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信、人人、社交文化

写这个主要就是想清楚未来要做什么,怎么做。

首先要提问题:

1微信为什么火了?2为什么国外没有中国这么火?3这么火的都是哪些地方?4人人的优势在哪里?5做哪些事情可以使人人更好?

1为什么微信火了?

通讯成本的下降是OTT带来的,即使不是微信,各种“信”也会火。

但是微信的妙处在于腾讯本身就有移动QQ的技术积累,而其可以通过QQ完成通讯录的无障碍转移。相对于1毛钱1条短信起码2毛钱的电话,几乎相当于免费的数据量(文字只有很少的数据流量),可以发送语音的特性必然是时代赋予这个OTT代表工具最为强大的优势。

微信的火是因为时代和腾讯本身的优势,别人做不到,张小龙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不要迷信他,他在百度和阿里做不成微信。


2为什么国外没有中国这么火?

首先要理解“这么火”的意思,区别于一般的流行,而是流行的过分的意思。国外的OTT一样火,但是没有火到这种程度。

“国外”当然指欧美,而非日韩和汉语文化圈,东南亚和西亚。

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就从吃饭说起。以前本人在法国电信实习,每到某些节日就会举行Party,各国人民(法德英中印)认识不认识的用着各种口味的英语聚在一起扯淡,顺带我也认识了一个叫大顺的法国小伙讲述他爷爷与德国姑娘在二战时的浪漫故事,这个小伙主动找我聊的哦。而去年人人大会后聚餐的情景是:即使是密切合作的两个部门(产品与设计)也是分餐而坐,甚至是部门内部也是按组坐。

社交在中国意味着什么?在国外意味着什么?

是让熟人更熟,还是认识更多的陌生人?这个每个人其实都有了答案。

可以猜测Facebook的目的是在于结识陌生人,而微信替代了三大垄断运营商的混蛋定价服务,而核心还是熟人之间的交流。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对于Facebook我用了“猜测”,而我继续“猜测”的答案在于二百年的资本主义,人力作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上千年年封建,几十年大锅饭的稳定造就的不同生活氛围。对于欧美人,你身边的人在不停的流动,而对于中国人,你面对的永远是你的乡邻(封建时期),或者你的同事(大锅饭时期)。人力作为资本要素里的自由流动要素名义上真正开始在中国,应该始于清华大学的第一次社会招聘,我记得应该是1996年。

换句话说,在欧美你要时刻搞定陌生人,在中国,你要搞定身边的人。 或者说是快速建立和陌生人的关系并了解对方的需求,对应更加深入了解已经认识的人的需求。

综上所述,Facebook才是欧美人士的刚需,廉价的通讯工具则是国人的最爱。

这就合理解释了人人的现状与微博的媒体化。

3这么火的都是哪些地方?

东南亚,西亚,以及欧美国家的亚洲人。是不是都是身边人员流动比较固定的区域?东南亚几十年前都是农业居首,西亚则是人迹罕至,宗教原因也是一点(伊斯兰教的封闭性)。

4人人的优势在哪里?

为什么大学用人人的人最多?因为大学是陌生人社交最为迫切的地方,是文化最为“欧美”的地方。在大学之前,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稳定的”故乡,工作之后则是一个“稳定的”圈子。

仔细回想下电影的片段,在中国的电影中很少出现插班生,而美国的电影中经常出现因为父母迁移而到本班读书的镜头。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小时候人力资源要素流动的固滞。

除此之外,作为工具的悲哀在于更好的工具出现后,原有的工具立马会被丢弃。铜器被铁器代替,冷兵器被热兵器代替,短信被微信代替。

如果出现免费的视频通信工具,微信一定会被颠覆。要么微信去做这个,要么有公司做这个。

那么人人的优势在于哪里?人人做为一个“欧美”的社交网路,优势就是类似于人才自由流动的特质。人才自由流动时要展现什么?要展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优势,也就是自己的过去经历,当下状态,甚至未来的期望。

所有这些数据和故事本身不是一个工具能完成的,是要有每个活生生的人来填充。

一年前QQ和微信的通话记录你会看吗?大多数人都不关心。

但是一年前你上传的照片,写的心情,你会去看吗?这就是价值。

社交网络给人一个过去的他自己的记录,是一种情感的记录。

资本化这种数据,就是人的喜好和倾向性,就是对商品的喜好和倾向性,社交网络本身就是最好的分析顾客心理的数据来源。

所以Facebook股价涨了,新浪涨了。

除此之外,作为世界的潮流,人力要素的自然流动,越来越多的陌生人也为这种“欧美”式的交流方式提供了机会和场所。可以说人人现在处在一个“利基市场”(来自百度:指向那些被市场中的有绝对优势的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指企业选定一个很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领先者,从当地市场到全国再到全球,同时建立各种壁垒,逐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向主流市场过渡的时期。

人人的优势在于过去的积累,和未来的世界。

5做哪些事情可以使人人更好?

很显然结果也就出来了,做好大数据与商业的结合。

给用户一个窗口了解自己和别人的过去,增加陌生人与陌生人的互动,建立信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互联网的意义在于降低信息流通的成本,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也是可以被降低的,这就是我认为的社交网络存在的基本意义:礼貌的了解你的邻家女孩。

:个人信息密度与交流频次的乘积在追求某种恒定,就是说熟人之间并不需要一次性曝光所有个人信息(兴趣、爱好等等),因为有足够多的交流次数弥补,而频繁的接触陌生人则需要在短时间内彼此有一个快速的了解的通道。全文观点仅为个人观点,认同可以反对也罢,百家争鸣才是好现象。

——————————————-—————————— 8月2日分割线———————————————————————

补充说明

周五抽空写的东西,随意,所以有些东西没有说的特别清楚,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责任感驱使我补充一些东西。

第一点是有关文化对现状的影响。

先看一张图


这是中美两国社交网络使用人群的年龄分布,可以看见美国的FB的主流用户是23岁到49岁的人群,36岁到49岁的占到四分之一,而更有高达19%的人处在50-65岁人群,你想象一下每天晨练的大叔都在用人人的感觉。人人的前身校内的出现时间起码有7年,而微信只有3年,中间的4年为什么人人没有达到亿级的规模?

70前(60后50后包括之前)的人基本不使用社交网络,而在我身边,我目睹在老家的姐姐(40岁),和在北京的邻居大叔(50+岁)的人都在使用微信,而他们使用微信的原因也只是工具性的,和一般人YY的场景非常不同。所以这部分人并未真正融入现代的社交网络。

本人是来自小城市的,相对具有代表性,小城市的社交“关系”一词的分量不言而喻,熟人社交才是最为紧迫的需求。“走关系”,“托关系”,“有关系”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懂,请哪位英语不错的同学尝试翻译一下给外国同学试试。这部分需求如何通过互联网的社交网络来完成呢?所以说社交网络在中国不同层次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需求。

第二点有关微信火爆的第二个原因

文中说了几点,再明晰下:1,坑爹运营商的垄断定价;2,腾讯的技术实力,“不丢包”(聊天时数据不丢失)等的实力不是一般互联网公司能短期积累的;3,腾讯强大的宣传机器和影响力。

有同学说没提国外的类似软件,国外的类似运营商是这样的,长途话费是1厘钱,短信相当于免费,数据流量也便宜的很,所以这是国外的类似工具类软件比较难做的如此火爆的第二个原因。

但这点不是本文想着重阐述的技术原因。

总结下:1上岁数的人也有对工具的需求2工具便宜。

第三点有关移动QQ和微信

这个其实很简单,2000年就有移动QQ了,但是智能机的大规模普及是到2011年之后(本人是2011年才用上安卓智能机),3G网络的普及也大致在2010年左右,双向作用共同促使无线应用在两三年内爆发。

App形式的微信也是2011年出现,一个交互和体验(来自重力感应的“摇一摇”等功能)完爆QQ的简单工具势必比QQ更受人群欢迎。

移动qq的设计思想是web的延续,而微信本身就是诞生在无线浪潮下,出生时期很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扒一下世界社交网络界那些最有趣产品的灵魂
微信“拍一拍”:熟人和与陌生人社交的最大公约数
社交需求和社交产品的更替
腾讯新闻
科技依赖症:刷微博刷状态 越刷越寂寞?
人数超20亿 这家社交平台用户超微信+QQ总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