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知识 | 谈一谈陈垣先生的四种校勘方法



经典古籍库


本文为上一期“古代史书整理方法之善本与底本”的续篇,作者崔文印先生。


这四法就是大家熟悉的:一对校法,二本校法,三他校法,四理校法。陈垣先生具体解释说:


一为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这与叶德辉所谓的“死校法”无异,是进行诸本校勘的基础性工作。不论进行哪一种类型的校勘,这一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为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吴缜之《新唐书纠谬》,汪辉祖之《元史本证》,即用此法。此法在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


从实际情况看,吴缜的《纠谬》写于欧阳修《新唐书》问世不久,所以,吴氏所纠,大都是欧阳修自己在修史过程中所留下的错误,如:


《新唐书》卷九十四《刘兰传》:(贞观)十一年,为夏州都督长史。时突厥携贰,郁射设阿史那摸末率属帐居河南,兰纵反间离之,颉利果疑。摸末惧,来降,颉利急追,兰逆拒,却其众。(3836页)


《新唐书》卷二《太宗纪》:(贞观)四年“三月甲午,李靖俘突厥颉利可汗以献。”(31页)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上《突厥传》上:(贞观)四年正月,靖进屯恶阳岭,夜袭颉利……尽获其众,颉利得千里马,独奔沙钵罗,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禽之……

颉利至京师,告俘太庙,帝御顺天楼,陈仗卫,士民纵观,吏执可汗至,帝曰:“而罪有五:……顾渭上盟未之忘,故不穷责也。”乃悉还其家属,馆于太仆,禀食之……

颉利不室处,常设穹庐廷中,久郁郁不自憀,与家人悲歌相泣下,状貌羸省……

八年,颉利死,赠归义王,谥曰荒,诏国人葬之,从其礼,火尸,起冢灞东。(6035-6036页)


吴缜指出:今按《太宗纪》,贞观四年三月,李靖俘突厥颉利可汗以献。又《突厥传》,贞观八年,颉利死于京师矣。今《刘兰》乃谓贞观十一年颉利尚存于本国,且又考《突厥》本传,亦无摸末来降而颉利急追、刘兰拒却之事,此可验其事皆虚也。(《新唐书纠谬·刘兰却颉利》条)


可以看出,《新唐书》记载上的错误,不大可能是手民之误,的确是欧阳修在修史时,材料所考未详,前后照应不够所致。不过,这些错误不能全部归罪于欧阳修,事实上,《新唐书》之列传乃宋祁所撰,欧阳修只负责纪、志、表的修撰。按照宋朝的旧例,“修书止著官高者一人名衔,欧公曰:’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于此书用力久且深,何可没也?’遂于纪、传各著之。”(见《直斋书录解题》)也有另一种说法,“欧公殆不满于宋,名衔之著,固恶夫争名,抑亦以自表异耶”?(同上)看来此误,实是宋祁所为。


三为他校法。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丁国钧之《晋书校文》、岑刻之《旧唐书校勘记》,皆此法也。


这是广泛运用的一种校勘方法,也最能体现校勘者的学术水平。刘宋时,裴松之注《三国志》就曾采用过这种方法,他说:“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上<三国志>注表》。见点校本《三国志》1471页)目的虽不尽相同,但其方法是基本一样的。可见此法用之甚早。的确如陈垣老所说:“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如《金史·地理志》关于北京地方行政建设记载的疏漏,就是靠他校发现的。金从海陵王完颜亮起,把都城从上京迁到了今北京,号称中都,而地方建治则称府,即大兴府。《金史·地理志》记载说:


大兴府,上。晋幽州,辽会同元年升为南京,府曰幽都,仍号卢龙军,开泰元年更为永安析津府。天会七年析河北为东、西路时属河北东路,贞元元年更今名,户二十二万五千五百九十二。(573页)


据《金史》卷五《海陵纪》记载:


(1)海陵王于皇统九年(1149年)弑熙宗而自立。改这一年为天德元年。(93页)

(2)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丙午,诏迁都燕京。开始营建宫室。

(3)贞元元年(1153年)二月庚申,上自中京如燕京,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100页)


但该书卷七《世宗纪》,大定十三年三月,金世宗有段话却值得注意。他说:


会宁乃国家兴王之地,自海陵迁都永安,女直人浸忘旧风……(158页)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自海陵迁都永安”一句,可见在大兴之前,必有永安一名。考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三最末一条为《永安钱》,其文云:


海陵天德初,卜宅于燕,建号中都,易析津府为大兴。始营造时,得古钱地中,文曰“永安一千”,朝议以为瑞,乃取长安例,地名永安。改东平中都县曰汶阳,河南永安曰芝田,中都永安坊曰长宁。然亦不知“永安一千”何代所用钱也。(中华书局点校本69页)


考察一下《金史·地理志》,就可知道,元好问所记虽为“小说者流”,但却十分可靠:


(1)山东西路东平府,县六。其中有汶上,注云:“本名中都,贞元元年更为汶阳,泰和八年更今名。”(614页)


(2)南京路河南府,县九,其中有芝田,注云:“宋名永安,贞元元年更。”(593页)


这样,我们便可知道,由于永安钱之瑞,海陵贞元元年正式迁都时,已将中都的地方区划,更名为永安府。因此,应该说,“贞元元年改曰永安府,二年更今名”。而《地理志》称贞元元年改今名,即大兴府,则是错误的。但这种错误只能指出,不能更改原文,因为原文本来就是错的。所以,除了用他校法,用其他校法就很难发现问题了。这是他校法的最独特之处,也是比较费力气的一种校法。


四曰理校法。段玉裁曰:“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所谓理校法也。

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

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陈垣老说:“若《元典章》之理校法,只敢用之于最显然易见之错误而已,非有确证,不敢借口理校而凭臆见也。”陈垣老尚且如此,对于我们,只可用于刻本常见的“日曰”、“入八”之类。其他,我们必须遵守陈元老的告诫,“非有确证,不敢借口理校而凭臆见也”。


这里我举一个“卤莽灭裂”的例子。


1988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点校本《宋东京考》,收入了《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其卷十一《楼》的第一条即“望京楼”。该条全文如下:


望京楼,即汴城西门楼也。楼旧无名,唐令狐绹登楼诗有“因上此楼望京国”,便名楼作望京楼。(195页)


整理者在末句后加了这样一条校勘记:


便名楼作望京楼  此句下原有“句因名”三字,于文义不通,系为衍文,今删。(209页)


我们从这条校勘记中不难发现,整理者删去原文三个字,没有任何根据,只是主观地认为它“于文义不通”。其实,在删之前,我们至少应看一下令狐绹的原诗,究竟是怎样写的。实际上,令狐绹这首诗并不难查,它就收在《全唐诗》卷五六三,名《登望京楼赋》,全诗四句:


夷门一镇五经秋,未得朝天不免愁;因上此楼望京国,便名楼作望京楼。


这就非常清楚,因为整理者未查原诗,竟把两句诗句误成了一句,因而做出了错误判断。看了令狐绹的诗,我们便知道,这里根本没有衍文,它的标点应该如下:


楼旧无名,唐令狐绹登楼诗有“因上此楼望京国,便名楼作望京楼”句,因名。


程千帆先生在其所著《校雠广义》中,把这类错误归入了第九“因不审文义而删”类,这里关键就是“不审”,用陈垣老的话说,就是“卤莽灭裂”。


下期内容预告:校勘成果的表述问题。

敬请期待~

中华经典古籍库

    微信号:jingdianguji

丰富自身文化修养

从关注一个好的公众号开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后突厥君主世系表
强盛一时的突厥兴衰历程
颉利可汗的故事
陈智超先生与他的《辑补旧五代史》丨202105-96(总第1671期)
"胡城县"是何县
渭水之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