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日问李苏

 李长声 x 苏枕书



o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历来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作为日本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文化为日本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诸多养分。数千年来,我们与这位近邻的交流从未中断过。


从前,我们了解日本主要通过其当地学者、作家的研究、书写,而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国留学潮,以及现代交通的便捷、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以一种沉浸式的方式亲身体验日本,以中国人的视角观察这个常被国人称作“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国度。在这其中不乏知名作家与学者的身影,他们用书写的方式记录下在异邦的所见所闻和所知所感。


本期我们策划了“中国人看日本文化”的专题,特别专访了旅日作家李长声和苏枕书,他们不仅能写出精彩的解读日本文化的文章,也能从新颖的角度带你重新认识日本。悠长夏日,不妨与他们一起踏上知日之旅。


李长声

苏枕书


旅日卅年长声曰 京都九载枕书语


写日本文化的中国作家有不少:


1969年末负笈京都大学的作家林文月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其于1970年出版的随笔集《京都一年》则记录了她在京都游学期间的体会经历。如今时光流转四十余年,而随着作家的笔触,我们亦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京都的安稳与静好。


林文月后,香港作家小思也游学京都大学,《一瓦之缘》则记述了她那段在日本“脱胎换骨的岁月”以及事后回忆,笔墨纵贯四十年。与林文月不同的是,小思笔下的日本,展现的则是让人敬与恨交织的性格。


除了游学,不少作家对日本的书写还来自他们旅居多年的经验。比如在日本诸多主流媒体拥有专栏的莫邦富,著有中日文书多部的毛丹青,以及因为1990年代在《读书》杂志开设专栏“东瀛孤灯”介绍日本被读者广泛熟知的李长声。


三位旅日时长都达三十年有余,莫邦富的专栏言论是日本观察中国、中国声音进入日本的重要窗口;毛丹青与国内文化圈一直保持密切的呼吸关系,是他不断地将莫言的作品介绍到日本,被莫言称作“畅游在日本文化里的一条鱼”;李长声则被誉为“文化知日第一人”,其以“近而不媚,爱而不溺”的客观姿态写下许多短小而扎实的小品散文,而让读者倍加信任。


当然,在这些观察日本的视线中,也不乏来自年轻中国作家的目光,比如客居京都九载的江苏女子苏枕书。从《有鹿来:京都的日常》《京都如晤》到《松子落》,我们见证了她一路成长的历程,也得以通过其细致入微的城市素描,走入京都的山川风物与人情。


如今,去日本旅游或客居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时间或长或短,所见所闻或有雷同或有各异,但脚下的观察和书写仍在继续。在期待有更多的声音与目光来丰富中日文化交流思考的同时,也可以在本期的专题中来看看两位作家——李长声和苏枕书是如何解读日本的。 


文 | 伍岭、罗婉


Part.1


李长声:

日式美学引领风尚

有点“歪打正着”

1


深圳书博会的最后一天,李长声来到了深圳本来书店与读者分享阅读,记者也与他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其实两年前,在“长声闲话”丛书出版之际,《深港书评》也曾刊发过一篇李长声的访谈。而去年,李长声三卷本自选集出版,从生活与审美、文化与历史、文学及出版勾画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此番交流,我们将从文化民俗的角度,从日本的衣食住行,聊聊李长声旅日三十年的所感所悟。


李长声,1949年生于长春,曾任日本文学杂志副主编。1988年东渡日本,一度专攻日本出版文化史。自励“勤工观社会,博览著文章”。著有《纸上声》《枕日闲谈》《居酒屋闲话》《太宰治的脸》《雪地茫茫呀》等十余种作品,译有藤泽周平著《隐剑孤影抄》《黄昏清兵卫》。


“用平常的眼光写正常的日本”


如今,去日本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但李长声对大部分所谓新的“日本观察”颇有看法。一来,现代兴盛的网络文风他写不来;二来,与日本相处三十余年的经历,早已没有最初的悸动与惊奇,“基础的ABCD不能再写”,于是其行文则有意往深处走。对此李长声笑言,“如此读者自然也会少之愈少,这也是我的忧虑。”


而李长声关于日本的随笔,实际上粉丝众多。若从著作的名称来看,你一定会发现其对“闲”“漫”的偏爱,诸如《樱下漫笔》《日知漫录》《四帖半闲话》《居酒屋闲话》《风来坊闲话》等等。


李长声认为日本文学的传统就是随笔,因而用随笔写日本“再合适不过”。不过虽用随笔的写法,他也有意学习中国古今作者写日本的传统。从《三国志》首次记录日本,到近代学者黄遵宪、周作人对日本的著述,李长声均有拜读。而他自己写作,也力图在前人的基础上有独特视角。


对于日本这个暧昧的邻居,中国人的态度是复杂的,有人爱,有人恨,有人敬,有人爱恨交织。而在李长声看来,无论哪一派,都对日本知之甚少,可谓爱不足,恨有余。哈日者层次低,而仇日者一叶障目。总之,感情用事则会导致偏见。因而去年他在繁体版《送谁一池温泉水》的序言中写道:“我写的是日本,既非论著亦非诗,更没有远方,散淡的心态有愧于层林尽染、百舸争流的时代。唯一自负的,是一向努力用平常的眼光写正常的日本。”平常二字,看似简单,实却不易。


《送谁一池温泉水》


善于拿来的日本

也善于创造自己的文化


李长声擅长从传统的民俗文化去观察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换而言之,则注目于人们的衣食住行。近些年来,日式生活美学似乎引领了中国当下生活的一种新时尚,人们提倡“极简”,讲求“侘寂”之美,但凡挂钩了“禅茶” 二字,便逃脱不了“日式风”的定义。甚至于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人们也善于从日本匠人、手艺人身上溯源取证,由此也生发出不少诸如“一期一会”“一生悬命”的理念。


日式禅茶


仿佛说起日本的传统文化,都是精致的、专一的、沉静的,以抵抗这个时代浮躁的表象。但在李长声看来,推崇日本文化需要客观地看待,比如艺伎、相扑、漫画,并不能代表日本先进的文明。


“如工匠精神,我们要看到工匠本身是最落后的事物,是与这个时代生产力不匹配的。把工匠精神放置于大工业的环境中,如何让企业在生产时发挥工匠敬业、专注的精神,才是真正的精髓所在。而不是一辈子只会做一种杯子。”末了,李长声还不忘悠悠地补充一句,“你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日本特别流行穿和服吗?因为现在和服都由中国生产,价格非常便宜,所以谁都能买。但这意味着日本和服行业的没落。”


“日本是一个特别强调自己民族精神的国家,同时它也善于学习他国文化,再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文化。”如李长声在书中所言,“非同寻常的事物就容易成道。”日本有各式各样的“道”,比如茶道、花道、禅道,这也可视为日本对于自身文化独树一帜的追求。李长声以茶道中茶碗的演变为例,指出茶碗最初由唐朝传入日本时,原遵循的是中国宫廷对于雍容精致的审美。但对日本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用不起这种贵重的舶来品,只能用已成型的“歪瓜裂枣”的茶具来代替,而这种简朴、不对称、不完美,反而衍生出一种特别的美。“这样的美,便与中国的美区分开了。”


日本花道


其实,中国自南宋便有极简之风,只是这股风潮始终没有成为主流,而在日本却发扬光大。李长声以金阁寺与银阁寺为例,说明日本身上融合的两种文化特点,第一种是由中国传去的华丽繁复,第二种则是为了树立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反的民族特色,这两种极端表现,都融合在日本文化中,只是后者后来被日本不断地突出和强调,用以塑造自身的个性。


日本饮食有点儿像日本现代艺术


作为一名地道“吃货”,李长声爱日料,也爱喝点小酒。乃至问及以后出版计划,他也开着玩笑说,“这件事等下次喝酒的时候想吧。”在李长声吃吃喝喝的文字里,你也能随手拾掇一些中日文化的比较,甚至诞生一些哲学般的思辨。


比如,“中国菜的味道是综合的结果,注重加工过程,而日本菜多生食,吃的是原味,自然更强调选材。”“日本菜适于下酒,中国菜宜于大吃。”“日本菜大致有三种味道:盐味、酱味、鲜味。他们的鲜几乎是生的同义语,我们叫没味儿。日本有各种道,茶道柔道武士道,唯独没有味道。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人就最讲味道。”


从这些散落的差异里,或许有人也会将中日饮食上升到中日审美的不同——食材讲求天然对应简朴,工序繁复对应华丽。然而,李长声坦言没那么复杂,此事若从地理环境来看,自古就有差异。日本临水,多海鲜,宜生食;而中国多飞禽走兽,强调用火,自然就要吃熟食。“中国菜系那么多,各有各的做法,最主要的则是炒,这是一种综合。而日本料理如怀石料理,多为独立成碟。”由此,李长声调侃道,这也是日本没有伟大哲学家的原因,因为他们不善于综合。


日本临水,多海鲜,宜生食


有趣的是,因为工业时代人们讲究天然、自然,日本饮食文化中对于食物原味的讲究,反而成为了复古而流行起来。“日本饮食有点儿顺应了现在的发展趋势,就像日本现代艺术。而这就是从那一个歪瓜裂枣般的茶碗开始的。”李长声表示,如果从工艺上来说,日本菜其实是落后的,因为它不需要加工,只需要一道道地切盘。而这种反主流的趋势,反而契合了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主义,其中都蕴含着前卫反叛的精神。“这是歪打正着了。”李长声笑道。


Part.2


苏枕书

想在日本找中国传统

别抱太大希望

2


苏枕书,人如其名,给人的印象是有学识、温婉、恬静的姑娘。她在日本旅居多年,也写了不少关于日本文化与风物的散文,并在国内出版了好几本相关书籍。在苏枕书的笔下,古代日本与现代日本是相互交融的,日本呈现在中国读者的眼里就会变得立体而鲜活。


不少中国人都觉得日本继承了中国的传统,而这些传统又恰好是中国正在或者已经丢失了的东西。但苏枕书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与结合,都将被时代与本土文化所影响,在日本也同样如此。


苏枕书,江苏南通人,客居京都,热爱山林与书籍。著有随笔《京都古书店风景》《有鹿来》《京都如晤》《松子落》等、小说《岁时记》等多种,并译著若干。


卖旧书也有“庙会”


Q

在日本,什么样的休闲方式是你比较喜欢的?

苏枕书:我的休闲方式有到寺庙散步、逛旧书店、看书。京都非常多寺庙,家附近就有好几处,游人罕至,黄昏有钟声。很适合独自思考、整理心情。旧书店则更不用说,家附近也有好几处,转一圈都非常开心。


Q

说到旧书,你有篇文章写到在“古本祭”开幕时买书的情景,“古本祭”是什么意思?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苏枕书:在我的《京都古书店风景》里也写过这方面的内容。“古”是旧,“本”是书,“古本”就是“旧书”“二手书”的意思。“祭”就是“祇园祭”的“祭”,大型庆典的意思,以前汉译日本文学中常作“庙会”,差不多也是一个意思。“古本祭”是“旧书庆典”“旧书庙会”的意思,很多旧书店主聚集在一起,摆出许多旧书,连开几天,非常热闹。日本各地都有,其中神田神保町、大阪四天王寺、京都的古本祭很有名。


2012年的京都秋之古木祭现场


Q

旧书店在日本有怎样的意义吗?

苏枕书:旧书店行业在江户时代已成规模,有点像从前北京厂甸聚集的旧书店,文人墨客得闲都会去逛逛。近代以来,伴随教育制度改革、出版业发达、珍善本自名门旧家流散而出等重大变革,旧书店行业也经历风风雨雨。这里所说的“旧书店”是个泛指,细分的话应该有几类:古籍书店,普通二手书店。前者专门经营珍善本,传承有序,店主必须精通典籍,为人果断玲珑,就好像我们过去津津乐道的琉璃厂书商。后者经营的图书是一般大众也可以消费的,更为学生气、市井气。下班回家、下学回家、买菜回家途中,都可以驻足翻一翻。


Q

为什么这么喜欢逛旧书店?

苏枕书:应该是喜欢翻阅旧物的感觉,就像与谁相遇一样,是种缘分。其实,我从小就喜欢逛旧书店,不论哪个国家的。到某个地方,也一定会找找有没有旧书店,无论如何都要去看看。


因为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网店发达等缘故,近年日本旧书店数量一直在锐减。东京、京都等大城市或许不那么明显,像福冈、福井、仙台等地方城市的情况可以用“锐减”来形容。旧书店的消亡令我惆怅,这种比较老派又不太挣钱的经营方式,不是很讲究效率,而是沉默的守候。旧书店主人默默在那里守着书,为读者创造邂逅书籍的机会,想想就很动人。


京都街头的旧书店

Q

能否推荐一些适合中国人去的旧书店呢?

苏枕书:其实没有不适合中国人去的旧书店,日本的旧书店都有独特的气质,遇到了就可以进去逛一逛。如果要买线装书,这些年恐怕能买的越来越少了。东京的琳琅阁、山本书店、一诚堂、诚心堂,应该去看看。京都的众星堂、志满家、临川书店、キクオ书店、紫阳书院,也颇值得一去。


看樱花让我想到时光不可逆的流逝


Q

喜欢看樱花吗?在日本若见到落樱的景象,你会想到什么?

苏枕书:我几乎没有去专门看过樱花。今年总算和研究室的两位好友赶在樱花将落时,去山里看了一个下午。当时有风,我们坐在山边的水畔,落花漫天而来,如飞雪狂卷,莫知所踪。三人都很沉默,难以描述的心情,也许是想到一个季节的远去,想到时光不可逆的流逝,想到未来难以避免的告别。


Q

如果让你用一首日本的俳句来表达此刻的心情,会是哪一首?如果是中国古典诗歌,你又会想到哪一首?

苏枕书:最近连日高温酷暑,实在难捱。因此想到芥川龙之介的一句:“兔耳亦作半边垂,大暑哉。”我也像兔子一样热昏了,不只半边耳朵垂,两边都垂。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我想到欧阳修很普通的几句:“枝条不动影,草木皆含愁。深林虎不啸,卧喘如吴牛。”正是酷暑情状。


Q

你觉得现代的日本社会有多少继承了中国的传统?

苏枕书:一个常见又很难回答的问题。很难说“继承”了多少中国传统,而是将很多来自中国的传统很好地本土化。虽然保留了某个名目,但事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早就本土化了。明治维新以来和战争之后,日本也有很多传统消失,在人们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又再造了不少传统。作为中国人,想在日本找中国的传统,千万不要抱太大希望。时刻要牢记他们的很多传统都有再造的过程。我们能找到很多与中国传统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很难说那是“继承”。


Q

中国的传统也在丢失,甚至开始效仿起一些日本的文化来,比如翻拍电视剧,比如对匠人精神的追求。对于这种现象,你有自己的看法吗?

苏枕书:倘若不钻研、不刻苦、不思考,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皆不可取。


Q

去过日本的人,都能感受到当地“人性化的设计”,你怎样看待这些人性化的设计?

苏枕书:他们的很多设计确实非常体贴。想人所想,急人所急,进而将别人没有想到的地方都能考虑到,这不正是设计的意义么?如果要继续解释“日本人为什么更注重事物的人性化”,这我就无法回答了,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只能说,我们对日本的了解还是太浮皮潦草,希望以后我们更多地了解这个国家,并得到启发。


 


《京都古书店风景

中华书局

2015-8


有鹿来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痴的散策
【古旧书业观察十二】访东瀛之美书屋 走近日本古旧书业
【小记逛书店】一地古旧书店,一地城事人文
回顾关于实体书店的书| 春江花月爱书人,擂鼓金山书店情
一座城市不能没有一家旧书店
寂寞的温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