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豪刘禹锡开掘汉塘
(2015-06-11 15:17:29)
标签: 历史
■何志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祖籍定县,后迁洛阳。其父刘绪,是唐天宝末年进士,为避安史之乱,举族迁居嘉兴。大历七年(772),禹锡出生于嘉兴子城旁洲东湾。他少时常随父去吴兴拜访著名诗僧皎然,这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颇深,形成了词句锤炼而复归自然、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的风格。
刘禹锡家与裴度比邻而居,裴度比刘禹锡年长七岁,相处甚洽。刘禹锡曾作《送裴处士应制举》诗,记述了他俩童年时在嘉兴的生活:“忆得 童年识君处,嘉禾驿后联墙住。垂钓钓得王余鱼,踏芳共登苏小墓。”一起垂钓王余鱼,即比目鱼,登苏小小墓,留下一段鲜为人知的掌故。在后来的仕途中,裴度曾帮了刘禹锡的大忙。
唐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并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不久升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即“永贞革新”,不久失败,被贬朗州司马。14年后,召还,署郎中。因作《玄都观桃花》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影射了朝中新贵,又贬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经裴度(裴时任宰相)说情,以母老为由,初改四川夔州刺史,后移安徽和州。
大和元年(827),刘禹锡回朝任主客郎中,后为礼部郎中。又因作《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次被逐出京。多亏裴度(裴时封晋国公)再次斡旋,复为礼部郎中。对此,白居易叹道:“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后裴度被罢官,刘禹锡又外调任苏州刺史。直到开成元年(836),才回京改任太子宾客,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故世称“刘宾客”或“刘尚书”。
刘禹锡关心农事、做官为民。在苏州刺史任上,为辖内故乡(苏州嘉兴县)做了件大好事。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大和七年(833),刘刺史发动民工开掘汉塘。汉塘引天目苕溪水达平湖,既为沿河两岸带来农桑之利,也分数脉为华亭盐碱地的灌溉提供了水源。
汉塘起自嘉兴南湖,经新丰全境,向东流入平湖东湖。因为有了汉塘,在五代时(907—960),汉塘畔渐成新坊集市,在宋高宗南渡时,使集市发展成嘉兴府东南巨镇新丰镇。因此,新丰人历来把汉塘视作母亲河。汉塘畅通后的某日,刘禹锡来嘉兴巡视,在乘舟泛游汉塘时,写了首《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诗隐喻自己仕途多舛,如春日阴晴不定,巧在以“晴”寓“情”,含蓄蕴藉,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当作一首情歌传诵。
刘禹锡评传
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七七二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享年七十一岁。
一、驰声溢四塞
关于刘禹锡的籍贯,一般人沿《旧唐书》中刘禹锡的本传之误,而称其为“彭城人”,其实,他跟彭城没有什么关系。
刘禹锡乃是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后裔。他的七代祖刘亮在北魏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公元四九三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刘亮也跟着到了洛阳,并改汉姓,从此刘家就“籍占洛阳”了。刘禹锡有时也自称“中山刘禹锡”,乃就改汉姓后的郡望言;而白居易等人谓其彭城人,则是随当时“姓卯金者咸曰彭城”的习俗之故。
“安史之乱”爆发后,刘家为避乱,整个家族东迁,寓居苏州。刘禹锡就出生在苏州的嘉兴县(今属浙江)。
江南经济、文化到唐代已异常发达。而“安史之乱”的爆发,更使江南一带成了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这种繁荣景象,与江南秀丽的风光,一起影响滋润着少年时期的刘禹锡的身心。
刘禹锡家靠近驿站,交通方便,消息灵通,南来北往的各种人他都有机会接触,这使他从很小起就具有开阔的视野,培养起了通达的胸襟。
那时,跟他玩得很好的一个朋友是邻居家一个年纪相仿的叫裴昌禹的孩子。离家不远的地方是晋代名妓苏小小的墓,每当春暖花开时候,他们就爱跑到那里去游玩,有时也去河边钓一种叫王余的鱼。几十年后,刘禹锡还清楚地记得这一幕,在给裴昌禹的诗中,他动情地写道:
忆得童年识君处,嘉禾驿后联墙住。垂钓钓得王余鱼,踏芳共登苏小墓。此事今同梦想间,相看一笑且开颜。
刘禹锡从小就非常聪敏好学,显示出了卓异的才能。这点,在权德舆一见到他时,就有此深切的感受:
始予见其丱,已习诗、书,佩觿韘,恭敬详雅,异乎其伦。
那时,刘禹锡经常听人谈起,离嘉兴一百多里的吴兴有个和尚名声很大:但和尚的名声大,不在精通佛理或做法事上,而是诗做得特别好;刘禹锡还听说,这和尚为此还有专门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而江南地区的文人写诗,几乎没有不向他讨教的。
这和尚即是中唐有名的诗僧皎然。当时,与皎然来往密切的还有住在吴兴的另一诗僧灵澈。他们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如何作诗、诗歌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等问题。
少年刘禹锡一听说吴兴有这么个人后,他的兴趣就完全转移了:一有空他就往吴兴跑,而每次在吴兴呆上个七、八天,也舍不得离去。
皎然和灵澈高谈阔论时,小刘禹锡就站在一旁恭恭敬敬地听着;他们灵感来了,要写诗时,小刘禹锡也捧了笔砚站在一边。有时,小刘禹锡也会加入到皎然他们的吟咏行列中去。
看着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待人就如此恭敬礼貌,虚心好学,而写的诗更非一般人所能及,皎然禁不住抚摩着刘禹锡的头,赞叹道:
孺子可教也!
稍稍大一些后,在勤奋钻研为诗作文之事的同时,刘禹锡的阅读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儒家经典,到诸子百家,无不涉猎:
纷吾本孤贱,世业在逢掖。九流宗指归,百氏旁捃摭。
而且,他的兴趣非常广泛,几乎是无所不及,诗书之外的诸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甚至天文、医药等,他都倾注了浓厚的兴趣。这从刘禹锡的许多诗、文当中可以得到证实。这种广博的兴趣爱好,对进一步拓宽他的视野、开发他的思路,显然是大有益处的。
在中国古代,“兼济”之志,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刘禹锡也不例外。经过了十多年的勤奋学习与磨砺后,刘禹锡更加自信了,他跃跃欲试,期待着随时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些年,在权德舆、皎然等人的大力延誉下,年轻的刘禹锡已经有些名气。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的进士考人选,很自然地就落在了刘禹锡头上。
第一次远离家乡,外出闯荡,刘禹锡并没有半点怯懦,相反,他显得那么兴高采烈,意气风发,大有不取功名誓不回的劲头。
血气方刚的刘禹锡一到长安就向皇帝上书:尽管这次上书,并没获得预期的反响和效果,但他的胆识与气魄却在这时就已可见出。
不过,这时候,见识新的天地,认识新的朋友,对初次试飞的刘禹锡来说,才是更为急切,也是特别重要的。雄心勃勃的青年刘禹锡也正是这样去做的:
弱冠游咸京,上书金马外。结交当世贤,驰声溢四塞。
很快,来自江南的刘禹锡就在士大夫中间获取了很高的声誉。
这年的进士考试,共录取了三十二名。年轻的刘禹锡与同样年轻的、后来成为他生死朋友的柳宗元一举中第,名列其中。他们都得到当时人的极力赞誉。
按照唐代科举制度的规定,考中进士只是进入仕途的起码一步,还必须参加一种叫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并通过后,才有可能授予官职;这之后,如果再能通过吏部的取士科考试,就要授予官职,而算是真正进入仕途了。
刘禹锡和柳宗元二人考中进士后,都是可以参加当年紧接着举行的博学鸿词科考试的。不过,不幸的是,柳宗元的父亲在这年五月去世了,他只好赶回去奔丧,留下刘禹锡独自赴试。
这次,刘禹锡又是一举中第。
春风得意的刘禹锡来到离长安不远的华山游玩,当他登上险峻凌云的华山峰顶时,他感觉自己拥有了“无限”的力量。他朗声吟唱道:
洪炉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灵踪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由此还可见出,刘禹锡对那种进入仕途就只是为了荣华富贵的行为,表示出极大的蔑视:“虽贵犹碌碌”;他追求的乃是在此之上的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贡献。
此后,刘禹锡回到洛阳:他母亲在他北上时顺便回了洛阳老家。接着,又去了一趟甬桥(今属安徽宿县),看望在那里做盐铁副使的父亲。
贞元十年(公元七九四年),刘禹锡回到了长安。但他并不急于去参加吏部的考试以求个官职,而是整天同朋友们混在一起,“畋渔于书林”。他渊博的知识和优美的诗篇文章,经常博得朋友们的交口称赏。
贞元十一年(公元七九五年),刘禹锡参加并一举通过了吏部的取士科考试,被授予太子校书的职位。这个职位是东宫属官,负责校理崇文馆的书籍。
但刘禹锡只在这个职位上干了一年多时间,就因父亲在扬州病故,不得不离去了。丁忧期间,刘禹锡主要是同母亲一起住在洛阳。
贞元十六年(公元八零零年),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病故,但他的儿子张愔(音因)拒绝接受朝廷指派的行军司马韦夏卿,而自称“留后”。并且,在张愔的指使和煽动下,徐州发生军乱,与朝廷形成公然对抗。
唐德宗对此大为光火,诏令淮南节度使杜佑兼徐泗濠节度使,讨伐徐州乱军。这时,刘禹锡守丧期满,已经回到长安,正等着朝廷的重新任命。因此杜佑表请刘禹锡为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这使他得以来到军中。初次经历军中生活,刘禹锡很兴奋,工作也异常勤苦出色,他“恒磨墨于楯鼻,或寝止于群书中”。
但令其遗憾的是,这次军旅生活只有几个月时间:杜佑部将孟准在讨伐张愔之战中大败后,朝廷眼看无成功的希望,便承认了张愔封为“留后”的要求。杜佑遂卸去徐泗濠节度使之职,而专任淮南节度使。刘禹锡因此也改任淮南节度使的掌书记。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在勤于吏事的同时,杜佑还刻苦钻研学问,撰写了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巨著《通典》两百卷。在这样一位学问家身边工作,自然对刘禹锡很有帮助和长进。
而更令刘禹锡高兴的是,这年夏天,著名诗人李益这时也来到了扬州。诗人这时已五十多岁了,然而跟青年刘禹锡一见,却一见如故,结成了忘年之交。
第二年春天,刘禹锡同李益、张登、段平仲、李畅、张复元等人欢聚一起,饮酒赋诗:
对酒联句,追刻烛击钵故事,迟则举觥以饮之。逮夜艾,群公沾醉,纷然就枕。
相处得十分融洽、快活。
在扬州期间,刘禹锡爱去的一个地方是法云寺。东晋时,谢安曾在这里住过,后来他搬到其他地方去,就把旧宅留给他的姑母出家为尼,建寺名法云。寺内两株大桧(音贵)树,相传就是谢安种的。刘禹锡曾有诗云此: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刘禹锡 新旧唐书本传
“诗豪”刘禹锡
《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刘禹锡(下)
白居易年谱简编
刘禹锡的“桃花劫”:吃尽了生活的苦,却始终学不会认怂
刘禹锡苏州赈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