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转载]驳清华文教授所谓城市“盲流论”
昨日的《北京晚报》,用两个版报道了一个主题——“城市农村化”,分别从“事实”、“对话”两个角度,报道了外来人口涌入对北京城制造的困扰。其中,对话的专家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文国玮,他认为“提高城市居民素质,是城镇化的最难点”,并提议“外来人口想要取得北京户口,可以考试审核”。
  何谓“城市农村化”?从具体语境来看,无非是指外来人口素质低,而大量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的流入,拉低了北京城的素质和水平。这个概念的背后,隐藏着的,不过是根深蒂固的地域排外思维,以及倚仗虚无的城市优越感对农村人口的歧视。而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此般“城市农村化”的论调,实在是伪妄。
  公民在自己的国土上自由迁徙、自由流动,乃天赋人权,在文明开放的现代社会,理应成为共识。地域排外饱受诟病、户籍改革的呼声四起,无非是表达充分享受这种自由权利的渴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自由迁徙更是被明确写入,足见保障公民自由迁徙权利已经由上而下达成共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户籍壁垒终将要被打破,消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届时,地域身份更多只是作为某种文化符号的存在。
  在文教授的论述中,甚至提到“盲流”这样的字眼,令人恍若隔世。清晰记得,2003年“孙志刚事件”之后,随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盲流”一词就已经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如今,文教授再度于“城市农村化”话题上重提,仿佛有种逆潮流而动的招魂的意味。当下,尽管“农民工”取代“盲流”依然有偏颇,但它的进步之处在于:虽没有完全保障这个群体的应有权利,但最起码认可了其迁徙和流动的自由。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加剧城市压力,这是事实。但将城乡二元格局、资源地域分配不公、城市治理水平低下等矛盾,尽数归咎于流入人口素质低,恐怕不合适。城市要发展的时候,感叹流动人口给力,也不论素质高下;共享发展成果的时候,抱怨流动人口挤占资源、拉低城市的素质,斥之为“盲流”,甚至危言耸听地祭出“城市农村化”的概念。让外来人口做蛋糕,却不让分蛋糕,岂不荒唐!
  无论北京还是其他城市,在人口流动大潮之中,都可能遭遇治理的尴尬和困惑。比如居民素质良莠不齐,比如城市公共资源过载……但必须意识到是,人口流动潮作为资源地域不公出现的现象,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其实是柄双刃剑:一方面,流动人口贡献价值给城市发展带来红利;一方面,流动人口也必定要对城市进行消耗。如何平衡发展利好与成功分享之间的关系,考验着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
  当然,要最终释解人口流动潮对北京等资源富足城市的压力,最终还是要转到区域平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全民素质的宏观命题上来。实现了科学发展和资源平衡分配,这些流动人口又何必远离故土到这些城市去寻找机会和梦想,又何必去忍受地域歧视者带有偏见的目光。
  所谓“城市乡村化”论调,所谓“盲流论”,不过是关键滞后和宏观视野缺乏制造的傲慢和偏见。“盲流”在公民迁徙自由的不断实现中被抛弃,但是板结化、壁垒化却依旧存在某些地域歧视、城乡偏见者的观念中。
   此外,文教授“考试入户”的办法也是局限的。考是老师的法宝,却不是公共治理中的法宝。社会治理不比教育评分,人的知识也许可以以考试来衡量,但是素质恐怕很难以考试论短长和优劣。而这,算不算文教授思维固化和观念狭隘的另一个表现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搜狐新闻
怎样看人口年龄结构图
上海哪几个板块(社区)居住人口最多?
常见的地理效应⑤ | 盆地效应
“幼升小”门槛提高是歧视流动人口吗?
理性还是情感:什么决定着流动人口的去留选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