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旦傅杰教授讲: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什么?

子曰:仁者爱人。

孟子: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而成仁。

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人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孟子: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 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本集内容 

一个提起来让人有点悲哀的笑话是十来年前,有人翻译西方著作。译文里出现了一位中国人,陌生得一个看起来有点像外国人的中国古人“门修斯”,这就是孟子,在西方世界,有两位中国古代哲人是用拉丁式拼音名字扬名的,一是孔夫子,一是孟夫子。翻译者不熟悉,把孟子翻成了门修斯,招来了很多批评,实在是很遗憾的。

亚圣孟子 

在儒家学派中,除了创始人孔子,最重要是就是他思想继承人孟子了。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则被称为亚圣,亚就是第二,也就是亚军的亚。他们两个人合在一起,构成了孔孟之道。《论语》《孟子》两本书合在一起,构成了四书中的两种,一位已故的、对《论语》《孟子》都有精深研究、并把这两本书翻译成很好的英文的著名学者刘殿爵教授,在他的《孟子音译》本前言里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论语》几乎是我们了解孔子思想的唯一可靠的依据,但《论语》中记下来的孔子言论比较简约,对说话时的前后语境的交代也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所以不少思想观念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留下了较多的空间可以让后人做不同的诠释。而《孟子》一书则记载了孟子的言论,以及他跟同时代人的对话,但内容一般比较长,而且对背景也往往做了交代,于是其中的思想观念的表达更为清晰,假如把《孟子》跟《论语》这两本书并起来读,将对理解《论语》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另外,孟子也发展了孔子的观点,讨论了一些孔子没有触及的问题,如果说后代的所谓儒学中,包含的孔子的思想和孟子的思想是一样多的,这应该并不是夸大的说法。刘殿爵教授当然是现代读《论语》《孟子》读得最熟的学者之一,你想,要把这两种书译成英文,那是比把它们录成白话文更艰辛的工作,所以他当然会读很多很多遍,所以他这段话也当然是说得非常准确而深刻的。

孔孟相承 

孟子是战国人中期人,他的生年不可确知。因为孔孟常连在一起说,所以有人常误以为他是孔子的学生,其实他跟孔子相隔有一百多年。司马迁在《史记》里给孟子写了一篇传,说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的学生。在前面讲到过,孔子里仁为美的教导。孔子接着还说:“择不处仁,焉得智?”如果不选择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来居住,你就不能算得上是聪明的。而孟子的母亲就是里仁为美的实践者。孟子和孔子一样父亲很早就死了,为了孟子健康地成长,孟母三迁的故事广泛流传,被编入《三字经》是我们都知道的了。


孟子无比崇拜孔子,以不能成为孔子的门生而深感遗憾。声称自己一生的愿望就是学习孔子,他表彰孔子,是集古代圣贤之大成的楷模,没有任何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跟孔子一样,孟子一生也向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等不同的诸侯王游说。也跟孔子一样,孟子一生也授徒教学。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的莫大快乐。孟子从多个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正如我们前引刘殿爵教授的话所说的,了解孟子的思想,对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是可以起到多方面的参照作用的。

仁的思想 

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我们不止一次的说过,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什么是“仁”,孔子没有下定义,但有多个角度的随机阐释,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仁者爱人”,这是从人伦的角度来说的。而孟子则明确提出,“仁义”是人的本质,不仁不义等于禽兽。而作为政治家,作为统治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推行仁政,每个人都要有同情心,每个人都要有知耻心,君主不能只顾及自身的享乐,只满足自己的野心,而必须体恤百姓,省刑罚、薄税敛、仁民而爱物,让百姓不被严刑酷法恐吓,不被横征暴敛盘剥,从而能有足够的条件赡养老人,养育家人,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才是巩固统治的根本办法,也是统治者为自己赢得不朽的声誉的根本办法。


孟子明确告诫,夏代的末代暴君桀,殷代的末代暴君纣,所以失天下,就是因为不能施行仁政,“失其民”,也就“失其心”。失去了民心,统治当然也就不保了,而自古以来的历史证明,得其民才能得其心,因为得其心。所谓施政,就是要做广大人民喜欢的事,不做广大人民厌恶的事。孟子把孔子仁者爱人的道德准则发展成为政治措施,由此得出了民贵君轻的结论。

义利之辨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从道德追求的角度倡导人们重义不要重利。孟子则以此为基础,更明确地把义和利对立起来,把求义还是逐利当做国家存亡的关键。这是因为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各国统治者舍义逐利的倾向更为明显了。所以梁惠王一问孟子:“你老先生到我的地盘上来,能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建议。”孟子立刻就说:“你别一开口就是利,从百姓到国君大家一开口就是利,人人欲壑难填,先利后义,国家就危险了。臣子杀君主的事就易出现了。只有推行仁义,才能长治久安,上下和睦。”


而孔子曾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而成仁。”没有为贪生而损害仁的,只有用舍生来成全仁的。孟子继承孔子的衣钵,提倡舍生取义,那个著名的比喻是我们都知道的,就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大义当前,命都可以不要,正是这样的精神,陶冶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最为典型的就是南宋末因拒降而从容登上断头台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歌,早已和孔孟的壮语一并存于天壤之间,而文天祥临行前,在衣带上写下绝命词更明确地交代了哺育自己的精神养料与鼓舞自己的精神力量就来自于孔子,来自于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意思是孔子提倡杀身成仁,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把义发挥到了极致,就达到了仁的境地,我们读圣贤的典籍就是为学这些东西。我们做到了今天的地步,就可以无愧于他们的教诲了。

孟子看待君、臣、民的关系 

而前面在讲真孔子和假孔子的时候,我们还讲到过孔子的名言:“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孟子和孔子一样也不鼓吹绝对的君主,也认为君臣关系是相互的,而孔子比较温和,只说臣为君做事要尽忠,君使用臣要有礼。孟子则比较激烈,他明确说,君视臣如土芥,视是看的意思,也就是视力的视,土是土颗粒,芥是芥草。都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孟子说如果君主把臣子看成是土颗粒,芥草那样一文不值的东西,那么反过来,臣视君如寇仇。那么臣子看君主也会就像看敌寇,看仇人一样。


一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小流氓出身,没读过多少书,当了皇帝才被臣下劝导,孔孟之道,是立国的根本,《论语》《孟子》,皇上还是要读的,他才勉强读《论语》读《孟子》。读到《孟子》他勃然大怒说,这老头要活到现在,我是一定不会放过他的。因为太愤怒了,他专门找人做了本《孟子节文》,节是节约的节,文是文本的文。什么叫节文,就是洁本啊。比如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小说名著《金瓶梅》有太多色情描写,所以要出版洁本。把色情描写给删去。《孟子》为什么要出洁本?因为皇帝看不入眼的东西太多了,什么“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


我们在中学都背过的名言:“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朱元璋都觉得刺眼,觉得反动,因为的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孔子所不具备的,是更让人振聋发聩的,也是最让身为国君的朱元璋忍无可忍的。所以他整整删掉孟子85节文字,然后把经过他政治审查的孟子洁本颁布到全国,让以后的中国读书人只许读孟子节本,科举考试也只许考孟子节本,专制的荒谬,皇帝的任性,可以到这种地步,这也从反面凸现了孟子思想的价值。就凭这一点,孟子这个人也无愧于亚圣的称呼了。而就是这一点,孟子这本书也无愧于经典的地位了。


《论语》《孟子》都是儒家经典,下一次我们要将的是孔子和另一部儒家经典《周易》的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元璋为何要剥夺亚圣孟子的地位,并将其赶出孔庙?
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竞相立,谁堪至圣第一徒
为人之道(二)
吴钩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谁说的?
孟子
​孟子为何被尊称为“亚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