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州会馆:河南人在襄阳的行帮机构
通讯员李秀桦
  从地缘上看,河南南部的南阳与襄阳北部接壤,而从荆州到南阳的宛郢道是明清时期南方通往中原腹地乃至京师的重要驿道,因此,河南历史上在商业贸易上与襄阳的交集颇多,在襄阳设立的会馆也较多,其中中州会馆是河南商帮在襄阳所设会馆的代表。今年,市文物部门对中州会馆进行了易地恢复。
  1
  中州会馆钩沉
  襄阳的中州会馆位于樊城沿江大道(郑公祠毗邻处),由旅居襄阳的河南商帮所建,是外省商帮在樊城所建较早的会馆之一,原称河南书院、河南馆。之所以又称“中州会馆”,是因为古时中国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豫州地理位置居中,故曰“中州”。现存的碑刻之一《重修中州会馆□□碑序》中所云:“樊镇者,向有中州会馆一座,创自国初,迨至今日奉祀。众姓春在秋报,为圣诞祝寿之所,酬神燕会,乃乡人祈福之区。”由此看来,中州会馆的创办时间可能比山陕商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所建的山陕会馆还要早。其建筑“殿宇巍巍,与岘山而遥映,歌楼层叠”,极其华美壮观。光绪元年(1875年)由河南商人集资又“重修大殿、拜殿,再为增廓”。光绪十七年(1891年)因汉江暴发洪水而毁坏,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绸铺、碎货铺”等行业发起集资重修,“展壁牌楼”焕然一新。
  1935年中州会馆用做仓库。抗战期间,中州会馆改为河南同乡会。据《襄樊市房地产志》所载“市区1948年尚存在的学庙会产变化情况统计表”显示:共有房屋5栋55间、1797平方米。到1985年尚存4栋51间、1692平方米。如果按这个面积考量,中州会馆在樊城所有会馆中算是中等规模。
  1949年后中州会馆一度改用作“中央公粮湖北省襄阳区第二库”,曾被市面粉厂使用并改建。本世纪初,沿江大道改扩建工程中,在会馆原址上建起龙世家高层商住小区。现仅存汉江边的中州码头,可作为中州会馆的一个地标性符号了。在汉江边,高大的中州码头牌坊下,笔者看到系船的孔洞,浪花拍打着这些历史的见证物,就像时间冲刷掉原本模糊不清的记忆一样,或许,当年那些商人就曾经在这系过船只。
  据记载:中州会馆建筑形式为硬山式,驼峰状封火山墙,由戏楼、前殿、后殿、厢房等组成。会馆墙基是用很大的鹅卵石铺设而成的,具有清代早期建筑样式戏楼四柱三间,宽15.62米,进深8.51米,通高7米。两厢房各宽5.6米,长7.34米,高7.52米,硬山顶。楼下是通道,楼上是戏楼。后殿四柱三间,宽15.62米,进深14.5米,高8.5米。大殿前檐立4根石柱,每根高约4米,截面为正方形,长度为0.4米。
  本地摄影师徐信于上世纪末就关注到中州会馆。从当时留下的照片看,会馆建筑已经改建,青砖布瓦。2003年,新修沿江大道,中州会馆为了给城市建设让路,全部拆除,拆除的少量石构件和碑刻存放泵房旁边的空地上。
  本地文史研究者王力明2003年在会馆建筑没有完全拆除的情况下对中州会馆做过考察。据称在施工中曾挖出“中州会馆”石匾和三通石碑。此外在现场发现壁画:东面的挡火墙北头瓦檐下保存有一幅彩色中国壁画,描绘的是两位妇女和一个男子,身穿明朝衣服,内容大约是丈夫从河南乘船回到襄阳,船上载着聚宝箱,两妇女(一妻一妾)在岸边等待丈夫回家。但墙壁上其他壁画已经风化剥落,不能辨认。
  2016年,襄阳市文物部门对中州会馆进行了易地恢复。
  2
  会馆残存的碑刻
  经过搜寻,两通碑刻在原会馆西边的泵房找到。通过解读,这些碑刻是研究中州会馆及其商帮的重要文献。
  《中州会馆重修碑记》立于光绪元年(1875年),碑额为“万善同归”,身首一体。碑高180厘米,宽70厘米,厚17厘米。字迹较清晰,楷书,未见著录。原碑在中州会馆(现龙世家小区)东山墙发现,2003年移至沿江大道龙世家小区左侧一院落内。《中州会馆重修碑记》主要记载中州会馆修建过程、地产规定以及捐资情况。经统计有不少于180家商户捐资,有些为同一行业的众多商户。从此碑文中可考察河南商人在樊城从业行当、会馆日常运行费用支出情况。
  《重修中州会馆□□碑序》立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碑石上部已残,高66厘米,宽57厘米,厚18厘米。字迹较清晰,楷书,未见著录。原碑立于中州会馆(现龙世家小区)西山墙,2003年移至沿江大道龙世家小区左侧一院落内。碑文记载绸铺、碎货铺为重修中州会馆过程及捐资的功德名录。其中有官员捐款数目和官位、姓名。这亦说明官绅阶层联手修缮会馆的事实。
  中州会馆曾收藏一通清代碑石《奎面铺公约》,这是清朝襄阳面食行业的公约,即今天的行规。奎面是手工制作的面条,特点是色白、中空、条细、面滑、汤清,又称空心奎面。由于奎面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拌、和、揉、搓、盘、拉等七道以上的制作工序,制作中讲求“拌面均匀、和面熟成、搓匀拉沉”。所以,《奎面铺公约》规定学徒期必须达到三年,“满师之期必办酒席十桌”,以感谢师傅培养教育。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襄阳和樊城的奎面铺以大户梁顺兴和郑兴厚为首,共90家之多的面铺,共签公约,立《奎面铺公约》碑为证。
  3
  河南商帮在襄阳
  在襄阳的河南商帮所从事的行业,从已经发现的碑刻文献资料考察,主要是酒业、烟草、生猪、药材、饮食业和粮食运销以及加工业等。
  《襄樊市志》记载:清末在樊城从事粮食生意的有汉帮、山西帮、河南帮、黄帮等。其中1936年河南帮有10家,大都做双沟、张湾、东津的生意,交易品种以小麦、黄豆、高粱、芝麻、小米、蚕豆、豌豆为大宗。河南地区小麦、黄豆、芝麻等经唐白河,下运襄阳、樊城,30%由当地粮商转手成交,70%经此地出口。河南粮帮拥有大小船约7600只,其中小河船约3000只(即航行于唐白河的船只),大河船约4600只(即航行于汉江的船只)。
  1949年前,襄、樊二城内有大小烟厂30多家,年产量达万箱。其中一部分是河南迁过来的。1941年,抗日战争战局稍微缓和,从樊城外逃的商人返回继续经营。由于武汉、上海等大城市被日军占领,交通中断,进货渠道不畅,日用消费品奇缺。但河南南阳地区的不少手工业和小型工厂坚持生产,代替了沪、汉产品和进口商品。
  当时二十二集团军等部队驻防襄阳,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加上襄阳又是通往恩施、重庆的交通要道,河南来的土布、烟草大量运往四川,交换的食盐、糖类、茶叶等都要经过襄阳。故此时的河南商人也得到了发展。他们利用河南产的烟叶在樊城开办卷烟厂,生产的卷烟大量运往四川、陕南、鄂西北等地。同时还出现了织布、织袜、纺线、毛巾等手工业厂家。一些织布厂,在战时也得到较大发展。
  河南帮从事小生意者也为数不少。陈老巷和小磁器街就是河南商人的市场。商铺批零兼营,有的联合经营。主要经营货物有日用百货、匹头、颜料。在樊城中山后街的纸烟栈,几乎全是河南商人的天下。河南帮商人发展壮大之后,在樊城商界地位日重。
  彭毅生、龚焕章在《樊城会馆》一文中写道:“抗战前,河南累遭天灾匪患,大部难民流入樊城。大多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中州会馆冷冷清清,与其他会馆比相形见绌。”抗战后期,因为各种因素造成河南商帮的衰落,昔日风华绝代的会馆已呈落花流水,大势已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远去的南船北马
从河南会馆到河南商会,豫商到底多抱团儿? | 豫记
襄阳又现古建筑
湖北襄阳:明清福建会馆
楹联中的襄阳之中州会馆
下乡记217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