局部受沁白化。神獸伏地,昂首,雙角向後延伸,雙目圓睜,張口露齒,鬣鬚自下頷垂搭於前胸,長頸,挺胸,四肢蹲伏作勢前躍,短粗有力。身側有羽翼,陰刻簡單短平行線或弧線以暗示獸毛或羽翅,翼末端斜上收尾,將略顯沉重的身軀向上昇抬,長尾彎曲。此獸造型生動,神態兇猛,充滿動感,表現出很高的工藝水平
     自漢代起,中國古玉發展進入全面立體化高峰期,從此出現大量採用圓雕技法的玉雕動物及神獸。漢魏六朝玉神獸主要是辟邪及天馬怪獸等。傳統認為辟邪的原型為獅子,獅子在西漢武帝之時便進入中國內地,如《山海經》中記載:「辟邪之獸,來自海東神獸,能知人之忠佞,不直者,觸而啖殺之。」而《漢書·西域傳》中亦有記載:「一角者,或為天祿,兩角者,或為辟邪。」









 漢或以後青玉雕辟邪 5.5cm

    此辟邪玉色青裏透黑,局部受沁。雕作臥伏狀,雙目圓睜,張口露齒,頭上有角,上身雙翼略展,四肢彎曲屈於腹下,前足前屈,後足曲踞,作勢前躍,長尾上卷。整體造型生動,設計精巧,辟邪凜然之勢不可冒犯。




東漢玉盤坐人像 7.5cm
      玉質青黃,幾乎完全受沁呈雞骨白色。玉人盤膝而坐,頭戴氈帽,帽上陰刻四葉花紋,瞇眼微笑,以陰線於面部刻眉毛及鬍鬚。玉人身形壯碩,上身坦露,並以陰線刻出毛髮,下身著短褲,膝蓋以下部分坦露,腳趾露出,盤腳而坐,形象真實,饒有風趣。漢代時期玉雕人像多見跪坐,而盤坐者極為少見









 東漢玉雕說唱舞人 10.4cm

    青色玉質,部分受沁。舞人頭上有三角形花冠,頭微微轉左,高鼻小眼,濃眉尖鬍,腦門上佈滿三道皺紋,上半身坦露,下半身著長褲,褲口肥大,右腳而立,左腳屈膝,左右手分別於身體前後,右手持一小鼓,張嘴露舌,猶如起舞說唱,姿態優美,妙趣橫生。
     漢代王宮貴族喜愛音樂、舞蹈、雜技等表演活動,類似的雜技及舞蹈場面在東漢畫像石、磚和墓室壁畫中較為多見, 類似的表現手法,也可見於東漢墓葬出土的陶俑,如四川郫縣宋家林出土的說唱俑,現藏於四川省博物院.












西漢青玉雕器皿一組  The ear cup 9.3cm (3 3/4in) long (
      耳杯又稱羽觴,始見戰國,興盛於兩漢。此組器皿包括一件青玉雕耳杯,局部受沁,雙耳各嵌以銅鎏金獸耳柄;一件玉盞,素面,口沿處有凹弦紋一道,通體打磨光滑;四件小容器,其中三件圓形、一件橢圓形,兩件蓋已失。






漢或以後青玉雕人像兩件  10.4cm

     造型與漢代陶俑類似,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兩件人像青黃色玉質,局部受沁,大小不一。玉人佇立,神態恭謹,服飾為上衣下裳式,腰繫衣帶。長髮環束於腦後盤髻,髮尾垂於右後方。雙手合握袖內,垂放在腰際腹前。整體比例勻稱,造型優美,雕工流暢圓潤。





西漢青玉帶皮雕高足杯  11.3cm

     此高足杯青色玉質,局部受沁呈黑色。直口,深腹,杯下端微斜收,高圈足為鼓腹束腰喇叭形。杯表面紋飾分四層,口沿下為斜卷雲紋,中段為S形紋,近足處變形雲頭紋,以較闊的丁字雲紋間隔,足部也飾一圈丁字雲紋。此器雕琢技巧難度較高,紋飾密集卻工整,雕琢十分精細,比例優美,實屬賞心悅目的傑作。
    漢代人對玉非常崇拜,類似於本玉雕深腹高足杯在傳世品中非常稀少,這種玉器不僅代表權力、地位和財富,更被認為是健康長壽、長生不老的象徵。由於漢代人深信玉石能避邪驅毒,亦能使屍體不朽,因此當時更出現了一種皇室成員特有的金縷玉匣作為殮服,可見皇帝與貴族們追求長生不老、成仙、神通之術已成為漢代時的一種社會潮流。
     1983年在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山出土了一件承露盤玉高足杯,為南越王墓的隨葬品,其玉杯造型與本器相似但尺寸較大,據說用於夜間承接露水。《史記·封禪書》曾出一典故,說及漢武帝欲求長生,在建章宮前建造「柏梁台」,鑄銅為柱,頂端有仙人伸掌承露盤來承接天上降下的露水,所謂「甘露」,加入玉屑調製成「玉露」來飲服,以求得仙道,達致不老長生。






戰國/漢嵌銅鎏金瑪瑙柄玉匕 14.6cm

      匕身呈桃形片狀,正面以陰線刻丁字雲雷紋,邊沿飾陰線一周,背面近邊沿處刻兩條陰線並間以S形紋。匕柄首端嵌一銅鎏金虎頭,張口瞪目,咬住匕身,後嵌一瑪瑙龍形觽為匕柄。
    漢代墓葬出土玉器中已出現沿用前代玉器進行改造或重新設計的改製玉器,稱為改形器。例如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墓出土一件金鉤穀紋玉龍,玉匠在已殘端之龍體上,重新設計虎頭金鉤與之相配。又如江蘇省揚州市甘泉妾莫書西漢墓出土的桃形片玉飾,其紋飾具有春秋戰國時期風格,為漢代改形玉,

     此件玉匕匕身及獸面紋飾具有明顯漢代風格,然而所用之瑪瑙匕柄則更近似戰國時期的瑪瑙龍形觽.






戰國/漢嵌銅錯金玉匕 20cm
     匕身橢圓形,兩面飾錯金雲雷紋,匕心嵌水滴形玉,一面陰刻鳳鳥紋。柄分為三段,前端較窄,後端呈梯形,柄主體分別由兩鈕紋玉管以及一粗短弦紋玉管組成,間以銅鎏金獸面及梯形扣,柄尾端嵌梯形玉飾,玉飾一面雕獸面紋,工藝緊張,巧奪天工。
      此件玉匕形制仿周朝時期青銅匕而製,匕不同於斗或勺,為食器中的攜取器,常在西周及戰國早期的墓葬中出土,











 戰國/漢嵌銅鎏金柄玉勺  20.4cm

   玉質青白,小部分受沁。勺呈心形,圓鼓腹,內壁光素,外壁雕雲雷紋,勺底有一可活動圓飾,上面以陰線刻卷雲紋。玉勺口沿及外壁嵌銅鎏金托,托與柄相連處飾雲紋,勺柄微弧,柄面呈三條平行凹槽,柄尾端飾獸面,構思精巧,無與倫比。
     此件銅鎏金柄嵌玉勺工藝繁複,極為少見,應為禮器而非實用器。其原型或是仿東周時與青銅酒器同時使用的青銅斗或勺而製。

 

 







 

 西漢青玉雕丁字雲紋杯 9.5cm

杯颈与底托损坏遗失



六朝或以後玉雕瑞獸 10.3cm

     玉質青灰色,部分有褐色皮。瑞獸為羊形,羊獸微抬,雖然羊身的彎垂長角、背部有羽翼、四足以及羊尾皆已失,但依然可見羊體造型豐滿,線條流暢,工藝不凡。
      動物及神獸玉雕自兩漢時期作為陳設玉器已較為常見,為魏晉南北朝以及之後的唐宋玉器的世俗化奠定了基礎。此件玉雕瑞獸羊頭羽翼之形象雖極為特殊,但造型仍有漢代遺風。甘肅省武威市靈鈞台北凉遺址曾出土一件玉雕臥羊,除無羽翼之外,其頭部及身體線條均非常相似。

      此玉雕獸羊角、羽翼、四足以及尾部均斷裂,但斷裂切面平整,似乎是刻意所為,這或與當時喪葬習俗有關。在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就曾有發現被刻意破壞或者火燒的陪葬玉器。






(两集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温玉物华——思源堂藏中国玉器”专场拍卖
一个字“美”:唐宋元明玉器精品赏析(下)
15页开始更新(漢代玉器篇,最齊全的學習資料)第2页
不服来看,香港邦瀚斯拍出的23件汉代古玉
邓淑苹 | 龙虎西域——帖木儿帝国玉雕探索
上博美器之——元代玉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