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走三塔塘
(2015-06-08 13:44:23)
标签: 历史
文化
陈建华
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激起了我重走嘉兴三塔塘的念头。
大运河由北入嘉兴,它从苏州塘穿越长虹桥,一路南流,途经文生修道院、杉青闸、落帆亭,再一个转弯,穿过端平桥,便紧贴嘉兴老城,经分水墩,穿秀城桥、北丽桥、荷月桥、老洋桥,又轻吻嘉兴城里唯一一座斜拉索的勤俭大桥后,流经开通才三年的吉杨桥后到达西丽桥。迤逦的大运河穿过西丽桥后西向而去,这一段路经三塔的塘岸,老嘉兴人叫“三塔塘”。
天官牌楼遗迹
重走三塔塘,我先要找到从前出嘉兴城到三塔必经的天官牌楼遗迹。
从市区安乐路27号往内走到底是一幢住宅楼的尾部。一道围墙和老旧的车棚把我给挡住。按照天官坊路的走向,我确信所在位置应该就是从前的天官牌楼了。隔着车棚和围墙,我看到了露出的一座牌坊残存的两根石柱顶部,在一棵大树的遮蔽下指向天空。走上一个单元楼的三层楼梯,居高临下,可见两根灰褐的石柱被淹没在乱草和树木中。西侧的一根石柱被砌在一堵围墙里成了墙柱。两根石柱都被已枯死的藤蔓缠绕着。我没法走进去和这个已有五百多岁高龄的牌坊作零距离会面,只能登高远眺,为它的处境叹息。
离开这第一座残存的牌坊遗迹后,再往前走,我从安乐路61号拐进一条小弄,进去便是一条名为“西大街”的小街,那是天官牌楼遗址的延续。只见又一座牌坊的遗迹静静地耸立在这条现为西大街的小街上。西大街的路牌还矗立在西大街、斜西街路口。街北,早已被成排的民居堵住,只剩二三十米的一小段与今天的斜西街相通。穿过斜西街,本应是西大街南端的一段路,在建造东菱天官坊时已改为天官坊路。于是,这条号称“西大街”的街成了嘉兴城里最短的一条小街。
走近残存的牌坊,我前后左右,从上到下,细细地揣摩着。如今呈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三条大石而已,一条长方形的石梁,横跨在两根跨度达三米余的石柱顶端。厚厚的横梁下面,能看到每根石柱的三个侧面各有几个大小、长短不一的榫槽,其中最高的一对榫槽,高70多厘米,宽六七厘米,应该是当年长长的石牌匾额置放的位置。在它下面,还有一大一小两对榫槽。可以想象,当年这是一座具有三块石牌匾的气势恢宏的牌坊。
两根方方正正的石柱边长约50多厘米,高度约有5米。但其整个高度不仅是露出地上部分,因为不断填高的路基,早将原先石柱的很大一部分埋在地下。我还惊喜地发现,在这座牌楼的北侧近十米处,竟还有一座石牌坊的残迹。不过现在留给我们的是仅存的一根高约4米多,已明显风化的石柱。它形影孤单、茕茕孑立,独自与一座简易楼房的外墙为邻。几个大小不一,当年用来搁置石制构件榫头的榫槽在石柱的上方袒露着,仿佛在向行人诉说着历史和曾经的辉煌。
穿过斜西街,在“天官坊路”上,我又看见了早前天官牌楼的第四座牌坊遗迹,它的处境要比前三座残存的牌坊好得多。两根硕大而方正的石柱在群楼环抱中,显得有些纤细。石柱四周被绿草树木所围。北侧的一块大石上镌刻着“天官坊”三个篆体大字。南侧两根石柱的正中,当年的建筑单位还特意为这座石牌遗迹立下碑文,碑文如下:
“天官牌楼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五百余年。原沿运河有十余座牌楼,过西丽桥到三塔绵延几里路。明朝工部尚书吴鹏官邸建于此,尚书尊称为天官,故名天官牌楼。东菱天官坊小区开发时,原址保留了残存的天官牌楼石柱,见证这秀州的人文历史。”
碑文内容有些小误。封建时代,吏部尚书居六部尚书之首,所以天官专指吏部尚书;据《嘉兴市志》记载,吴鹏当时任吏部尚书,并非工部尚书;另外,吴鹏在家乡所建的当然是自家住处,而非官邸。
在这前后两百来米的空间,我见到了天官牌楼的四座牌坊遗迹。历经五百多年风雨沧桑,石柱都已不同程度地发生风化,一身的深褐色将它们原先岩石的本色全部覆盖。尽管四座牌坊遗迹仅是七根石柱和一块跨梁,但我仍然为它们的幸存而感到欣慰,因为它们见证了嘉兴五百多年的历史,也是嘉兴历史文化和人文历史的一部分。倘若有关部门能对这四座牌楼的遗迹加以保护,并为它们树碑立传,我想也不为过。
站在铺着大理石的天官坊路上,透过层层的砖块泥土,我仿佛看到深埋在天官牌楼曾经的条石块板和泥土小路上先人们留下的足迹;透过马路上喧嚣的汽车声,我仿佛听到了先人们从城里到三塔,行走在这条古街上和刻印在小路上的声痕。
记得当年报忠埭的尾部,即今天斜西街、西大街的位置,有一座平板小桥,天官牌楼路的东面是一块有两三个足球场大的菜地。而如今从斜西街天官坊街东直到南杨新村的大片住宅区是当年大片菜地。天官坊西侧,即今天斜西街移动公司到杨柳湾菜场,曾是嘉兴县五金公司和水产公司的仓库。
回忆起孩提时,我们从中和街红卍慈小学(现址为嘉兴画院)远足去三塔,从嘉兴老城的集街往西,穿过韭溪、广平桥,就见到天官牌楼的第一座牌坊。当年我在三中读书时,学校后门穿过一条小河,对面是又一座牌坊。牌坊边上,有几间破旧平房,那里曾是我班上一位同学的家。他们是牌坊的邻居,又像是牌坊的看护人……
旧时,我们穿越一座座牌坊,沿着天官牌楼往西走去,稀疏的平房散见于路东侧,时而能看到民居园里的竹子和树木,隔着低矮的围墙,主人晃动着身子和行人打招呼。墙边空地上种着各个时节的蔬菜和野花小草,充满生活气息。
西丽桥畔遐思
离开天官牌楼上的第四座牌坊,我向西丽桥漫步走去,仿佛仍能感应到年少时行走在条石碎土上的感觉。在穿越环城路的一瞬间,我忽然想起,今天的环城路正是当年嘉兴城城墙的墙基。一道高耸的城墙曾在上千年的时间里把嘉兴分为城里和城外。先人从城里到三塔,也必然会走过天官牌楼,走过当时的通越门(即西门),再沿着铺着条石碎砖的土路走过西丽桥去三塔。今天,以南杨路菜场西侧大门为中心的环城西路,在左右五十米间距里的位置,也许正是当年通越门的位置啊。
走过环城马路,可见当年西丽桥下的那条小路已改为通行汽车的柏油路。路北侧,本是西门联合仓库(当时的中百、五金、医药三家地区公司仓库)的地块,已拓建为一大片草地。春天时光,草地里到处都是玩耍的人。开阔的空间成了市民放风筝的首选之处。蓝天下,各种各样的风筝随着主人的绳线在空中轻摆摇曳,一只百脚鹞子,拖着长长的身子,飞得特别高特别远,在众多的风筝中特别抢眼。
走到西丽桥堍,我没有上桥,而是沿着马路边的草地走到河边。望着横跨在大运河上的重新建起的西丽桥,我想起了它的前生:1949年5月6日早晨,一声巨响,国民党军队为阻挠解放嘉兴的解放军进城,将这座始建于宋末元初的西丽桥炸毁。从此,在长达十五六年的时间里,往来于三塔和城里的行人只能靠一条小小的摆渡船来回穿梭。老西丽桥被炸后,破损的桥墩和散落的石块成了当年摆渡上岸的“码头”,天旱水浅,渡船靠不了桥墩,人们只能下船,踩着散落在桥墩下的石块再走上岸。
如今,河的西岸边是一组纤夫的群雕,雕像形神逼真,再现了当年大运河上纤夫的艰辛和苦难。当我走上桥体秀长的新时代的西丽桥,站在沥青铺浇的桥面上,望着在这里转了一个近90度弯的大运河,我情不自禁在感叹中萌生出一种敬意,假如先人们在天有灵,当获悉在他们身后千余年,这条人工开挖的重要河道被21世纪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他们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而我们的大运河将从这里一路奔向终点,它经三塔,过石门湾,穿长安闸,最终到达杭州拱宸桥。
血印寺与三塔
走下西丽桥,沿着三塔塘,我与大运河相伴一路西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当年摆渡上岸后,人们踏着用块石铺就的小路,沿三塔塘一路走去的情景——河面上各种船只来往如梭,或是顺水扬帆,轻舟劈波;或是拉着纤绳,逆水行舟,构成了运河水道上独有的繁忙景象。河岸上西行的人们路过的依次是苗圃、烈士陵园(原第一、第二、第三公墓)、血印禅寺,还有原嘉北乡三塔村乡民的瓦房草棚和桑树、竹园,农家门口那成群的鸡鸭、甩着尾巴啃着青草的水牛也随处映入眼帘。沿着三塔塘,人们就这样一直走到大运河折北转弯处——白龙湾口的三塔、茶禅古寺。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三塔塘上除了血印寺外,当年的苗圃、公墓、三塔、茶禅寺等地块,随着社会建设需要,先后被曾嘉兴乳品厂、嘉兴制药厂、嘉兴水泥厂等大大小小的国营、民办企业所占据。进入90年代,这些企业又随着社会发展,在三塔塘边先后“消失”。曾经的嘉兴乳品厂地块成了今天的“远洋绿洲”,而当年嘉兴制药厂的地块至今还是一块空地。隔着运河望去,当年南湖乡成片的农田早已被连排的住宅楼所替代。重建的岳王祠现已竣工(位置在原先第二或是第三公墓处),一座气势不凡的“万古精忠”牌坊面对运河,耸立在三塔塘上,连同它身后的“精忠报国”墙、岳王祠,又将成为嘉兴的一个历史文化景点。
重走三塔塘。走到血印寺。当年在血印禅寺西面的嘉北乡农房和农田一带,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建起了吉水中学,前几年又改为吉水小学。运河水滋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和寸寸土地。血印寺外,诵经声、钟声、铃声,不断传出来。传说中抗击倭寇、保护百姓而被焚死在石柱上的血印和尚身影,在寺外那块花岗岩柱上至今清晰可辨。老百姓数百余年来对他的追思和敬仰,也随着石柱被一起刻印下来。
最令老嘉兴人叹息的是,上世纪70年代,由于要建嘉兴水泥厂,当时把嘉兴的地标、曾经被1926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作为中国大运河标志刊出的、始建于唐代的三塔彻底毁除了。出于对历史文化的一种补救措施,极具历史文化意义的嘉兴三塔在被拆二十七年后的1999年得以重建。
那天,在新的三塔下,我与一位也是专程来看三塔的老人邂逅。他比我小一岁,世居建国路的旧时昌明书局对面,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嘉兴人。两个老嘉兴相遇,我们谈得最多的就是记忆中的三塔。如今,在新的三塔西侧,两块与古三塔做伴的纤石还保持着本来面目。千百年来,纤绳在它们身上留下深深的凹痕,不但成了它们永远的记忆,也成了它们永远的骄傲。它们可以不用夸张也不需掩饰地向今天的新老嘉兴人,和所有来这里考察大运河的国内外游客倾诉历史,它们是新老三塔史的见证人。
今天,大运河流经的白龙湾,纤石、三塔和塔东一座气势恢宏,正额上书有“茶禅夕照”四个大字的牌坊,构成了三塔的整体景观。“茶禅夕照”牌坊上那四副文采飞扬的楹联,也让人在细细品读时感受到这里深厚的人文底蕴。
随着城市的发展,早先的三塔塘现已改成为三塔路。望着川流不息、疾驰在这条路上的车辆,我在想,这或许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景象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去嘉兴!游览笔记(博物篇二)
江南运河 运河三塔
值得收藏 | 嘉兴影像合集版
八水绕禾城
嘉兴印象(二)
魚米之鄉——嘉興【55P】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