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落在千年古村最后的民间竹纸手工作坊(下)

    据现在棠岙最后的竹制造纸作坊主——袁恒通的老伴说,她初嫁到棠云时,村里几乎家家都有造竹纸的小作坊。上世纪80年代,她家作坊最多时雇有10多个小工,当时忙碌的情景她至今依旧难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市场的打压和环保要求的影响,棠岙的竹造纸业逐渐走向衰败,大家纷纷放弃了祖上传承了数百年的老行当,转行发展另谋出路,只有袁恒通一家苦苦支撑着整个老行当。袁恒通老人向我们介绍说,他家的竹纸手工作坊也曾差点儿成为历史。那是1997年4月间,袁恒通老人的作坊因接了半途撕毁合同的外贸单,使他新购进的50吨竹料成了一堆烧火柴,血本无归,也使老袁的作坊一度关门歇业。恰逢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的李大东副研究员正在四处苦苦寻访可以用于修复古籍、符合“修旧如旧”要求的古籍纸,他获悉棠岙有着悠久的造纸历史,便一路寻踪打听来,李大东的到来给老袁传统的作坊带来了一线生机。按照李大东对纸张的厚薄、颜色、配方和纤维构成等元素的要求,袁恒通老人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拿出了修复古籍的专用纸,同时还研制出了一种国内少见的具有苦涩味道,既能防虫蛀又能修复古籍、画画的苦竹纸,专家赋予袁恒通老人的竹纸一种新的名称——棠云纸。随后,订单接踵而来,使老袁这个传承了500年的传统竹纸手工作坊重焕新生,在千年古村得以绵延并谱写新的乐章。

    如今,袁恒通老人的家庭竹纸手工作坊,在传承传统的运作模式的同时,也引入了些许现代的气息,用部分机械来替代手工捣料和打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投入成本,为传统的手艺传承奠定了空间。从原料堆沤,到装进粗布袋挤干,再捣踏、漂白、打浆、过滤、抄纸、压榨、晒纸……72道工序,生产一张纸通常需要4个月的时间。一张张成纸最后被改刀成50㎝×80㎝的规格,发往国家图书馆等地用户。

    袁恒通老人竹纸手工作坊的造纸工序大体有如下几个主要步骤:

    1.削竹阴干。

    2.缸内腐蚀。

    3.烧碱腌制。

    4.压干。

    5.机械打料(捣料)。

    6.打浆。

    7.木槽操(捞)纸。

    8.直壁晒纸(烘干、晒干)。

    9.成纸。

    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民间手工小作坊和一张张功效独特的竹纸,还吸引了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他们给予了棠岙纸很高的评价——为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美国普利斯顿大学图书馆馆刊主编罗南熙先生称赞说,在现代化的今天,还能在宁波这个地方见到如此原生态的手工作坊,工艺传统,古朴方式,真是令人惊讶和赞叹。(编辑:罗京)

 
袁恒通老人和他的手工作坊
 

    79岁高龄的袁恒通老人在演示捞纸

30多口用于腌制竹品的大水缸

    缸内腐蚀

    捣料的机器

    机器打浆

    揭下成纸

    烧碱腌制

    袁恒通老人和成形的纸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棠云竹纸的文明传奇
冯骥才考察邵阳隆回非遗手记(之三):手工抄纸
一位古籍修复师的寻纸之路
乡村寻艺,探索手工纸之地
【书物】富阳逸古斋:竹纸群落,唯重古法(下)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 | 将乐古法造纸的技艺魅力与传承坚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