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歧视是一种本能?

 时间: 2014-02-09   

  歧视可保护我们免遭疾病的危害,但也造成了巨大的人际偏见。 

  ◆我们难以直接看见病菌,就通过歧视异常的人来远离传染源

  ◆疾病流行的地区人们歧视心态严重,诱发暴力凶杀和战争

  看到坐轮椅的人、脸上有白癜风的人、不断咳嗽的人、肤色长相像是来自外地的人,你的内心是否会“咯噔”一下,然后离得远远的?至少你也会把头扭到另一边去,更不用说主动上去跟他们说话了。显然,不论你是否承认,这些心态和行为就是歧视的表现。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歧视是一种内在的本能,可以保护我们免遭疾病的危害,但也造成了巨大的人际偏见,进而衍生出世界上无数暴行的发生——凶杀案、部族冲突乃至世界大战……理解歧视的自我保护功能,是克服自己对残疾人、病人、外地人的消极态度乃至不良冲动的第一步;提升社会公共卫生水平,可进一步去除歧视的根源,有助于实现世界和平。

  编译/伍君仪

  说真话,

  你愿意坐在残疾人旁边用餐吗?

  美国心理学家丹·戈特利布在1979年的一场车祸中受了重伤,之后下半身瘫痪,从此只能坐轮椅。他每天都会遇到来自陌生人的不友善对待:一看到坐在轮椅上的他,人们扭头就走,带孩子的连孩子也拉走了,即使不走也会避开与他眼光接触,更不用说过来和他说话了。最初,戈特利布会很生气,感到耻辱和受到冒犯,但时间长了,他得出一个结论:人们的厌恶是源自内心的焦虑不适。

  很多残疾人有着同样的遭遇,总是受到歧视。的确,我们看到坐轮椅的人士,内心会感到不舒服——设想你带着女儿到餐厅,见到一个残疾人,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会坐到他的旁边吗?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想以貌取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看到自己旁边坐着一个大胖女人,或者遇到一个脸上有大片白癜风白斑的服务员,心里会有说不出的难受。

  以貌取人、歧视残疾人、种族歧视等人类深恶痛绝的阴暗面,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歧视的本质:

  让自己远离感染源

  有害的微生物一旦进入身体,我们的免疫系统立刻动员免疫细胞摧毁之,但这种防御是被动的,发现不妥的时候,“敌人”已经入侵,只能在身体里头进行激烈的“抗战”,让人十分难受,例如感冒发烧。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感觉发现染病的危险,然后“御敌于国门之外”,就避免了生病。

  越来越多研究证据显示,对别人的歧视发自我们内心的一种保护性偏见,是人类进化而成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检测和预防疾病。在生活中,我们没办法直接看到病菌,就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机制避免各种潜在的感染。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克·沙勒说,歧视是大脑的“预防医学”,让我们在警惕周围的人是否有异常的表现,例如看到有人流鼻涕或者皮肤上有不正常的变化,马上怀疑是疾病的信号,然后和他们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甚至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2010年,美国丹佛大都会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乍得·莫滕森研究发现,人们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病人的照片后,手臂就会迅速做出回避的动作,似乎要推开某种威胁。他们还发现,当人们获悉让人不适的传染病消息后,会变得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以免接触到病菌。

  如果忽略了疾病的信号,后果可能很严重,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沙勒说,我们的“行为免疫系统”偏向于“有杀错,冇放过”,因而我们往往反应过激,例如对坐轮椅者的歧视,尽管这些残疾人对我们不构成任何健康上的威胁。美国学术刊物《进化与人类行为》刊登的研究证实,避免疾病的心理过程在对肥胖或残疾人士的歧视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在动物界,歧视现象屡见不鲜。一些蚂蚁能发现同伴身上的真菌孢子,然后会帮其清理掉以减少感染;一些啮齿目动物会相互闻对方身上有没有寄生虫;黑猩猩会避开有病的同类,例如群体中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而下肢瘫痪者。

  对策:

  承认歧视的存在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即使我们试图掩饰歧视的反应,这种本能仍会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不自觉流露出来。如果不加注意,这些心理上的不适就会发展为排外以及各种歧视。理解了歧视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我们就能加以控制,对抗自己的偏见,从而减少歧视的行为。因此,鼓励人们说出自己的厌恶是很有帮助的。

  即使某些人的确有传染疾病的危险,例如我们见到有人咳嗽得很厉害,或者身上正在发疹子,也可以做到不歧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纽伯格说,医护人员在医院通过训练就能迅速克服自己最初对病人的厌恶。排外的行为也是可以改变的,我们通过学习就能够明白,来自外地与疾病没有必然联系。人类是万物之灵,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的人和事。

  在群体的水平,降低疾病风险可以减少人们自发的厌恶感,研究显示这是减少凶杀案、战争等暴力冲突的有效方法。特霍西尔称,兴建一座污水处理厂是一个实现和平的便宜方法,但他承认,消灭传染病是艰巨的任务,包括接种疫苗、饮用水加氯、使用抗生素等——西方社会正是在应用这些措施之后,自由主义、文化多元性逐渐兴起。

  对于受到歧视的人,例如残疾人,戈特利布认为,要认识到歧视是人们的固有特点,可以主动教育对方:“没事的,来跟我说话吧。”之后,对方的身体语言就会出现变化:肩膀放松了,意味着歧视也减轻了。

  疾病肆虐,容易诱发凶杀乃至战争

  当我们看见某人的行为和衣着好像是外地人,也会警惕起来,因为他们的卫生习惯可能跟我们不一样,说不定身上携带着病菌或者寄生虫——这便是排外的根源。

  研究显示,人们看到与疾病有关的照片后,就更容易对外国人持消极态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女性在怀孕的前三个月会比较排外,而这个时候孕妇的免疫系统是受到抑制的,以免攻击到刚刚形成的胎儿。另一方面,如果人们感到自己受到保护,例如刚刚接种了流感疫苗,排外的态度就会减弱。

  这种机制上升到群体的水平,就塑造一个地区的文化。研究发现,在传染病肆虐的地方,例如阿富汗、索马里和哥伦比亚,人们的个性相对不外向,文化上倾向于保守,更强调集体主义,重视家庭关系,不愿意背井离乡。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生物学教授兰迪·特霍西尔指出,在得病危险比较高的时候,人们加强与自己人的联系有重要意义——和外人相比,自己人更可靠,而留在本地,人们对本地的寄生虫也有更好的免疫力,到外地去就危险多了。这可是人类祖先所依赖的“医疗保险”,一代代遗传下来给了我们。

  在暴力事件乃至武装冲突频发的地区,攻击的对象往往是外地人或者外国人,凶手事后还常常声明对事件“负责”,毫无内疚之心。特霍西尔以阿富汗为例,称当地人受到冒犯之后,就会感到家庭、帮派或者族群的尊严需要捍卫,然后就凶狠地攻击别人。他认为当地疾病的流行程度与大规模武装冲突有关——如果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十分反感,到了一定程度就想消灭对方。美国也有类似的规律,疾病的流行程度与针对陌生人的凶杀案发生率高度相关,疾病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贫穷的因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所谓残疾,其实只是个数学问题
科技行业疯狂加班,生产力却还不如朝九晚五
10个残忍的人性真相,搞懂人性,看透人心
抑郁症就是矫情:9种让人不爽的微歧视
对精神病患者的惯性思维是最大的偏见
《不休不止》——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