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李昤昊:身与心的设计者:朱熹

 1. 原初存在与现实存在

 

孔子之后,儒学长期停留于伦理学范畴内。但到宋代,儒学在与佛道两家对立竞争之同时亦对其理念多有吸收,并发展成为一种新型儒学,此即儒学史上之新儒学或曰道学、朱子学,屹立于其巅峰者便是朱熹。

 

朱熹通过将宇宙论和心性论添入既存之伦理学而创立了包含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的统一儒学体系。尤其是通过对人之身与心的深刻探索而揭示了身心之实然形态与应然形态。在此过程中,朱熹提出了关于人之身心的设计图,而此设计图此后在东亚地区尤其是韩国发挥了至深至广之影响,因为自朝鲜王朝建国以来乃至现在,朱子学理念在韩国精神史上可谓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朱熹认为人之原初存在是完美无缺的,因为纯善之理均等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但是人的现实存在却是不完整的,为何会有此种现象?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做了如下说明:

 

《大学章句》 ?经一章? 朱子注: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昬;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朱熹把人与生俱来之完整无缺之本性称为“明德”。此明德中,具备一切法理。完整无缺而又具备一切法理的明德,如一盏不灭的明灯,与人共存不朽。此为人之原初面貌,亦即原初存在。但此种原初存在并未能在现实存在中完美无缺地呈现出来。与万方平等、完整无缺之原初存在相比,现实存在则是有所欠缺且不平等的。正是“气稟”与“人欲”导致了此种现象的发生。“气稟”形成于“有生之初”亦即在人生成之初。而“物欲”则是“有生之后”亦即出生之后后天形成的。[2]“有生之初”形成之“气稟”因生成于母胎,故可称为遗传上的不平等。“有生之后”形成之“物欲”是在出生之后生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故可称为“环境的不平等”。由此二因,人遂丧失了上天赋予的纯善与完整性,而只能活在善恶并存的不完整性当中。如此,现实存在因其善恶并存之不完整性,而只能是不安定的存在。但在现实存在之不安定深渊里,潜存着安定之纯善与完整无缺之原初存在。朱熹以传统儒家伦理、道佛两家理论以及北宋时期先贤大德们的立论为根据,创立了精巧的体系,意在教化引导人们实现从现实存在向原初存在的飞跃与转变。

 

朱熹认为,现实存在丧失了纯善与完整性,而只能活在善恶并存的不完整性中,故而是不安定的。而由此类不安定之人所构成之社会亦因此是不安定的。基于此,朱熹提出了消除不安定性并恢复安定性的设计图,并主张如果遵循并实践此设计图,则能克服由遗传与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现实存在的不安定性,并进而复归于原初存在之完整无缺的状态。而且,愈是接近原初存在,人之身心便愈恢复至安定状态,而由此类人所组成之社会也便能复归安定。

 

详细呈现朱熹这些主张的便是他本人编撰之《小学》与《大学章句》。依据朱熹的学说体系,《小学》是培育社会人的“身”之设计图,而《大学章句》则是培育灵魂觉醒之人的“心”之设计图。朱熹主张,《小学》与《大学章句》应分别成为古代幼儿教育与成人教育之必修教科书。[3] 而且,朱熹认为,此二者并非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是属于彼此紧密相连的一个完整教育过程。[4]朱熹描绘的这幅设计图在当时朝鲜政府和大多数朱子学者那里被付诸实践,且朱子学理念也被一般百姓普遍接受。在东亚地区极为罕见的是,整个朝鲜王朝就是遵循朱熹所描绘之设计图来运营、维持的。延续了五百年的朝鲜王朝是朱子学的巨大实验场。这场实验在五百年间对朝鲜之社会、经济和文化发挥了绝对的影响力,从某种层面上讲,即使在今日韩国,仍在展示着它绵延的影响力。

 

下面将考察朱熹意在走向原初存在的身之设计图《小学》与心之设计图《大学章句》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在朝鲜王朝发挥作用的具体形态,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2. 成为社会人:身的设计图

 

朱熹认为,为了走向完整无缺、安定祥和的原初存在,在心的修炼之前,应首先进行身的修炼。 为此,朱熹编撰了进行人身修炼的设计图《小学》。但朱熹所设计的意在修炼身体的《小学》,其本身是与培育社会人的伦理教育相互贯通的。因为朱熹所构想的人身修炼之具体内容恰是作为社会人所必须之伦理道德的集合体。由此,也可以说它反证了朱熹新儒学之根基仍在于先秦儒学之伦理学核心这一事实。

 

依据《小学》,身体修炼从大处着眼可分为三个层面。首先,为了成为社会人,需要修习必要的知识与技艺;其次,遵守并践行对社会人而言最重要的纲目即五伦;再次,端正持身。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分别对应于「立教」篇、「明伦」篇与「敬身」篇,其中最为重要者又属践行五伦之「明伦」篇。[5]

 

一方面,意在培养社会人之身体修炼始于母胎。人在生成之初便由安定和纯善堕落为不安定与善恶相杂。即母亲受孕之瞬间便是从原初存在降为现实存在之时。因此,从现实存在走向原初存在的努力亦应从此刻开始,这便是胎教。基于此,母亲从受孕之时,便应兴寐有度,坐卧有节,避恶饮食,远恶声色,闻听善乐,体行善事。唯有如此,孩子在母胎中才能安定生长,并以端正之身诞生世间。[6]即人应努力克服在生成之初便形成之现实存在所产生之清浊与美恶,而逐步走向原初存在之纯粹至善,而此种努力,始于母胎,而其主体便是母亲之胎教。[7]

 

如此,孩子在出生之后,通过10岁之前之共同教育过程与10岁之后男女有别之教育过程来修习作为社会人所必须之知识和技艺。即10岁之前之共同教育过程主要是幼儿期教其进食与穿衣之法,[8]6岁之后教其数与方位,以及男女之差异和对待年长者之礼仪。[9]10岁之后男女有别的教育过程,对于男子而言,主要面向社会,教习外向的、可以强化男性气质的科目,比如乐、诗、舞、射、骑;[10]对于女子而言,则主要面向家庭,教习内向的、可以强化女性气质的科目,比如制衣、助祭、酿酒、发酱,等等。[11]诸如此类,10岁前后直至青少年时期,通过持续的教育而使其切身习得社会生活所必须之各种知识与技艺。《小学》之「立教」篇便是此类内容。

 

另一方面,在《小学》中,有比身体修炼更为重要的部分,此即古代社会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之五伦的熟知与践行。朱熹在《小学》之「明伦」篇中对此有详尽说明,实际上该部分可称为《小学》之核心。朱熹在「明伦」篇中,关于五伦之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交,对其相应之伦理纲目内容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说明。其中,有关父子关系的伦理实践又占据压倒性地位。首先将其分为父母生时子女所应行之侍奉,与父母死后所应行之祭祀两大范畴,其次对其各自所包含的实践内容进行了非常细密的解说。比如,书中详细罗列了父母健在时,按照男女之别,早、中、晚分别应践行之项目。[12] 对其余四伦即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交的规定与说明,亦与此同。主要详尽阐述了后生晚辈对于父母师长所应遵行的伦理纲目,此可谓传统社会之垂直秩序在伦理纲目上的具体体现。但在体现水平秩序的“朋友之交”中,“朋友”是作为践行前述四种垂直秩序的谏言者和辅仁者而存在的。[13]

 

另外,《小学》「敬身」篇里还详细阐述了践行上述所有事项之主体应如何持心养性与行动举止的问题。

 

以上所考察之《小学》内容主要是通过身体修炼而养成社会人的伦理纲目。这些伦理实践纲目,其目的在于培育具有安定性的社会人。但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促进个人灵魂觉醒的阶梯。即身体修炼是灵魂觉醒的一种准备过程。通过身体修炼而达成灵魂觉醒,这便是由现实存在飞跃至原初存在的设计图之前半部与后半部。

 

3. 灵魂的觉醒:心的设计图

 

如果说身体修炼之设计图是《小学》,指向灵魂觉醒的设计图则是《大学章句》。这两幅设计图彼此密切相关。人之伦理实践既是成为社会人之必须条件,同时也是灵魂觉醒之必要条件。为了从现实存在走向原初存在,通过以践行伦理纲目为内容的身体修炼而达成的灵魂觉醒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不能实现此点,则无异于过着如梦非醒、如鬼非人的生活。如果能实现此点,则能通过自身灵魂的觉醒而走向原初存在,并进而达到作为社会成就之极致的治国平天下之境。[14]

 

如前所述,在人心之深渊里安然存在着纯善完整的明德(或曰理)。其本身可以称为纯粹且具备完整性的灵魂。但此灵魂由于基于遗传不平等的气质和源于环境不平等的人欲而未能充分展现出其原本面貌,处于某种睡眠状态。如果说纯善之灵魂是原初存在的话,那么现实存在便是睡眠状态。如何从睡眠状态中觉醒过来,唤醒纯善之灵魂,并复归于原初状态?朱熹在《大学章句》中通过诚意与正心的概念对觉醒之方法进行了说明。

 

诚意与正心的概念,如果用一句话定义,则可以说是通过心的集中而进行的意识观察,对此,朱熹用“审”或“察”字加以表现。那么,是如何以及对什么进行审察呢?《大学章句》里,“诚意”之具体行动表现便是“慎独”。[15] “慎独”之“独”并非独自一人存在于某个空间之谓,而是指只有自己知道的内心的某种状态或想法。[16]内心的这种端绪特指意识最初开始觉醒时的内心状态。[17]所谓诚意,便是将心集中于只有自己知道的那最初觉醒的意识——朱子学派将此称为“几”,或“念头初”——上而进行观察的过程。[18]

 

另一方面,《大学章句》里“正心”之具体行动状态则是指对于人之常见感情即愤怒、恐怖、好乐和忧患要以端正之心待之。[19]此处,持端正之心究竟是何意义?朱熹认为,它意味着要始终保持对愤怒、恐怖、好乐和忧患等意识之流动进行观察的清明之心。[20]

 

亦即,于朱熹而言,所谓诚意与正心,即是以清明之心对意识自觉醒之瞬间开始便活泼作用的整个时期和过程进行的观察与把持。朱熹的此种主张实际上可以说是以《大学》经文为基础而创立的新理论。[21]

 

对意识进行持续观察和把握的主体是心,此心通过对意识的集中观察而实现诚意与正心。心对意识的此种观察若能持续不息,则将能在某个瞬间实现飞跃。朱熹认为,此飞跃将有助于实现从现实存在向原初存在的转变。实现飞跃的瞬间,也便是潜存于人心之原初存在即明德与理,或曰纯粹灵魂,觉醒的时刻。朱熹以“豁然贯通”来表现此种飞跃。就如一个社会或国家在遭逢绝境时,经由质变而可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一样,个人在“豁然贯通”之瞬间亦能通过飞跃而进入本质上完全不同之另一阶段。革命并非只发生于国家与社会,在人之内心亦可以同样方式演绎,此为朱熹主张之核心所在。

 

4. 巨大的实验:践行朱熹设计图的朝鲜

 

朱子理学对东亚地区发挥了了莫大影响,而对朝鲜之影响尤为深重。朝鲜王朝从国家层面实施朱熹设计之蓝图,对朝鲜知识分子乃至普通百姓都发挥了至大至深之影响。而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延续至今。

 

朱子学进入韩国是在高丽王朝中期,约13世纪中叶。将朱子学作为思想主干的势力是与高丽权贵及佛教势力相对抗的新兴士大夫。1392年,以这些新兴士大夫为主体建立了朝鲜王朝,此后便把朱子学作为朝鲜之建国理念。高丽末期,新兴士大夫们从中国引进了以《四书集注》为代表的朱子学书籍,在朝鲜建国之后,则在国家层面上从中国引进了朱子学派的诸多典籍。特别是在15世纪初叶引进《四书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等书后不久,便利用自主研发之活字在京乡各地广泛印刷刊行,加速了朱子学在朝鲜的传播与扩散。自建国初期始,《大学》与《小学》便受到极大重视。下面的历史记录可以恰如其分地说明这一点。

 

《太祖实录》卷2, 太祖一年(1392) 11月 14日:

 

伏愿殿下日御经筵,进讲大学,以极格致诚正之学,以致修齐治平之効。

 

《成宗实录》卷69, 成宗七年(1476年) 7月 23日:

 

今诸邑儒生,勿论长幼,皆习小学。少者诵其文,长者通其义,融会贯通,然后许读四书,以为恒式,又试讲诵,第其能否,岁抄以闻,更于闾阎。广询可堪师表者,具以名闻,差敎授训导,期收实效,勿为文具。使无人不学,无地非敎,皆知孝悌之道,不辍弦诵之声,以副予转移风化之意。

 

朝鲜在建国初期将《大学》视为包含朱子学理念的核心书籍,尤其是认为君主之帝王学亦包含其中,故而随时在经筵中讲说论及。另外,《小学》则被视为所有知识分子均须娴熟于身的核心伦理书籍,国家颁布指令,各个地方的儒生需在四书之前先行熟知《小学》之旨意与内容。

 

但进入16世纪后,随着朱子学在朝鲜的落地生根,《小学》和《大学》不再仅是君主和知识分子需要熟知之书籍,而成为一般百姓亦须熟稔于胸的典籍。《小学》在知识分子之间迅速扩散,所受之尊奉宛若父母、神明。[22]15世纪朱子学之最高学者金宏弼(1454-1504)曾言自己是“小学童子”,实际生活完全依奉《小学》之规定。另外,为在全国实践《小学》,而对《吕氏乡约》进行注解并颁令全国;并制作《二伦行实图》,以便普通百姓能够轻易理解《小学》之实践理念。另一方面,《大学》亦在朝鲜朱子学者的努力下而成为理念之源泉,地位坚如磐石。身体修炼之《小学》与灵魂觉醒之《大学》,下自寻常百姓,上至知识分子及王公贵族,成为所有人的学习教材。自此,朝鲜朱子学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所有领域成为唯一的规范理论,个人之一切意识与行动均被包摄其中。国家与社会之诸多制度、规范与仪礼也全部依从朱子之教。[23]其结果便是,与王权相比,朝鲜的朱子学者们更为重视朱子学之理念,这最终导致朝鲜建国初期王权的弱化。王权与朱子学理念相冲突时,朱子学者无一例外地选择支持后者。甚至有在国家危亡之际亦优先考虑保全朱子学理念的倾向。朱子学理念的强化带来了臣权的强化,其结果则是,朱子学者们对与朱子学理念相违背的权力乃至王权公开进行强烈批判,甚至不惜以命相谏,而大多数情况下最终都是臣权取得胜利。如此,《小学》与《大学》不仅在朝鲜朱子学派知识分子的私人领域发挥作用,还在国家层面上近乎完美地扮演了理念原理的角色,即使在今天仍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作用。

 

随着朝鲜王朝之覆灭,朱子学也正式丧失了“体制教学”的地位。但在历经朝鲜王朝覆灭、日本殖民统治后直至今日,朱子学仍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影响。 1945年从日本统治下解放之后,韩国在美国资本主义之影响下,国家被大幅改造,现已成为资本主义理念与经济环境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但即使经历了种种变故,朱子学之影响仍潜存于社会底流,到今天,其影响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出来。

 

比如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古典翻译院是翻译韩国古代儒学文献并培养翻译人才的国家机关,朱子学派之儒家经典注释书籍在古典翻译院之教育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小学》与《大学章句》更是必修科目。此外,在民间或个人层面上也能看到各种有关朱子学典籍的教育及影响关系。那么,今日韩国对于朱子学的此种关注以及朱子学之现存影响究竟有何意义呢?

 

1945年以来,韩国随着资本主义之日益发展,在物质财富之增长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另一方面,个人精神上的不安感及由此而起的社会隔离感却日益严重。结果,虽然实现了经济上的巨大发展,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大幅下滑,乃至自杀之事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朱熹描绘的身心设计图可谓具备某种程度上的现代生命力,并可能在现代社会发挥相关作用。此点可通过下述两个事例来加以确证。

 

首先是作为身体修炼之设计图的《小学》发挥作用的事例。在韩国中部城市大田有以儿童为对象的私立汉文古典学习机构,名为“养志书堂”,该书堂在寒暑假上课,招收100150名儿童,进行为期4周到6周的教育。但来此书堂的孩子大多是问题儿童,比如说50-60%的儿童或沉溺于网络游戏,或无法适应学校生活,或有多动症等。以这些孩子为对象所实施之教育,首先便是《小学》中揭示的作为身体修炼之一环的礼节教育,即大力强调对于长者所应遵行之礼仪。[24]在遵守问安礼节之外,还教习《四字小学》、《明心宝鉴》、《小学》、《四书》等传统儒家教材。其教育效果相当惊人。比如,患多动症的孩子,消极时表现为注意力散漫,积极时则表现为攻击性行为。被送来书堂的大多是父母认为有多动症而且采取了药物治疗等措施的孩子,但这些孩子一旦进入书堂,服药便被停止,而只是立意于通过书堂生活来纠正其行为。这些孩子最初仍一如既往无法很好地自理生活,并时而表现出攻击倾向,但通过书堂的礼节教育课程而逐渐发生变化。待课程结束时,已能够与书堂的同龄人彼此融洽相处,注意力缺失的症状显著减弱,注意力有所上升。目前,在韩国这样的书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发挥着弥补、矫正资本主义之缺陷的作用。

 

另一个事例,极具个人色彩,但不妨拿来说明在韩国绵延数百年之朱子学传统的影响力。笔者本人在过去30年间一直在学习儒学,尤其是朱子学。现在则是通过这些学习积淀来写文章、教育学生并从事经济活动的大学教授。但三年前曾罹患痛疾,接受手术,并住院20余日。当时所经受之疼痛,透入骨髓,乃至无法忍受。深夜,被疼痛煎熬,蓦然闪过一念:“30年间对儒学的苦心钻研与学习竟丝毫不能减轻自己的病痛啊!自己到底都学了些什么?”此时此景,笔者对既往之学进行了仔细省察,彼时脑海里浮现《大学》里“诚意”与“正心”所强调的对意识活动的持续观察和把握。于是对自己那觉得疼痛之“心”进行审视,集中探察究竟是“谁”在觉得疼痛。若疼痛深重,则集中之程度亦极为强烈。结果,笔者得以依稀审视觉得疼痛之“我”究竟是谁。觉得疼痛之“我”越是显明,疼痛之“我”与对此疼痛进行冷静观察之“我”便越是分离开来,对“苦痛”意识进行观察和把握之“我”也变得益愈明显。此种体验使笔者到达了朱熹所言之由现实存在飞跃至原初存在的某种关口。因为疼痛之程度由此明显减弱。不仅觉得疼痛之“心”恢复安定,而且有感实际上肉体之苦痛也显著下降。这是极具个人色彩的体验,但据笔者观察,在韩国有过此种体验的人们目前正在努力尝试与社会共享此种体验。此种尝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于资本主义下知识与体验两相分离之倾向的一种反抗。因为倡导回归“学习其本身应成为自身体验式学习”之朱子学式学习观的知识分子正与日俱增。

 

勾画了身心设计图的朱熹通过《小学》与《大学章句》揭示了具备社会人属性与觉醒之灵魂的个人面貌。终极而言,他揭示了由现实存在向原初存在的飞跃与回归。朝鲜王朝以国家为单位进行了巨大的实验,朱子学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几乎所有方面都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虽然进入20世纪后朱子学丧失了“体制教学”的地位,但从补充、矫正资本主义之缺陷的层面而言,它仍维持着微弱的脉搏。但此脉搏必将随着韩国资本主义缺陷的日益展现而加速跳动。

 

 

<<span style="border-top-left-radius: 0px;border-top-right-radius: 0px; border-bottom-right-radius: 0px;border-bottom-left-radius: 0px; font-family:宋体;">????>

《大学章句》

《小学》

《太祖实录》

《成宗实录》

《中宗实录》

 

金骏锡,《龜泉 元裕汉 敎授 停年纪念論丛》(下),?朝鲜时期的朱子学与兩班政治?慧眼 2000

 

<<span style="border-top-left-radius: 0px;border-top-right-radius: 0px; border-bottom-right-radius: 0px;border-bottom-left-radius: 0px; font-family:宋体;">中文提要>

 

身和心的设计者:朱熹

作者:李昤昊[25]

 

孔子之后,儒学长期停留于伦理学范畴内。但到宋代,儒学在与佛道两家思想对立的同时亦对其理念多有吸收,并发展为新型儒学,此即儒学史上的新儒学或曰道学、朱子学,其巅峰便是朱熹。朱熹通过将宇宙论和心性论加入既存的伦理学而创立了包含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的统一儒学体系。尤其是通过对人之身和心的深刻探索而揭示了身心之实然形态与应然形态。在此过程中,朱熹揭示了关于人之身和心的设计图,而此设计图此后在东亚地区尤其是韩国发挥了至深的影响,因为自朝鲜王朝建国以来乃至现在,朱子学理念在韩国精神史上可谓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朱熹认为人之原初存在是完美无缺的,因为纯善之理均等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但是人的现实存在却是不完整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遗传上的不平等,而是后天环境的不平等。人因此二因而丧失先天赋予的身和心的完整性,以不完整的形态度此一生,而由此类不完整之人组成的社会同样是不完整的。但朱熹认为,如果按照他设计的身心路图走下去,则可以克服由遗传和环境造成的现实之不完整性,而接近原初存在的完整性。而且,越是接近原初存在,人之身和心便恢复至安定状态,由此类人组成的社会则可以恢复原应有的安定。详细体现朱熹这些主张的书便是《小学》和《大学》。朱熹认为,《小学》是关于人身的设计图,《大学》则是关于人心的设计图。此设计图在朝鲜时期在政府和大部分学者那里被付诸实践,即使现在仍有少数集体和个人在努力实践这些原则。现今这个时代蕴育着人类精神上的焦虑不安以及由此而起的巨大危机。东亚各国,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此种现象便也越明显,尤其是韩国社会的情况。虽然身处发达的经济体之中,但很多人的幸福指数反而大跌,以至于放弃生命的事情时常发生。在此背景下,朱熹的身心设计图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现代生命力并可能在现代社会发挥相关作用。

 

【关键词】 朱子学塬存在现存在小学大学

 

【注释】

 

[1] 大韓民國 首爾:成均館大學 東亞學術院 敎授

 

[2] 《大学章句》?经一章? 小注:“新安呉氏曰:气禀拘之,有生之初;物欲蔽之,有生之后。不昧者,所以昏也,然虽有昏昧之时,而无息灭之理。”

 

[3] 《大学章句》 ?序文?:“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敎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禮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敎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敎、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4] 《小学集注》 ?总论?:“朱子曰: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朱子语类》卷七,学一,?小学?:“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

 

[5] 与“立教”的13个项目和“敬身”的46个项目相比,“明伦”共包含108个项目。

 

[6] 《小学》?立敎?:“列女传曰: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7] 《小学集注》?立敎?〔集解〕:“此言姙娠之时,当愼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也。李氏曰:人之有生,以天命之性言之,纯粹至善,本无有异;以气质之性言之,则不能无淸浊美恶之殊。淸乃智而浊乃愚,美乃贤而恶乃不肖。姙娠之初,感化之际,一寝一坐,一立一食,一视一听,实淸浊美恶之机栝,智愚贤不肖之根柢也。为人亲者,其可忽慢而不敬畏哉。”

 

[8] 《小学》?立敎?:“内则曰:凡生子,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愼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子能食食,敎以右手;能言,男唯女兪;男鞶革,女鞶丝。”

 

[9] 《小学》?立敎?:“六年敎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卽席飮食,必后长者始敎之让,九年敎之数日。”

 

[10] 《小学》?立敎?.:“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袴,禮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樂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11] 《小学》?立敎?:“女子十年,不出,姆敎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葅醢,禮相助奠。”

 

[12] 比如,男子在早晨应行之事为:“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拂髦,冠緌缨,端韠绅,搢笏,左右佩用,偪屦着綦”;女子在早晨应星之事为:“妇事舅姑,如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衣绅,左右佩用,衿缨綦屦”。 另外,日间,“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愼齐, 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哕噫嚔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洟”。晚间则应“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小学》?立敎?)。

 

[13] 《小学》?明伦?:“比喩朋友以责其善,辅其仁,其孰能使之然哉?固朋友之于人伦,其势若轻而所系为甚重。”

 

[14] 《大学章句》?经一章?小注:“格物是梦觉关,诚意是人鬼关。过得此二关,上面工夫一节,易,如一节了,至治国平天下,地步愈阔,但须照顾得到。”

 

[15] 《大学章句》?传六章?经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愼其独也。”

 

[16] 《大学章句》?传六章?小注:“新安陈氏曰:此独字,指心所独知而言,非指身所独居而言。”

 

[17] 李承福《大学讲解》?诚意节?:“独卽初发炯然不昧者。”

 

[18] 《大学章句》?传六章?朱子注:“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大学章句》?传六章?小注:“新安陈氏曰:念头初萌动,善恶诚伪所由分之几微处,必审察于此,以实为善去恶。如别岐道之始分处,起脚不差,行方能由乎正路,否则起脚处一差,差毫厘而有千里”; 李承福《大学讲解》?诚意节?:“几时,念头初发善恶分途处。”

 

[19]  《大学章句》?传七章?经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0] 《大学章句》?传七章?朱子注:“忿懥,怒也。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

 

[21] 《大学章句》?传七章?小注:“新安陈氏曰:察之一字,乃朱子推广传文之意,使学者有下手处。”

 

[22] 《中宗实录》卷26, 11(1516114日。“参赞官金安国曰:古人云:小学之书,爱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收放心,养德性,无大于此。今若令里巷学宫中外,皆知崇尙,则自然敎化大兴,而小学之道,明于一世矣。”

 

[23] 金骏锡,《龜泉 元裕汉 敎授 停年纪念論丛》(下),?朝鲜时期的朱子学与兩班政治?,196页。

 

[24] 养志书堂的叩首礼教育如下:“行礼之时,两手相握,先行揖让,叩首之后起身,再次揖让,后屈膝而坐,呈问候之辞。再次起身,依顺序而行。两手相握时,男子左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上。膝及地时,左膝先及;起立时,先支右脚而起。遇长者,须即时行叩首礼。故此,即在校外见到长者,亦应即时行礼。但如在地面上直接行礼,则有损衣物,故退鞋,以脚置其上而行礼。揖让皆同在书堂之时,叩首之时手置于脚面之上,后脚踝略起。起立后重行揖让,俯首,呈问候之辞。书堂学童离家去校或自校归家时,起床时,集训回来时,外出归家时,均需行叩首礼。平时见到长者,作揖、问候。”

 

[25] 成均馆大学校 东亚学术院 HK敎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熹《四书》学与儒家工夫论(三)
谁误读了“格物致知”?
宋代《四书》学研究述评(肖永明,陈峰)
【辉光日新1842】朱熹及其《朱子家训》
童蒙须知读后感
中庸章句序 朱熹 译文 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