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程千帆:读先秦两汉著作是搞古籍整理的“入德之门”

编者按

1984年4月—5月,东北师大历史文献学研究生和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讲习班的学员,前往各地高校,访学于老一辈专家。这是南京大学程千帆先生在5月8日的讲话,由郭淑云记录。标题为编者所拟。

程千帆先生在读书

搞古籍整理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校雠学,即版本、校勘、目录之学;二是语言学(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三是名物典章制度以及天文历法、地理沿革之学。

然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存在许多弊病。学科分工过细,学生知识面很窄。如:中文系学生不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课程,有的同学碰到典章制度,地理沿革等问题却不知查什么书。因为他们所学习的内容很少涉及以上所提及的搞古籍整理必备的专业知识。因此,严格说来,解放以后这些按教育部设置的课程培养出来的文、史、哲等专业的学生,是没有足够的能力从事古籍整理的。

但我们国家需要古籍整理方面的人才,我们的事业需要后来人。因此,在目前青年学生某些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我们应采取土改时实行的“填坑补缺按需要”的方法,对青年教师和学生因材施教,帮他们填补空白。这首先应当就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些改革。

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几年来我做了一些工作,有一些体会。

一、老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加强他们的基本功和基本操作规程的训练。比如:要求他们写字一定要准确、端正。或者写繁体字,或者写标准的简化字,并且一律写正楷。学生写错别字,我就划一个大红叉,命其改正;字迹潦草,我便把稿件退给他们,不予批阅,久而久之,他们便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对他们终生有益,也会给他人带来许多方便。因为他们一辈子都要同学生和排字工人打交道。再如,要求学生写文章尽量不用第二手材料。如有第一手资料可查却引用第二手资料者,立即要求他们改正。这对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很有益处,对古籍整理工作尤其重要。

二、青年人可塑性很强,我们作导师的,应多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导,指明治学门径,把他们塑造得更加丰满、高大。我认为:读书,特别是读先秦、两汉的著作是我们搞古籍整理的“入德之门”,因此,要博士研究生入学后读八部这类的书,硕士研究生也要相应地读几部。把读书放在较作论文更重要或至少相等的地位,使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掌握治学门径。这至少在目前大学生对古代学术文化基础知识很差的情况下,是必要的。

三、导师不仅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还要对学生以诚相待。经常诚恳地与学生交谈,不断地给他们施加友善的压力。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既有紧迫感,又能理解老师的苦心。当然,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以上是就老师方面说的,至于就学生方面说,也有一些想法。

青年人基础差一些,这是普遍现象。但你们年轻,今后的道路还很长,还是大有可为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你们还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补马克思主义这一课,做到活用而不是背诵或硬搬。

二是加强基本功和基本操作规程的训练,打好基础。

三要认真读古书。读书必自先秦始,源头不明,学无根柢。诸如《论语》、《孟子》、《左传》、《礼记》、《老子》、《庄子》、《荀子》等都是必读之书。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大家,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无一不是吃先秦、两汉著作的饭长大的。你们也应从此入手。不要怕读不懂,只要坚持读下去,一定能有所收获,并使你们受用终生。

文革的影响使社会风气和学术风气至今仍然不纯。做为一名研究生,应在做人和治学两方面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首先,对党、对人民要有感情,对社会要有责任感。如果对社会主义事业没有献身精神,是不可能成为艰苦卓绝的科学家的。其次,培养谦虚、谨慎的态度。“禹闻善言则拜”。我们更应胸襟开阔、坦荡,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大的进步。你们年轻人能经常听到老师的批评和指点,这是极其幸运的事情。再次,养成实事求是,对真理负责的学风。无论是讲课,还是写文章,错误总是难免的。有错误就承认,就改正,不懂就说不懂,这是最老实的态度。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最后,同学之间共学数年,机会难得,所以,应当团结友爱,互相切磋和探讨。这对一生的学术研究都是大有益处的。心胸狹窄,自高自大,嫉妒心强是没有出息的,必然成为进步的障碍。

总之,做人和做学问密不可分。要老老实实地做人,也要老老实实地做学问。

(郭淑云一九八四年五月八日记于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原题《程千帆先生谈古籍整理与研究生的培养》,载《古籍整理研究通讯》1984年第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拾遗】徐有富:程千帆先生在南大
程千帆先生是怎样指导研究生的(徐有富)
莫砺锋:程千帆先生的学术人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记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林超民博士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情况介绍
刘永济与程千帆的交谊 巩本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