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书谱

本幅为纸本,全卷由二十三张纸接成,草书,现存三百五十一行,全文约三千七百余字。首行题:“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末行题识:“垂拱三年(元改为三。公元687年)写记”,上钤“口口书记”一印。

前隔水有两段,第一段绫本,第二段绢本,上有题签,楷书“唐孙过庭书谱序下”八字。(末一字为下,详下文)黄绢与本幅间再接一小段纸。全幅中段184行与185行(原200行)明显由两幅接成,中缺15行,有浮签云:“汉末伯英下少一百六十六余字”。185-187行(原200-202行)下方残损,浮签书7字。216-217行(原231235行)间缺3行。其他有多处重装裱后接缝。另146147148行装裱错置,原本应为133134135行。后隔水两段,第一段绢本,第二段绫本。

卷前后有宋徽宗(1100-1125在位)、南宋人、清孙承泽(1592-1676)、梁清标(1620-1691)、安岐(1683-1745后)、乾隆帝(1735-1796在位)、嘉庆帝(1796-1820在位)等收传印记。另有多方残印及骑缝印,骑缝印因裁切甚多,仅存印框边缘,印文皆无法辨识,部份可量测出纵长,钤盖位置大致有其规律。

《书谱》卷流传至今一千三百多年,最早记载于米芾(1052-1108)《书史》中,历代评论家大都认为此卷内容深得书法艺术的旨趣,而卷中优异的草书表现,又能得到王羲之(303-361)的真传,后人可以从此卷重建王羲之今草书的传统。全卷内容可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起始第2行至48行,评论古今特绝的“四贤”(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引述王羲之语,推崇钟张,羲之父子继之,又以两则故事证明子不如父,而王羲之兼钟张之美,为四贤之首,无或疑焉。从文字表面来看,似是延续梁代以来对王羲之地位的论辩,承袭唐太宗崇王之论,将王羲之推尊为古今第一。不过由后文文意分析,孙过庭应是藉王羲之与钟张在“博涉”与“精工”,“今妍”与“古质”的区别,尤其强调兼通各种书体的重要性。此后至126行,均以此为主要论旨,如评论时人:“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93-100行)以下更申论草书与真(楷)书之间互通之处:“草不兼真,殆于专详,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迴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按指章草),涵泳飞白。(102-109行)并举张芝与钟繇为例,他们之所以能专精一体,乃是因为能兼善真草:“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至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以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111-116行)兼通各体,掌握各体原则之后,就可以追求各种书法表现,配合适当的环境与心境,自然可以达到“神融笔畅,畅无不适”的境界。(127-140行)

第二段重点在阐述编录《书谱》的原则,举出“……不藉编录”,“……今之所撰亦无取焉”,“……殆难覶缕”,“……无俟抑扬”,“……又亦略诸”,“……非所详焉”,“……宜从弃择”七类不拟收录的文献,包括常俗所见的羲之《笔阵图》七行,浮华不实的诸家势评,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以及其他虚诞诡异或非训非经之论,而从对初学者实际书写有帮助的“执、使、转、用”的方法入手,使学者“窥其根源,析其枝派”,以简易明确的理论启发学者。(146-202行)

第三段举出“据为宗匠,取立指归”的临学的范本,则以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等“真行绝致者”。临习时须著重内在的心理因素(情与理),而非外在的形体。(202-228行)

第四段论书法学习的进程、态度及境界。初学者当精熟规矩法度,经过平正—险绝—平正的阶段,达于人书俱老的通会之境。在心态上,不“自矜”、不“自鄙”,精心考察,取法古贤。奠定基础后,再超越个人的局限,调和用笔的劲速与迟重,骨力与遒丽,质直与刚佷,广博兼通,抛却古人规矩,展开自我的探索。(228-329行)

最后感叹知音难寻,讽刺时人之不识,而有撰写书谱的构想,并说明全书的构成为:

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祕之旨,余无取焉。

由于孙过庭在卷末有“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之语,卷首题名:“书谱卷上”,却无卷下的题名,此外,宋代以来的著录,如《宣和书谱》著录御府所藏为“书谱序上下二”,周密《云烟过眼录》著录“焦达卿敏中所藏”云:“唐孙过庭书谱真迹上下全”,文嘉《钤山堂书画记》云:“孙过庭书谱一。上下二卷全,上卷费鹅湖本,下卷吾家物也。……别本云真本,惜不全”。这些记载不够明确,以致历来论者对于此卷的分卷,以及是否为完本有不同解读,一说原为两卷,上卷为“序”,下卷为“谱”。上卷“序”即今卷,装为两卷,旧藏于徽宗内府,后来合装为一卷,下卷“谱”已亡佚或未及完成。一说今卷即为完整的全文,原分装为两卷,后来合装为一卷。由上述内容分析,此卷以近于骈俪文体论述撰写《书谱》的意旨,并没有具体的谱式或彙集古代文献的谱录。另外从第二段提到编录《书谱》的取舍原则来看,也像是将有所作的语气。此卷为述说撰写《书谱》宗旨的序文,应是较为合理的推论。后世著录的“上丶下卷”则是指今卷原本分装为两卷,并非孙过庭自述的“二卷”。

孙过庭(约活动于七世纪后半),字虔礼,吴郡富阳人,幼年岀身寒微,四十岁入仕。遭谗言构陷,乃恬然养心,不问俗事,立志著述,探究性命之理,后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知友陈子昂(656-695)为撰墓志铭,并作祭文,感叹他有志不遂,提及书法造诣云:“元常既没,墨妙不传,君之逸翰,旷代同侣,岂图此妙未拯,中道而息,怀众宝而未摅(舒),永幽泉而掩色……。”“称颂他上追钟繇,可惜中道而卒,未能完成书法事业的追求。唐代后期,张怀瓘(活动于八世纪前半)《书断》列其书于“能品”,云:“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儁拔刚断,尚异好奇,尝作《运笔论》”。又指出他“伤于急速”的缺点。北宋末,《宣和书谱》称赞他:“善临模,往往真赝不能辨,文皇尝谓过庭小字(或作子)书乱二王,盖其似真可知也。”对于张怀瓘所指缺点,认为:“落笔喜急速,议者病之,要是其自得趣也”

《书谱》中对王羲之的谕扬,反映出孙过庭综合性的书学主张,包括要广泛的学习各种书体,书法内容与外在形式的配合,古人法度与自我风格的追求,各种笔法的折衷调和等。本卷书法也印证了这种综合性的特质。例如对于古今沿革,主张:“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5-20行)卷中则是在以王羲之妍美书风的今草体中,参杂较为质朴的章草,运笔往往由提笔中锋突然转变为重捺侧锋,29行“谢安素善尺椟(牍)”,30行“子敬尝作佳书”,56行“重若崩云”等,在结字与笔意上,都有古今之别。另外前人批评他“喜急速”,不过《书谱》全卷不尽然是急促快速的用笔,他说:“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夫心间手敏,难以兼通焉。”279-286行)即指调和运笔的速度与韵律,兼有“超逸”与“赏会”之美,全卷整体来看,前段运笔多平缓内敛,后段则快速奔放。而各行间与段落间也穿插平缓与奔放的变化。此一变化固然是书写时有意为之,也可能是随蓍书写精神状态自然产生的,本卷总计三千七百余字,分别以二十三张纸书写,不过并非在同一时间完成,间隔数纸间会重覆出现平缓而奔放的现象,平缓者沿著摺行而书,奔放者则字形加大,多跨越摺行,形成特异的“节笔”。

另外由其中改误点去衍文之处来看,显示多次推敲、謄抄及修改的痕迹,并非一次完成的定稿。通观全卷有下列七处标示衍文点去(少数添改不计):

(一)第1纸第6行,衍文“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九字点去。

(二)第5纸16行至第61行(全卷第83-84行),衍文“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或劳”十七字点去,另书于第1734行(全卷第266-267行)

(三)第8纸第9行(全卷125行)衍文“嗟乎盖有学而”六字点去,另书于第17纸第1行(全卷第264行)

(四)第10纸第4-5行(全卷第152-153行)衍文“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十八字点去,另书于16-17行(全卷第164-165行)。第11纸第17行(全卷182行)又有衍文“其有显闻当”五字。

(五)第11纸第1行(全卷第166行),衍文“心之所达不”五字点去,另书于第12纸第3行(全卷第187行,今缺)

(六)第15纸第11行(全卷第242行)衍文“学不如老”四字点去。

(七)第18纸第2行(全卷第282行)衍文“专溺于迟”四字点去。

由上述几处改误的情况来看,也可推论在书写本卷时,几经换纸重抄改写,重抄时因误看旧稿而有重覆书写的情形,又或因非一时完成,精神状态不一致,因此出现书风的差异。部份字体较粗放,行间疏密不匀,或跨摺行书的情形,皆因对旧稿有所増删,在固定一张的幅度中所作的调整。

本卷流传考为:北宋时在王鞏家,转归王诜。后入宣和御府。元初在赵与懃、焦敏中(活动于十三世纪后半)家,后经虞集(1272-1348)之手。明代前半卷为费鹅湖藏,后半卷为文徴明藏,后入严嵩家,两半卷合装为一卷。严氏籍没后归韩世能。明末清初流落市贾,1650年孙承泽购于“西川士夫”家,后辗转经梁清标、安岐收藏。最后入乾隆御府以至于今。

此外由收传印记及其他文献,尚可补充以下资料:

(一)本卷前隔水与本幅徽宗双龙圆玺下方,今已辨识为“南昌县印”,参阅台北故宫院藏怀素《自叙帖》,兰千山馆寄存怀素《小草千字文》,辽宁省博物馆藏欧阳询《千字文》也有此印,并由《自叙帖》钤盖情形,可推知为南宋时所钤,与南昌县官府有关。

(二)元至元十三年(1271)冬十二月,杭州南宋内府所藏文物运至京师,王恽(1227-1304)适调官都下见之,记载于《书画目录》。

(三)明代吴宽《家藏集》收入《跋孙过庭书谱》一则,称“当永为洑溪书堂所藏”,知曾为徐溥(1428-1499)收藏。

- 完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草书视频
孙过庭 草书《书谱》高清修复米字格 13
学习行草书,一定要临习孙过庭《书谱》,其运笔之灵活值得深究
《书谱》解说
跋文写得好照样名垂书史——宋代王诜跋《孙过庭草书千字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