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5)[转载]就针灸现状谈一点看法

       很多人以为针灸很容易,"以痛为腧",简单针刺他们认为的阿是穴,很少用到针灸的经络基本理论,这个病扎这几个穴位,那个病扎那几个穴位,根本不辩证,临床思维单一,当然啦,这种扎法或多或少也有些疗效,但总是不能根治,甚至留下后遗症。因此,一个正宗的负责任的中医在给病人针灸时,一定会给病人详细诊察一番。《灵枢.九针十二原》就指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治也”,不仅要脉诊,还要四诊合参,然后再下针,而且针刺寥寥几针就会疗效显著。
        我扎针最讨厌有些病人自作主张,哪里痛就要我扎哪里,痛证的病机就是我们常说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像落枕、颈椎综合征、肩周炎、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症,都属于经络肢节病变,或病在络,或病在经,多为风寒湿邪、瘀血等有形无形之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而发病,即为“不通则痛”;当然也有久病气血不足、经络空虚的“不荣则痛”。此类疾病前者居多,治疗的时候当以疏利经络为首要原则。怎么去疏利呢?这里面讲究就大了。
       我很少在患处扎针, 针无补法,针乃调控也! 针灸与开方服药的区别就是,扎针并不能把补气补血的东西补进去,只是调理气机,疏通经络,让气血通达。 你这条河瘀堵了,河水太少,扎针并不能补水进去,只是疏通河道,河道一畅通,上下游的水能连接起来,才像条河嘛! 但是疏通河道,你只知道在堵塞的地方用蛮力乱挖,那些淤泥啊垃圾啊还照样纠缠在一起,难以疏通。 如果我们在瘀堵之处的上下松动松动,只要有水过去,水流会冲刷淤泥和垃圾,这样能进入瘀堵处的水量会越来越大,最后剩那么一点点残渣,你再去挖就轻而易举了。
       一团乱麻打结了,想要解开,你光在死结那里解来解去有用么?当然没用! 要在绳结左右慢慢松动, 一条一条线给理出来,才可以解开结嘛! 疏通经络亦复如是!不分发病急缓,针刺不分先后,毫无补泻观念,随随便便就在病痛之处鲁莽的乱扎一通,只会使邪气深入,扰乱经气,应先循经远道取穴,疏通壅滞的经气,让邪有去处,大多数情况下邪去则气血畅通,正气来复,偶有滞邪顽固,不能尽去者可以在循经取穴的基础上再在病变局部取穴,这个时候才可以在患处附近扎针。
       针灸要四辩:辩证,辩病,辩经,辩时。
       中医需要辩证大家都知道,因为辩证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比如:头痛有风寒、风热、肝阳、血虚、痰浊、瘀血等六种证型,证型不同针灸治法、选穴和手法就不同。如风寒头痛多连及项背,且恶风、畏寒、遇风尤甚,苔薄白,脉浮紧。治疗宜祛散外邪,通络止痛,穴取大椎、丝竹空、风池、合谷,针用泻法,可灸大椎、风池;风热头痛则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治以疏风解表,清泄热邪,穴取大椎、上星、曲池、内庭,针宜泻法,大椎、上星、内庭,等穴可三棱针点刺出血;痰浊头痛则头痛重如裹,胸闷脘满,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治以化痰降浊,通络止痛,穴取足三里、丰隆、行间,针宜泻法;而血虚头痛则头昏而痛,痛势绵绵,休息痛减,神疲,心悸,面色少华,有久病及失血病史,舌质淡,脉细。治以益气养血、和络止痛,穴取三阴交、足三里、百会,针用补法,可灸。
       现在的人看病都会拿来医院的检查报告单,上面的病名中医也得了解,中医也得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要综合这些检查报告进行分析,辩明疾病,做出诊断。如前面所说的头痛一症,有血管神经性头痛(即偏头痛)、簇集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枕神经痛、炎症性头痛(脑膜炎、颞动脉炎等)脑肿瘤及脑血管病引起的头痛等之别。前五种头痛针灸治疗效果较好,但后三种头痛如诊断不明即辨病不清,没有及时地进行药物的病因和对症治疗就进行针灸,常会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灵枢经》里讲:“不识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学说是针灸的基础,离开了经络,针灸将是“毛之焉附”。所以,针灸临床还必须进行精确的辨经,只有辨清证(病)属(在)何经,辨明病变所在的经脉,才能有的放矢地处方取穴和补泻操作等治病。辨经的方法,首先要熟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走向及证候主治;然后,才能在辨证和辨病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对有关经脉的循行部位和经穴进行“审、切、循、扪、按”等诊察,发现体表的异常现象,从而确定病变的部位,明确诊断是什么经络、哪些脏腑的何类病变,为针灸治疗提供依据。如前面所辨的头痛一症,若痛在前额,说明病在阳明经脉和督脉,故加内庭,上星;痛在后头,属太阳,加昆仑、风池;痛在侧头,属少阳经脉加取足临泣,外关;痛在头顶,属足厥阴经脉,故加太冲。
       《黄帝内经》云:“人与天地四时相应也”,“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针灸治病效果如何,还取决于是否辩对发病时间、就诊时间、病程的长短,以及就诊时辰气血旺于何经,这个辩时至关重要!辩对了,才知道怎么去取穴,怎么去补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气至病所与迎随补泻的矛盾问题
针灸治病机理
内经针法
针灸必背歌赋之流注指微赋
陆氏针灸治疗痹病的临床运用
浅析“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